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通用1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課文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根據教材資料,看到存在的農民工現象,認識該支隊伍對常熟經濟發展的影響,了解該現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采取開展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研究問題、匯報總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的能力。
德育目標:增加學生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綜合分析農民工現象對遷出地以及遷入地經濟的影響,提出解決的方案。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對農民工現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
【課時安排】1課時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在學習了整章知識之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學生可以在課前做好適當的調查工作,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問題;其次,在課上,學生要發揚合作精神,進行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得到真知;最后,在課后,可以在教師的知道下,完成調查學習的報告,以此來鞏固自己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1、通過視頻:農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引出對農民工現象的探究。
2、學習新課:
a、通過對資料一的分析,來認識農民工這一現象——發現問題。該過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討論發炎為主,讓學生發現問題。
b、基于對農民工現象的認識以及資料2的分析,請同學辨證的分析出這一現象的利弊——分析問題,當然,這一部分內容還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但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
c、最后,請同學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怎樣解決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部分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局限于書本,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3、課堂小結: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探討了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現象,了解了農民工生存的環境,以及體會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過合作探討,得出了一些列解決的方案。著重培養大家對于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對農民工現象的感性認識,希望大家運用所學知識關心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
五、說板書設計
問題探究如何看待農民工問題
1、現狀
2、影響
a、對農村:
b、對城市建設:
3、解決措施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節,是在學習過人口、城市之后關于生產活動的第一部分內容,之后是學習工業地域類型,這一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具有鋪墊的作用。另外農業的生產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具有很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雖然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土地資源和農業”一節,但大部分學生對農業的基本知識幾乎沒有了解,加上本節課理論性又較強,所以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時間預習課本,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采用目標導學法、實例導思法、引議釋疑法、點撥破難法,力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趯滩牡姆治龊蛯W生的了解,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案例分析及讀圖的能力,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學會運用這一理論知識合理進行農業區位選擇;通過具體案例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地區發展的影響,學會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和發展方向的選擇。
3、通過對農業區位知識的學習,理解在發展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思想,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思想。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影響農業選擇的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難點:運用所學原理合理地進行農業區位選擇。
五、說教法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活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將采用圖片導入法。播放“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與澳大利亞牧場”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農業的概念,接著說:“農業在這兩個區位的不同選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就是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圖片法利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回顧之前的知識,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也與本節課聯系緊密。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主要包含“農業區位、農業區位因素、如何進行農業區位選擇、農業區位的變化”四個知識點。
1、農業區位
農業區位的含義比較簡單,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后可以知道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我會順勢提問: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農業的布局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2、農業區位因素
我會通過具體例子提問,分析影響農業布局的農業區位因素:
(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練夂颉
(2)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都比較冷,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類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龍井”引到日本,種植效果不佳!就寥馈
。4)天津漢沽區近年出現大面積葡萄園,幾年前卻很少。【市場】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幾年前銷量不佳,現在遠銷海外!窘煌ā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回答完后,我會與他們一起總結出: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學生易于理解,體現了地理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3、農業區位的選擇
【活動探究法】全班學生分為三大活動小組,分別完成課本43頁的三個活動題,討論完成后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巡視指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補充資料)
【學生代表回答】教師給予點評,并與他們一起總結歸納:
(1)水稻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的原因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滿足水稻好暖喜濕的條件,而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
(2)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是受地形條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受市場、價格、需求及政策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探究,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區),噴灌(以色列滴灌技術),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類生產為主的城郊農業帶,美國東北部成為專門的乳畜帶,發達的交通和保鮮技術使荷蘭成為著名的鮮花供應國。提問學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后總結】由于人為改變了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使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解決了本課的第四個知識點。
【設計意圖】農業區位的變化屬于一個較為綜合的知識點,放在鞏固提高環節,既可以檢驗學生對于前面知識的學習,也是對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和升華。
環節四:小結作業
最后我會將課本44頁活動題“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作為作業,學生完成后下節課進行分析討論。
【設計意圖】有助于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人類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和郵政通信等。地域聯系對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各種地域聯系方式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進了世界商品的循環,大大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的編寫,就是選擇了交通運輸這一最重要的地域聯系方式進行要點的講授。
本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通過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的比較,闡述了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發展趨勢,并選取了“南昆鐵路建設”等案例來說明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選擇及其發展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材內容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實例,單純的講授教材中的內容并不能完全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交通的區位因素分析等內容進行深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俳煌ㄟ\輸的方式及其每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
、诟鶕\輸對象的特點及運輸要求,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及線路。
、劢煌ㄟ\輸網的形成和特點。
、芰私庥绊懼萍s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本節知識的學習既有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表格分析五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又有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交通運輸網的發展趨勢和交通運輸布局的區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時,具有運動的、發展的眼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加強交通環保意識,并能夠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樹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特點及選擇
教學難點:影響制約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問題式討論,講練結合,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學習現代幾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如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各種交通照片和交通網地圖,同時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合理利用選擇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時,還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愛護交通設施,保證交通安全,使交通運輸更好地為我們生產生活服務!
