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

    時間:2025-07-15 10:06:40 范仲淹 我要投稿

    范仲淹的故事(通用20篇)

      范仲淹,字希文,出生于徐州,一說出生于真定府,籍貫蘇州吳縣。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范仲淹的故事(通用2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范仲淹的故事(通用20篇)

      范仲淹的故事 1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仲淹劃粥苦讀

      范仲淹小時候是個貧窮的孩子,他兩歲的時候父親逝世,為了生活,母親再嫁帶他到了朱家。朱家沒錢給范仲淹讀書,范仲淹就一個人來到一所寺院,一邊干活,一邊苦讀,常常讀到深夜。有點兒困了,就用冷水洗臉。最讓他覺得為難的就是每天的飯菜,不要說好吃的飯菜,就連吃飽也很不容易。因為當時是非常寒冷的冬天,于是他天天就煮好一碗粥,等到粥被冰凍住的時候,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著咸菜來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學來探訪范仲淹,那位同窗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他看見范仲淹生活得那么艱苦,學習卻那么用功,心里很受感動,回家告知了父親,讓父親派人給范仲淹送去好飯好菜。

      過了些天,那位同學又去看望范仲淹,發(fā)現(xiàn)給范仲淹的飯菜放在地上原地不動,都快發(fā)霉了。于是,那位同學就責備道:“你不吃這些食物,難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說:“我當初吃粥已經吃習慣了,我怕吃了你的飯菜,吃不下這些稀粥了。”那位同學聽了范仲淹的話,對范仲淹更加欽佩了。

      范仲淹就是這樣從小立志,劃粥而食,靠著這種精神,范仲淹終于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跟他的兒子范純仁的故事!

      范仲淹他的大兒子,他把他取名叫做范純仁,中國為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無微不至,連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國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過這個名字給孩子期許,讓他能時時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兒子的名字叫純仁,期許他的孩子要能時時存著一顆仁慈之心。我們看這個「仁」字,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什么意思?兩人,哪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孩子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許,自然而然他就會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這個方向做。

      范純仁也確確實實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因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講,我這里有五百斗的麥子,就叫范純仁從京城幫父親把它運回江蘇老家。結果在中途當中,剛好遇到了他父親的老朋友,父親的故友,他父親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狀況告訴了范純仁。他的父親的朋友家里面,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然后還有女兒都還沒有嫁出去,生活狀況比較窘困。范純仁聽完了,馬上就把五百斗的麥子賣掉,把這些錢就拿給他這位長輩。結果錢還不夠。幫人要怎么樣?送佛要送上西天,幫人要幫到底。所以,他當場把這個運麥子的船也賣了,錢才夠。

      結果范純仁處理完之后,就回京城見他父親,跟父親坐下來,他就開始跟父親報告,報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親的故友。就講到他最后決定把五百斗麥子賣了去幫助他,然后他就說:但是錢還不夠。范仲淹就抬起頭來跟他兒子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結果他兒子說:爸爸,我已經把它賣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長久不衰,范家純是一顆仁厚之心,吃虧了嗎?沒吃虧,得了大福。

      我父親給我取名字,也是給我期許,代表要把禮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禮貌像九顆太陽一樣,要把它發(fā)揚光大。這樣我們才不辜負父親給我們取這個名字。

      所以,學問要長養(yǎng)的,就是這顆存心、這顆仁心、這顆恭敬心。為什么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從哪里變?從心!

      范仲淹的故事 2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任為官時,更是嚴于律己,不徇私情。

      有一次,范仲淹奉旨去京東和江淮賑災,同行的人員中有個學生叫富弼。一路行來,只見民不聊生,范仲淹馬上調糧救急。可糧食剛到,竟然被偷了兩擔。范仲淹下令徹查,抓住了小偷。范仲淹正要責打偷盜之人,公堂外傳來哭喊聲。

      一老婦人上前不停地磕頭,嘴里說:“大人呀,我兒偷糧實屬不該,只是可憐我老婦人無依無靠。只求大人可憐放了我兒,老奴情愿替兒服罪。”老婦人哭得十分悲痛,富弼抬頭,發(fā)現(xiàn)范仲淹已是兩眼含淚。后來,范仲淹責打了幾棍偷糧人便放了。

      后來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整頓吏治,嚴格考核官員,不稱職的官員都被罷免。有一位官員,因為不稱職而被罷免,結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開恩。范仲淹不為所動,堅持罷免了那位官員。

      富弼恰好在一旁,就對范仲淹說:“你這樣罷免人家,惹得人家全家人痛哭,而你卻無動于衷。前番老婦一個人哭,你卻眼中含淚,這是為何?”

      范仲淹回答說:“之前那人偷糧食是為老母親,老母親哭是為兒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淚是為青年人的孝心也為老婦人的'舐犢之情,所以法外開恩。而我撤掉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傷,我若讓不稱職的官吏留任,那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對于清正廉明的范仲淹來說,他的眼淚不會輕易流出。范仲淹的眼淚,讓后人在他鐵面無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剛正不阿的秉性和寬容仁厚的胸懷,值得后人學習。

      范仲淹的故事 3

      宋代范仲淹,年幼時家境貧寒,無法上學,但他讀書心切,沖破重重困難,到吳縣城郊長白山的一個僧人的門舍中讀書。

      因米貴,他吃不上飯,每天晚上,用一小筒白米煮一溺稀粥,放到第二天,稀粥凝結成塊,他就用一條竹片將塊狀的粥劃成兩半,早上吃一半,晚上吃一半,沒有菜,就在山上挖野菜,加點鹽煮煮,生活很苦,書卻讀得很甜。

      范仲淹的艱苦生活,被當時南京留守的兒子知道后,深為同情,便從家里送來了好菜好飯,范仲淹表示感謝,收下了飯菜。

      幾天之后,留守的兒子來看范仲淹之時,看見自己送給他的.飯菜還在那里,都已壞了。范仲淹急忙解釋說: "您贈我好飯菜,實在感激不盡,但我平時吃稀粥慣了,并不覺得怎樣苦。現(xiàn)在我如果貪食這些東西,吃好的食物慣了,我將來怎么辦呢?"

