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2-10-05 11:19:59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合10篇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集合10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詳細介紹:

      教材分析

      認識厘米是義務教育課程小學數學二年級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為什么他們說的數不同?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按照課程要求,要讓學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思路

      1.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認識厘米的教學,就是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在學生獲得新知以后,教師又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估測周圍事物的長度,去調查厘米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可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創新空間。

      2.合作探究,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本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用手比畫1厘米的長度,閉眼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長的物體等活動來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幾厘米的具體長度,進一步認識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畫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獲得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3.加強估測,發展空間觀念。

      估測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正確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強其空間觀念與學習興趣。教學時,教師通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l厘米以及對周圍物體的長度先估計、再量一量的活動,使學生在比照中積累經驗,形成初步的估測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以及可度量長度的物體若干。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統一認識。

      1.找原因。小豬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幫媽媽鋤地。它干了一整天,餓極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飯。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飯。這可能嗎?(碗有大有小。)

      2.量課桌。(1)讓學生選擇一個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文具盒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不一。)

      3.師:大家說得都對,但為什么所說的數不同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們量的結果一樣呢?(大家都用同樣的工具去量。)

      4.導入揭題:你們的辦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我們通常用什么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尺子。)今天,我們就要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這一環節密切聯系生活導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五花八門的答案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找原因、量課桌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也吸引學生對新知學習產生興趣,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引起重視。]

      二、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探究一:認識直尺

      1.出示米尺,讓學生觀察,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師發給的米尺,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刻度數、刻度線、刻度0。

      探究二:認識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電腦博士的介紹。

      (多媒體動態顯示尺上1厘米的線段,并說明:從刻度0到刻度l,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請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長?

      2.比一比:你能用兩個手指比畫出1厘米大約有多少長嗎?(師做拇指與食指比畫狀。)

      3.記一記:請小朋友看看這一段距離,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4.找一找:

      (1)你還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嗎?

      學生自由回答,要求說清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匯報。(手指的寬、牙齒的寬、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徑等。)

      探究三:認識幾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厘米大約有多長。

      3.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你還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數嗎?

      4.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現?

      相機點明: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厘米,形成表象。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厘米的比照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l厘米、幾厘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自始至終,他們都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培養了能力。]

      三、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一)學習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數。

      (1)嘗試測量同一學具。

      出示書上量一量的主題圖,要求學生按圖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師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測量結果,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3)實物投影演示正確量法與錯誤量法,進行辨析比較。

      (4)小結:量一個物體時,可以把尺子o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題。(媒體出示,關鍵處閃動識別。)

      (6)學生填寫書上量一量中的鉛筆長、線段長。

      2.量非整厘米數。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兩條線段(紅線段與藍線段),要求男生測量紅色線段的長,女生測量藍色線段的長。

      (2)交流:男生可能說紅色線段長8厘米,女生可能也說藍色線段長8厘米。

      (3)比較:紅色線段和藍色線段一樣長嗎?(電腦驗證不一樣長。)

      (4)辨析:紅色線段的長是8厘米多一些,藍色線段的長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這樣的兩條線段都可以說是大約長8厘米。以后我們遇到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看它最接近幾厘米,就說它是大約幾厘米長。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7)學生活動:先估計,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題。)

      先完成的小組還可組織估計、測量其他物體的長度。

      交流反饋,追問:你是怎樣進行估計的?相機表揚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決問題的學生。

      (二)畫整厘米的線段。

      1.學生嘗試畫一條4厘米的線段。有困難可以看書自學。

      2.指生上臺示范畫,要求邊畫邊說畫的過程。(注意肯定其他畫法。)

      3.檢驗:用尺量一量所畫線段是不是4厘米。

      4.練習:

      (1)想想做做第5題。(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檢驗。)

      (2)想想做做第6題。(鼓勵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可謂學以致用。學生通過量一量、畫一畫、估一估等活動對厘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對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其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與小伙伴合作解決問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總結延伸。

      1.師:通過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2.布置延伸作業。

      (1)回家后,以厘米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作單位的。

      [這一環節與課的開始相互照應,使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臺。]

      附:教學小資料

      人們在文化發展的最初階段,是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選取計量單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長作為英尺,以手指關節的長作為英寸,以千步作為里等等,這樣確定計量單位,顯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國的一位科學家他雷蘭提出了制定一個世界各國通用單位的建議。