三、說學法:
本節課充分利用案例教學、講練結合,讀圖分析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從交通方式的選擇到交通區位因素的分析,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做到了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和發表意見、動手填圖并完成習題,全程投入。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了課堂的實效。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學習。開門見山式導入人類的地域活動聯系,并設計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到的現代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內容“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講解。通過導入,讓學生明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對交通運輸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認識,以便于下面教學內容的進行。
其次,進入新課講授。由于學生們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已經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在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方面的講解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閱讀課本的圖來學習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對于交通運輸方式的掌握,僅僅知道其優缺點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導出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并通過實例與學生共同分析,選擇出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得出要綜合考慮,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根據運輸對象的特點和運輸要求,選擇最佳運輸方式的結論。
接著,過渡轉折,引出交通運輸網,通過“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鐵路”,以及從“畜力-船-汽車-飛機-管道”交通工具變化來綜合分析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并結合書上的“南昆鐵路”的實例,來具體分析幾個因素對南昆鐵路的建設的影響。突出過程和方法的培養,意在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
最后,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主要運輸方式及其優缺點。
2、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有運價、運量、運速。
二、交通運輸布局
1、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
2、南昆鐵路分析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4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系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這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ㄒ唬┬抡n導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ǘ┬抡n學習
1、實例分析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制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并強調:不同區域由于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蛾懙厮c水循環》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制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系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為什么鬧水慌”著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導入: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類型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布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為什么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循環周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周期較短,利用后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周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系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系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布不均,雨季鬧水災、干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
第三問題:為什么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循環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制水循環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循環知識后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循環,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污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濕潤氣候區,為什么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么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盡管屬于自然地理的范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6
一、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了解城市形態的概念和類型,能夠分析城市形態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學生能夠運用實例分析城市形態的類型,掌握解釋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養成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發展的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掌握城市地域形態的幾種類型。
分析各類城市地域形態形成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展現香港的城市衛星圖,提問:大家看到了香港的城市衛星圖后,覺得香港這個城市怎么樣?(香港面積不大,建筑很密集。)
總結:這是我們從香港的上空可以來看到整個香港的樣子。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輪廓,它由城市內部的各種要素共同組成,形成一定的輪廓或形狀,這就是城市形態。但是城市為什么會有這種形態?城市內部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來探討一下《城市形態》。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城市形態的特點
展示成都、蘭州和重慶的城市形態圖,請學生描述這三個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成都市城市內部挨得比較緊湊,各個方向分布比較均勻;蘭州是狹長地分布的,而重慶的城市內部相對比較分散。
請學生閱讀課本,結合圖2.1來找出城市形態有哪幾種?成都、蘭州、重慶分別屬于什么城市形態呢?
