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 推薦度:
- 《前赤壁賦》原文及翻譯最新 推薦度:
- 《赤壁賦》的原文與翻譯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集錦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dá)觀。全賦在布局與結(jié)構(gòu)安排中映現(xiàn)了其獨(dú)特的藝術(shù)構(gòu)思,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國文學(xué)上有著很高的文學(xué)地位,并對之后的賦、散文、詩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前赤壁賦
宋代: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馮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guān)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fēng),卻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dú)立,成為神仙,進(jìn)入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yīng)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yuǎn),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zhuǎn)、悠長,如同不斷的細(xì)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軾的容色憂愁凄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dāng)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zhí)矛槊吟詩作賦,委實(shí)是當(dāng)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fēng)中罷了。”
蘇軾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shí)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fā)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jìn)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jīng)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注釋
選自《經(jīng)進(jìn)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叢刊》本),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此之前蘇軾因?yàn)跖_詩案(元豐二年)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后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后赤壁賦》。赤壁:實(shí)為黃州赤鼻磯,并不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zhàn)的舊址,當(dāng)?shù)厝艘蛞艚喾Q之為赤壁,蘇軾知道這一點(diǎn),將錯就錯,借景以抒發(fā)自己的懷抱。
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歲在壬戌。
既望:既,過了;望,農(nóng)歷十五日。“既望”指農(nóng)歷十六日。
徐:舒緩地。
興:起,作。
屬:通“囑(zhǔ),致意,此處引申為“勸酒”的意思。
少焉:一會兒。
白露:白茫茫的水氣。橫江:籠罩江面。橫,橫貫。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任憑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飄蕩。縱:任憑。一葦:像一片葦葉那么小的船,比喻極小的船。《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如:往,去。凌:越過。萬頃:形容江面極為寬闊。茫然,曠遠(yuǎn)的樣子。
馮虛御風(fēng):(像長出羽翼一樣)駕風(fēng)凌空飛行。馮:通"憑",乘。虛:太空。御:駕御(馭)。
遺世獨(dú)立:遺棄塵世,獨(dú)自存在。
扣舷:敲打著船邊,指打節(jié)拍,舷,船的兩邊。
擊空明兮溯流光:船槳拍打著月光浮動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動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我的心思飄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渺渺,悠遠(yuǎn)的樣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懷,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為蘇軾借鑒的屈原的文體。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詩文多以指自己所懷念向往的人。
倚歌而和(hè)之:合著節(jié)拍應(yīng)和。倚:隨,循和:應(yīng)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傾訴。怨:哀怨。慕:眷戀。
余音:尾聲。裊裊:形容聲音婉轉(zhuǎn)悠長。
縷:細(xì)絲。
舞幽壑之潛蛟:幽壑:這里指深淵。此句意謂:使深谷的蛟龍感動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í離)婦: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嫠:孤居的婦女,在這里指寡婦。
愀(qiǎo巧)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嚴(yán)肅地端坐著危坐:端坐。
何為其然也:曲調(diào)為什么會這么悲涼呢?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
繆:通"繚"盤繞。
郁乎蒼蒼:樹木茂密,一片蒼綠繁茂的樣子。郁:茂盛的樣子。
舳艫(zhú lú逐盧):戰(zhàn)船前后相接。這里指戰(zhàn)船。
釃(shī)酒:斟酒。
橫槊(shuò):橫執(zhí)長矛。
侶魚蝦而友麋鹿: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友。侶:以......為伴侶,這里是名詞的意動用法。麋(mí):鹿的一種。
扁(piān)舟:小舟。
寄:寓托。
蜉(fú)蝣:一種昆蟲,夏秋之交生于水邊,生命短暫,僅數(shù)小時。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暫。
渺滄海之一粟:渺:小。滄海:大海。此句比喻人類在天地之間極為渺小。
須臾(yú):片刻,時間極短。
長終:至于永遠(yuǎn)。
驟:數(shù)次。
托遺響于悲風(fēng):余音,指簫聲。悲風(fēng):秋風(fēng)。
逝者如斯: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往。斯:此,指水。
盈虛者如彼:指月亮的圓缺。
卒:最終。消長:增減。長:增長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語氣副詞。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造物者:天地自然。無盡藏(zàng):佛家語。指無窮無盡的寶藏。
