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課堂教學實錄

    時間:2025-01-10 09:22:34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與朱元思書》課堂教學實錄

    《與朱元思書》課堂教學實錄1

      《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課堂教學實錄

      師:請一位同學把課題寫在黑板上。

      (生紛紛舉手)

      師:我找一位沒有舉手的。(指一位同學)就是你吧。你為什么沒有舉手?

      生:我字寫的不好。

      師:沒關系。沒有誰,不練習就把字寫好的。練習練習吧。

      (生上臺板書“與朱元思書”“吳均”)

      師:字寫得蠻可以嘛,雖然不能說漂亮,但是筆順都對,間架結構都合理。要努力,大膽些,敢于表現,才有成功。不表現,就沒有成功。今天就是一次成功,當了一次老師,板書課題。

      (生欲回去)

      師:先不要走。當老師還沒有當完呢,給大家解釋一下課題呀。

      生:和……朱元思寫信。

      師:“與”,應解釋為“給”,“與”有“和”的解釋,書,有寫的意思,但是在這里是名詞,應該是“信”的意思。你連起來解釋一下。

      生:給朱元思的信。

      師:非常棒!你再看看書,會知道,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名字。

      生:《與宋元思書》

      師:為什么兩個名字?到底是“朱元思”還是“宋元思”,已經無從查考,大概過去刻板印刷的時候,刻寫不清楚,讓讀者“朱”“宋”難辨認。

      師:這是一篇駢體文。

      師:再請一位同學當一當小老師,給大家范讀一遍課文。(生紛紛舉手,指定一生。

      (學生把“縹碧”中的“縹”讀成了一聲.,把“窺谷忘反”的“窺”讀成了四聲。有兩個學生起來糾正。)

      師:縹,我們很容易讀錯,“縹緲”中應該讀一聲,而“縹碧”中只能讀作三聲。

      “縹緲”還可以寫成“飄渺”,都是若有若無、隱隱約約的意思,而“縹碧”是青白色的意思!案Q”只有一個音,就是一聲。

      他還把一個字讀錯了,“急湍甚箭”,“湍”應是一聲,他讀成了二聲。

      這封信美不美?一封信居然還寫得如此美!

      下面我們一齊,齊聲把全文朗讀一遍。注意,剛才糾正的字不要再讀錯了。

      生:(高聲齊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師:通過大家的讀,我也似乎看到了吳均書信中描繪的那既秀麗、又壯美的景色。大家應該知道,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計算的話,那么,朗讀帶給人的美的享受應該占到七分。剛才大家的朗讀就是如此。

      師:聽老師給大家示范一下!帮L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遍_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著欣賞的態度,非常陶醉。

      來,跟老師一齊讀。

      師:看看,老師是沒有看書,背誦的,試試哪位同學能夠背誦過。

     。ㄒ环昼姾笥型瑢W舉手。老師示意他背誦。)

      師:全體齊背。

      (學生瑯瑯而背。)

      師:翻譯一下,說說意思。

      一生:風煙都干凈了,天和山呈現共同的顏色。跟從著流水飄蕩,任意地向東向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地,奇山異水,天下最好的。

      師:風煙,沒有譯出來,是風和煙,還是風的煙?是風和煙!

      人怎么跟著流水飄蕩,是游泳還是乘船?

      任意,應當是隨它的意,隨水的意,任憑的意思,任憑流水把我沖到東沖到西。許,是來的意思,左右的意思,不是多,一百許里,就是一百來里地,一百里左右。

      師:我們再展開想像來誦讀。在我們的大腦中,要想像,天空中萬里無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隨著水流任憑它把我帶向東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里呀,全是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我吳均真是看不夠。<情不自禁唱起來>‘船兒喲,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讓我把這美麗的富春江看個夠……(學生響起熱烈的掌聲,還有笑聲。)

     。ㄟ吔處熓痉侗痴b,邊學生背誦。)

      師:這是總寫,還是分寫。

      生:是總寫。

      師:總寫富春江總體的特色是什么?課文中四個字可以可以具體來概括。注意具體概括。

      生:是“奇山異水”。

      師:或者叫做“山奇水異”。

      那么,接下來,就應該分別來寫,山之奇,水之異。往下看,從哪里到哪里,分別寫的什么。

      生: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的是“異水”。從“夾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寫的是“奇山”。

      師:我們再一同來背誦,先背誦“異水”部分。

     。▽W生很快背誦過了。點名一生背誦。)

      師:齊背。

      (又響起瑯瑯的誦書聲。)

      師:寫了幾方面?