      范仲淹的故事 4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的故事有很多。范仲淹家世不是很好,他父親早逝,母親改嫁,生活艱苦。但他卻樂觀向上,刻苦讀書。他年少時在應天府書院讀書的時候,晝攻夜讀,面對觀望皇帝的眾人,他沒有隨波逐流,只道:日后再見,也未必晚。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他在年少時就已目光長遠。做官后的范仲淹不辭辛勞為民治堰,整治學風,深得百姓愛戴。

      范仲淹的故事中指出他官運鼎盛時期是他經晏殊推薦后任右司諫,上書言事無所畏懼,多次犯言直諫,被讒受貶,卻至死不悔,可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后來李元昊稱帝謀反,他平定叛亂,駐守邊陲立功,國家卻因邊防開支過于龐大而元氣大傷。他就認真總結提出改革,還得到了皇帝的允許。但改革損害了貴族官僚的利益,他們勾結在一起在皇帝面前說傅作義的'壞話,致使范仲淹被貶為知州。被貶期間的范仲淹應滕子京邀約寫下《岳陽樓記》。

      而范仲淹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是他一生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范仲淹的故事至此終了。他一生憂國憂民,值得后世的人們尊敬與學習。

      范仲淹的故事 5

      傳說他在秋口的時候,一次,與幾位朋友外出游玩。在路上,他們經過一座廟,看到寺廟門口進進出出的人很多,大家很奇怪,一打聽,人們告訴說,這寺廟的神很靈,可以斷吉兇禍福,也可以問前程未來。出于好奇,仲淹也走到神前求簽問道:“我將來能做宰相嗎?”神說:“不能。”又問“不能做宰相,能做良醫(yī)嗎?”神仍說:“不能。”范仲淹對神簽的答復不免有些掃興,不過他并不灰心,仍然刻苦讀書,以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做良相、良醫(yī)是范仲淹從小就立下的志愿。他認為,做宰相權位高,可以造福天下,普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做良醫(yī),雖然無權造福天下,但可以給老百姓治病,幫助病人解除痛苦。照范仲淹自己的話就是“能及大小生民者,固為良相為然,在下而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醫(yī),則未之有也。”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朱文翰遷平江刺史 (宋代刺史乃虛銜,可不必到任)。同年,朱文翰解甲歸田。仲淹的母親謝氏是個賢良的女性,她看到家里生活日漸拮據(jù),丈夫年老多病,收入微薄,要養(yǎng)活一家十幾口人確實困難,就找仲淹商議,想讓他學些商賈技藝,自謀生計,這樣既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又能夠多少掙幾個錢貼補些家用。仲淹是個孝順的孩子,他實在不愿違背母親的意愿,便勉強答應了。后來,有人介紹他到縣城一家店鋪里去做學徒。在店鋪里,范仲淹不怕苦,也不怕累,可就是看不慣這家商人的虛偽和奸詐,也干不了欺騙別人的事,一個多月后他便回家了,哭著請求母親允許他繼續(xù)求學。這事被繼父朱文翰知道了。他覺得仲淹是個聰慧好學而志向遠犬的孩子,經商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因此,沒有責備仲淹,而是對謝氏說:“不要為難孩子,硬要他去做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家這么多孩子,就數(shù)他有出息,家里再難也要讓他上學,”于是,仲淹又回到私塾讀書了。應該說,朱文翰不但為人忠厚,而且生活儉樸,為政清廉,剛正不阿;作為繼父,他絲毫沒有對仲淹另眼相看,而是關愛倍之,所以對范仲淹的影響很大,對范仲淹思想品質的形成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后來,仲淹聽說長白山醴泉寺有一位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高僧,便萌發(fā)了進山拜師求學的愿望。第二年,他拜別了繼父和母親,經人介紹,來到了長白山醴泉寺。高僧見仲淹少有志向, 貧而篤學,愉快地收留了他。

      在醴泉寺僧舍,仲淹晝夜刻苦攻讀,疲倦了就用冷水洗洗臉,繼續(xù)學習。每天僧人早起做晨課的時候,他才合衣躺下休息一會。家里日子困難,能供給他的糧食很少,他常常每天只煮一小鍋米粥,等冷卻凝結后劃成四塊,加些野菜鹽末,早晚各吃兩決。后來,高僧被他貧困好學的精神所感動,每頓飯送給他四個餅子。僧人給仲淹的餅子,他不肯一下子吃光,把省下的餅子放在幾案上留給下頓吃,但后來發(fā)現(xiàn)餅子總是減少,心里很奇怪。一天夜里,他正在讀書,忽然聽到一種“窸窸窣窣”的聲音,抬頭一看,見一只老鼠偷偷地銜了一角餅子而去。出于好奇,他跟隨老鼠來到殿前,見那老鼠鉆進荊樹東邊的洞穴中去。仲淹刨土探穴,發(fā)現(xiàn)一窖黃燦燦的金于。他不為金子所動,仍照原樣埋好。幾天后的一個夜里,又見一只老鼠偷了他的餅子,鉆進荊樹西邊的洞穴里去,結果,仲淹又發(fā)現(xiàn)了一窖白花花的銀子,他仍照原樣埋好,繼續(xù)刻苦攻讀。直到三十多年后,他任陜西四路統(tǒng)帥時,一次長白山醴泉寺遭逢大火,老僧苦于重修寺院無錢,忽然想到已經成為鎮(zhèn)守西部邊關的大元帥范仲淹,少年時曾在醴泉寺求學,于是前往求助。及至,仲淹對老僧熱情接待,待若上賓,問寒問暖,關懷備至,并且盡量抽出時間與老僧交談,一塊弈棋,一起用齋飯。老僧住了些日子,見范仲淹與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生活十分儉樸。老僧雖然經常與仲淹談心,也說了寺院遭火災等近況,但是求助的話卻實在難以啟口。又住了幾天,老僧便提出回寺,仲淹因邊事繁忙,也沒有強留。臨行,仲淹取出一包茶葉相贈。

      老僧回到醴泉寺,看看到處是火災后的殘垣斷壁,一片廢墟;想想自己千里跋涉一無所獲,心中不免有些酸楚。他拿起茶葉包看了又看,端詳了好一陣子。想想自己又不喝茶,有什么用呢?于是順手將茶包丟到弟子們剛修好的佛閣里。

      長山知縣聽說醴泉寺老僧晉見范公回寺,專程從縣城前來看望。知縣到來,忙壞了老僧,可寺內一貧如洗,拿什么來招待縣太爺呢?躊躇間猛然想起了范仲淹給他的那包茶葉,于是連忙拿來泡茶。等到打開茶葉包一看,老僧呆住了,原來里面有范公的一封親筆信,信上寫道:

      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

      一半修寺廟,一半齋僧人。

      眾僧見信大喜,立即掄鎬去刨,果然刨出了一窖黃金和一窖白銀。他們很快修復了寺廟,余下的錢購買了300多畝廟田,僧人們自耕自足,安然修行。

      話再說回來。仲淹進山在醴泉寺求學的第一年,正遇上縣里科舉考試。高僧滿有信心地讓仲淹去應試。他去了,結果被舉為學究。學究是宋朝禮部貢舉十科之一,大約相當于后來的秀才。從此,仲淹在縣里名聲大振。但是心懷天下的范仲淹,對此并不滿足,回寺后,他更加勤奮學習了。為了學到更多更廣泛的知識,在高僧的指點下,他利用學習之暇,外出拜師訪友,求教學者名流,以增進知識,切磋學問,開拓視野。高僧還鼓勵他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爭取機會,到聞名全國的應天府書院去求學。

      范仲淹的故事 6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個“憂”字。他在《岳陽樓記》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一連六個“憂”,借樓抒懷,道出了自己那鮮明的憂樂觀。本來,有喜有憂,屬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但在那種平民百姓的“天下之樂”少之又少的年代,范文正公的憂自然也就遠多于樂了。難怪他在短短的《岳陽樓記》中就“憂”字連篇。

      無論什么人,也無論處于什么時代,總會有憂愁,問題在于憂什么、為誰憂。范仲淹的“憂其民”、“憂其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憂國憂民。一個“憂”字,既不為“物喜”,亦非為“己悲”,而完全表達的是他那“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抱負。他以憂國憂民之心,多次上書朝廷,直陳己見。他寫的《奏上時務書》、《上執(zhí)政書》、《上時相議制舉書》等,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固邦本者,在乎舉縣令,擇郡守,以救民之弊也”等改革措施。其中,《上執(zhí)政書》是在他居母喪期間寫的。舊時官員丁憂期間,通常是不必問國事的,但他為了“四海生靈長見太平”,還是“冒哀上書,言國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僅此一事,便可見其“憂”之一斑。

      范仲淹的“憂”,歸根到底是為普通百姓而憂。他在任興化縣令時,發(fā)動當?shù)孛穹蚪ǔ蓴?shù)百里讓“民享其利”的捍海堤,被百姓譽稱為“范公堤”。他位高權重時,則極力為百姓選好官。據(jù)《宋史紀事本末》記載,慶歷三年十月,朝廷為整頓吏治,決定逐路(注:路,是宋朝行政區(qū)劃的名稱)選拔轉運使,對不稱職者皆行罷免。在審查名單時,范仲淹把那些庸碌無能的轉運使的名字,毫不客氣地一筆勾掉。與范仲淹一同審核名單的富弼見勾掉甚多,心有不忍,便勸道:“一筆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義無反顧地堅持將庸碌無為者勾掉。在范仲淹的眼里,“一家哭”與“一路哭”孰輕孰重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讓更多的普通百姓笑,只好讓少數(shù)不肯干事或干不成事的庸官(包括他們的家人)哭了。

      范仲淹屢遭罷黜,憂國憂民的志向不改。有人對此曾提出過疑問,范仲淹的回答是:“我道則然,茍尚未遂棄,假百用百黜,亦不悔。”(《范文正公集》附錄)我的信念是不變的,為了信念,就是用我一百次、罷免我一百次,也不后悔。他的信念是什么呢?當然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的故事 7

      (一)范仲淹努力讀書的故事

      范仲淹幼年時父親便病逝了,母親改嫁到了朱家,范仲淹改姓氏,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小的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盡管朱家是長山的富戶,范仲淹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位于山東鄒平南部)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誦讀不停。幾年后,范仲淹長大了,他決定脫離朱家,自立門戶。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衣物,帶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阻攔,毅然辭別母親,離開常山,徒步求學去了。

      之后,23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四大書院之一)在當時著名教育家、應天府書院奠基人戚同文門下學習。到這樣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可以同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書籍可供閱覽,可以說學習條件非常好。

      入學后,范仲淹更加刻苦了。不久,他以朱姓名字考入了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官居九品。這時,他已經可以領取朝廷俸祿了。于是,她把母親接到自己身邊贍養(yǎng)。接著,他又調任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并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從此,他開始了近四十年政治治理工作。管理政事時,他清正廉明,敢于直諫,多次直接上書皇帝。他曾在給晏殊的回信中聲明自己的政治立場:“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生之禍也在所不惜。”他有一句至理名言,被廣為傳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二)范仲淹教牧童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其實教育并不只存在學堂之中,生活中許多不經意的瞬間都會成為人們傳道授教的機會。范仲淹在一次游覽山水的時候,遇到了一群好學的牧童,范仲淹借機給他們上了一課,牧童們也努力爭取到了一次可以學習的機會。

      一天,范仲淹和他的好友滕子京游觀天柱山。清晨,范仲淹見東方已露出魚肚色,便獨自一人出門去了。順著彎曲大路,一路觀賞,山清水秀,綠草如茵,他看得好不入迷。

      此時,范仲淹見一群牧童圍著一個扎著朝天辮的小牧童一聲不吭,不知在干些什么。他走上前去,只見這個扎著小辮的牧童手拿牛鞭,在地下一筆一劃地 寫著。仔細一看,原來這群牧童正在聽小辮子講課。鞭桿作筆,大地當紙,在地下寫個“刁”字。寫好以后,還十分神氣地說:“你們知道這個字怎么念嗎?這個字 念‘刀’,砍柴的刀……”,小辮子還沒說完,就聽身后有人說:“不對,你教錯了。”小辮子一驚,轉身一看,呆住了。

      原來站在他們身后的是個穿著十分講究,氣魄非凡的官人。牧童都呆呆地不敢作聲,范仲淹笑了,上前拍拍小辮子的肩膀,和藹地說:“你教錯了。”

      小辮子見這官人滿面慈祥,這才膽大了點,辯解說:“昨天在學堂門外,我見先生就是這么寫得,先生說是‘刀’字。”

      范仲淹說道:“筆畫你沒看清,就是錯了那么一點。”

      小辮子急問:“哪一點?”范仲淹走上前去,說:“我寫給你們看。”邊說邊將小辮子的牛鞭拿過來,在地下寫著,還一邊解釋道:“一個是一撇,一個是一提。”

      小辮子不服氣地說:“這兩個字不都像‘刀’字嗎?”范仲淹繼續(xù)耐心地解釋說:“看來像,仔細看就不像,關鍵就在這一筆,一個上,一個下,朝上一提是‘刁’,朝下一撇是‘刀’字。”小辮子口里念著說:“刀刁刀刁,念快了和刀的音差不多呀!”

      范仲淹說:“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啊!別看‘刀’、‘刁’二字相似,音也相似,但刁比刀厲害得多,弄不好,還要殺頭的。”

      牧童們聽了,十分驚奇:“這么厲害,還要殺頭?”