共食:共享。蘇軾手中《赤壁賦》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適”,義同
更酌:再次飲酒。
肴核既盡:葷菜和果品。既:已經(jīng)。
狼籍:又寫作“狼藉”,凌亂的樣子。
枕藉:相互枕著墊著。
既白:已經(jīng)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詩詞鑒賞:
此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吊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實(shí)是文賦中之佳作。
第一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lǐng)略其間的清風(fēng)、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jīng)·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yīng),“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悠悠忽忽地離開世間,超然獨(dú)立。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shí)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fēng)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nèi)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diào)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dú)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zhuǎn),其悲咽低回的音調(diào)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zhuǎn)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shè)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zhuǎn)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dāng)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yáng),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shí)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fēng)”,通過簫聲傳達(dá)出來。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rèn)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zhuǎn)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dá)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dá)、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qiáng)求予以進(jìn)一步的說明。江上的清風(fēng)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fēng)月長存,天地?zé)o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jìn)而深化之。
第五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yīng)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這篇賦在藝術(shù)手法上有如下特點(diǎn):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fēng)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fēng)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fēng)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xiàn)作者復(fù)雜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xiàn)實(shí)的苦悶;最后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xiàn)了曠達(dá)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寫景、抒情、說理達(dá)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了韻文的長處。
意象連貫,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jié)構(gòu)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luò),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dá)、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fēng)月,情緒轉(zhuǎn)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fēng)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fù)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fù)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dá)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xué)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dá),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dú)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xué)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一、掌握下列重點(diǎn)詞語
1、既望:七月既望(農(nóng)歷十六。既,過了。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不多一會兒)
4、凌:凌萬頃之茫然(越過)
5、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駕)
6、溯:擊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懷:渺渺兮予懷(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荊州(當(dāng);占領(lǐng))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漁樵于江渚之上(江邊)
12、卒、消長:而卒莫消長也(到底;消減和增長)
13、適: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享受)
14、狼藉:杯盤狼藉(凌亂)
15、白:不知東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屬:舉酒屬客(通"囑",勸酒)
2、馮:浩浩乎如馮(píng)虛御風(fēng)(通"憑",乘)
3、繆: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盤繞)
