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1
由于秦朝暴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秦。九月,劉邦在沛縣主吏蕭何和獄椽曹參等人的擁戴下聚眾響應起義,稱沛公,不久劉邦投奔項梁。當項羽率領起義軍和秦軍的主力在巨鹿決戰時,劉邦卻受楚懷王的派遣,帶領起義隊伍向關中挺進。漢王元年(前206)十月,劉邦的軍隊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后來項羽也攻進了咸陽城。聽說劉邦已定關中,項羽大怒,他憑借自己的強大勢力,自稱為西楚霸王,而封劉邦為漢中王。項羽擔心一旦劉邦到了漢中,會暗中培養實力,跟自己作對,所以就把他軟禁在咸陽城。不過,項羽卻中了劉邦的謀士所設下的圈套,答應讓劉邦離開咸陽城。
這天,劉邦帶著手下啟程趕往漢中。一路上,車隊馬不停蹄不敢稍作停留,因為他們怕項羽一時反悔,派軍隊追上來。漢中的邊境地勢險峻,主要的通道是由木頭架成的,叫做棧道。這時謀士張良向劉邦獻計:"主公,我們走過棧道后,就把它燒毀,這樣不但可以防范追兵,還可以表明您將永遠不離開漢中的決心。"劉邦欣然采納:"好,就這么辦吧!"于是下令焚毀棧道。
劉邦不甘心亡秦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占,到達漢中后,他勵精圖治,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在幾位大臣的輔佐下,力量逐漸強大。心想:"和項羽決一勝負的時機終于到了。"于是劉邦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劉邦采取謀士韓信的計策,在出兵前,下令士兵修筑被燒毀的棧道。項羽的密探發現了這一情況,急忙向項羽匯報。
項羽聽后哈哈大笑,說:"劉邦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當年火燒棧道,現在又要重修,談何容易!等他修好了,我早已統一天下了。"項羽根本不把劉邦放在眼里,他下令:"調集人員、馬匹,準備糧草、軍械,出兵攻打齊國。"
沒想到,劉邦表面上修筑棧道,實際上是為了擾亂項羽的耳目。他暗中卻由陳倉出兵,攻打項羽的領地。由于項羽的守軍毫無準備,所以被漢軍打得措手不及,節節敗退。
劉邦乘勝追擊,一步步占據項羽的領地。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的大軍把項羽軍隊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項羽兵缺糧少。夜里,項羽忽然聽到從圍在四面的漢軍中傳來楚國的歌聲,項羽大驚,失聲問道:"莫非漢軍已經全部占據了楚地?"這就樣,軍心大潰,項羽率800兵將突圍而出,最后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于烏江邊。
四年的楚漢戰爭結束,從此劉邦取得天下,統一了中國。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2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古代一種非常規的用兵法則,是一種軍事謀略,在歷史上曾有許多非常成功的戰例。
所謂“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陳倉,是古代縣名(今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是漢中通向關中的咽喉要道。
《史記·高祖本紀 》記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諸侯分封領地,其中把巴、蜀、漢中三郡分封給劉邦,立為漢王。
劉邦在去領地途中令部下燒毀了棧道,他這是向項羽表白沒有向東擴張的意圖。劉邦待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后,便抓住時機迅速揮師東進,其野心是要與項羽一爭,韓信出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
陳倉是劉邦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兩地之間有險山峻嶺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劉邦按韓信的計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將——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五百里棧道,并以軍令限一月內修好。當然,這樣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這一點,迷惑麻痹了陳倉的守將。陳倉的雍王章邯萬萬沒想到劉邦的精銳部隊摸著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了陳倉。
劉邦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順利挺進到關中,站穩了腳跟,從此拉開了他開創漢王朝事業的大幕。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引申開來,是指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人不備的策略,也比喻暗中進行活動。有時也可將“明修棧道”省略掉,把“暗度陳倉”單獨來使用。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并違背楚懷王“誰先攻人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后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