      1795年,法國的學者取得世界各國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線上從北極到赤道的長度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的單位,叫做l米。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測量了整整七年,實際還只是僅僅測量了西班牙的巴賽羅納和法國的敦刻爾克之間的距離。通過計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來1960年的國際會議規定:一米為氪(K8)原子在真空中發射的橙色光波波長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認識厘米|人教課標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19~21頁例3,課堂活動第1~2題和練習四第2~6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⒈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能運用這兩個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⒉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⒊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經歷克服學習困難的過程,體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

      教學重、難點

      靈活運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回憶上節課中所學的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敘述。

      2.填空。

      我們學習了乘法運算律,這節課我們一起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計算。

      二、探索新知

      學習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議一議。

      61×25×4 8×9×125

      教師:觀察每個算式中的因數之間有什么特點?可以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嗎?(學生觀察思考,獨立計算)

      全班匯報,教師板書: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組討論:每題都有幾種算法,你認為哪種算法最簡便?為什么?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匯報。

      教師小結: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它的核心就是"湊整"。

      往往可以把兩個或幾個數結合在一起乘起來得到整十、整百……有時還可能需要把一個數分解成兩個數,再與另外的數結合相乘得到整十數、整百數……總之使計算變得簡單。

      三、課堂活動

      1.課堂活動第1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計算簡便,并說出依據,再完成在課本上。

      2.課堂活動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再在小組中討論該怎樣進行簡便計算,最后全班反饋。

      要學生認識到同一個計算可以有不同的簡便計算方法。

      3.練習四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連線)后反饋。

      4.練習四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后反饋。

      5.練習四第8題。

      學生觀察圖中信息,然后抽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學生判斷。

      最后讓學生獨立解決在課堂作業本上,不得少于3個問題。

      注意:隨時提醒學生觀察算式中數據的特點,并應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

      四、拓展練習

      思考題:引導學生抓住突破點:一是1~9各數字在算式中只出現一次;二是算式中積的個位數字是2。

      根據這兩個信息可以想到兩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字只能分別是3和4,繼續分析便可解決此題。

      五、課堂作業

      練習四第3~6題。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了什么知識?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⒈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8+6=4+6=25+10=80+(3+9)=

      4+9=20+14=13+20=23+(4+6)=

      2+8=5+8=17+30=(7+5)+26=

      二.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學了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法,今天我們將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

      板書課題: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

      三.新授。

      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圖,指名說說題意。提問:根據這幅圖你可以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你會列式嗎?

      生答老師板書:

      紫衣男孩和小姑娘一共有多少張?24+6=

      藍衣男孩和小姑娘一共有多少張?6+9=

      兩個小男孩一共有多少張?24+9=

      三個人一共有多少張?24+6+9=

      這4道算式題你會算哪一道?你是怎樣算的?

      (板書:6+9=15)

      2.計算24+6。

      (1)24+6先算什么呢?得多少?(4+6=10)

      (2)先算4+6=10,接下去該怎樣算呢?我們還是請小棒來幫忙,用擺上棒的方法解決問題。

      學生擺小棒,想算法,老師巡視,了解學生操作的情況。

      (3)學生匯報擺小棒的過程。(把4根和6要合在一起是10根,捆成一捆,把2捆合起來是3捆,所以24+6=30。

      (4)誰能說一說24+6你是怎么想的?

      先算4+6=10,再算20+10=30

      生答老師板書:24+6=30

      204

      同桌同學互相說說24+6你是怎么想的?再指名說說。

      3.計算24+9

      (1)24+9得多少呢?也請小朋友擺擺小棒來想一想。

      學生擺小棒,想算法,老師巡視,了解學生的不同想法。

      (2)學生匯報說說你是想怎樣計算?為什么這樣算?

      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把24分成20和4

      把24分成23和1

      把9分成6和3

      (一)(二)(三)

      24+9=3324+9=3324+9=33

      (三)選擇一種你自己喜歡的方法說說你是怎樣算24+9的?(同桌互說)

      :

      剛才我們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計算時方法不是唯一的,同學們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

      3.教學“試一試”

      1.出示“試一試”8+42=5+39=

      2.學生獨立計算,完成書上填空。

      3.集體交流說說你是怎樣計算8+42和5+39的?

      4.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圈一圈,算一算”。

      1)出示第一題,老師說明題意。

      2)自己圈一圈,算一算。

      3)集體交流,對于25+8這道題學生會不同的圈法,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圈的,為什么這樣圈,通過圈把25+8轉化成幾加幾?

      2.想想做做2。

      1)先計算,再交流比較,看看每一組的后三道題與第一題有什么聯系?