三、一詞多義
1、望:
①七月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名詞)
②西望夏口(向遠(yuǎn)處看,眺望,動詞)
2、長:
①抱明月而長終(永遠(yuǎn),副詞)
②而卒莫消長也(增長,動詞)
3、然:
①其聲嗚嗚然(擬聲詞詞尾,表狀態(tài))
②何為其然也(這樣,代詞)
4、于:
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詞)
②月出于東山之上(從,介詞)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詞)
④于是飲酒樂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緊接前一事,連詞)
5、白:
①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②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名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聲調(diào)或節(jié)拍)
四、詞類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狀,像長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潛蛟(使動,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í)婦(使動,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動,整理,端正)
5、南、西:烏雀南飛……西望夏口(名作狀,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6、下:下江陵(名作動,攻下)
7、樵: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動,砍柴)
8、侶、友: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徘徊:徘徊于斗牛之間(①古義:明月停留。②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2、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①古義:內(nèi)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義:美貌的人。)
3、凌:凌萬頃之茫然(①古義:越過。②今義:欺侮。)
4、子: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①古義: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②今義:兒子)
六、句式
1、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賓短語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后置)
4、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5、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6、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7、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斷句)
9、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10、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11、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賓短語后置)
12、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13、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賞析
《前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shí)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dá)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fù)雜的心情。
《前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游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曠達(dá)的人生態(tài)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chǎn)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fā)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dāng)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xiàn)實(shí)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shí)為下寫蘇子的開導(dǎo)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fā)。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rèn)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后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shí)地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痛苦,所以當(dāng)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展開,一寫夜游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發(fā),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chuàng)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又借景說理、寓理于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diào)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前赤壁賦》除采用賦體傳統(tǒng)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xiàn)力很強(qiáng)。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fā)展。
全篇共分五段
第一段從開頭“壬戌之秋”到“羽化而登仙”。這是“賦”的正文以前一段簡短的敘事,這里面又分三小節(jié)。
第一小節(jié)共四句,點(diǎn)明時間、人物、地點(diǎn)。這是寫賦的正規(guī)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第二小節(jié)共五句,前兩句寫景,后三句寫事,亦即把客觀的景物和主觀的言行錯綜著、交替著來寫。我在前面曾說,本篇以寫志為主,不強(qiáng)調(diào)對景物的描述;因此本篇的景語只有四句,即此處的“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和下一小節(jié)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而已。但這四句極凝煉簡括,“清風(fēng)”二句寫風(fēng)與江。“白露”二句寫月與江。總之,景物描寫只為點(diǎn)出“江”和“月”來,作為后文“寫志”時舉例用的。而當(dāng)前,作者已寫出月下江景,不必更多費(fèi)筆墨了。