。ǘ┏鞘行螒B的形成原因
小組討論:結合三座城市的行政區劃圖、地形圖、交通線路圖,討論一下這三座城市的城市形態有什么樣的特點,其形成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成都市地處盆地,地形平坦在加上市中心的吸引作用因而是團塊狀;而蘭州市受地形的影響形成了條帶狀的地域形態;重慶市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處受河流的影響形成了組團式的地域形態。
由此可見一座城市的形成是和地理環境有極大地關系。
環節三:鞏固提高
通過以上的學習,大家思考這樣的地域形態有何優缺點?試著填寫如下表格。
這就是最常見的的三種城市形態,隨著城市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都成為團塊狀了。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城市形態的類型以及影響因素同時還分析了各地域形態的優缺點。
作業:試著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分析自己所在城市屬于哪種城市形態以及其影響因素。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7
教學目的:
1.結合實例,了解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環境因素。
2.理解在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口是主動的,可以改善環境,也可以毀壞環境,其中人口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教學方法:
選擇周圍生活的實例,以事實感染學生。
教學過程:
人口素質主要反映了人口適應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個方面: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一、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
1.人口身體素質的概念:人口身體素質指的是人口群體平均的身體健康狀況,人口身體素質的好壞,一方面取決于遺傳因素,另一方面取決于環境因素。即使是遺傳因素,也受到環境的長期制約影響。
2.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環境因素:首先,人類創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經濟環境,包括社會制度、經濟形式、文化傳統、科技知識、倫理道德等,是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因素。其次,人口的身體素質也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制約。比如:
(1)原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原生環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氣溫、溫度、降水等自然環境因素,這些環境因素與人口身體的健康狀況有很大關系:某些地區的水土中所含某種元素或多或少而導致的一些地方疾病,如克山病,甲狀腺腫等。
。2)次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次生環境因素主要指受人類影響的環境因素,有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幾方面,它們對環境的污染,也造成了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危害。
物理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放射性污染、微波輻射和城市噪聲污染等。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是原子能企業、醫用和工農業用放射性廢棄物處理不當,或核武器爆炸產物及原子能企業的事故等。微波輻射和噪聲污染,主要是現代交通和電信業發展造成的`,特別是以交通和工業噪聲為主的城市噪聲污染,目前已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化學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工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燃料燃燒排放的有害氣體,工業生產中的廢液等污染物及農業生產中的農藥污染等。化學污染物是環境中對人口身體危害最嚴重的污染物。如香煙、食品中的防腐劑、抗氧化劑等。
生物性的環境污染,主要指由于生活中產生的垃圾、污水和糞便,以及生物制品廠、食品廠和醫院等的垃圾和廢棄物,沒有得到適當處理而造成的水體和土壤污染。生物性污染往往通過飲食傳播一些傳染病,對人口身體素質有較大的影響。如生物性污染物還會使蚊子大量繁殖,容易引起瘧疾、乙型腦炎等疾病的流行。
二、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在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口是主動的,可以以自身行為保護和改善環境,也可以對環境造成破壞。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地區環境質量的好壞,往往不是取決于人口數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長的快慢,而更多地取決于人口素質的高低,特別是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
1.一個地區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影響著人們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科學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口,有正確的生態意識,能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從而形成人口、環境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2.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著直接的影響。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高,才能開發和利用更多、更廣泛的自然資源,在資源的使用上也更有選擇的余地,對資源的利用也很充分,避免了對資源的破壞與浪費。
3.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人類活動的環境后果。科學文化素質高的人口會表現出更大的優勢,他們能夠掌握更多的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并將這些運用到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中,避免了因缺乏環境意識,或對知識掌握和運用水平的不夠而導致對環境的侵害?梢,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實現環境保護的根本途徑之一。
實際上作為人口總體來講,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一定素質的人口是不存在的,離開一定數量的人口素質也是不存在的。任何時期、任何地區的人口都是一定數量的人口和當時條件所決定的一定素質的人口的統一體,所以說,在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中,人口數量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往往和人口素質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因此,我們要樹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人口數量與素質相互聯系、共同作用于環境的關系。
課堂小結:
指導學生把本節內容和上節內容聯系起來,共同分析,最后得出應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人口與環境的關系,包括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和環境的關系。
三、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1.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從整體上影響人們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2.它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著直接影響,對資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3.它還直接影響著人類活動的環境后果。