      3.想想做做3。

      2)出示第3題圖,指名說圖意,說說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圖書館借出48本書,還剩8本,求圖書館原有圖書多少本?)

      3)學生獨立解答,集體交流說說你是怎樣列式的,怎能計算的?最后作集體口答。

      4.想想做做4

      1)出示第4題圖,仔細看圖并提問:說說圖中各種物品的價錢?三名小朋友各買了什么?題中“每人各付多少元”是什么意思?

      2)學生分別列式解答,集體交流說說你是怎樣列式的,怎樣計算的?

      3)最后指導學生用三句話回答三個問題。

      全課。

      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該怎樣計算?

      三.作業布置。

      1.《練習與測試》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

      2.想想24+6+9怎樣算?

      第一課時作業設計

      一、填一填,算一算。

      45+7=□36+4=□

      二.連一連。

      45+6

      18+5

      78+7

      39+9

      23

      85

      48

      51

      29+6

      73+8

      85+6

      37+5

      42

      35

      81

      91

      四.看誰都算得對。

      35+8=15+21=71+20=85+5=

      27+6=32+8=31+14=36+7=

      34+9=39+5=78+8=39+8=

      教學后記:效果好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教材第9頁例5、練一練,練習二第5~9題。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學會計算圓柱形容器的容積,井能應用于實際求出所容物體的重量。

      教學重點:

      計算圓柱形容器的容積。

      教學難點:

      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求下列圓柱的體積(口答列式)。

      (1)底面積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徑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徑2分米,高3分米。

      追問:圓柱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板書:V=Sh)

      2.復習容積。

      提問:什么是容積?它與物體的體積有什么區別?我們是按什么方法計算容積的?

      3.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過圓柱的體積計算,知道了容積和容積的計算方法。這節課,就在計算圓柱體積的基礎上,學習圓柱的容積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5。

      出示例5,讀題。提問:這道題求什么?你能計算它的容積嗎?請大家仔細看一下題目,解答這道題還要注意些什么?(統一單位或改寫體積單位,取近似數)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樣求的。同時注意是怎樣統一單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課小結。

      提問:求圓柱形容器的容積要怎樣計算?如果知道圓柱底面的半徑或直徑,怎樣求圓柱的體積?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題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2.做練一練第2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指名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結合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口答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默讀題目。提問:第(1)題怎樣想?求出了容積怎樣求第(2)題?為什么?

      4.做練習二第9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讓學生說既怎樣想的。

      四、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二第7、8題。

      家庭作業:練習二第5、6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教材簡析]

      教材先通過主題圖,讓學生分類數一數1~5五個數,接著用算珠表示數量1~5,對應著出示數1~5,讓學生認識并寫數。用算珠直觀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可以使學生感知1~5的聯系,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通過數數、畫畫、寫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1~5各數實際意義的認識,提高寫數、能力。、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數的過程,認識1~5,會讀、寫1~5各數。

      2、培養學習興趣,能按順序用數描述物體的個數并進行、交流。、

      3、會用5以內的數描述生活中物體的個數,體會數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數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

      談話:小朋友們喜歡小動物嗎、我們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屏幕出示:猴子5只、斑馬3匹、熊貓1只、鴕鳥2只、孔雀、4只),這么多可愛的動物中,你喜歡哪一種、

      數清你所喜歡的動物的個數,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學生動手擺圓片)

      與組內的小朋友說說:你喜歡的動物是什么、你是用幾個圓片來表示這種動物的只數的、(學生小組內討論)

      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說說你喜歡的動物有幾只、(學生在實物展臺上擺出相應的圓片,學生邊說邊擺,全班進行簡單的評價。)

      小結:小朋友們所擺出的圓片都在1~5之間,今天我們一起認識1~5。

      [評:教師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引入,創設了兒童喜歡的問題情境,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同時在操作中鞏固了用圓片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1、擺一擺。

      提問:你能根據所擺圓片的個數,從你的學具卡片里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嗎、找一找,看誰找得對、(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學生操作情況) 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得是否正確,請每組的一名代表上臺擺出圓片和數字卡片,全班交流。

      2、撥一撥。

      講述:小朋友們擺得很正確,下面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學習伙伴——計數器。(教師在計數器上撥上1個珠子)

      提問:我在計數器上撥了幾個珠子、(1個)又添了幾個、(1個)現在是幾、2添上1是幾、3添上1是幾、4添上1是幾、

      下面請大家在自己的計數器上依次從1撥到5,再從5撥到1,好嗎、(學生撥珠,邊撥邊說)