      范仲淹說,不信,我說段故事給你們聽聽:

      過去山上有座破廟,廟里只有一位年輕的尼姑。這尼姑苦鉆學問,長得又美,十分惹人喜愛。就是一點,不守清規(guī)戒律,喜歡結交朋友。一天,他遇到一 個很有學問的'窮秀才,馬上就與他成了朋友。于是窮秀才就邀請尼姑到他家作客,兩人非常要好。后來,這個尼姑就經常跑到窮秀才家去串門。日久天長,你來我 往,朝夕與共,情同手足。有時候談出興致來,竟忘了吃飯,睡覺,連五更天都不知道。他們的行為很快就被傳出去,人們紛紛議論。不久,傳到財主呂員外的耳朵 里,他以為這樣的事情有傷風化,進縣衙就把小尼姑和窮秀才告了。這一狀果然就告中了,衙役立刻把小尼姑壓倒大堂上審問,小尼姑好像沒事一樣,冷笑不語。這 下縣太爺氣極了,命人抬上刑具。正要施刑,小尼姑趕忙說:‘不必動刑,小人招供。’衙役立刻遞過紙筆,只見小尼姑提筆寫道:‘刀刁相像,瓜爪難分,戊戍胸 中一點,齋齊足下分明。’小尼姑寫好之后放在地上。差役忙吧供詞呈上。縣太爺一看供詞,又大量了一下尼姑,怒容頓減,點頭說:‘原來如此!’。便走下堂 來,朝小尼姑上下一看,接著禽獸扶起小尼姑,并向小尼姑施一大禮,送出衙門。”

      說道這里,范仲淹問牧童們:“你們想想,這是怎么回事啊?”

      牧童們都聽迷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回事。

      范仲淹說:“縣太爺是有學問的人,看了招供,才知道小尼姑學問很深。所以,才下堂朝小尼姑反復大量,知道自己差點把案子斷錯了,只好向小尼姑賠禮,放回廟里。”

      牧童們齊問:“錯在哪里呢?”

      范仲淹說:“小尼姑不是說:‘齋齊組下分明嗎?足就是腳啊。”

      “腳?”牧童們還是不解。

      “對,就是腳。”范仲淹接著說:“原來這個尼姑是個大腳,本身卻是男子。他為了逃避包辦婚姻,住進破廟,研讀經書。他和秀才是在一起研究學問, 所以往來密切。這個縣太爺十分愛才,問明情況之后,還常去向他們請教,從此,他們三人成為了好友。你們看相形字中僅一點點區(qū)別,就有這樣大的不同,一定不 能寫錯,念錯,一個人作學問就講‘認真’二字。”

      小辮子聽到這里,撲通朝范仲淹跪下,懇求他說:“先生,你就做我們的先生,教我們認字吧。”牧童全都朝范仲淹跪下,異口同聲地說:“好先生,求求你,你就教我們認字吧。”

      范仲淹被這樣勤奮好學的牧童們所感動,恨不得將滿肚子的學問都教給他們,只是在此不能久住。正在猶豫不知如何回答的時候,滕子京找他來了,范仲 淹把此事簡要地向滕子京說了。滕子京一直就有創(chuàng)辦學校,開啟民智的想法,也很喜歡這些好學的牧童們,便一口答應下來,興辦學堂。

      就這樣,滕子京花錢在山上蓋了座“范仲淹書堂”,牧童從此有了先生,也有了書堂,白天放牧,晚上識字。他們時時不忘范仲淹給他們講的故事,認認真真,格外用功,其中一些人后來還成為了國家的棟梁。

      范仲淹的故事 8

      斷齏粥

      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苦讀于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粥凝固后,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又到應天刻苦攻讀,疲倦發(fā)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終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龍圖

      寶元元年至慶歷三年(1038年—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zhàn)略部署,構筑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御體系,戰(zhàn)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夏人稱其為“小范”,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寬厚仁愛

      范仲淹擔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準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制備。范仲淹聽后非常,立即撤去席,并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

      慶歷年間,張(一說王倫)率領人攻打淮南,路過高郵,高郵知軍晁仲約料想無法抵擋,就昭示當?shù)馗蝗司桢X獻酒,前去慰勞,“盜寇”很高興,沒有施暴就離開了高郵。事情傳開后,朝廷非常憤怒,提議處死晁仲約。范仲淹說:“若郡縣兵力足以應戰(zhàn)或防守,遭遇賊兵不抵御而去賄賂,在法理上知軍必須處死;但實際情況是高郵兵力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抗或防守;這種情況下殺死知軍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聽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見,赦免了晁仲約。

      范仲淹治理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聞知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shù)百首領,像一樣放聲痛哭,并齋戒三日以后才離開。

      嚴謹治學

      范仲淹替人寫墓志銘,寫畢封好剛要發(fā)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過目,尹洙看后說:“你的已經很出名,后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范,不能夠不謹慎啊。現(xiàn)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xiàn)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后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范仲淹聽后,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只彈履霜

      范仲淹素愛,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請教“琴何為是”,并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快樂如孺子。據(jù)《老學庵筆記》載:“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嚴,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范氏家清廉儉樸、樂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自蘇州運麥至四川。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xiāng),便將一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xiāng)。范純仁回到家中,沒敢提及此事。范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了沒有,范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xiāng),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說道:“你為什么不把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范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后,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并夸獎他做的對。

      性情中人

      歷史上,人們給以范仲淹特別高的評價,“才其量其忠,非但為一代而已”。其實,范仲淹并沒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歡袒露自己的真實性情。他也發(fā)過牢騷:“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問、如何回避?”

      宋人吳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范仲淹任饒州知州時,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頗為看中。后來范仲淹被調回京師,因小鬟年紀太小,不便攜行,就給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詩(《懷慶朔堂》),在詩中說道:“慶朔堂前自栽,便移官去未曾開。年年長有恨,已托東干當來”。魏介心領神會,就把小鬟買來轉送范仲淹。南宋還記載范仲淹曾以寄小鬟,并題詩“有,別后常相憶。何以慰,贈汝好顏色”。明人朱有燉據(jù)此改編為《甄月娥慶朔堂》,劇前引言亦詳述此事。

      三光風范

      范仲淹,不圖個人榮華,從二十七歲進士及第到五十五歲主持新政,在漫長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關心政治,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為,曾在幾年間里三次被貶:1029年,范仲淹因諫言太后還政,被貶;接著又在廢郭皇后上二次被貶;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圖》第三次被貶。

      在這幾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動者,尤其后兩次,成為影響慶歷士風構建的兩個重要事件,獲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認同。據(jù)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記載,范仲淹三次被貶,每貶一次,時人稱“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

