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6-23 11:47:55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小學數學教案四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小學數學教案四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一、教學內容:

      二年級上冊.

      二、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秒的認識教學設計。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三)情感目標:

      1.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三、教學重點:

      1.使學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四、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具鐘表、家用小鬧表。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看--

      放映課件(新年到,鞭炮聲聲,小孩子歡天喜地,午夜將要到來,春節聯歡會上新年鐘聲敲響前全體倒計時的情景,鏡頭定格在運動的鐘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聲跟著數)10、9、8、7、6、5、…

      (新年的鐘聲敲響)

      師:跟隨著時間的腳步,我們又傾聽了一次新年的鐘聲。那么,誰能說說,10、9、8、7、6、5、4、3、2、1應該用什么時間單位?

      生:秒。

      師:(用疑惑的語氣重復)秒?

      板書:秒

      (數學課堂教學與生活是相連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計時…又是小孩子最喜歡、向往的情境,利用這些熟悉的情境,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興奮起來,也讓他們在不經意中調集自己平時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認識秒針和1秒。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時間單位有…

      生:時、分。

      師:我們沒有學過"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這個時間單位的呢?

      生:鐘面上有秒針。

      生:…

      師:(放映課件,展示鐘面模型)哪一個針是秒針?

      生:最細最長的那一個。

      師:秒針是怎樣計時的,誰能給大家講一講?

      生:(到前面)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

      師:哦,原來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就是這樣?

      (放映課件:鐘面上秒針一動,同時滴答一響。)

      生:(笑)是!

      ("秒"這個時間單位學生早有認知,幾乎所有的大掛鐘都有秒針,只是從前讓學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不可能不注意到那個形狀特殊的"高個子"。所以由學生自己引出課題,由自己傳授知識。教師在這里扮演疑惑、驗證的角色,吸引學生"幫助"教師解惑。)

      2.體驗1秒的長短。

      師:一秒鐘就是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動作)

      師:(跟著做)對,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師:(跟著做動作)你沒錯,真棒!

      生:我寫一個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腳就是一秒。

      生:…

      (在這堂課中,把學生對秒的體驗預設為重點,新課程著力強調"經歷",對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時間",通過學生自己用聲音和動作等來配音、配動作,使學生有了具體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級的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生活經驗已經足夠豐富,學生自由發揮,增加感性認識。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與能力,能在實際動作中體驗"1秒"的長短。)

      3.1秒的價值。

      師:短短的1秒鐘,滴答一下就過去了,我們實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現在科技發達,很多現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時間里走很多路程,誰知道一些這樣的知識?

      生:(沒有人說話,面面相覷)

      師:(出示課件)

      飛機每秒約行250米

      火車每秒約行55米

      小汽車每秒約行20米

      噴氣式飛機每秒約行500米

      衛星每秒約行7900米

      有的電腦一秒可以計算約3萬億次

      …

      生:(驚嘆)

      (增加知識積累。這些孩子年齡較小,家庭狀況也并不太好,課外書很少,我預料到不太可能有學生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所以事先準備了大量資料,讓學生通過課件自由選擇獲得和關注的內容,開闊他們的眼界,教案《秒的認識教學設計》。)

      師:怎么樣?時間很珍貴,連1秒鐘都不能小看,對嗎?誰記得20xx年8月27日的雅典奧運會上,劉翔獲得男子110米欄世界冠軍的成績是多少?

      生:12秒91。

      師:在微不足道的還不足13秒鐘時間里,劉翔成了聞名世界的飛人,為我們祖國爭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領獎臺上獲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問他,他一定會告訴你:1秒,對他來說無比重要。同學們,還有什么事情也讓你覺得連1秒鐘的時間都非常重要呢?

