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2-08-08 10:27:32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8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8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P47,例6,練一練,第1~4題。

      教材分析:小數除法經常會出現除不盡或者商的小數位數較多的情況。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并不總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數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本節課讓學生掌握,在一般情況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值,但也有特殊的情況,要根據實際情況保留位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43.9095保留整數是( )

      43.9095精確到十分位是( )

      43.9095保留兩位小數是( )

      43.9095精確到千分位是( )

      提問:用“四舍五入”法怎樣保留位數的?你是怎樣想的?

      為什么要用約等于號?

      2.引入新課:求商的近似值。

      二、新授:

      1.自學例6:五年級一班有42名學生,在一次救災活動中共捐款384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賹W生試做例題,發現除不盡,然后交流怎么辦?

     、谏虨槭裁匆A魞晌恍担浚ǜ鶕䦟嶋H情況回答)

     、凵桃A魞晌恍,只要除到小數部分第幾位?用什么方法保留位數?

     、苷f說余數的意義,表示幾個幾分之一?

      2.小結: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1題。

      求商的近似值,保留兩位小數。(做完之后,讓生說說怎么想的)

      3.6÷1.7 19÷7

      2.小結:判斷說明。

      如果要保留兩位小數,那么只除到小數部分第二位,能不能判斷出千分位上滿不滿五?

     。ㄈ绻揭A舻纳痰奈粩狄院,也可以看余數滿不滿除數的一半來取商的近似值…)

      1. 練一練,第2題。

      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三位小數。方法不限。

      45.5÷38 0.2÷0.64

      4.練習十二,第2題,填表。

      想一想,每到除法算式,先除到商的哪一位上 ,再分別取近似值比較方便?

      5.根據實際情況去近似值:

     、儆幸环N油桶,最多能裝油2.6千克,要裝40千克油,需要這種油桶多少個?

      ②一件襯衫要釘6粒紐扣,現有100粒紐扣,能釘多少件襯衫?

      做完之后肯定有不同意見,可以讓學生自己商量、討論解決。

      老師可以介紹一下兩種保留位數的方法:進一法和去尾法。并交流一般在什么情況下要用到。

      四、全課總結:略。

      五、課堂作業:第1、4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教材第67~68頁練習十三第9~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筆算減法的法則,能夠正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簡單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認識數量之間的聯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筆算減法。誰能說一說,筆算減法要記住哪幾條?今天我們按照減法的法則來練習減法計算。

      二、計算練習

      1、口算第9題

      2、完成第11題。做之前讓學生觀察每組中兩個算式中相應的特點,做完后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比較大小的。

      3、筆算:練習十三第10題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問:這三道題在計算時有不同的地方嗎?

      4、小結:筆算減法要按減法的法則計算。在計算退位減法時,有時要連續退位,有時不要連續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計算時,該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該退位的只要直接減。

      5、做練習十三第12題。

      三、應用題練習

      1、做練習十三第13、14題。做完后讓學生說說這樣做的理由。

      2、做練習十三第15題,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根據不同的問題再解答。

      四、全課小結

      五、課堂作業:練習十三第10題剩下的三題,第12題前面兩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 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多種比較策略。

      3. 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的興趣,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游戲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來了這么多聽課老師,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好嗎?

      [評析:借助拍手的情境導入新課。]

      二、 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1. 揭示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拍手的時候,兩只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誰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學生摸老師的手掌面)

      師:你們的手掌面在哪兒?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學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師:(摸數學書的封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的手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比,哪一個面大?

      生:數學書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師:把剛才的話說完整,好嗎?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也擺在數學書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數學書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數學書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個面大呢?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

      師:(指黑板面)像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板書:面積)你能說一說什么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嗎?