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斗。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 劉邦建都南鄭(今陜西南鄭縣東北),占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陜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依計而行,燒掉了沿途的棧道。張良此計,可謂用心良苦,它為劉邦的鞏固發展和日后東進,取得了重要的保證。劉邦入漢中后,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陜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項羽聞知劉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決定率兵反擊。張良早已料到這一點,于是寄書蒙蔽項羽,聲稱:“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同時,張良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說是“齊國欲與趙聯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不可不防啊。”意在將楚軍注意力引向東部。項羽果然中計,竟然無意西顧,轉而北擊三齊諸地的毫無生氣的腐朽力量。張良的信從側面加強了“明修棧道”的效果,把項羽的注意力引向東方,從而放松了對關中的防范,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不久,項羽于彭城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同年冬,張良逃出彭城,躲過楚軍的追查,終于回到劉邦的身邊,受封為成信侯,此后便朝夕相隨漢王左右,成為畫策之臣。明代李贄曾評論此事說: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的確,項羽殺了韓王成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3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也用來形容瞞著人偷偷摸摸地活動,并達到了目的。
秦朝被推翻的時候,項羽、劉邦以及其他參加反秦戰爭的各路將領,聚集起來商議獲勝之后如何割據土地一事。當時勢力最強的項羽妄圖獨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張分地封王,劃分領地,心里卻已開始琢磨,將來怎樣一個個地對付并消滅他們。
項羽對一般將領都沒有什么顧忌,唯獨對劉邦顧忌重重。劉邦很難對付,對此項羽心知肚明。早些時候,曾經約定:誰先攻下秦都咸陽(今陜西西安附近),誰就在關中為王。結果,首先進入咸陽的偏偏就是劉邦。關中,即今陜西一帶,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經營,關中不但物產豐富,而且軍事工程也有強固的基礎。
項羽不愿意讓劉邦坐穩“關中王”的位子,也不愿意他回到家鄉(今江蘇沛縣)一帶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漢中(在今陜西西南山區)三個郡分給劉邦,封為漢王,以漢中的南鄭為都城,想這樣把劉邦關進偏遠之地。而把關中劃作三部分,分給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yigrave;),以便牽制劉邦向東發展。項羽則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領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廣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蘇徐州)為都城。
項羽的這一分配方案對頗有獨霸天下野心的劉邦而言,顯然行不通,而其他將領對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盤也都不滿。可是,懾于項羽的威勢,大家都不敢違抗,只得聽從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劉邦也不得不暫時領兵西上,開往南鄭,并且接受張良的計策,把一路走過的幾百里棧道全部焚毀。
劉邦到了南鄭,發現部下有一位才能出眾的軍事家,那就是韓信。劉邦就拜韓信為大將,請他策劃如何向東發展、奪取天下的軍事戰略。
韓信的.第一步計劃是,先奪取關中,打開東進的大門,建立興漢滅楚的根據地。于是派出幾百名官兵去修復棧道。這時,守著關中西部的章邯聽到了這個消息,不禁笑道:“誰叫你們把棧道燒毀的!你們自己斷絕了出路,現在又來修復,這么大的工程,只派幾百個士兵,看你們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對于劉邦和韓信的這一行動,根本沒有引起重視。
可是,沒過多久,章邯便接到緊急報告,說劉邦的大軍已攻入關中,陳倉(在今陜西寶雞市東)被占,守將被殺。章邯起初還不相信,以為是謠言,待消息得到證實,才開始慌忙領兵抵抗,可惜,為時已晚。章邯被逼自殺,駐守關中東部的司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繼投降。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就這樣瞬息之間便被劉邦全部占領了。