“誦明月之詩”兩句與下文“月明星稀”兩句同一機(jī)杼,蓋文人游山玩水,很容易從客觀景物聯(lián)想到昔日所讀的作品,然后再由前人的作品生發(fā)出自己的感想來。此處寫月未出而先用《陳風(fēng)月出》作引子,“誦明月之詩”兩句是互文見義,但有時這種互文見義的句子不能前后互換。因?yàn)椤榜厚恢隆笔窃凇懊髟轮姟崩锩娴模瑑?nèi)涵大小不同,所以小者不能擺在大者之前。而先“誦”后“歌”,亦合于詩人吟詠時實(shí)際情況。人們對景生情,總是感情愈來愈激動,“歌”比“誦”要更牽動感情,故誦在先而歌在后。于此可見作者文心細(xì)密之處。
第三小節(jié)仍是先景后事,由事生情。造語自然生動,然多有所本。用“徘徊”寫月光移動,古詩屢見,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及李白《月下獨(dú)酌》“我歌月徘徊”。“白露橫江”句亦從《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覺飛”化出,“水光接天”句化用趙嘏《江樓感舊》“月光如水水如天”,“一葦”用《詩經(jīng)河廣》“一葦杭之”’“萬頃”用謝惠連《雪賦》及范仲淹《岳陽樓記》,“馮虛御風(fēng)”用《莊子逍遙游》,“遺世獨(dú)立”用李延年歌,“羽化”用《晉書》,“登仙”用《遠(yuǎn)游》。其自然生動之妙,在于句偶而文字并不對仗,得古賦之神(如《九歌》中“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即是句偶而文不對仗者)。
這一小節(jié)每句都依次第先后而寫成,不容移置。“少焉”以下寫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見,由水上而天空,由近而遠(yuǎn)。“縱一葦”句是寫主觀的游者,“凌萬頃”句是寫客觀的江面。“浩浩乎”句寫泛舟江上的現(xiàn)象,“飄飄乎”句則寫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筆勢流暢,宛如信手拈來,詞語皆有出典,卻不著堆砌痕跡。
從“于是飲酒樂甚”至“泣孤舟之嫠婦”是第二段。這里面自然分作兩層,歌詞是一層,蕭聲是又一層。作者描繪簫聲屬于“體物”,但“體物”卻是為了“寫志”。蘇軾在這篇賦中以“哀”“樂”對舉,借主客問答以寫志抒情,其實(shí)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兩個方面。最后,“樂”戰(zhàn)勝了“哀”,主客同達(dá)于“共適”之境界。而“哀”的流露全借助于簫聲。故作者在這里用全力刻畫它。
我個人認(rèn)為,這一篇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比君,這兩句寫出了蘇軾的忠君之殷切。忠君誠然是局限,但在蘇軾身上卻應(yīng)一分為二地對待。忠君思想正是蘇軾思為世用,希望為宋王朝分憂,對功業(yè)有所建樹的動力。這里面含有積極因素。下文“哀吾生之須臾”與“共適”于“無盡藏”的江山風(fēng)月,都從此生發(fā)出來,妙在并不著痕跡。一個人既出仕做官,思用于世,遇到小人讒謗,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從此消極頹唐,不思振作,那就談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當(dāng)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便力求胸襟豁達(dá),順乎自然,以適應(yīng)逆境;同時并不放棄忠君用世的一貫精神,即使在身遭貶謫之際也還要“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正是蘇軾的主要的、始終如一的生活態(tài)度。作者的歌詞中并沒有“哀”的成分,甚至是在“飲酒樂甚”的情況下無心流露出來的,所謂“渺渺兮予懷”,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現(xiàn),因此才不得不“望美人兮天一方”。吹簫的“客”是理解歌詞內(nèi)容的,所以把這一方面的感情加強(qiáng),用簫聲傾訴出唱歌人內(nèi)心的哀怨。這樣一來,矛盾就公開亮出來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對話把復(fù)雜的思想活動和盤托出,卻又涇渭分明。文章構(gòu)思之巧妙,竟到了使人不易覺察的程度,這不能不說是蘇軾才華洋溢的體現(xiàn)。
寫簫聲也是一段精彩文字。“怨”“慕”“泣”“訴”四字抓住了簫聲的特點(diǎn),也寫出了“哀”的特點(diǎn)。“嗚嗚”寫初吹,字面用《史記李斯列傳》;“怨”“慕”“泣”“訴”化用《孟子》;“舞幽壑”句,暗用《國史補(bǔ)》里吹笛事;“孤舟嫠婦”暗用白居易《琵琶行》。“如怨如慕”二句,寫簫聲吹人精彩動人處,使聽者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人的七情六欲。“余音”二句寫簫聲結(jié)束。然后再加上兩句夸張性的比喻,以摹繪其出神人化。
第三段是傷時憂國的正面文字,卻從懷古方面落筆,乃見筆力。懷古又先從誦古人詩句寫起,“月明星稀”兩句正從當(dāng)前江月之景聯(lián)想而得,似有意,若無意。從心中的詩句推展開去,然后寫到目中所見之地形,然后把古人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方其”以下八句,是推測,是想象,卻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謂“鋪”,乃作賦之正規(guī)寫法。這樣就從勾勒背景進(jìn)而塑造了曹操的形象。“方其”以下,從曹操兵力的強(qiáng)大和地盤的擴(kuò)張寫出了聲勢和氣派,然后以“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八字勾畫出曹操本人的形象,顯得格外飽滿,有立體感。不這樣寫,人物的形象就不易突出。難在“固一世之雄”句的一總,“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見功力。上一句所謂頓挫以蓄勢,下一句所謂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實(shí)為千錘百煉而出,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確是千古定評。這是本段的上一節(jié),其實(shí)也正是《念奴嬌》中“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之意,卻用了另一種手法,便使人應(yīng)接不暇了。從“況吾與子”以下至“托遺響于悲風(fēng)”,是第三段的下一節(jié),雖為客語,實(shí)反映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意思是說,像曹操那樣的英雄人物,在當(dāng)時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yùn),那么在今天這種逆境之中,還有什么必要去建功立業(yè)!這一節(jié)只是出世思想和消極情緒的反映,而作者卻渲染成如此一段文章,既有古文家所謂的辭采,又不落前人的窠臼,通過形象描寫,還使人不致于產(chǎn)生消沉之感,正是文字有魅力處。“挾飛仙”二句想象奇絕,卻跌入“知不可乎驟得”一層意思中來,于文義為倒裝,于文勢為逆挽,變化無方,起落隨意;以形象、比喻相對比,用意十分醒豁,但又毫無說教者習(xí)氣,也沒有抽象的空論,而悲從中來,想超脫塵世又無法逃避現(xiàn)實(shí),真是哀傷到極點(diǎn)了。所以結(jié)語“托遺響于悲風(fēng)”一句寫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文字寫到這里,真疑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用帶有理趣的邏輯思維來反駁這一消極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點(diǎn)意思寫得出人意料之外,這真神奇了。