      生:三方面。

      師:哪三方面?

      一生:先寫水色和水深,然后寫水清,再寫水急。

      師:非常不錯,總結還非常簡練,都是用“‘水’怎么樣”來概括,很精彩!

      只是有個問題,文章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

      生:是!

      生:不是!是寫水清!

      師:究竟誰說的有道理?

      一生:是寫水清。“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就是寫水清了。

      師: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夠見到底。對嗎?是寫水清。

      生:就是。

      師:總起來,是寫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再背誦,背出情采來,“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帶著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賞的態度,來誦讀,要有點悠然,讀得稍微細微!凹蓖纳跫屠巳舯肌币L聲繪色,讀得粗重、渾厚。

      (生齊讀)

      師:甚箭,若奔,分別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還快速。若奔,像奔馬一樣。

      師:“于”字在這里省了?纯从昧耸裁葱揶o手法?

      生:夸張和比喻。

      師: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后一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兩句是直接描寫,后一句是間接描寫。

      師:還有嗎?比方“動態”與……

      生:前兩句是靜態描寫,后一句是動態描寫。

      師:動靜兩兩結合,直接間接描寫兩兩結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誦讀。

      (學生又響起瑯瑯的書聲。)

      師:再讀奇山。

     。▽W生又齊讀描寫奇山的一段。)

      師:還是首先背誦過。分成三小節背誦。先背誦第一小節,從“夾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共24個字。這是寫山的,要背誦出氣勢來。而且,齊背的時候,那種氣勢就更強化了。

     。ㄒ粫䞍海瑢W生就背誦過了。)

      師:三個地方要注意,寒樹,就是看起來陰森森的樹,樹長得茂盛而顏色幽深;負勢競上,是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地勢競相向上;軒邈,高和遠,這里都是動詞用法,相互爭著往高處和遠處延伸。

      大家看,高山是靜態的,生長也是默默的,可是,這里24個字,就寫出了夾岸高山昂揚的生命力。

      這種寫法,叫什么?

      生:以動寫靜。

      生:化靜為動。

      師:很好。再考慮,這一段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上來寫的?

      生:是從視覺上寫的。

      師:也就是說,是從視覺上寫樹,化靜為動,從而寫了山,寫山之奇。山奇,奇在滿山的樹木都競相往高處、寬處競爭,一山樹都具有旺盛生命力。

      我們接下來再往下讀,看看通過什么來寫山。

      生:通過泉水來寫山的。

      師:是嗎?我們一起來讀背。從“泉水激石”到“猿則百叫不絕”,共28字。

     。◣熒煌首x、背誦。學生一會兒就都背誦過了。)

      師:這里寫了哪幾種景物?

      生:泉水、鳥、蟬、猿,四種。

      師:通過四種事物什么來寫。

      生:通過響聲。

      師:也就是通過聽覺來寫的。也就是說,有的泠泠作響,有的嚶嚶成韻,有的千囀窮,有的百叫不絕。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師:大家再仔細品一品。這是一種嘈雜的氣氛嗎?

      生:嘈雜的聲音讓人討厭,而這里明顯是讓人喜歡。

      師:對,你看,猿,本來也是一種叫聲凄厲的動物,俗話說“猿鳴三聲淚沾裳”,可是在這里,我們卻覺得是一種美妙的聲音。

      這里表面上喧鬧、嘈雜,實際上,卻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諧的聲音,沒有社會上、官場里、商場里,那種人聲鼎沸。

      這種嘈雜,都是一種和諧的自然聲音,是一種天籟之聲,也就是,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出的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凈的聲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沖撞的撕殺之聲!