      如果任意給你一張數字卡片,你能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嗎、、、

      (教師出示數字卡片3、5、2、4、1,學生一起操作)

      談話:像老師一樣,一個小朋友出示卡片,組內的其他小朋友來撥一撥。(學生組內進行撥數活動)

      3、寫一寫。

      談話:剛才我們認識了1~5,你們愿意寫一寫嗎、自己先來試一試,把這些數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看誰寫得、最好。、

      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最后教師評價。

      教師示范書寫1~5,重點指導寫5,第2筆,在斜豎靠上的地方寫橫,注意要平。學生練習書寫。(學生重點練習書寫數字5,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說一說。

      提問: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

      隨著學生想到的事物,屏幕出現實物圖。

      場景圖:看,那是幾路公共汽車、(2路)

      丁丁家住幾號樓幾單元、(4號樓3單元)

      [評: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操作,初步感知1~5這幾個數,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實際滲透了1~5各數是由幾個一組成的。在寫一寫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已有的寫數水平上,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寫數,然后再重點講解,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針對性強。同時,教師給了學生自主交流的空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三、鞏固新知

      1、小朋友知道教師節是幾月幾日嗎、

      教師節這天,小朋友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看!(屏幕出現慶祝教師節圖)

      提問:仔細觀察,與小組的同學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哪位同學能用數說說你所看到的事物、(1個男孩拉琴,3個女孩跳舞,4個不同顏色的氣球……)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學生所指的事物旁,依次出現數1、2、3、4、5……

      2、搶答:看圖說數。

      出示圖:3根黃瓜,5個西紅柿,2段藕,4個蘿卜,1棵、白菜、。(隨著實物圖的不斷出現,學生站起來說數,比比誰說得又對又快)

      3、猜數游戲。

      (1)2后面的數是幾、

      (2)3和5之間的數是幾、

      (3)4前面的數是幾、

      你們也可以與同桌互相玩一玩猜謎的游戲。

      4、你們愛吃水果嗎、

      屏幕出現水果圖:1個西瓜,2個菠蘿,3個梨,4個草莓,5個香蕉。 這些水果分別有幾個、

      5、出示花瓶圖。

      在這幅圖中,每個花瓶里都缺少幾朵花,用水彩筆畫出花瓶里缺少的花。(畫完后,用實物投影將圖畫展示給全班學生看)

      [評:練習設計形式新穎,層次清楚。特別是第3題猜數的游戲,實際是對今天所學知識的鞏固,學生練習時思維活躍,興趣、濃厚。]、

      [總評]

      本節課的設計重視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教師為學生主動參與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大量的動手操作為學生提供了觀察、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面向全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引入新課的過程中,教師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計的動手操作、看誰寫得最好、猜數游戲、找找生活中1~5各數等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讓學生在操作、交流中自主學習。

      教師在這節課中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多,體現了兒童“智慧長在手指尖上”的特點。在撥一撥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認識了1~5各數以及它們的順序,實際也滲透了這幾個數是由幾個一組成的,學生對這五個數的認識是深刻的。通過“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等形式,不僅鞏固了今天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人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如練習中的猜數游戲,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環境,互相提問、互相解答,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增進了積極參與學習的意識。

      3、結合生活實際,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知識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學習完1~5各數之后,教師讓學生找找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實例。此時,教師又將與1~5有聯系的生活中常見的幾樓幾單元等實例呈現給學生,打開學生的思路,學生體會到原來生活中與這五個數有聯系的事物還有很多,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第二冊,第30——31頁,解決比多比少的數學問題。

      學習目標:

      1、 結合“比多比少”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在學具的操作中,能正確地列式并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比多比少”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在學具的操作中,能正確地列式并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

      小黑板 小棒 口算卡片 掛圖

      教學措施:

      1、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操作,理清數量之間的關系。

      2、通過操作活動抽象出比多比少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發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看老師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一節電池)

      生:電池

      師:準確地說這是節用完了電能的電池,可以說它現在就是一件“廢品”。

      板書:廢品

      師:你們知道嗎?廢電池中有金屬和廢棄的液體,這些物質對土壤、對水、對人的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一顆紐扣大小的電池可以污染60萬升水,這些少掌柜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

      師:再看老師的手里又拿了什么?(出示塑料飲料瓶子)。

      生:塑料飲料瓶子)。

      師:這也是“廢品”。

      這種瓶子埋在地下好多年也不會腐爛,對莊稼的生長有影響。

      師:針對這種情況,同學們說該采取什么措施呢?