      生: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評析: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及觀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學生自己身邊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引發新知的生成。在學生沉浸于生活體驗時,揭示本節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及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為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為數學語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先就具體事物,說明面積的意義,為面積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2. 摸一摸,說一說。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等。這些物體都有面,這些面的面積有大有小,F在,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兩個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

      生1:課桌面的面積比凳子面的面積大。

      生2:練習本封面的面積比課桌面的面積小。

      [評析:摸身邊物體的表面,觀察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物體的表面,并且比較兩個面的大小,能加深學生對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較大小的認識,鞏固面積概念。同時,還可以滲透全等形等積和面積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為引進面積單位以及用直接計量法求面積打下基礎。]

      三、 操作實驗,比較大小

      1. 涂一涂。

      師:我們研究了這么多物體表面,看過了,也摸過了,想不想再動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兩大組,來個涂色比賽。請聽清兩個要求:第一,發給你們的圖形要涂滿,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師說開始,才可以動筆涂,時間1分鐘。請小組長打開1號信封,每人發一張紙。(小組長按要求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白紙)

      師:準備好了嗎?開始!

      學生涂色。

      師:時間到,涂好的同學請舉手。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賽結果:小組獲勝。獲勝的小組,把你們的作品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們不服氣。

      生2:他們涂的紙比我們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們的紙,比你們的大多了。

      師:你們小組的紙大,他們小組的紙小,也就是你們小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們小組要涂的面積比他們小組要涂的面積大得多。

      [評析: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形成認知沖突,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咱們研究了這么多物體表面,看過了,也摸過了,想不想再動手涂一涂呢,分成兩大組,來個涂色比賽,學生興致盎然。而教師事先發給兩組涂色的圖形的面積不一樣,一組比較小,另一組要大得多,當然涂起來用的時間就多。這樣,當學生看到事實真相之后,對面積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強烈的感受。]

      2. 練一練。

      (1) 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的圖形。

      師:這是從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的地圖。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最大,哪個省的面積最小嗎?

      生:四川省的面積最大,江蘇省的面積最小。

     。2) 畫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師:下面請大家動動手,畫出兩個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生按要求畫兩個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選擇3~4幅在投影儀上展示,并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

      師:同學們畫出的這些圖形,都能比較出面積的大小嗎?(能)

     。3) 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校園平面圖。

      師:咱們再來看一幅校園平面圖。選擇其中兩個圖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積的大小。

      生1:運動場的面積比生活區的面積大。

      生2:水池的面積比花壇的面積小。

      生3:辦公樓的面積和生活區的面積差不多。

      師:到底是辦公樓的面積大,還是生活區的面積大呢?能一眼看出來嗎?

      生:看不出來。

      師:怎樣比較這樣看上去面積差不多的兩個圖形的面積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評析:相差懸殊的兩個面面積的大小,憑觀察就能做出判斷。對于兩個面積差不多的圖形,要比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較圖形的面積。

      師:(出示面積接近的正方形和長方形)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呢?(學生意見不一)

      師:咱們光用眼睛看,難以準確地做出判斷。你們能不能想想其他的辦法?

      學生在小組內議論。

      師:為了方便大家比較,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材料:4個小方塊、紙條、尺子。大家可以借助這些材料,想辦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

      組織反饋。(略)

      [評析:問題是啟發式教學的驅動器。抓住了問題,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當老師出示兩個面積很接近的圖形時,引起了學生的爭論。這個時候的學生,是帶著問題在思考,策略的探求已經從外壓轉化為求知的內需。]

      四、 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1. 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圖形。

      師:下面四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你們有比較的辦法嗎?

      生:數格子!

      師:那么,我們就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比較這些圖形的大小。

      學生在書上數出結果,寫在每個圖形旁邊。

      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匯報。(數梯形的面積時出現了分歧,有少數學生的答案是20格。)

      師:究竟哪一個答案正確?

      生:應該是18格,梯形中的4個半格合起來是2格。

      師:通過數格子,我們知道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生:梯形的面積最大。

      2. 出示下圖:

      師:小明家用方磚鋪地,還剩下兩個部分沒有鋪,如果鋪滿這兩塊空地,哪塊空地用的方磚多?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

      師:兩塊空地各用多少塊方磚?

      生:第一塊空地要用16塊方磚,第二塊空地要用18塊方磚。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數空的格子。

      師:怎樣才能把這兩塊地的空格數準確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畫出來再數。

      師:你來試一試。

      學生到投影前操作。(畫出格線,數出空格)

      師:哪一塊空地的面積大?