      這里的聲音,都是安靜的,“潔凈”的,而社會上官員場合、商人場合的一些聲音,都是污濁的,不純潔的。

      所以這是以鬧來寫靜,或者是,以表面的雜來單純。

      這里,作者是懷著一種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來寫的。

      這樣,寫到這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

      咱們一起來朗讀背誦這兩句。

      師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師:鳶,一種非常兇猛的鳥。戾,到達的意思。飛得非常高的鳶,比喻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會平息自己的`他們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經綸,就是籌劃,治理;I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

      這是作者的感慨。

      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對史學有研究。他也曾經做過閑散的朝官。他曾經撰寫《齊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書免官的懲處。正因為有這樣的遭遇和經歷,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自然產生對大自然的留戀、向往之情。

      可是,這里“望峰息心”、“窺谷忘反”說的不是作者自己,而是那些想大一番大事業的人,那些在官場乃至商場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們如果見到這樣的美景,一定會放棄自我的事業,迷途知返,陶醉在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

      大家考考慮慮,這是寫人呢,還是寫山水呀?

      生:是寫山水之美。

      師: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生:反襯。

      師:對,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異、獨絕。

      師:我們再接著往下背,最后兩句

      師生:“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師:請一同學解釋一下。

      生: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在白天也如同是黃昏一樣;稀疏的樹枝想到交錯著,時而能夠見到太陽。

      (一生舉手,有問題要問。老師示意他發言。)

      生:我覺得,文章寫到前面兩句,應該結尾了,可是后面為什么還要接著寫景?接著寫下去,我覺得有點不倫不類。

     。▽W生中有笑聲。)

      師:大家覺得他說的沒有道理嗎?

      生:我覺得有道理。

      師:你說說。

      生:文章到“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就是文末點題了,而最后再寫下去,好像又是一個開頭,那樣結尾不如就在“窺谷忘反”那里結束好。

      師:大家都是文章專家。我跟大家的感覺也是一樣的。實際上,也有不少大人,讀了這篇文章后,覺得最后兩句刪掉才好。理由跟你們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細品讀一下全文,帶著感覺去讀,考慮考慮作者留下這兩句的原因是什么?

      想想,作者乘著船,在剛剛發出那番感慨后,船仍然繼續前進,江面上又出現了一種景觀:兩岸高大繁茂的樹木,把整個江面遮蔽了,好像一個大帳篷,船就在這種籠罩中慢慢前進、慢慢游弋,一會兒,又出現了又到了江面稍寬的地段,“橫柯”變成了“疏條”。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進的。

      師:用陸游的話來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可以由此再進一步想像,再接下去,還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讓人欲想欲覺得有吸引力。

      大家覺得,這兩句放在最后,還是有些道理的。

      下面,我們一起把全文再背誦一遍。

      (教室里回蕩著瑯瑯的誦書聲。)

      師:大家數一數全文共有多少字?

      生:144字。

      師:大家是否知道王維和蘇軾?

      生:知道,都是大文學家。

      師:宋朝的蘇軾曾經評價唐朝的王維,說他的詩“詩中有畫”。咱們今天讀了吳均的駢文書信,有什么感覺?

      生:也是“詩中有畫”。

      師:這就是有名的“吳均體”,短小精悍,詩中有畫。

    《與朱元思書》課堂教學實錄2

      一、導入新課

      政府 師:我國幅員遼闊,風光優美,到處都有讓人留連忘返的山山水水。上節課我們已對《與朱元思書》進行了整體感知,能理解文意,說出重點詞語的意思。課后要求大家──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說說吳筠是如何向好友朱元思介紹富春江山水的。下面請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

      二、課堂研討

      (學生拿出自己的材料,先在小組內交流)

      生1:作者在介紹富春江山水時先總寫,再分寫。

      師:這叫寫景有層次,先總后分。哪些句子是總寫,哪些句子是分寫?