四、要辯證地看待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對環境的關系。
教學后記:
在理解“人口素質與環境”的基礎之上,要把它與“人口數量與環境”聯系起來,學會運用綜合分析、主導因素的分析等,全面地看待“人口與環境”的辯證關系,使人口與環境得以協調發展。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8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并記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2.使學生理解季風活動對降水季節變化、年際變化的影響,并記住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范圍。
3.使學生知道我國四類干濕地區的分布。
4.使學生學會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分析我國降水量地區分布的特點。
5.使學生學會運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狀圖,分析我國降水量季節分配的特點;學會運用降水量年際變化曲線圖,分析、概括我國降水年際變化特點。
[教學重點]
1.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季節分配和年際變化的特點及其成因
2.我國干濕地區的分布。
[教學難點]
季風活動、鋒面雨帶與降水的關系
[教具準備]
1.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2.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
[教學過程]
。ㄐ抡n引入)
氣溫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氣候要素。前面二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我國氣溫和溫度帶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們學習有關我國降水和干濕地區的知識。
[板書]第三節降水和干濕地區
(講授新課)
[提問]讓學生看本節課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欄目,提問:七月份正值雨季,這時候出差去吐魯番是否需要帶雨具?九月份我國多數地方秋高氣爽,這時期出差去廣州是否要帶雨具?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魯番不需要帶雨具,因為吐魯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廣州應該帶上雨具,因為這時雖然我國大多數地方秋高氣爽,但廣州雨季還沒有結束,經常有陰雨天氣。)
[講述]從上面回答的問題可以看出,了解我國各地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在生活實際中是有用處的。在生產建設中也要具有這方面的知識。如修建水庫或建橋梁時,要考慮當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否則,遇有特大暴雨,水庫有溢洪、橋梁有坍塌的危險。
[讀圖]展示《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讀圖完成以下練習: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的地區。
。ù鸢福何覈鴸|南沿海一帶。)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什么地方?它與一月份的哪條等溫線大體上是一致的?
。ù鸢福孩俅笾峦ㄟ^淮河-秦嶺一線,西接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②0℃等溫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哪些地方?
。ù鸢福捍笾聫拇笈d安嶺斜向西南,經過張家口、蘭州和拉薩附近,到達喜馬拉雅山脈東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
。ù鸢福何鞅眱汝懙貐^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學校所在省、區、市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較圖上東南沿海地區與西北內陸地區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降水情況有什么關系?
。ù鸢福簴|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頂坡度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磚瓦,并留有流水溝,易于排水。西北內陸地區房屋多為平頂,上面也沒有流水溝。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東南沿海地區降水豐沛,而西北內陸地區降水稀少的特點。)
[提問]從以上讀圖活動可以看出,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的總趨勢是什么?
。ǹ勺寣W生討論,然后再回答)
[歸納]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板書]一、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復習]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對東亞、南亞降水的影響。
[提問]為什么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的特點呢?
。ㄗ寣W生充分討論后,再回答)
[歸納]主要是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板書]1.原因: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讀圖]讓學生閱讀課本圖4·11和圖4·12,回答下列問題:
1.東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
。ù鸢福孩贃|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②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西南、華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甚至黃河中下游地區。)
2.從海陸位置和地形影響考慮,為什么西北內陸地區受不到夏季風的影響?
。ù鸢福孩偕罹觾汝,距海遠。②地形閉塞,有山脈阻擋)
3.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大致以哪些山脈為界?
。ǹ奢o以《中國地形圖》,或使用疊加投影片效果會更好。)
。ù鸢福捍笈d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講述]習慣上,我們把受夏季風影響顯著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不顯著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一般來講,季風區內降水較多,非季風區內降水稀少。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此線西北是非季風區,此線東南是季風區。
[板書]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讀圖]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降水量年變化柱狀圖”,回答以下問題:
1.四個城市降水較多的.各是哪幾個月?
。ù鸢福簭V州5~9月,武漢5~8月,北京7、8兩月,哈爾濱7、8兩月。)
2.比較四地降水量的年變化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明顯的差異?
(答案:共同點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兩月降水多。不同點是廣州、武漢雨季時間長,年降水量比較大;北京和哈爾濱雨季時間短,年降水量比較小。)
[小結]我國各地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就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這個時期的降水量約占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長短也不一樣。一般來講,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二、降水集中夏秋兩季
1.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承轉]那么,為什么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長短不一樣呢?