      生:第二塊空地的面積大。

      師:這兩塊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塊方磚?

      生:16 + 18 = 34(塊)。

      3. 游戲(猜猜看)。

      師: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喜歡)好,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規則是:同學們分兩組,分別看老師出示的圖形。一組同學看圖形時,另一組同學不能看。

      師:(出示一個較大的被分成4格的圖形)請第一組同學看,這個圖形一共有幾格?

      生:(齊)4格。

      師:(出示一個較小的被分成6格的圖形)請第二組同學看,這個圖形有幾格?

      生:(齊)6格。

      師:大家來猜一猜,哪個組同學看到的圖形面積大?

      生1:6格比4格多,當然6格的圖形大。

      生2:不一定。說不定6格的圖形格子小。

      師:究竟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呢?想不想看看這兩個圖形。(出示兩個圖形)為什么4格的圖形,面積反而大?

      生1:4格的圖形,每個格子大。

      生2:6格的圖形,每個格子小。

      師:看來,用數格子的辦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專門用于計量面積的這種小方格,就是面積單位,我們下節課再來研究。

      [評析:比較面積大小,可以通過觀察,運用直覺思維做出判斷。對于面積相差不多的兩個圖形,則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疊合法、數方格的方法等。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就是將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的比較,歸結為兩個數的大小比較。教科書以想想做做第3題,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方法。隨后的練習,因為圖中沒有現成的格子,所以學生既可以比照旁邊的方磚,去數空缺處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畫格子然后數。專門用于計量面積的這種小方格,就是面積單位,這就為下一節課學習面積單位做了必要的鋪墊。]

      總評

      這節課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練,在活動中體驗新知,在解決問題中提煉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選取學生熟悉的事例,作為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實現教材預期的教學目標,把數學課上活。

      第二,強化面積概念的教學。面在小學和初中都是不定義的概念。在教學中,學生很容易把面積和周長混同。關于面積計量,學生先要根據面積概念和面積單位的意義掌握面積的直接計量法(即數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導出幾個面積公式,從面積的直接計量過渡到間接計量。所以在面積概念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全等形等積和面積的可加性兩個公理,為直接計量法打好基礎。為了防止面積和周長混同,往往用對比題組對學生進行訓練。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時機,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引導,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者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學設計注意從解決問題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規律,并有效發揮活動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數的加減混合計算。

      【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在交流、計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并能正確進行脫式計算的書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學生能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并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

      【難點】

      能正確進行脫式計算,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三、教學準備

      教學圖片、課件、直尺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舊知

      以小精靈明明帶我們去動物樂園,看見一群小動物,每個小動物身上還有一道算式,這個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學生說說每道題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讓學生動手計算,復習連加連減的計算。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第47頁例1:

      圖書閱覽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觀察畫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問題(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該怎樣列算式)

      3.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學生獨立列式并進行計算,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綜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饋解法,初步感知(全班匯報交流:每種方法每步分別求的是什么?教師板書)

      5.比較歸納,總結算法:(全班交流討論)

      給出規定: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法、減法運算時,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6.深化概念,運用計算

      (1)講解脫式計算53-24+38的書寫格式,教師示范板書,邊講解邊說明計算方法,注意:等號上下要對齊。

      (2)梳理提問:在書寫時,我們應該注意什么?誰能完整地說說這道題是怎么算的啊?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種解法,F在我們知道“這天閱覽室共來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還可以怎樣求“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再匯報交流,列綜合算式:53+38-24,體會加減法混合運算,交換運算順序的合理性

      2.改錯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指定學生說明錯誤的理由。

      3.書中練習題:先學生說運算順序,再獨立計算全班交流,強調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四)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課后繼續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決的問題。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P7-8及練習二第1、2、4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長度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知道千米在實際中的應用,認識日常生活中和千米有關的標志。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長度的觀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米=()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

      2、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二、認識千米

      1、情境引入:出示P7例3主題圖1

      爸爸媽媽開車帶小明和小葉出去旅游。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

      2、分析信息的含義,找出圖中的一個新單位千米

      葉鎮21千米就是指離葉鎮還有21千米,靈山23千米指離靈山還有23千米。

      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3、小結:千米(它的另一個名字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單位。

      4、你們以前在生活中看到過千米(或公里)嗎?與大家說一說。

      比如出租車打表、車站的里程表等

      三、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1、小明和小葉來到了葉鎮。在體育場,看到了小朋友們正在舉行運動會。(出示P7例3主題圖2)

      2、你們知道體育場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嗎?