      范仲淹的故事 9

      范仲淹的家風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不僅僅自我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極其嚴格。范仲淹一生歷任高官,但范家一向清貧儉約家風純樸。

      范仲淹的家風天圣三年,范仲淹任興化縣令,負責治理水患。許多前任都是簡單地修修堤壩應付而已,范仲淹卻親自去海邊,與當?shù)鼐用裆逃懥疾摺C窆冮_始修堤筑壩時,范仲淹不是坐在高堂之上而是現(xiàn)場指揮。

      有一次,白天剛修好的堤壩,晚上就被海浪沖毀。民工們怨聲載道,不肯再修壩,有的則偷偷溜掉。范仲淹來到施工現(xiàn)場,不僅僅勸勉民工們要同心同德將壩修好,還將自我的薪俸拿出來,為民工們改善生活。民工們深受感動,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施工中。

      范仲淹淡泊名利輕財重義,子女們也深受影響。范仲淹任開封知府時,曾派次子范純仁將一船五百斛的麥子運往姑蘇。

      在丹陽停留時,范純仁偶遇文學家石曼卿,當時石曼卿家中連遭不幸,幾位親人相繼離世,他想安葬親人之后再回鄉(xiāng),因為沒有盤纏而寸步難行。范純仁不加思索地將整船麥子送給了石曼卿,但石曼卿還是愁眉緊鎖,范純仁就問:“石先生若還有為難之事,不妨說來”。石曼卿眼里含淚滿面羞愧地說:“兩個女兒已經找了婆家,奈何沒有嫁妝無法出門”。范純仁爽快地說:“石先生不必憂慮,只需將船只賣掉,嫁妝也就有了”。石曼卿連連道謝,范純仁則兩手空空回了家。范家兄弟的善行,一向為百姓們所推崇。

      范仲淹為政清廉,世稱范文正公,而他的`言傳身教,也為子女們營造了良好的家風,從而有口皆碑代代相傳,為后世人所敬仰。

      范仲淹的故事 10

      劃粥斷齏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guī)У臄?shù)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guī)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shù),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制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xù)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里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蒜、野蔥、野山芹,還有莧菜、王不留、薺薺菜、苦菜、蒲公英、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chuàng)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yè)績的展現(xiàn),“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范仲淹的故事 11

      斷齏劃粥

      范仲淹小的時候生活貧困,但是他依然堅持向學。在隨母親改嫁之后,范仲淹為了學習,搬到了寺廟之中。范仲淹此時的生活清貧無比,每日只煮一鍋粥,將粥分成四塊,早晚分食兩塊。他吃粥只就一點咸菜,然后用醋汁調和米粥,就這樣草草的將就一頓。放在今日,主食、甜點水果一樣不缺的今日,范仲淹這樣的食物吃一頓兩頓也許還行,若是多吃幾頓,如何受的。而范仲淹就是這樣每日兩食,苦讀成才的。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故事,才有了后來斷齏劃粥這個詞語。

      范公堤

      天圣二年,范仲淹為興華縣令之時,發(fā)現(xiàn)當?shù)氐牡虊问軗p嚴重。返潮之時,不僅是當?shù)匕傩盏?鹽田會受損,甚至很多時候水會直接淹沒農田,致使數(shù)以千計的農民受災,災情嚴重的時候,百姓痛苦不堪。

      范仲淹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之后,當即上奏上司,并且得到了朝廷的準奏,開始著手修建堤壩。他征調各州數(shù)萬農夫前去修壩,哪知道剛開始就遇到了大困難。修壩的時候,剛好遇到大風暴,光是征調的農夫就有一百多個被卷入水里喪命。這個消息傳到朝中,眾人議論紛紛,不知道該繼續(xù)修建還是停工。當?shù)氐陌傩找埠苁腔炭郑J為是老天不允許重修堤壩。

      在這樣的情況下,范仲淹身先士卒。每次大潮來領之時,別人都害怕的退后,只有他和同事好友站在最前列。范仲淹用自己的生命告訴眾人,風浪并沒有什么可怕的。受到范仲淹這一舉動的鼓勵,大家都拿出干勁,修建堤壩。堤壩修建完成之后,保障了眾人的利益。而為了紀念范仲淹,眾人將這個新修的堤壩成為“范公堤”。

      《靈烏賦》

      范仲淹多次在朝為官之時寧折不彎,與惡勢力做斗爭,數(shù)次遭貶。在被貶謫到饒州之時,他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在附近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靈烏賦》給他,說朝中之人將其數(shù)次直言當做是不祥的叫聲。勸誡他日后閉緊嘴巴,只做一只翱翔高飛的鳥兒。范仲淹當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面見真宗

      范仲淹在南京國子監(jiān)讀書的時候,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人們爭先恐后的前去看望真龍?zhí)熳樱瓦B書院里的師生也不例外。只有范仲淹一人,還穩(wěn)坐不動,只一心讀他的圣賢書。與他交好的同窗對他說,快去看啊,面見天子,這是一個多么難得的機會啊。但是范仲淹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連頭也沒抬又繼續(xù)讀書。第二年他果然高中進士,參加殿試之時,有了面見天子的機會。不僅如此,后來還參加了皇帝舉辦的御宴。

      范仲淹的故事 12

      范仲淹告老回到蘇州,想在城里買一塊土地,造一所房子,以便養(yǎng)老終身。

      蘇州老百姓都知道范仲淹是個好官,希望他住在蘇州城里,為大家辦點好事。因此,不少人都在為他踏勘地形,物色地方。

      一日,有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求見范仲淹,說:“我是蘇州城里的風水先生,特來向大人介紹一塊地方。

      范仲淹問:“不知在哪里?”

      老人道:“就是滄浪亭西邊的那塊荒丘。蘇州城是龍穴寶地,臥龍街(現(xiàn)在的人民路)筆筆直直,是龍身;街上砌的石塊,是龍的鱗片;北寺塔高高矗立,是龍的尾巴;那龍的頭呢,就是那塊荒丘。大人買下這塊寶地,興建住宅,一則可以鎮(zhèn)住龍頭,二則將來子孫會科甲不斷”

      正在這時,蘇州府開考,考生成績平常。范仲淹想:成績不佳,恐怕同缺乏名儒指點有關。他不禁想起了孔子辦學,決定在蘇州創(chuàng)辦一所府學,府學辦在哪里好呢?范仲淹決定造在風水先生說的那塊“龍頭”上。范仲淹一面籌集資金,一面叫人設計,在荒丘上建造府學。動工那天,風水先生興沖沖地來到工地上,見了范仲淹,高興地說:“大人,是貴府動工了吧?”

