觀滄海的賞析

    時間:2025-06-27 10:01:45 藹媚 觀滄海 我要投稿

    關(guān)于觀滄海的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guān)于觀滄海的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觀滄海賞析一: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jié)遼西烏桓首領(lǐng)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

      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zhàn)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zhàn)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jīng)過碣石山時寫的。

      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fēng)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fā)的精神融會到詩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fēng)格,成為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

      觀滄海賞析二: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jié)合著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fā)了他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fēng)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愿望。于是借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xiàn)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fā)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觀滄海

      作者: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1)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xiàn)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jīng)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8)蕭瑟:草木被秋風(fēng)吹的聲音。

      (9)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就是.

      (12)星漢:銀河。

      (13)幸:慶幸。

      (14)甚:極點。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就是慶幸。

      (17)詠:歌吟

      (18)詠志:即表達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詠志:以

      詩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最后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guān)系,就是樂府詩結(jié)尾的一種方式。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fēng)吹動樹木發(fā)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就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fā)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就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chǎn)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解說

      《觀滄海》就是后人加的,原就是《步出夏門行》第一章。《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diào)曲》。“ 夏門”原就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nèi)容看,與題意了無關(guān)系,可見,只就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當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鑒賞

      從詩的體裁看,這就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就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作用,體現(xiàn)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就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就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就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就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fēng)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jié),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就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fēng)蕭瑟中的海面竟就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就是秋天的典型環(huán)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fēng),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fēng)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diào)。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diào),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就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lián)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就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xiàn)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tài)。這種“籠蓋吞吐氣象”就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shù)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就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就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nèi)容無關(guān)。也指出這就是樂府唱過的。

    【觀滄海的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觀滄海賞析11-20

    觀滄海的賞析07-28

    觀滄海的賞析10-15

    觀滄海的賞析03-28

    賞析《觀滄海》09-22

    《觀滄海》賞析10-24

    觀滄海賞析08-29

    《觀滄海》賞析05-25

    《觀滄海》的賞析08-14

    曹操觀滄海經(jīng)典賞析07-08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级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 五月婷婷视频精品 | 亚洲午夜高清国产自 | 制服丝袜国产中文精品 | 五月天在线播放综合网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