第四段是比前一段深入一層的正面文字,雖與前一段屬于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卻并非平列的。若從其結(jié)構(gòu)看,又與前文不同。這一段本來只有一層意思,卻化作兩層來寫。水和月同為比喻,作用和性質(zhì)是一樣的,作者乃把它們分作兩層來說;作者在這一段里所要闡明的只是“不變”這一層意思,卻以變與不變兩者相提并論。這就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逝者”句用《論語》“子在川上”一章之意,“盈虛”二句用《莊子秋水》“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水雖東流長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斷;月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fù)始,但月亮還是千古不變的那個月亮。所以用“蓋將自其變者”兩句輕輕一駁,便不再照應(yīng),卻把重點(diǎn)放在后面兩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所以再反問一句:“而又何羨乎!”不說“而又何哀”,反說“而又何羨”,針對上文“羨長江之無窮”而言,文筆總在不斷變化。蓋有“哀”才有“羨”,無“羨”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去“哀”了。上文說“吾生須臾”,此則說“物與我皆無盡”。物無盡,人們能理解;“我”亦無盡,就不易分曉。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蘇軾所追求的也正是這個“不朽”。所以其生活態(tài)度歸根結(jié)蒂還是積極的。下面“且夫天地之間”四句,看似宿命論,其實(shí)作者卻是用來對待功名富貴、得失榮辱的,所以其內(nèi)在涵義并不錯。接下去從“惟江上之清風(fēng)”直到“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是作者的正面主張,認(rèn)為應(yīng)抓緊時機(jī),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美的景物。末句的“吾與子”正好同上文“客”所說的“吾與子”遙相呼應(yīng)。有人說,這不過是及時行樂的思想,誠然。但其所樂者乃在陶然于自然景物。這就比東漢人所追求的“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要高尚多了。可見作者的精神境界并不那么庸俗低級。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脫而非物質(zhì)上的享受。他執(zhí)著于不朽的事業(yè),而對功名利祿卻比較看得超脫,這就同一般的及時行樂思想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了。
第五段仍用簡短的敘事作為全篇的結(jié)尾。“客喜而笑”的“喜”和“笑”,與前文“飲酒樂甚”的“樂”,以及“怨”“慕”“泣”“訴”“愀然”“哀”“羨”等描寫感情變化的詞語是聯(lián)屬一氣的。這是全文情感發(fā)展的線索,直貫通篇。以下的描寫與“飲酒樂甚”句相輝映,而最后兩句則寫盡“適”字之趣,文章亦搖曳生姿,得“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之妙。
后赤壁賦
宋代·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xì)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宋代古詩詞《后赤壁賦》注釋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gāo)。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bǎn)。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xì)鱗,狀如松江之鱸(lú)。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步自雪堂:從雪堂步行出發(fā)。雪堂,蘇軾在黃州所建的新居,離他在臨皋的住處不遠(yuǎn),在黃岡東面。堂在大雪時建成,畫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臨皋:亭名,在黃岡南長江邊上。蘇軾初到黃州時住在定惠院,不久就遷至臨皋亭。黃泥之坂:黃岡東面東坡附近的山坡叫“黃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為調(diào)整音節(jié),有時在一個名詞中增“之”字,如歐陽修的《晝錦堂記》:“乃作晝錦之堂于后圃。”木葉:樹葉。木,本來是木本植物的總名,“喬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這個意思。后來多用“木”稱“木材”,而用本義是“樹立”的“樹”作木本植物的總名。行歌相答:邊行邊吟詩,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已而:過了一會兒。如此良夜何:怎樣度過這個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樣對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對待”“對付”的意思。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時候。薄暮,太陽將落天快黑的時候。薄,迫,逼近。淞江之鱸:鱸魚是松江(現(xiàn)在屬上海)的名產(chǎn),體扁,嘴大,鱗細(xì),味鮮美,松小所產(chǎn)的鱸魚。這是有名的美味。顧安所得酒乎:但是從哪兒能弄到酒呢?顧,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謀諸婦:謀之于妻,找妻子想辦法。諸,相當(dāng)于“之于”。斗:古代盛酒的器具。不時之須:隨時的需要。“須”通“需”。復(fù)游于赤壁之下:這是泛舟而游。下文“攝衣而上”是舍舟登陸,“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斷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達(dá)千尺。斷,阻斷,有“齊”的意思,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樣子。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才過了幾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認(rèn)了。這話是聯(lián)系前次赤壁之游說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離這次僅僅三個月,時間很短,所以說“曾日月之幾何”。前次所見的是“水光接天”,“萬頃茫然”,這次所見的是“斷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說“江山不可復(fù)識”。曾,才,剛剛。這樣用的“曾”常放在疑問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幾何”,也就是“曾幾何時”。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chán)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龍,攀棲鶻(hú)之危巢,俯馮(píng)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攝衣:提起衣襟攝,牽曳。履巉巖:登上險峻的山崖。履,踐,踏。巉巖,險峻的山石。披蒙茸:分開亂草。蒙茸,雜亂的叢草。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虬龍:指枝柯彎曲形似虬龍的樹木。虬,龍的一種。登虬龍是說游于樹林之間。棲鶻:睡在樹上的鶻。棲,鳥宿。鶻,意為隼,鷹的一種。俯馮夷之幽宮:低頭看水神馮夷的深宮。馮夷,水神。幽,深。