      范仲淹道:“不,不是造私宅,是造府學。”

      老人聽了,著急地說:“這可是一塊寶地哪!造個私宅,你子孫可以萬世昌盛呀!”

      范仲淹道:“我一家的子孫昌盛有何用?倒不如叫大家的子孫昌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蘇州沒有府學,讀書人沒有深造的地方,考不中進士、狀元呀。”

      風水先生早就讀過《岳陽樓記》,欽佩范仲淹的為人;今日見到范仲淹的`舉動,更加欽佩他了。

      不到一年功夫,府學造好了,面闊七間,紅柱粉墻琉璃瓦,十分宏偉。范仲淹不僅自己在府學講學,還請來了社會名儒,向學生傳經授道。從此,蘇州地方的讀書空氣越來越盛,考取進士、狀元的也越來越多。

      范仲淹的母親去世后,欲尋一塊墓地,按當時習俗,他與一名風水先生同去選墓地。風水先生指一處對他說,“此為寶地,后世當出貴人”,又指另一處說:“此為萬箭穿心的絕地,葬此地者后世子孫斷絕,世代貧窮”。范仲淹聽后,對手下人說:“我既知這里是絕地,又豈能讓他人葬此地而絕后,并且世代貧窮呢?將我母親葬此吧”誰知范公善念動天,范母下葬之日忽然風雨大作,風雨過后,大家發(fā)現(xiàn)范母墓風水居然大變,風水先生說墓地格局已經由原來的萬箭穿心變成了萬笏朝天。

      所以,范家的后輩此后也極為發(fā)達,傳到了數(shù)十代的子孫,直到現(xiàn)在,已經是八百年了,蘇州的范墳一帶,仍然有多數(shù)范氏的后人,并且還時常出優(yōu)秀的分子。范家八百年不衰,就是積德積得厚,能夠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別人去享受,這個福報大!印光大師贊嘆——孔夫子之后就是他。他的子子孫孫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孫保之。中國世家第一個是孔夫子,第二個是范仲淹。以上所說的范仲淹從命運上說,確實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最終對自己沒什么積蓄,子孫反而得到很大的發(fā)達。

      范仲淹的故事 13

      主持慶歷新政推行政治改革

      慶歷三年四月,宋夏局勢剛剛和緩,宋仁宗便將范仲淹調回東京,升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當時,北宋的官僚機構越來越臃腫,而行政效率越來越低,軍隊數(shù)量不斷增加,但內憂外患不時爆發(fā),百姓負擔十分沉重,國家財政卻入不敷出。不少有遠見的人擔心封建國家的命運,連連上疏要求宋仁宗進行改革,在嚴重的危機面前,宋仁宗三番五次召見范仲淹等人,賜給他親筆寫的詔書催促說:“你們?yōu)閲M心,不必有什么顧慮,凡是急需改革的事,趕快提出來。”并且叫人打開宮中的天章閣,在條案擺好紙筆,督促他們立即寫出改革方案。范仲淹一貫主張改革,以治理天下為己任。早在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就曾洋洋萬言上書朝廷,提出一系列提議:選擇賢明的人作州郡長官,舉薦有成績的人當縣令,排除社會上的游散懶惰勢力,裁汰冗員并取締過度侈費,嚴密選舉制度,培育將帥以加強邊防等。之后他又經常上書,分析民間利病和朝政得失。此刻他更覺得責無旁貸,但他又深知積重難返,他對人說:“皇上對待我,真夠信任的了。可是,事情總有個先后緩急;以往長期安定局面中積累的弊病,決非一朝一夕所能革除呵!”然而國家的危機如此嚴重,皇上求治如此心切,時間是耽擱不起的,于是范仲淹

      認真總結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它的主要資料是:

      (一)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時,升降官員不問勞逸如何,不看政績好壞,只以資歷為準。故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循茍且,無所作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有大功勞和明顯政績的,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二)抑僥幸,即限制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徑。當時,大官每年都要自薦其子弟充京官,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經過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這樣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朝廷,不僅僅增加了國家開支,并且這些紈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結黨營私。為了國家政治的清明和減少財政開支研究,應當限制大官的恩蔭特權,防止他們的子弟充任館閣要職。

      (三)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為了培養(yǎng)有真才實學的人,首先應當改革科舉考試資料,把原先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這樣,學生有真才實學,進士之法,便能夠依其名而求其實了。

      (四)擇長官。針對當時分布在州縣兩級官不稱職者十居八九的狀況,范仲淹提議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級監(jiān)察和財政區(qū)劃)檢查地方政績,獎勵能員,罷免不才;選派地方官要經過認真地推薦和審查,以防止冗濫。

      (五)均公田。公田,即職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額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認為,供給不均,怎能要求官員盡職辦事呢他提議朝廷均衡一下他們的職田收入;沒有發(fā)給職田的,按等級發(fā)給他們,使他們有足夠的收入養(yǎng)活自我。然后,便能夠督責他們廉節(jié)為政;對那些違法的人,也可予以懲辦或撤職了。

      (六)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yè)。范仲淹提議朝廷降下詔令,要求各級政府和人民,講窮農田利害,興修水利,大興農利,并制定一套獎勵人民、考核官員的制度長期實行。

      (七)修武備,即整治軍備。范仲淹提議在京城附近地區(qū)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wèi)士,用來輔助正規(guī)軍。這些衛(wèi)士,每年大約用三個季度的時光務農,一個季度的時光教練戰(zhàn)斗,寓兵于農,實施這一制度,能夠節(jié)省給養(yǎng)之費。京師的這種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仿照執(zhí)行。

      (八)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主管部門若有人拖延或違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從重處置。另外,還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應當施行的各種惠政是否施行。這樣,便處處都沒有阻隔皇恩的現(xiàn)象了。

      (九)重命令,即要嚴肅對待和慎重發(fā)布朝廷號令。范仲淹認為,法度是要示信于民,如今卻頒行不久便隨即更改,為此朝廷必須討論哪些能夠長久推行的條令,刪去繁雜冗贅的條款,裁定為皇帝制命和國家法令,頒布下去。這樣,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經常變更了。

      (十)減徭役。范仲淹認為如今戶口已然減少,而民間對官府的供給,卻更加繁重。應將戶口少的縣裁減為鎮(zhèn),將各州軍的使院和州院塥署,并為一院;職官廳差人干的雜役,可派級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擔,將那些本不該承擔公役的人,全部放回農村。這樣,民間便不再為繁重的困擾而憂愁了。

      《條陳十事》寫成后,立即呈送給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員商量,表示贊同,便逐漸以詔令形式頒發(fā)全國。于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歷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諸實施。

      慶歷三年(1043年)底,范仲淹選派了一批精明干練的`按察使去各路檢查官吏善惡。他坐鎮(zhèn)中央,每當?shù)玫桨床焓沟膱蟾妫头_各路官員的花名冊把不稱職者的名字勾掉。樞密副使富弼平時對范仲淹十分尊敬,這時見他毫不留情地罷免了一個又一個官員,不免有點擔心,從旁勸止說:“您一筆勾掉很容易,可是這一筆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器呀!”范仲淹聽了,用筆點著貪官的名字憤慨地說:“一家人哭總比一路人哭要好吧!”