      生:發射火箭的時候也要倒數10、9、8…

      生:我們開運動會的時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過介紹,學生明確1秒雖然短暫但是用處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構成時間長河,使學生自己意識到要珍惜時間,并借機滲透做比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來記時。教師飽含激情的語氣和劉翔闖過終點的精彩瞬間讓學生也激情澎湃,為他取得的成績而驕傲,也為祖國而驕傲。)

      4.認識幾秒。

      師:還有春節聯歡晚會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來,所以一起興奮的數著新年鐘聲敲響前的最后幾秒。剛才新年鐘聲敲響前的倒計時是幾秒完成的呢?(重復播放剛才倒計時的情景圖,學生又不自主地跟著數數)

      (再一次觀看動畫,讓學生剛才散亂的思緒收回到課堂教學中來,同時直觀演示"10秒"是怎樣數出來的,而且是由學生自覺自愿地數,讓學生經歷10秒是由10個"1秒"組成的過程,學習計算幾秒的方法。)

      生:(搶答)10秒。

      師: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針從10走到了12,經過10個小格就是10秒。

      師:同學們真聰明!那老師再考考你們,我寫一個"秒"字的時候,秒針從1走到2,經過了幾個小格,就是幾秒?

      生:秒針從1走到2經過了5個小格,就是5秒。

      師:誰能象老師一樣出題考考同學們?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針從鐘面上的幾走到了幾?

      生:我寫一個"針"字,秒針從3走到4經過了幾秒?

      生:秒針從3走到4經過了5秒。

      生:我系紅領巾的時候,秒針從5走到8經過了幾秒?

      生:秒針從5走到8經過了15秒。

      (在給同學出題的過程中,學生同時也在思考幾秒鐘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鍛煉對較短時間的估計能力,以便能夠把課堂學習的知識應用的生活中去。對學生提出的明顯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師及時指導,并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讓學生親自體會一下,改善學生的錯誤印象。比如說脈搏的跳動,我就是讓學生真的按照中醫診脈的方法找到寸關尺的部位,體驗一下脈搏跳動的速度,并且為他們看時間,讓他們了解10秒鐘自己的.脈搏大概跳動了多少下。)

      師:同學們反應真快,拿出你的鐘表來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學生活動)

      (讓所有的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會撥、會認、會出題,充分認識幾秒。學生在這時候爭先恐后,十分高興。手中的學具鐘表可以撥時間,鬧表可以計算時間,學生玩得不亦樂乎。)

      5.教學1分=60秒。

      師:有沒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學?

      生:沒有。

      師:同學們真棒!這樣的題目太簡單了是吧?

      生:是。

      師:又輪到老師出題了,老師出道難些的題,同學們怕不怕?

      生:不怕!

      師:我們知道1時=60分,因為分針主轉動一圈的同時時針轉動一個小格,所以時和分之間的進率是60,秒是一個比分小的單位,它和分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學具鐘表轉一轉,或者觀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鬧表,然后把結果跟小組成員匯報討論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學生活動)

      (教師板書1分=秒)

      師:誰把你們的觀察結果向大家報告一下?

      生: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個小格。

      生:它們之間的進率是60。

      生:秒針走一圈是60個小格,是60秒,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鐘,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師:大家觀察到的都是這樣嗎?

      生:是。

      師:老師也觀察一下。同學們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課件,鐘表的秒針轉動一周,分針移動一個小格)

      師:真的是這樣啊,秒針轉動一圈經過60個小格,也就是60秒,分針經過一個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書:60)

      生:(齊讀)1分=60秒

      師:同學們真是善于觀察,連這么難的問題也能研究出來,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們說的半分鐘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課的難點。但由于有1時=60分的知識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不會感到非常困難。在教學設計中考慮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交流而得出結論,老師給予適當指導。要讓學生先自己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確的結論,這樣結論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組匯報時候注意培養學生活動意識和交流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能力和習慣,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應當把學習方法的指導放在重要位置上。)

      6.體驗1分的長短。

      師:剛才我們同學說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鐘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師:1分鐘呢?