“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這只是說,上登山的極高處,下臨江的極深處。劃然長嘯:高聲長嘯。劃有“裂”的意思,這里形容長嘯的聲音。嘯,蹙口作聲。亦:這個“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從”說的。上文說,游到奇險處二客不能從;這里說,及至自己發(fā)聲長嘯,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悄然:靜默的樣子。肅然:因恐懼而收斂的樣子。留:停留。反:同“返”。返回。放:縱,遣。這里有任船飄蕩的意思。聽其所止而休焉:任憑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gǎo)衣,戛(jiá)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pián)躚(xiān),過臨皋(gāo)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chóu)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wù)。開戶視之,不見其處。?四顧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虛。橫江東來:橫穿大江上空從東飛來。玄裳縞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縞,白。衣,上衣。仙鶴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這樣說。戛然:形容鶴雕一類的鳥高聲叫喚的聲音。如白居易《畫雕贊》“軒然將飛,戛然欲鳴。”掠:擦過。須臾客去,予亦就睡:這時的作者與客已經(jīng)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寢于室內(nèi),看下文的“開戶”便明。羽衣翩仙:穿著羽衣(道士穿的用鳥羽制成的衣服),輕快地走著。翩仙,一作“蹁躚”。揖予:向我拱手施禮。俛:同“俯”,低頭。嗚呼噫嘻:這四個字都是嘆詞,也可以嗚呼,噫,嘻分開用,或者嗚呼,噫嘻分開用。疇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語出于《禮記·檀弓》上篇“予疇昔之夜”。疇,語首助詞,沒有實(shí)在的意思。昔,昨。過我:從我這里經(jīng)過。非子也耶:不是你嗎?“也”在這里不表示意義,只起輔助語氣的作用。顧:回頭看。寤:覺,醒。
宋代古詩詞《后赤壁賦》賞析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xì)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前雖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客為陪襯,但后赤壁賦重在游、狀景,而前赤壁賦意在借景抒懷,闡發(fā)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風(fēng)清之夜,與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無酒”、“有酒無肴”之憾,后有“攜酒與魚”而游之樂。行文在平緩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從“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寫到“履巉巖,披蒙茸……”的山崖險情;從“曾日月之幾何而江水不可復(fù)識”的感嘆,到“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心情變化,極騰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鶴道士的夢幻之境,表現(xiàn)曠然豁達(dá)的胸懷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赤壁賦》分前后兩篇,珠聯(lián)璧合,渾然一體。文章通過同—地點(diǎn)(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飲酒),同—題材(大江高山清風(fēng)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時令季節(jié),描繪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發(fā)了不同的情趣,表達(dá)了不同的主題。字字如畫,句句似詩,詩畫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異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xù)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后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jié)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游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游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游所作的準(zhǔn)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游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白風(fēng)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jǐn)⒘耸拢质懔饲椋呷跒橐惑w,至此已可轉(zhuǎn)入正文,可東坡卻"節(jié)外生枝"地又插進(jìn)"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dú)特夜景,從而誘發(fā)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里,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yuǎn)。可是,當(dāng)蘇軾獨(dú)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chǎn)生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里,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只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經(jīng)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后,在結(jié)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游后入睡的蘇子在夢鄉(xiāng)中見到了曾經(jīng)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nèi)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jié)果非但無濟(jì)于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chuàng)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后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xiàn)實(shí)。結(jié)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dāng)迷茫,但還有雙關(guān)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nèi)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fù)又在哪里呢?