      在范仲淹的嚴格考核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蟲被除了名,一批干才能員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官府辦事效能提高了,財政、漕運等有所改善,暮氣沉沉的北宋政權開始有了起色。朝廷上許多正直的官員紛紛賦詩,贊揚新政,人們圍觀著改革詔令,交口稱贊。可是,這場改革直接觸犯了封建腐朽勢力,限制了大官僚的特權,他們對此恨之入骨,隨著新政推行逐漸損害他們的利益,便集結在一起攻擊新政。他們誣蔑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結交朋黨,他們并串通宦官不斷到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樹黨羽的讒言。曾作過西北統(tǒng)帥的夏辣,是個詭計多端的家伙,宰相呂夷簡告病退休時,他滿心以為憑自我的資歷能夠接替宰相職位,沒料想在石介、歐陽修的評擊下,非但沒有當上宰相,連樞密使的官職也丟了。他惱羞成怒,蓄意報復。于是他讓家里的一個使女天天臨摹石介的手跡,等到寫得到石介親筆字一模一樣了,便偽造出一封石介寫給富弼的密信,信里說要廢掉仁宗。夏辣到處張揚,誣陷改革派陰謀另立皇帝。于是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宋仁宗雖然對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么強大,他開始動搖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到慶歷五年初,一年前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最終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

      參知政事的職務,將他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繼被逐出朝廷。堅持了一年零4個月的訂歷新政最終失敗。

      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貶到鄧州,之后又輾轉于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他調往潁州(今安徽阜陽),走到出生地徐州,不幸病逝,終年64歲。遺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五卷(今本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三卷(今本為《奏議》二卷);《尺牘》五卷(今本三卷);另有《文集補編》一卷。

      范仲淹的故事 14

      范仲淹“持節(jié)”自掏腰包

      范仲淹在求學時,認識了一名劉姓同學。當時條件很差,每一天只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劉同學家境好,總是把好吃的給范仲淹。范仲淹才勉強填飽肚子,得以繼續(xù)學習。這樣的生活持續(xù)了三年多。臨別那一刻,范仲淹暗暗發(fā)誓,將來如有出頭之日,必須要感激劉同學對他的恩情。

      范仲淹“持節(jié)”自掏腰包在范仲淹當宰相后的不久,劉同學找到府上,說家里發(fā)生了變故,需要范仲淹的幫忙。

      多年未見,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歡敘舊,一邊喝酒一邊聊起過去的經歷。范仲淹說,幾十年未見老同學在哪里高就?劉同學端起杯,一飲而盡,說,罷了罷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學,能夠謀個一官半職。他想憑著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應當不成問題。

      誰知,范仲淹臉色一沉,說,劉兄家里有幾個人,每年需要多少錢開支?劉同學回答,一百兩銀子足夠。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兩銀子,說,這些銀兩先給你救濟,如果后續(xù)有困難我會繼續(xù)給你供給幫忙。

      范仲淹的銀子解了劉同學的燃眉之急,他還了外債,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銀子用完后,他又找到了范仲淹,這次他直截了當?shù)卣f,想經過他的關系做官。

      范仲淹一口回絕,說如果家庭困難能夠再幫忙,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僅有經過科舉考試才能進入。劉同學離開時,埋怨地說,范仲淹一點不講交情,如果當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日的成功嗎?

      范仲淹說到做到,再取出一千兩銀子給劉同學。直到最終,范仲淹也沒有給他一官半職,自掏腰包維護了清廉形象。

      范仲淹的故事 15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當年范仲淹貶到鄧州后,身體很不好,這時,他接到昔日好友滕宗諒從岳州(今湖南岳陽)的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一篇記。范仲淹為了激勵遭到貶黜的朋友們,便一口答應了滕宗諒的請求,就在鄧州的花洲書院里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范仲淹用洗煉優(yōu)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勸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我的不幸遭遇而憂傷,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擺脫個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從青年時代開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個有益于天下的人。為官數(shù)十載,他在朝廷犯顏直諫,不怕所以獲罪。他發(fā)動了慶歷新政,這一政治改革,觸及到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各個方面,雖然由于守舊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這次新政卻開創(chuàng)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興修水利,培養(yǎng)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嚴謹,十分儉樸,平時居家不吃兩樣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只求溫飽,一向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在死后入殮時,連件新衣服都沒有。然而他喜歡將自我的錢財送給別人,待人親熱敦厚,樂于替人家辦好事,當時的'賢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導和薦拔下成長起來的。即使是鄉(xiāng)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離任時,百姓常常攔住傳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讓范仲淹繼續(xù)留任。

      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身前身幾代人的敬仰。邠州和慶州的百姓,與歸附宋朝的羌族人民,都畫了他的肖像,給他立生祠,來紀念他,他噩耗傳到各地,人們深為嘆息,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shù)百羌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器哀悼,齋戒了三天才散去。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而今日,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閃耀著奮發(fā)向上的思想光輝,仍有著啟發(fā)和教育意義。

      范仲淹的故事 16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的故事有很多。范仲淹家世不是很好,他父親早逝,母親改嫁,生活艱苦。但他卻樂觀向上,刻苦讀書。他年少時在應天府書院讀書的時候,晝攻夜讀,面對觀望皇帝的眾人,他沒有隨波逐流,只道:日后再見,也未必晚。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他在年少時就已目光長遠。做官后的范仲淹不辭辛勞為民治堰,整治學風,深得百姓愛戴。

      范仲淹的故事中指出他官運鼎盛時期是他經晏殊推薦后任右司諫,上書言事無所畏懼,多次犯言直諫,被讒受貶,卻至死不悔,可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后來李元昊稱帝謀反,他平定叛亂,駐守邊陲立功,國家卻因邊防開支過于龐大而元氣大傷。他就認真總結提出改革,還得到了皇帝的`允許。但改革損害了貴族官僚的利益,他們勾結在一起在皇帝面前說傅作義的壞話,致使范仲淹被貶為知州。被貶期間的范仲淹應滕子京邀約寫下《岳陽樓記》。