      生1:第一節是總寫,二、三節分寫。

      生2:不對,總寫富春江山水的句子應該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而不是整個的第一節。因為前面的“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是交待寫景的地點和范圍,而不是寫景。

      師:還有不同看法嗎?(搖頭,無舉手)正確。

      板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總寫)

      師:下面,我們一起把總寫富春江山水的句子背誦一遍。

      (齊背)

      師:分寫部分先寫──水,再寫──山。那作者是如果介紹富春江的“異水”的呢?

      生3:分兩個方面,一是從“水皆縹碧”到“直視無礙”,這是寫它的清澈;一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這是寫它的湍急。

      師:“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什么意思?

      生4:水都呈現出青白色,千丈深的水清澈見底。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浪頭像飛猛的駿馬。

      縹碧的意思是──青白色;湍──水流;甚箭 ──比箭還快;若奔 ──“像飛奔的駿馬;奔 ──飛奔的駿馬。

      師:剛才這位同學的解釋有錯誤嗎?(學生思考、交流后無人舉手)請大家查閱工具書,弄清“湍”的意思。(學生查閱工具書)

      生5: “湍”音tuān,意思是“急流的水”,而他解釋為“水流”!凹绷鞯乃,是指“水”, “水流”是指“水流動的速度”。

      師:很好,你能用幾個字詞來概括江水的“異”?(語塞,其它學生舉手)

      生6:清澈;湍急或者是清、急。

      板書:

      水皆縹碧……直視無礙 清澈(清)

      異水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急)

      師:第三節是從哪些角度來寫“奇山”的?

      生7:從四個角度來寫“奇山”的。第一個角度是視覺,從“夾岸兩山”到“千百成峰”;第二個角度是聽覺,從“泉水激石”到“猿則百叫無絕”;第三個角度是感覺,從“鳶飛戾天者”到“窺谷忘返”;乘下的內容也是從視覺角度來寫的。

      師:還有哪個同學需要補充或訂正嗎?

      生8:歸納起來應該是三個角度,因為第一層和第四層都是從視覺角度來寫的。

      師:還有問題不明白嗎?

      生9:老師,“鳶飛戾天者……窺谷忘返”,我譯得不夠通順。

      生10:老師,“負勢競上”的主語是“高山”,還是“寒樹”?

      師:哪位同學來幫他們?

      生11:像老鷹飛到天上那樣為名利而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那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幽靜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了。

      師:“鳶”怎么解釋?

      生11:指“老鷹”。

      師:文中是指──像老鷹一樣。對,即“像鳶”。大家想一想,在古文《狼》中, “其一犬坐于前” 中的“犬”怎么解釋?(有學生說:像狗一樣)對,在這兒,“鳶” 和“犬”的用法是一樣的,都是名詞作狀語。

      生12:“負勢競上”的主語是“高山”。我們可以把主語看著是承前省,如果把它補出來應是這樣的:“夾岸高山,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師:還有問題嗎?(無人舉手。)

      師:第一個視覺內容,是寫山的高大,給人的感受是──高、寒;第二個聽覺內容是寫聲響,這種寫法叫──以聲襯靜;第三個方面是直接寫作者的感受,它表達了什么樣的感受呢?──對大自然的向往、留戀。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說是逃避現實,消極遁世。這既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留戀、向往,也含蓄地表達了他厭棄塵俗的心態。

      在介紹“奇山”這一段里,作者從視覺、聽覺、感覺等多角度來寫山。

      板書:

      夾岸高山……千百成峰 (視覺)

      奇 山 泉水激石……猿則百叫無絕 (聽覺)

      (高、寒) 鳶飛戾天者……窺谷忘返 (感覺)

      橫柯上蔽……有時見日 (視覺)

      師:這篇短文是從南朝梁文學家吳筠寫給他的好朋友朱元思的信中摘錄的一段。吳筠曾得寵于梁武帝,并任史官,后因直言,一度被貶。雖然后來朝廷也曾恢復了他的官職,但他從官場傾軋中悟出了仕途的險惡,于是完全淡泊了功名。他的這種思想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我們閱讀此文,不僅一起隨著吳筠觀賞了祖國的美好山河,也明白了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心境。