      生想一想。

      生:回收

      師:很好。(再板書“回收”。)回收是個好辦法,對回收的廢品有的還能再利用,不能利用的也可以進行有益的處理。這不,小林、小紅、小青已經行動了,我們去看一看吧。出示主題圖,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里有哪些數學問題。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師組織學生觀察:圖上給我們什么信息?

      學生用語言描述所給的信息。

      思考: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代表匯報:小紅收集了多少個?

      小青收集了多少個?

      (如果學生提出的是兩步解答的,就放到問題銀行。)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很好,該好如何解答呢?請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擺一擺吧。

      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擺一擺

      教師巡視指導。

      組織學生匯報。

      生:先擺小林的23個,小紅的比小林多6個,就再擺6個,結果小紅就是23加上6個共29個,算式是23+6=29(個)。

      用小棒擺一擺小青收集數量

      說出是怎樣擺的,小青有多少個。

      (因為23-4是退位減法,學生能用小棒擺出結果就可以了。)

      三、鞏固練習

      1、練習“練一練”的第1題。

      出示兩個盒子。(里面已經放好了花生米。每個盒子里各有一張紙條)。找兩個學生到盒子前。

      分別讀出兩個盒子里的信息。

      生聽、用心記下紙條上給出的信息。

      其一:我的盒子里放了42粒花生米

      其二:我的盒子里放的比他的多6粒。

      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提出:第二個盒子里有多少粒花生米?

      引導解答。

      用小棒擺一擺。再列式計算。

      做完后說一說是怎樣想的、怎樣解決的。

      2、練習“練一練”的第二題。

      用一只好看的“千紙鶴”引入。

      師: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

      生:千紙鶴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送一只千紙鶴就是送一份祝福,笑笑和淘氣正在折呢!看看這里有什么數學問題?

      小黑板出示問題:淘氣折了37只千紙鶴。笑笑再折12只就與淘氣折的一樣多。

      笑笑折了多少只?

      學生理解題,討論,說一說怎樣解答。

      然后寫下來,并解答出來。

      3、出示口算卡“接龍練習”完成第3題。

      4、完成第4題:指導學生看圖提出數學問題,組織交流,并寫出算式的得數。

      做完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有什么收獲呢?

      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收獲和不足。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23頁例5,練習五第2~8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2?運用乘法運算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靈活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上節課學習了乘法分配律,誰能分別用自己的話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5

      用簡便方法計算102×45,32×27+32×73。

      教師:觀察每個算式中的因數有什么特點?可以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嗎?(學生觀察思考,獨立嘗試計算)

      學生計算后匯報,教師板書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 =864+2336

      =32×100=3200 =3200

      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后,在全班交流)

      (1)你認為每個題的哪種算法最簡便?為什么?這種簡便算法的依據是什么?

      (2)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小結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方法。

      三、課堂練習

      1.基本練習

      (1)練習五第5題:學生獨立完成口算題。

      (2)填空。

      鞏固練習

      (1)練習五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2)練習五第4題:學生根據題中所呈現的信息獨立解決問題,然后思考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練習五第8題:學生根據情景圖中所呈現的信息先獨立思考解決,對有困難的可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說出自己解題的思路。

      3.發展練習

      練習五思考題,獨立思考,有困難的先在小組中商量解決,最后全班反饋,要求說出思考過程。

      4.課堂作業

      練習五第2,3,6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的學習你都有些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1、82頁練習十五第6-11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按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并能根據運算律和運算性質進行一些分數的簡便運算。

      2、在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學習的經驗,用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根據整數的運算律和運算性質對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措施:

      設計相應的計算題和實際問題,關注學習困難生的學習情況。

      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及補充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練習十五第6題。

      學生先回憶等式的性質,指名說一說。

      觀察每個方程,說說方程的特點。

      提示:都要把方程的左邊進行化簡,再應用等式的性質求方程的解。

      學生獨立解每個方程,指名板演,進行講評,提醒學生自覺進行檢驗。

      2、計算下列各題,能簡算的要簡算。

      (7/8-2/3)×(7/10+1/5) (2/5+1/3)÷4/5+3/4

      3/10÷[1/2×(2/5+4/5)] 7/16÷1/10-7/16÷1/9

      (1-1/6÷5/12)×7/6 (4/25×99+4/25)÷1/8

      學生獨立計算,每人任選三題,同時指名學生板演。

      教師結合學生板演情況進行講評并及時總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3、練習十五第8題。

      (1)圖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你會計算梯形的面積嗎?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任選一題。