      而范仲淹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是他一生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范仲淹的故事至此終了。他一生憂國憂民,值得后世的人們尊敬與學習。

      范仲淹的故事 17

      1、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 ,勵志苦讀于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fā)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2、龍圖老子

      寶元元年至慶歷三年(1038年—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zhàn)略部署,構筑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御體系,西北戰(zhàn)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

      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 ;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3、寬厚仁愛

      范仲淹擔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登樓飲酒,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準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制備。范仲淹聽后非常悲傷,立即撤去酒席,并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

      慶歷年間,張海(一說王倫)率領人馬攻打淮南,路過高郵,高郵知軍晁仲約料想無法抵擋,就昭示當?shù)馗蝗司桢X獻酒,前去慰勞,“盜寇”很高興,沒有施暴就離開了高郵。事情傳開后,朝廷非常憤怒,富弼提議處死晁仲約。

      范仲淹說:“若郡縣兵力足以應戰(zhàn)或防守,遭遇賊兵不抵御而去賄賂,在法理上知軍必須處死;但實際情況是高郵兵力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抗或防守;這種情況下殺死知軍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聽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見,赦免了晁仲約。

      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聞知消息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shù)百首領,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并齋戒三日以后才離開。

      4、嚴謹治學

      范仲淹替人寫墓志銘,寫畢封好剛要發(fā)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后說:“你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后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范,不能夠不謹慎啊。

      現(xiàn)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xiàn)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后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范仲淹聽后,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5、只彈履霜

      范仲淹素愛彈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請教“琴何為是”,并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

      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據(jù)陸游《老學庵筆記》載:“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范仲淹的故事 18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于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終年六十四歲。仁宗時,他武官曾任樞密副使(大致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文官曾任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將入相,文武兼?zhèn)涞娜瞬拧K俏覈鴼v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雖是蘇州吳縣人,但他卻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蘇州。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隨其母親改嫁,來到了長山縣的朱氏家中,少年時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種十分艱苦的境遇中度過的。他在博山的荊山寺刻苦攻讀。

      范仲淹在范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范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到:"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咸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雖然范公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神說不能。又問:"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yī)如何?"或當宰相,或當良醫(y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y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毅然出走"是說范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應天府書院"讀書學習。當時他的母親哭著追出去很遠,他甚至都沒回頭看一眼心愛的母親。在南部應天府書院,他"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的舒適生活,寒冬臘月,讀書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xù)讀。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饑,一位南都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準備的飯菜送一份給他,他婉言謝絕了,并說:"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 。就這樣他在南部應天府后院寒窗苦讀五年。

      經過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了進士,這年他二十六歲,做官后,他清正廉潔,辦事公正。

      范仲淹的故事 19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文學上也很有建樹。他為官時,更是嚴于律己,不徇私情。

      明道二年,范仲淹奉旨去京東和江淮賑災,同行中有位沒有官職的學生叫富弼。一路行來,見百姓只能食野草為生,范仲淹心里很焦急,馬上制定出方案,調糧救急。

      有一天,糧食剛剛運到,還不曾發(fā)放,竟然被偷盜出兩擔。范仲淹極為惱怒,下令嚴查偷盜之人。后來,小偷抓住了,是一位青年漢子。范仲淹大怒,正要責打偷盜之人,公堂外卻傳來哭喊聲。范仲淹將哭喊之人召上公堂,是一位老婦人。

      老婦人跪在公堂之上,不停地磕頭說:“大人呀,我兒偷糧實屬不該,只是可憐我老婦人無依無靠,只求大人放了我兒,老奴情愿替兒服罪。”老婦人哭得哀哀不已,富弼抬頭,發(fā)現(xiàn)范仲淹已是兩眼含淚。后來,范仲淹將偷糧之人責打了幾十板子便放了,老婦人連連叩謝。

      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以整頓吏治為重點進行改革。他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視全國各地,考察各地的官員政績,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便把姓名從官員簿上勾掉。有位官員,因為不稱職而被勾去名字罷免官職,結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開恩。范仲淹面對哀號,不為所動,堅持罷免了那位官員。

      已任官職的富弼恰好同行,就對范仲淹說:“你這樣一筆把人家勾掉,惹得全家人痛哭,而你卻無動于衷。前番老婦一個人哭,你卻眼中含淚,這是為何?”

      范仲淹回答說:“青年人偷糧食是為老母親,老母親哭是為兒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淚,是為青年人的孝心也為老婦人的舐犢之情,所以法外開恩不涉及其他。而官員的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當時的一種行政區(qū)域,相當于明、清的省)哭呀。我撤掉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傷,我若讓不稱職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個地方,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一家哭總比一路哭好。”

      范仲淹的眼淚,讓后人在他鐵面無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剛正不阿的秉性和寬容仁厚的胸懷,是值得后人學習的。

      范仲淹的故事 20

      范仲淹小時候的故事

      范仲淹就是這樣從小立志,劃粥而食的,靠著這種精神,范仲淹最終當上了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小時候是個平窮的孩子,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去世,為了生活,母親改嫁帶他到了朱家。朱家也很窮,沒有錢給范仲淹讀書,范仲淹就一個人來到一所寺院,一邊干活,一邊苦讀。經常讀到夜深。有點兒困了,就用冷水洗臉。最讓他感到困難的就是每一天的飯菜,不要說好吃的飯菜,就連吃飽也很不容易。他每一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后,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用咸菜來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學來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學是官宦弟子,是家中很富有的。看見范仲淹生活那么困難,學習卻那么用功,心里很是感動,回家告訴了父親,然后同學就叫父親去給范仲淹送好飯好菜。

      過了幾天,那位同學又去看望范仲淹,發(fā)現(xiàn)給范仲淹的飯菜卻放在地上原地不動,都快發(fā)霉了。于是,那位同學就責怪道:“君子不吃小人送來的食物,你不吃這些食物,難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說:“我此刻吃粥已經吃習慣了,我怕吃了你的飯菜,吃不下這些稀粥了。”那位同學聽了范仲淹的話,對范仲淹更加欽佩了。

    【范仲淹的故事】相關文章:

    《范仲淹故事》11-15

    范仲淹的故事02-25

    《范仲淹》的故事05-21

    范仲淹的故事09-13

    范仲淹的故事精選10-14

    《范仲淹》的故事10-13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故事大全10-12

    范仲淹的讀書故事08-14

    【熱門】范仲淹的故事10-30

    【推薦】范仲淹的故事06-0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Av一在线观看 | 日韩噜噜噜在线视频 | 亚洲色国产欧美日韩 | 亚洲国产一二三区欧美日韩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