      師:下面,請大家瀏覽全文,列舉文中所用的修辭方法。

      生13:“泉水激石,泠泠作響”與“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與“猿則百叫無絕”等是對偶;“急湍甚箭”“鳶飛戾天者”等是比喻;“負勢競上”“爭高直指”等是擬人;“千丈見底”“直視無礙”是夸張。

      師:抓住特征、有層次描寫景物和從多角度、運用多種修辭來表現富春江山水的特點是這篇游記散文的主要特色。

      三、求疵閱讀

      師:剛才我們探究的是這篇寫景散文的突出特色,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它有沒有不足之處。(小組討論,約3分鐘后,舉手)

      生 13:我們覺得“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意思有重復。

      生14:我們覺得“橫柯上蔽”到“有時見日”這一層顯得多余,因為這一節前面兩層已分別從視覺、聽覺寫出“奇山”特點,第三層再從感覺上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層次分明,結構完整,可書上又寫上“橫柯上蔽……有時見日”這一層,我們覺得是累贅。

      師:同學們看問題,眼光獨到,不迷信古人,能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很好。對作者厭棄塵俗的心態有什么看法?

      生15:我覺得作者想逃避現實,消極遁世,這種想法是不好的,如果說當時官場黑暗,他更應該盡自己所能來根除時弊。

      師:這位同學就作者的消極情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學們能用辨證的觀點來評價古人,很好。

      四、比較閱讀

      師:同學們在初一時學過酈道元的《三峽》(幻燈投映出原文,并將原文發給學生,人手一份。)自由閱讀,請比較兩文的異同點。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討論后,小組代表回答)

      生15(一小組代表):都是抓住山、水來寫景的。只不過地方不同,山水的特點也不同。

      師:你能說說《三峽》是如何寫山水的?

      生15:先寫山:“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這是寫山連綿不斷!爸貛n疊嶂,隱天蔽日”,這是寫山的險峻、高大。

      師:又是如何寫水的?

      生16(另一組代表):著重寫夏水的湍急:“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生17:兩篇散文都是從視覺、聽覺、感覺等角度來寫景。

      師:大家說了這么多相同點,再看看有哪些不同點?(討論后舉手)

      生18:富春江的山是“高、寒”;而三峽的山是“連綿、險峻”。兩處的水都清澈、湍急。

      師:是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景,不同的景給人不同的感受,有時,就是同一地方、同一景色,也會因心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情感。富春江的山水讓作者產生向往自然、厭棄塵俗的心態;而三峽的春冬是“良多趣味”,秋季則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使人感到哀傷,悲涼,寒氣透骨。

      這兩篇文章都是通過對山水景物的描寫,表現不同地區的優美風光。以后我們寫游記類的散文,要學會抓住地區景物特點來寫景抒情。課后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我們板浦鎮的風光特點,寫一篇不少于 300字的寫景散文,寫到課外練筆本上,周末時交上來。

      五、板書設計

      六、執教感悟

      《與朱元思書》計劃兩課時。第一課時,了解寫作背景和文學常識,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對有難度的字、詞、句多角度辨析、練習;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第二課時,學習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能夠用書中的語言和自己的語言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點;能夠正確對待文中所流露的消極情緒;能夠進行求疵閱讀和比較閱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既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又不失時機的點拔和指導,使學生既有對課文深度的透徹領悟,又有廣度的拓寬拓展,能夠新舊聯系,滲透遷移。

    《與朱元思書》課堂教學實錄3

      師:請一位同學把課題寫在黑板上。(生紛紛舉手)

      師:我找一位沒有舉手的。(指一位同學)就是你吧。你為什么沒有舉手?