文中寫蘇子獨(dú)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夸張與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真摯的感情。巧用排比與對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樂感。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但總的來說,后賦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shù)上都不及前賦。神秘色彩,消沉情緒與"賦"味較淡、"文"氣稍濃恐怕是遜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賦》作于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之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chuàng)作更深刻地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情感波瀾。《后赤壁賦》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tǒng)格局,抒發(fā)了自己的人生哲學(xué),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yōu)美景色。全文駢散并用,情景兼?zhèn)洌胺Q優(yōu)美的散文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達(dá)能力和語言技巧,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獨(dú)、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升仙的標(biāo)志,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dá)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xiàn)了那種超越現(xiàn)實(shí)的痛苦遺世的精神。那我們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賦》中是如何將孤鶴的孤獨(dú)、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的。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積郁難消的苦悶之情。鶴則是這一苦悶孤獨(dú)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糧謀的孤鶴在蘇軾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渲染內(nèi)心棄世的幽情,孤鶴的形象尤其為他所鐘愛。此際在蘇軾最感孤獨(dú)時,忽然有一東來的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只在暗夜獨(dú)飛,獨(dú)鳴的鶴是孤獨(dú)的,它可以蔚藉同樣感受狀態(tài)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聯(lián)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只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cè)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lián)結(jié),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于世外的隱逸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jié)尾處寫自己夢醒后開門尋找,夜色茫茫,不見孤鶴,也并無道士。一筆雙關(guān),余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山形與鶴形,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諳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dú)中向往自由的念頭找到了對應(yīng)。通觀全文,在我們的眼前自然就展現(xiàn)出了好一幅“水月禪境、山鶴幽鳴”的美景圖!
核心思想與情感脈絡(luò)
(一)情感脈絡(luò):由樂到悲,再由悲到喜
開篇之 “樂”:文章開篇描繪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 的赤壁夜景,蘇軾與友人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繼而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展現(xiàn)出泛舟江上的自由與愜意,此時的情感基調(diào)是輕松愉悅的,體現(xiàn)對自然之美的沉醉。
客之 “悲”:友人吹簫,“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引發(fā)客的感慨:一是感嘆 “一世之雄” 曹操的功業(yè)如今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抒發(fā)對歷史興亡、英雄易逝的悲嘆;二是悲嘆自身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生命短暫、渺小如塵埃,無法與天地永恒相比,流露對人生無常的焦慮。
蘇子之 “釋”:蘇軾以 “變與不變” 的哲學(xué)思辨回應(yīng)客的悲嘆,最終實(shí)現(xiàn)情感的轉(zhuǎn)折:
從 “變” 的角度看,“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江水、明月時刻在變,人生也在不斷變化;
從 “不變” 的角度看,“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江水長流、明月永存,人若能超越個體局限,將精神融入自然,便能獲得永恒。
最終,蘇軾以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引導(dǎo)友人從自然中獲取精神慰藉,實(shí)現(xiàn)情感的超脫,回歸 “喜” 的基調(diào),“客喜而笑,洗盞更酌”,全文在豁達(dá)的氛圍中收尾。
(二)核心思想
對自然之美的敬畏與熱愛:通過描繪赤壁夜景的澄澈、壯闊,展現(xiàn)蘇軾對自然的敏銳感知,認(rèn)為自然是精神的寄托,能消解人生的煩惱。
對歷史與人生的辯證思考:不沉溺于歷史興亡的悲嘆,也不焦慮于生命短暫的局限,而是以 “變與不變” 的視角看待世界,主張以豁達(dá)心態(tài)接納人生的無常,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精神的永恒。
