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史稿·張勇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清史稿
原文:
張勇,字非熊,陜西咸寧人。善騎射,仕明為副將。順治二年,英親王阿濟格師次九江,勇來降,檄令招撫,得總兵以下七百余人。時李自成將賀珍等分據漢中、興安、固原諸地,窺西安。勇與副將任珍、馬寧等御戰,屢敗之。大學士洪承疇視師湖廣,勇請自效,詔獎其忠勤,召詣京師。承疇亦薦勇智勇兼備,所部兵精馬足,請移授經略右標總兵,上許之。勇入對,賜冠服、甲胄、弓矢,加右都督。勇將行,命內大臣索尼等傳諭曰:“當今良將如勇者甚少。軍務不可懸度,當相機而行,勿負才輕敵。”至軍,佐承疇屢破敵。
康熙二年,以勇久鎮甘肅,威名素著,屬番詟服,命還鎮甘肅。三年,加太子太保。西喇塔拉饒水草,號大草灘,厄魯特蒙古乞駐牧於此。勇以其地當要隘,不容逼處,自往諭之,事遂寢。因請筑城其地,曰永固。旁建八寨,相聯屬為聲勢。十二年,吳三桂反,四川總兵吳之茂叛應之。十三年,三桂使招勇,勇執其使以聞。陜西提督王輔臣亦叛,勇督兵防御。輔臣招勇,勇斬其使,上嘉之,封靖逆侯..吳之茂屯樂門,分兵攻陷通渭。勇督兵道伏羌赴援,之茂兵潰。之茂收余眾復戰,勇勒兵沖擊,之茂大敗。勇與佛尼勒、進寶等盡平賊寨。十七年,準噶爾臺吉噶爾丹兵入河套,厄魯特部為所敗,假道赴青海,闌入內地,勇驅令出塞。二十三年,聞青海蒙古游牧近邊城,率兵赴丹山防御,至甘州,病篤。上聞,遣醫并其子云翼馳驛往視。尋卒,贈少師,仍兼太子太師,賜祭葬,謚襄壯.。
勇身經數百戰,臨敵若無事,而智計橫出,每以寡勝眾。居恒恂恂退讓,賓禮賢士。用人盡其材,其所甄拔,往往起卒伍為大將,良棟、進寶尤其著者也。
(節選自《清史稿列傳四十二》)
譯文
譯文:
張勇,字非熊,是陜西咸寧人。擅長騎馬射箭,在明朝官至副將。順治二年,英親王阿濟格的軍隊駐扎在九江。張勇前來投降,下令讓他招降安撫,招來了總兵及以下官兵七百多人。當時李自成的將領賀珍等人分別占據漢中、興安、固原等地,窺視西安。張勇和副將任珍、馬寧等人抵御作戰,屢次打敗了他們。大學士洪承疇到湖廣兩地督率軍隊,張勇請求到軍中效力。皇帝下詔褒獎他的忠誠勤勉,召他回京師。洪承疇也推薦張勇,說他智勇雙全,所率領的軍隊兵精馬足,奏請調他擔任經略右標總兵的職務,皇上應允了。張勇進宮面見皇上,皇上賜給他官帽官服、鎧甲頭盔、弓箭,加官為右都督。張勇要赴任時,皇上讓內大臣索尼等人傳達圣諭說:“當今像張勇這樣優秀的將領很少。軍中的事務不要憑空猜測,要看實際情況靈活辦事,不要自負有才而輕視敵人。”到軍中,輔佐洪承疇屢次打敗敵軍。
康熙二年,因為張勇曾長時間鎮守甘肅,威名一向顯揚,皇上命令他回去鎮守甘肅。康熙三年,加官太子太保。西喇塔拉水草豐饒,號稱大草灘,厄魯特蒙古請求在這里定居放牧。張勇認為那個地區正當重要關隘,不容許靠近居住,所以親自前去說明,這件事就停止了。張勇趁機奏請在那個地區建造城池,叫永固。旁邊建造八座營寨,互相聯系,互為支援。康熙十二年,吳三桂造反,四川總兵吳之茂也叛亂響應他。十三年,吳三桂派人招降張勇,張勇抓了他的信使并上報朝廷。陜西提督王輔臣也反叛了,張勇率領軍隊防御。輔臣招降張勇,張勇斬殺了他的來使,皇上嘉獎張勇,封他為靖逆侯。吳之茂在樂門屯兵,分兵攻陷了通渭。張勇率兵取道伏羌趕去增援,吳之茂的軍隊潰敗。吳之茂召集剩下的兵眾再打,張勇率兵沖擊,吳之茂被打得大敗。張勇徹底平定了賊人的營寨。康熙十七年,準噶爾部吉噶爾丹的軍隊進入河套地區,厄魯特部被他們打敗,借道前往青海,擅自進入內地,張勇驅逐他們命令他們退出關塞。二十三年,張勇聽說青海蒙古游牧部族靠近了邊境城市,就率領軍隊趕赴丹山去防御。到了甘州,病重。皇上聽說了,派遣御醫和他的兒子張云翼駕乘驛馬前往看視。不久張勇病逝,朝廷加贈他少師,并仍兼任太子太師,謚號襄壯。
張勇一生親自參加數百次戰斗,面臨千軍萬馬就像沒事人一樣,而智謀和計策百出,常常以少勝多。平時總是恭謹謙讓,對賢能之人以禮相待。任用人才盡其所能,他辨別選拔的人,往往出身于一般士兵卻最終成為大將,像趙良棟、王進寶是其中特別著名的兩個。
【《清史稿·張勇傳》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清史稿·李星沅傳》原文對照翻譯12-26
《宋史·劉傳》原文及翻譯12-21
《梁書·陶弘景傳》原文及翻譯12-22
宋史·包拯傳原文及翻譯12-28
梓人傳原文及翻譯05-20
《宋史·周敦頤傳》原文及翻譯12-20
《舊唐書·魏征傳》原文及翻譯12-21
《柳慶傳》原文及翻譯12-26
《漢書·李陵傳》原文及翻譯02-11
宋史《包拯傳》原文+翻譯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