      生:我字寫得不好。

      師:沒關系。沒有誰不練習就把字寫好的。練習練習吧。

     。ㄉ吓_板書)

      師:字寫得蠻可以嘛,雖然不能說漂亮,但是筆順都對,間架結構都合理。要努力,大膽些,敢于表現,才有成功。

     。ㄉ厝ィ

      師:先不要走。當老師沒有當完呢,給大家解釋一下課題呀。

      生:和......朱元思寫信。

      師:“與”有“和”的意思,但這里應解釋為“給”;“書”解釋得很好,在這時是名詞,“信”的意思。

      生:給朱元思的信。

      師:非常棒!你再看看書,會知道,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名字。

      生:《與宋元思書》。

      師:到底是“朱元思”還是“宋元思”,已經無從查考,大概過去刻板印刷的時候,刻寫不清楚,讓讀者“朱”“宋”難辨認。

      師:這是一篇駢體文。

      師:再請一位同學當一當小老師,給大家范讀一遍課文。

     。ㄉ娂娕e手。指定一生來讀,由同學來糾錯)

      師: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們齊聲把全文朗讀一遍。(生齊讀)

      師:通過大家的讀,我也似乎看到了吳均書信中描繪的那既秀麗、又壯美的景色。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計算的話,那么,朗讀帶給人的美的享受應該占到七分。剛才大家的朗讀就是如此。

      師:聽老師給大家示范一下!帮L煙俱凈......天下獨絕。”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著欣賞的態度,非常陶醉。來跟老師一齊讀。

      師:看看,老師是沒有看書,背誦的,哪位同學也來試試?

      (一分鐘后有同學舉的和。老師示意他背誦)

      師:全體齊背。(生瑯瑯而背。而后同學翻譯,師訂正)

      師:我們再來誦讀。在我們的大腦中,要想像,天空中萬里無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隨著水流任憑它把我帶向東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里呀,全是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我吳均真是看不夠。(情不自禁唱起來)船兒喲,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讓我把這美麗的富春江看個夠......(課堂里響起熱烈的掌聲,還有笑聲。)

     。ń處熓痉侗痴b,學生背誦)

      師:這是總寫,還是分寫?

      生:是總寫。

      師:總寫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課文中有四個字可以具體概括。注意具體概括。

      生:是“奇山異水”。

      師:或者叫“山奇水異”。那么,接下來應該分別來寫,山之奇,水之異。往下看,從哪里到哪里,分別寫的什么。

      生: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的是“異水”。從“夾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寫的是“奇山”。

      師:我們再一同來背誦,先背誦“異水“部分。(師生齊背)

      師:寫了哪幾方面?

      生:先寫水色和水深,然后寫水清,再寫水急。

      師:很好,總結還非常簡練,都是用”水怎么樣“來概括,很精彩!只是有個問題,文章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寫水清!“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就是寫水清了。

      師: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夠見到底。對嗎?總起來,是寫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師:再背誦,背出情感來。“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帶著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賞的態度,來誦讀,要有點悠然,讀得稍細!盃幫纳跫,猛浪若奔”,要繪聲繪色,讀得粗重、渾厚。

     。ㄉR讀背)

      師:“甚箭”,“若奔”,分別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還快速。“若奔”,像奔馬一樣。

      師:“于”字在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夸張和比喻。

      師: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后一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后一句是間接描寫。

      師:還有嗎?比方:“動態”與......

      生: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最后一句是動態描寫。

      師:動靜兩兩結合,直接間接描寫兩兩結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誦讀。(課堂又響起瑯瑯的書聲)

      師:再讀奇山。(生讀)

      師:還是先把它背誦下來。這是寫山的,要背誦出氣勢來。

      師:大家知道,山是靜態的,生長時也是默默的,可是,這里24個字,就寫出了夾岸高山昂揚的生命力。這種寫法,叫什么?

      生1:以動寫靜。

      生2:化靜為動。

      師:很好。再考慮,這一段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來寫的?

      生:是從視覺上寫的。

      師:我們接下來再往下讀,看看通過什么來寫山。

      生:是通過泉水來寫山的。

      師:是嗎?我們一起來讀背。從“泉水激石”到“猿則百叫無絕”。

     。◣熒煌首x、背誦)

      師:這里寫了哪幾種景物?