      生:60下。

      師:好,咱們來做個拍手游戲。男同學拿筆,在練習本上寫數字,從1開始寫起,看女同學拍完1分鐘后,你們寫到了數字幾。

      (學生活動:男生寫數字,女生拍手。教師帶領拍手,掌握好節奏。然后交換。)

      師:(統計結果:最快的可以寫到72,最慢的寫到31。)一分鐘的時間,我們寫字的話可以寫這么多,那我們還可以做什么呢?給同學們一分鐘的時間想一想,然后,看看誰一分鐘時間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別出心裁。

      (放映課件,鐘面滴答滴答的行進一分鐘)

      (再次放映課件,學生自由活動)

      師:誰來說說,你們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寫了35個字。

      生:我把上衣脫下來再穿兩回。

      生:我系了三次紅領巾。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用遷移的學習方法,主動探索8、7、6加幾的計算方法。

      2.會用多種方法來口算,體驗算法的多樣化,優化大數加小數的口算方法。

      3.在交流、合作中,初步具有數學交流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思路:在多種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湊十法。

      教學過程:

      一、游戲激趣,復習鋪墊

      新的一年快到了,老師想帶大家去兒童樂園,想去嗎?這里有幾張入場券,成功闖過下面三關的小朋友就能拿到免費的入場券。

      (1)第一關(拆一拆)

      10(8,)10(7,)10(6,)

      (2)第二關(算一算)

      9+4=9+5=9+8=

      9+6=2+9=9+3=

      說一說9+4的計算過程。

      (3)第三關(說一說)

      8+2+4=147+3+2=126+4+7=17

      二、情境引入,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恭喜大家!這么多人都拿到了兒童樂園的入場券,沒拿到的,也別泄氣,后面還有機會。你們知道兒童樂園都有什么好玩的嗎?

      碰碰車8元激流勇進7元水上滾球5元

      旋轉木馬6元觀覽車4元過山車9元

      請在上述項目中選擇不同的兩項,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錢。

      (1)要求玩碰碰車和水上滾球一共多少元?怎樣列式?(8+5)

      (2)8+5=□你是怎么算的?(有困難的小朋友可借助小棒)

      (3)交流: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學情預設:

      ①從8開始,接著數9、10、11、12、13;

      ②從1開始數,1、2、3、4、5……、13;

      ③用小棒從左邊拿出2根放在右邊湊成10,10與3合起來是13;

      ④用小棒從右邊拿出5根與左邊湊成10,10與3合起來是13.

      (4)擺一擺

      請用小棒操作的同學到臺前擺給大家看一看。

      追問:為什么要從左邊拿2根放在右邊?為什么要從右邊拿5根放在左邊。

      (5)體驗算法:出示兒童樂園的游戲項目:

      碰碰車8元激游勇進7元水上滾球5元

      旋轉木馬6元觀覽車4元過山車9元

      請選擇不同的兩項,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錢。并說一說你是按什么方法算的。

      學情預設:

      ①玩碰碰車和激游涌進一共多少元?8+7=□

      ②玩碰碰車和旋轉木馬一共多少元?8+6=□

      ③玩碰碰車和水上滾球一共多少元?8+5=□

      ④玩碰碰車和觀覽車一共多少元?8+4=□

      ⑤玩激游涌進和觀覽車一共多少元?7+4=□

      ⑥玩激游涌進和水上滾球一共多少元?7+5=□

      ⑦玩激游涌進和旋轉木馬一共多少元?7+6=□

      ⑧玩旋轉木馬和水上滾球一共多少元?6+5=□……

      (6)優化算法

      ①7+6=□,請你想一想,怎樣算比較快?

      為什么把6拆成3和3.

      ②回顧比較9加幾、8加幾、7加幾、6加幾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可以用湊十法。

      不同點:9加幾是把9湊成10,把第二個加數分成1和幾;

      8加幾是把8湊成10,把第二個加數分成2和幾;

      7加幾是把7湊成10,把第二個加數分成3和幾;

      6加幾是把6湊成10,把第二個加數分成4和幾;

      ③優化算法:

      在做8、7、6加幾時,可用“拆小數、湊大數”或“拆大數、湊小數”的方法,大家認為哪一種方法方便就用哪一種方法計算。

      (7)你覺得玩碰碰車和過山車一共多少元?