      3、現在進行的是1千米的決賽,可是他們卻不知道1千米有多長,你們能當小老師教教他們嗎?

      1千米(公里)=1000米

      讓學生初步感知千米與米的關系。

      4、活動找千米

      (1)千米是我們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長度單位,和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比如小汽車1小時行駛80千米、馬拉松比賽的長度是42千米195米等等。你能從生活中找到千米嗎?

     。2)4人小組交流自己生活中知道的千米,組長向全班匯報交流。

      老師對學生找出的千米給出評價,從合理性方面考慮。

      四、感受1千米

      1、量一量

      小組合作測出100米的長度,并在50米處做上一個記號。

      2、走一走100米和50米。

      a、睜開眼睛看,走一走

      b、在頭腦里記下100米的長度,閉上眼睛走一走大概到什么時候會走到100米

      3、估一估

      a、閉上眼睛想像一下,2個100米有多遠,3個100米有多遠10個100米有多遠

      b、估計一下從學校門口開始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

      c、對結果進行測評

      五、練習鞏固

      1、練習二第1題

      這是一道鞏固長度觀念的練習,可以先讓學生獨立試做,然后再校對。

      2、練習二第2題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3、練習二第4題

      根據不同的距離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課 題:圓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給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認識到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直徑都相等,體會圓的特征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會用圓規畫圓。

      2、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教材分析

      重點:在觀察、操作中體會圓的特征。知道半徑和直徑的概念。

      難點:圓的特征的認識及空間觀念的發展。

      教具:教學圓規 電化教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觀察思考

      1、(呈現教材套圈游戲中的第一幅圖)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對他們這種玩法有什么想法嗎?(從公平性上考慮)得到:大家站成一條直線時,由于每人離目標的距離不一樣導致不公平。

      2、(呈現教材套圈游戲中的第二幅圖)如果大家是這樣站的`,你覺得公平嗎?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時,由于每人離目標的距離也不一樣導致也不公平。

      3、為了使游戲公平,你們能不能幫他們設計出一個公平的方案?(學生思考)學生想到圓后,出示第三幅圖,提問:為什么站成圓形就公平了呢?(每人離目標的距離都一樣)

      4、上面我們接觸了三種圖形-----直線、正方形、圓。其中圓是有點特殊的,你能說說圓與正方形等圖形的不同之處嗎?舉出生活中看到的圓的例子。

      二、畫圓

      1、你們誰能畫出圓來嗎?動手試一試。

      2、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畫的圓,并說說你是怎樣畫的?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學有想法可以補充。

      3、思考:以上這些畫法中有什么共同之處?注意的問題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個點和一個長度,引出圓心和半徑)

      三、認一認

      1、教師邊畫圓邊講概念。(概念講解一定要結合圖形,并要舉一些反例)強調:圓心是一個點,半徑和直徑是線段。

      2、半徑和直徑的辨認 。

      四、畫一畫,想一想

      1、畫一個任意大小的圓,并畫出它的半徑和直徑。想:在同一個圓中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同一個圓中的半徑都相等嗎?直

      徑呢?(放動畫)

      2、以點A為圓心畫兩個大小不同的圓。

      3、畫兩個半徑都是2厘米的圓。

      4、把自己畫的圓面積在小組內交流。你們畫的圓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樣嗎?知道為什么嗎?