      生:泉水、鳥、蟬、猿,四種。

      師:通過四種事物的什么來寫。

      生:通過響聲。

      師:也就是通過聽覺來寫的。也就是說,有的泠泠作響,有的'嚶嚶成韻,有的千轉不窮,有的百叫無絕。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師:大家再仔細品一品。這是一種嘈雜的氣氛嗎?

      生:嘈雜的聲音讓人討厭,而這里明顯是讓人喜歡。

      師:對。你看,猿,本來是一種叫聲凄厲的動物,俗話說:“猿鳴三聲淚沾裳”,可是在這里,我們卻覺得是一種美妙的聲音。

      師:這里表面上喧鬧、嘈雜,實際上,卻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諧的聲音,沒有社會上、官場里、商場里,那種人聲鼎沸。這種嘈雜,是一種天籟之聲,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出的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凈的聲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沖撞的廝殺之聲!

      師:這里的聲音,都是安靜的,“潔凈”的。所以這是以鬧來寫靜,或者是,以表面的繁雜來寫單純。

      師:這里,作者是懷著一種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來寫的。這樣,寫到這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

      師、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師:鳶,一種兇猛的鳥。戾,到達的意思。飛得非常高的鳶,比喻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經綸,就是籌劃,治理;I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是作者的感慨。

      師: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對史學有研究。他也曾經做過閑散的朝官。他曾經撰寫《齊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書免官的懲處。正因為有這樣的遭遇和經歷,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自然產生對大自然的留戀、向往之情?墒,這里“望峰息心”、“窺谷忘反”說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業的人,那些在官司場乃至商場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們如果見到這樣的美景,一定會放棄自我的事業,迷途知返,陶醉在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慮考慮,這是寫人呢,還是寫山水呀?

      生:是寫山水之美。

      師: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生:反襯。

      師:對,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異、獨絕。

      師:我們再接著往下背。

      師、生:“橫河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師:請一位同學解釋一下。

      生: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在白天也如同是黃昏一樣;稀疏的樹枝交錯著,時而能夠見到太陽。

      (一生舉手,有問題要問。老師示意他發言)

      生:我覺得,文章寫到前面兩句,應該結尾了,可是后面為什么還要接著寫景?接著下去,我覺得有點不倫不類。

     。▽W生中有笑聲)

      師:大家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

      生:我覺得有道理。

      師:你說說。

      生:文章到“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就是文末點題了,而再寫下去,好像又是一個開頭,那樣結尾不如就“窺谷忘反”那里結束好。

      師:大家都是文章專家。我跟大家的感覺也是一樣的。實際上,也有不少大人,讀了這篇文章后,覺得最后兩句刪掉才好。理由跟你們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細品讀一下全文,帶著感覺去讀,考慮考慮作者留下這兩句的原因是什么?

      師:想想,作者乘著船,在剛剛發出那番感慨后,船繼續前進,江面上又出現了一種景觀:兩岸高大繁茂的樹木,把整個江面遮蔽了,好像一個大帳篷,船就在這種籠罩中慢慢前進、慢慢游弋,一會又到了江面稍寬的地段,“橫柯”變成了“疏條”。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進的。

      師:用陸游的話來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可以由此再進一步想像,再接下去,還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讓人愈想愈覺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下面,我們一起把全文再背誦一遍。

      師:宋朝的蘇軾曾經評價唐朝的王維,說他的詩“詩中有畫”。咱們今天讀吳均的駢文書信,有什么感覺?

      生:也是“詩中有畫”。

      師:這就有名的“吳均體”,短小精悍,詩中有畫。

    【《與朱元思書》課堂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與朱元思書反思04-11

    《與朱元思書》原文翻譯09-08

    《與朱元思書》說課03-14

    與朱元思書的原文及賞析11-14

    《與朱元思書》的疑難解析09-12

    《與朱元思書》導學案(通用14篇)10-14

    八年級語文與朱元思書知識點02-28

    《孔乙己》課堂教學實錄05-22

    《坐井觀天》課堂教學實錄03-1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 | 欧美高清免费A√在线 | 久久国产精品湿香蕉网 |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 欧美中日韩国产精品卡通动漫一区二区 | 色资源站欧美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