      8+9=□(說一說你的算法)

      學情預設:

      ①把9分成2和7,2和8湊成10,10和7合起來就是17

      ②因為9和8=17,所以8+9=17

      小結:在做計算時,可用“湊十法”來計算比較快,也可用“交換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的規律來計算。

      三、鞏固內化,發散思維

      1.摘星星

      8+7=★4+8=★8+3=★2+8=★

      8+6=★9+8=★8+5=★8+8=★

      (1)指名算,劃線的要求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2)生獨立在書上算

      (3)校對

      2.想想填填。

      8○6=149○8=178○4=13

      8○6=29○8=112○7+7

      6+5○=105+8○7+6

      四、歸納小結,完善認知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做8、7、6加幾的題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應用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概括和動手操作能力。

      3,結合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

      掌握并理解圓的周長,公式推導過程。

      三,教學難點

      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出示圓形桌布,提出在桌布的邊緣鑲上一圈花邊。要想知道至少準備多長的花邊,怎么辦 請你幫忙想想辦法。

      2,你們知道這圈花邊的邊長是什么 (生:圓的周長。)

      3,用直尺測量圓的周長,你感到方便嗎 能不能找到比較簡便的方法

      二,師生共同提出假設

      1,請學生回憶正方形周長和邊長的關系。(邊長×4)

      2,師:能不能求圓周長的同時也找到這樣的倍數關系呢 測量圓的什么比較方便呢

      生:半徑,直徑……

      3,請生先畫幾條長短不一樣的直線作直徑畫圓。師:觀察自己畫的圓,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仔細觀察:分組討論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是否存在倍數關系。

      4,師:你估計圓的周長是其直徑的幾倍

      生猜想:3倍左右。

      5,師:你有辦法驗證嗎 生討論

      教學意圖:正方形的周長只與邊長這個數有關系,這點與圓的周長計算方法相似,本環節選擇這一教案內容,用于復習舊知和引入新知,滲透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三,合作交流,發現規律

      1,學生思考后可能出現的以下辦法:

      ⑴ 用一根線(或紙條)繞圓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長度,得到圓的周長。

      ⑵ 把圓放在直尺上滾動一周,直接量出圓的周長。

      師啟發學生:用滾動,繩測的方法可以測出圓的周長,但有局限性,那么:我們能不能探討出一種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

      ⑶ 學生在小組內動手操作,測量進行驗證。

      直徑(cm) 周長(cm) 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2 6。2 3倍多一點

      3 9。1 3倍多一點

      4 12。9 3倍多一點

      2,

      a,”圓的周長÷直徑”等于3倍多一點,經過科學家精密的論證,計算發現這個”3倍多一點”是一個固定數叫圓周率3。14159……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我們在計算時通常取3。14,用字母π表示(請學生寫一寫)

      b,結合圓周率進行愛國注意教育。

      c,師生共同推導計算圓的周長公式。

      教學意圖:在圓的周長測量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使學生手腦都動起來,通過各種形式的個人實踐及小組合作實踐使學生親而義舉的發現規律,掌握知識,學生不是在學習知識,而是在探究,實驗,發現新知,這樣的課堂,可以使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嘴,合作的能力都能得到鍛煉提高。

      四,實踐應用,拓展新知

      1,學生嘗試求圓的周長

      d=2cm r=3。5cm d=10cm

      2,圓形花壇的直徑是20cm,它的周長是多少m

      3,請同學們畫一個周長是15cm的圓。

      教學意圖:設計有坡度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運用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反映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鞏固已經學過的公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探索的能力。

      五,,體驗成功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2,課后思考:從邊長是4cm的正方形中畫出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周長是多少cm

      板書設計:

      圓的周長

      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

      c=πd c=2πr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發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經歷間隔排列規律的探索過程,找到兩種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物體少1這一規律。

      【教學難點】

      學生能用恰當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規律。

      【課前準備】

      每小組若干小棒和圓片,課件,表格。

      課前談話,感知規律:

      師:今天在這里上課和我們平時有什么不同啊?