“以理化情” 的人生智慧:面對政治失意與人生困境,蘇軾不消極沉淪,而是以道家 “順應(yīng)自然”、儒家 “安之若命” 的思想化解痛苦,體現(xiàn)出 “窮則獨(dú)善其身” 的處世態(tài)度,為后世文人提供了逆境中的精神范本。
重點(diǎn)字詞與文言句式
(一)通假字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 通 “憑”,乘)
山川相繆(“繆” 通 “繚”,盤繞、環(huán)繞)
(二)古今異義
白露橫江(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曠遠(yuǎn)的樣子;今義:形容迷茫、不知所措)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義: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象征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今義:容貌美麗的女子)
(三)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歌窈窕之章(歌:歌唱,吟誦)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捕魚砍柴)
名詞作狀語: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
使動用法: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泣:使…… 哭泣)
侶魚蝦而友麋鹿(友:以…… 為友,意動用法;“侶” 同理,以…… 為伴侶)
(四)重要虛詞
而: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表轉(zhuǎn)折,卻)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不譯)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表轉(zhuǎn)折,卻)
之:
哀吾生之須臾(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不譯)
惟江上之清風(fēng)(結(jié)構(gòu)助詞,的)
扣舷而歌之(代詞,代指歌調(diào))
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五)特殊句式
判斷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 者乎” 表判斷,“這不是…… 嗎”)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也” 表判斷,“這是…… 啊”)
狀語后置句:
漁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 作狀語,后置,應(yīng)為 “于江渚之上漁樵”,“在江邊捕魚砍柴”)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于東山之上”“于斗牛之間” 作狀語,后置,應(yīng)為 “月于東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間徘徊”)
定語后置句:
凌萬頃之茫然(“茫然” 作定語,后置,應(yīng)為 “凌茫然之萬頃”,“越過那曠遠(yuǎn)的江面”)
藝術(shù)特色
寫景、抒情、議論有機(jī)融合
文章開篇以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勾勒赤壁夜景,景中含情,奠定愉悅基調(diào);客的悲嘆以 “哀吾生之須臾,渺滄海之一粟” 將抒情與議論結(jié)合,抒發(fā)人生感慨;蘇軾的辯駁則以 “變與不變” 的哲理議論為核心,融入對自然的感悟,最終實(shí)現(xiàn)情、景、理的統(tǒng)一,使文章既有畫面美,又有思想深度。
善用比喻與排比,語言生動形象
比喻:將生命比作 “蜉蝣”(“寄蜉蝣于天地”),將個體比作 “滄海一粟”(“渺滄海之一粟”),生動形象地寫出生命的短暫與渺小;將簫聲比作 “怨”“慕”“泣”“訴”,精準(zhǔn)傳達(dá)簫聲的悲涼意境。
排比:“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等排比句,增強(qiáng)語言的節(jié)奏感與氣勢,使情感表達(dá)更強(qiáng)烈。
以 “客主問答” 推動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
采用傳統(tǒng)賦體的 “主客問答” 形式,以客的 “悲” 引發(fā)思考,以蘇子的 “釋” 解決矛盾,形成 “樂 — 悲 — 喜” 的情感閉環(huán),結(jié)構(gòu)清晰,層層遞進(jìn),讓哲理思辨自然融入敘事與抒情,避免了議論的枯燥。
經(jīng)典語句賞析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賞析:以極簡的筆墨描繪赤壁夜景,“清風(fēng)”“水波”“明月” 三個意象,營造出澄澈、寧靜、壯闊的氛圍,既為下文泛舟之樂做鋪墊,也暗含自然之美的治愈力量,語言質(zhì)樸卻意境深遠(yuǎn)。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賞析:以 “蜉蝣”“滄海一粟” 喻指生命短暫渺小,以 “長江無窮” 反襯人生須臾,對比強(qiáng)烈,將客對人生無常的悲嘆具象化,情感真摯,引發(fā)讀者共鳴,也為蘇軾后續(xù)的哲理辯駁埋下伏筆。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賞析:這是蘇軾哲學(xué)思想的核心句,以江水 “逝去卻未消失”、明月 “圓缺卻未增減” 為喻,引出 “變與不變” 的辯證觀點(diǎn),打破 “生命短暫即遺憾” 的認(rèn)知局限,展現(xiàn)出豁達(dá)超脫的人生境界,是全文的思想升華。
“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賞析:將自然中的清風(fēng)、明月視為 “無盡藏”,認(rèn)為它們無需占有,只需用心感受,便能成為精神財富。這一觀點(diǎn)既體現(xiàn)蘇軾對自然的熱愛,也暗含 “精神富足超越物質(zhì)匱乏” 的人生態(tài)度,為逆境中的人們提供了獲取幸福的路徑,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精選《赤壁賦》原文及翻譯11-22
《赤壁賦》原文與翻譯10-01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10-27
赤壁賦的原文翻譯10-11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08-19
《赤壁賦》原文與翻譯01-02
赤壁賦翻譯及原文10-28
赤壁賦原文翻譯10-18
《赤壁賦》的原文及翻譯08-22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