      4、練習十五第9-11題。

      (1)分析第9題,學生先讀題并列出算式,然后請學生說說解題思路。

      (2)分析第10題,先說說數量關系再列算式,要讓學生明白要求兩個小隊平均每人采集樹種多少千克,先要算這兩個小隊一共采集樹種的千克數和這兩個小隊的總人數。

      (3)分析第11題,解決每一問時鼓勵學生說數量關系并注意第2小題與第3小題之間的聯系。

      二、拓展練習

      解決實際問題:

      1、一個食堂,星期一用去煤氣7/4立方米,星期二用去煤氣3/2立方米,兩天用的煤氣量占本周計劃用氣量的3/8。這一周計劃用多少立方米煤氣?

      2、工程隊運來黃沙9/2噸,運來的水泥比黃沙重量的2/3少1/5噸。黃沙和水泥一共運來多少噸?

      3、小華看一本120頁的故事書,前3天看了總頁數的3/4,后2天準備按1:2看完剩下的頁數,最后一天要看多少頁?

      三、全課總結

      進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不僅要注意運算順序,還要注意分數加、減法與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的不同,必須看清什么時候需要通分,什么時候需要先約分再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時要認真讀題,分析數量關系再列式解答。

      四、布置作業

      練習十五第7、9、10、11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重點:認識倒數并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小數與整數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點?

      還有哪兩個數的乘積是1?請你任意舉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

      (板書:乘積是1,兩個數)

      二、引入新課

      剛才我們所舉出的乘積是1的兩個數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系。

      (板書:倒數)

      三、新課教學

      1、乘積是1的兩個數存在著怎樣的倒數關系呢?

      請看:,那么我們就說是的倒數,反過來(引導學生說)

      是的倒數,也就是說和互為倒數。

      和存在怎樣的倒數關系呢?2和呢?

      2.深化理解

      提問:①什么是互為倒數?

      怎樣理解這句話?(舉例說明)

      (的倒數是,的倒數是,......不能說是倒數,要說它是誰的倒數。)

      ②0有倒數嗎?為什么?1有倒數嗎?什么?(0雖然可以看作幾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分母為0,不成立,所以0沒有倒數,另外0和任何數相乘卻為0。1可以寫作,1與相乘還是1,符合倒數的意義,所以1的倒數是1)。

      3.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師設疑:怎樣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呢?請同學們試著寫一寫。

      ①出示例題

      例:寫出、的倒數

      學生試做討論后,教師將過程板書如下:

      所以的倒數是,的倒數是。

      (能不能寫成,為什么?)

      總結: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②深化

      你會求小數的倒數嗎?(學生試做)

      四、訓練、深化

      1.下面哪兩個數互為倒數

      (出示課件一下載)

      2.求出下面各數的倒數

      (出示課件二下載)

      3.判斷

      ①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假分數。()

      ②假分數的倒數都小于1。()

      ③0沒有倒數。()

      4.提高

      會填了嗎?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倒數的哪些新知識?什么叫倒數?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六、課后作業

      練習六2、3

      七、板書設計

      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通過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列乘法算式,編出3的乘法口訣。

      教學重難點:學生能夠列乘法算式,編出3的乘法口訣。

      教具:三角形圖和小棒

      教學過程:

      一、填一填。

      引導學生經歷用3連加的過程。可組織學生進行數數的活動,邊數小棒邊填表。

      二、試一試。

      1、擺一擺,說一說。

      讓學生獨立擺三角形。

      2、編口訣。

      讓學生在獨立擺三角形的基礎上,一邊寫算式一邊編口訣。直接寫算式、編口訣也是可以的。最后師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訣。

      3、記一記。

      記憶口訣時,可以鼓勵學生交流自己的記憶方法。

      布置作業:P16

      板書設計:

      需要幾個輪子

      三角形圖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訣

      一、鞏固練習。

      1、第一題,找朋友。

      2、第二題,找規律,填一填。

      學生填完后,應交流一下,找到規律。

      3、數學故事。

      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故事情節,使學生感受到其中滲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布置作業:P173。

      板書設計:

      練習

      2、(1)10,15,20,(),()

      (2)9,12,15,(),()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8-27

    小學數學教案【熱】07-04

    秋季小學數學教案10-10

    【精】小學數學教案06-16

    關于小學數學教案06-16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17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午夜福利国产片3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AⅤ | 亚洲男女精品天堂 | 日产日韩亚洲欧美综合在线 | 亚洲日韩性爱在线 | 正在播放国产乱子伦最新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