      (預設:學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師來聽課,座位進行了調整)

      師: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學生初步感知間隔排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1.尋找規律:

      出示例題里的場景圖

      師: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這幅圖中有這樣三組排列。這些排列都蘊涵著規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找規律。

      師:每幅圖中兩種物體是怎樣排列的?

      師:這屬于一種間隔排列,圖1中夾子排在開始和最后,我們把它看作兩端的物體,手帕排在中間,我們把它看作中間的物體。

      誰能說說下面兩幅圖中,兩端的物體和中間的物體各是什么?

      2.探究規律:

      師:看到這三組排列,你還想提出什么問題?

      課件出示:每組排列中兩種物體的`數目有什么關系?(先獨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組里說一說)

      兩端的物體 數目 中間的物體 數目

      夾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樁 籬笆

      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在小組里說一說。

      小組匯報。

      二、動手操作,驗證規律。

      1.師:是不是這樣排列的兩種物體都有這樣的規律呢?下面我們動手驗證一下。

      2.動手操作:

      課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兩根小棒中間擺1個圓。數數小棒的根數與圓的個數,看看有什么關系。

      3.集體交流:

      師:誰來和大家說說你是怎樣擺的?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其實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兩端的物體,圓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間的物體。像這樣排列,它們都有這樣的規律: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

      三、聯系實際,應用規律。

      1.列舉規律:

      師:生活中你見到過有這種規律的現象嗎?

      2.應用規律:

      (1)基本練習:

      ①出示一組排列。

      填空:兩端的物體是( ),中間的物體是(),( )比()多1個。

      ②這根繩子被打了6個結,這根繩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經過了15個白天,那么經過了多少個黑夜?

      (2)變式練習:

      ①間隔問題:(課件出示劉翔跨欄圖)

      師:看!這是誰?劉翔在20xx年雅典奧運會上一舉奪得男子110米欄的冠軍,成為中國人心中的驕傲。其實在劉翔的運動場地上也有咱們今天研究的規律呢。

      出示:110米跨欄,10個欄中間有多少個間隔?

      ②鋸木料問題:想想做做第2題

      把一根木料鋸3次,能鋸成多少段?

      引導學生用圖表示出鋸木料的過程,再結合所學的規律來分析。

      ③圓周問題:

      欣賞:西湖蘇堤春曉圖

      師: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蘇堤的岸邊栽了一行柳樹,再在每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這樣就有了桃柳夾岸,桃紅柳綠之說。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樹,每兩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可以栽桃樹多少棵?

      a:質疑:有的同學說74棵,有的同學說75棵,還有的說76棵,那像這樣栽柳樹和桃樹,它們的棵數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b:探究規律:你們能想辦法找出來嗎?在小組內試一試。

      c:匯報小結:誰給大家介紹介紹你們小組想到的方法,你們發現了什么?

      小結:把桃樹和柳樹像這樣栽成一周,桃樹和柳樹的棵數怎么樣?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樹,中間間隔著栽桃樹,可以栽多少棵桃樹?

      d:對比聯系:

      師:前面發現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而在圓周上,它們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課件演示:把直線轉化成圓周,兩端的物體重合)

      ④機動練習:

      師:國慶節就要到了,學校計劃在校園主干道一邊按照一一間隔的規律來擺設鮮花美化校園。(課件出示圖)

      有25盆藍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紅花?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師:大家想到了三種方案,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來,你們要是做美化設計師還是挺稱職的。課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學的規律來設計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臥室。

      四、總結評價。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規律,當我們面對新的事物或者更復雜的情況時,要學會尋求方法來探索規律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03-10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02-10

    【精】小學數學教案06-16

    關于小學數學教案06-16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17

    【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 |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免费播放 | 亚洲国产一级精品视频二区 |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另类小说 | 欧美专区亚洲专区日韩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