原來啊,韓信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實際上卻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趁章邯不備,襲擊陳倉,取得了勝利。這就叫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或“陳倉暗渡”。
韓信這個用兵之計,當初張良建議燒毀棧道的時候,便曾向劉邦提起過。劉邦見他們兩人先后所定的計策居然如此雷同,便高興地說:“英雄所見,畢竟略同!”由此,后來又引申出了“英雄所見略同”或“所見略同”的成語。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4
秦朝被推翻后,企圖獨霸天下的項羽,知道最難對付的敵手是劉邦,便故意把巴、蜀(都在四)和漢中(在今陜西西南山區)三個郡分給劉邦。封為漢王,以漢中的南鄭為都城,想把劉邦關進偏僻的山里去。而把關中(今陜西一帶)劃作三部分,分給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劉邦向東發展的出路。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領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廣大肥沃的地方,以彭城(今江蘇徐州)為都城。
劉邦懾于項羽的威勢,不礙不暫時領兵西上,開往甫鄭,并且接受張良的計策,把一路走過的幾百里棧道(在險峻的懸崖上用木材架設的通道)全部燒毀。一是為了便于防御,二是為了迷惑項羽,使他以為劉邦真的不打算出來了,以松懈他對劉邦的戒備。
劉邦到了南鄭,拜蕭何推薦的韓信為大將,請他策劃向東發展、奪取天下的軍事部署。
韓信擬定了東征的計劃后,命令樊啥、周勃等帶領大隊人馬去修棧道,限三個月完工。可是燒毀的棧道接連有300多里,高低不平,地勢險要。修了沒幾天,就摔死了幾十人。修棧道興師動眾,鬧得雞飛狗跳,一下就把興兵東征的警報傳到了關中。
守在關中西部地區的'雍王章郴,一面派探子去打聽修道的憎況,一面調兵遣將去擋住東邊的棧道口。他聽說漢王拜的大將原來是曾經鉆過人家褲襠的懦夫韓信,漢王的將士們都不服氣,修棧道的士兵和民工天天有逃走的,一年也別想修好,就放松了警惕。
忽然有一天,傳來急報說:“漢軍已經攻入關中,陳倉(在今陜西寶雞縣東)被占。”咦!棧道還沒修好,漢軍難道是插翅飛過來的嗎!其實,韓信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實際上卻和劉邦率領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這叫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僅軍隨即攻占了雍地、咸陽,章邯兵敗,只得自殺。
沒多久,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先后投降。不到三個月時間,關中就變成了漢王劉邦的地盤。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5
【釋義】
棧道:在陡峭的崖壁上用木頭建成的路。
陳倉:古地名,在今陜西寶雞東。
這則成語本意指劉邦明里修棧道,暗中卻借道陳倉。
【用法】
比喻正面對敵人進行迷惑,而暗中卻對敵人進行出其不意的攻擊。有時也稱“明修暗度”。
【出處】
這則成語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去輒燒絕棧道……用韓信之計……邯迎擊漢陳倉。”
【成語故事】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推翻后,項羽依仗強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咸陽的劉邦退出,自己率兵進入,并稱西楚霸王。接著,項羽封劉邦為漢王,讓他統治偏遠的.漢中(今陜西南部)和巴蜀(今四川)地區。同時,為防止劉邦再入關中,項羽將富饒的關中讓秦軍的降將把守。劉邦自知兵力不如項羽,只得忍氣吞聲。在去封地的路上,他采用張良的計策,將長達好幾百里的棧道全部燒掉,以示再無回關中之心,從而使項羽對其疏于戒備。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項。劉邦認為這是個出兵關中的好時機。大將韓信建議派人去修棧道以迷惑敵方,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并開始修復棧道。守衛關中的秦降將章邯譏笑劉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實際上,韓信暗地里正為攻打陳倉積極地作準備。不久,韓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陳倉。章邯得知后非常恐慌,但為時已晚。借道于陳倉,劉邦軍隊很快攻打并占領了關中,為以后建立漢朝奠定了基礎。
秦嶺棧道
棧道是古人在山崖險絕處鑿孔架木連閣而成的道路。戰國到秦漢時期,從漢中橫跨秦嶺到關中的棧道有三條:子午道、褒斜道和儻駱道。褒斜道起自陜西漢中以北褒谷口,終至眉縣西南斜谷口,全長二百五十多里,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楚漢戰爭前,劉邦曾“燒絕”褒斜道,迷惑了項羽,贏得了在漢中進行戰爭準備的時間。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相關文章:
暗渡陳倉的典故05-10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作文11-05
育兒故事胎教故事06-02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懶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兒故事08-25
龍舟的故事03-09
熟能生巧的故事03-09
母親的故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