      五、應用提高

      討論:圓的位置和什么有關系?圓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

      六、作業

      1、教材第5頁練一練

      2、在平面上先確定兩個不同的點A和B,再畫一個圓,使這個圓同時經過點A和點B(就是這兩個點都在所畫的圓上),這樣的圓能畫幾個?(提高題)

      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

      不直接說出圓,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

      在畫圖中體會圓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處時再一次體會圓的特征

      通過正反例的練習,加深對半徑和直徑的理解

      動手操作,理解畫圓的關鍵是定圓心(位置)和半徑(大。

      鞏固提高,滿足不同學生要求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1003×4=4012

      416÷4=□4012÷4=□

      先求出積,再轉化為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點?

      二、展開

      這兩道題商中間都有0,怎樣用豎式計算?

      1.學生嘗試416÷4

      2.師生共同列豎式計算,邊討論邊板演計算:十位上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數十位上的1,不夠商1,就要在十位上寫0,把個位上的6移下來,再繼續除。

      3、4012÷4學生獨立練習

      中間有幾個0?它們是怎么來的?

      4、光榮題:563÷8

      學生獨立嘗試并驗算,師板演

      說:商末尾為什么會有一個0,這個0是怎么來的?計算時應注意什么?怎樣驗算?

      5、討論:什么時候用0占位?

      三、鞏固:

     、1700÷5722÷3(先說商的位數再計算)

     、诰氁痪殻1.

     、鄹腻e:說說錯誤原因。

      四、教學后記: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過程,來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辨析生活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3、學會畫長方形和正方形。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會畫長方形和正方形。

      教學難點:掌握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長方形、正方形紙和三角板。

      學具:長方形、正方形紙、三角板、觀察表、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導入:小朋友,當你吃過晚飯,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散步嗎?你最喜歡鎮海哪里的夜景?是啊,我們的鎮海越來越美了,就連一幢幢樓房在夜空下也那么的溫馨迷人。(媒體播放)

      2、設疑:當你陶醉在美景中時,有沒有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呢?(抽象出長方形和正方形)

      3、了解:能談談你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嗎?(根據學生的原有認識,完成觀察表中的有關問題,如幾條邊幾個角)

      4、揭題:原來你們早就和它們交上朋友了,看來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起繼續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應該是不成問題了。(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一)初步感知:

      1、根據原有認知結構,判斷課件中的圖形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2、質疑:看來有4條邊和4個角的圖形也不一定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們的邊和角里一定還藏著許多秘密等著我們去一一發現,你們愿意嗎?

     。ǘ┥钊胩骄浚

      1、認識長方形:

      1)猜想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會有什么秘密?

      2)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

      3)匯報交流,媒體選擇性對學生的方法加以演示。

      4):小朋友真會動腦筋,通過自己動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知道了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媒體出示,齊讀)

      5)認識“長”、“寬”

      6)找一找身邊的長方形并指出它的長和寬。

      7)激勵引入到正方形的研究中。

      2、認識正方形

      探究方法同上,但有所簡略于匯報演示。

      3、嘗試驗證會什么一開始有些四邊形不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4、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

      1)四人小組根據剛才的發現討論兩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匯報交流。

      5、學畫長方形和正方形

      1)用小棒擺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說擺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2)想把你擺的長方形畫下來嗎?(先發表各自的意見,然后教師范畫,再學生自己試畫)

      3)畫正方形和長方形的方法一樣嗎?要注意什么?

      4)生獨立畫正方形,指名板演并讓他人。

      三、交流,提升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很么不滿意的?(先在小組里說一說)

      四、練習鞏固,拓展深化

      1、猜想邊長、長、寬的長度

      2、數一數有幾個長方形、正方形

      3、設計一個自己喜歡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指定長度,畫上美麗的圖案,并說說想把自己的設計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8-27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的趣味數學教案12-24

    秋季小學數學教案10-10

    【精】小學數學教案06-16

    關于小學數學教案06-16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17

    【薦】小學數學教案06-2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日本乱码精品久久 | 午夜男女爽爽爽在线播放 | 中文自拍另类中文亚洲无线码 | 一级亚洲αv性爱视频 | 香蕉亚洲视频在线 | 亚洲处破女AⅤ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