[板書]2.季風活動與鋒面雨帶
[講述]在我國東部地區,各地雨季開始和結束的遲早,主要是由季風活動、夏季風的進退所決定的。請同學們看課文中的“鋒面雨帶示意圖”:當夏季風的暖濕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暖空氣輕,冷空氣重,較輕的暖濕氣流上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由于氣溫降低,水汽冷卻凝結,成云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
。ń處熆蛇呏v述邊畫出冷、暖氣流交匯和鋒面雨帶形成的示意圖。)
[板書]3.雨帶推移與各地雨季
[提問]說出我國東部地區夏季風進退和雨帶移動的規律是怎樣的。
[歸納]一般年份,從五月中旬開始夏季風便在我國南部沿海登陸,這里最早進入雨季。隨著夏季風勢力增強北進,鋒面雨帶隨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七、八月份到達華北、東北。我國由南向北開始進入雨季。九月,夏季風勢力減弱南退,雨帶隨之迅速南撤,我國由北向南雨季雨帶結束。因此,我國各地雨季長短差別很大: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4.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和伏旱
[讀圖]看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示意圖,說出六月和七、八兩月雨帶的分布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關系。
[講述]六月,夏季風北進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冷空氣交匯、相持,使鋒面雨帶在這里徘徊時間長達一個月左右,形成連綿細雨。這時正值梅子黃熟季節,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七、八月份,雨帶移出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隨之出現晴朗天氣,降水相對減少,形成伏旱。伏旱時期,炎暑驕陽,蒸發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長旺盛、極需要水的時期。因此,伏旱往往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ú贾米鳂I)
選做復習題第1、2題。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9
教學目的:
1.通過對案例①“周口店這方水土”的分析,準確地理解“環境”的概念和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培養學生在分析事實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概括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具準備:
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
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導入:
環境與環境問題是當代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21世紀人類最大的困擾不僅是戰爭和經濟問題,而且還有日趨嚴重并難以擺脫的環境問題。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關心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它們的變化,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人類要在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就要對我們周圍的環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
說明:
⑴本書所說的“環境”與地理課經常講到的“地理環境”是同一概念,又稱自然環境。
⑵中心事物的選取不同,與其相關的周圍事物的含義也不同。如,以人或人類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質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以生物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質就是生物界的環境。
、恰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境法》中把人類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類的環境。
2.分類(根據人類對其影響的程度)
天然環境:受人類影響較輕微,仍保留著天然生態特點的環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鹽湖、極地苔原等。
、偃祟愒谔烊画h境基礎上,經長期社會勞動所創造的、須由人類介入才能
人工環境:維持的環境。如城市建筑、工礦設施、農田水利、畜群牧場等。
②因人類活動不合理而遭到破壞的環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過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類與環境
1.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
(回顧必修II第五單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讀右圖試說明圖中①②③④這些箭頭所代表的含義?
①表示人類生存和發展中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
、诒硎救祟愋玛惔x和消費活動(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
、郾硎救祟愖饔糜诃h境。
(①、②過程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鼙硎经h境把它受的影響,反作用于人類本身
說出人類的下列行為分屬于圖中哪一箭頭代表的過程?
開采煤田、工業“三廢”、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類與環境關系變化歷程:
最初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與環境是互相協調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規模破壞生態環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這一方水土
通過這個案例,應掌握以下問題
這則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國地理環境的變遷,反映了從采獵社會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演變過程。
思考
1.在舊石器時代,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有什么特點?原因是什么?
點撥:古人類與環境處于原始的平衡狀態,具有低水平協調的特點。原因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對環境影響微弱。
2.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的關系出現了什么問題?原因又是什么?
點撥: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居民與環境的關系日益緊張,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原因是人口過度增長、只顧短期經濟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類和環境之間關系的?
點撥:人類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人們必須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遵循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環境,使二者真正達到協調。
4.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是如何對待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的?
點撥:人們對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終于有了正確的認識。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加大了環境整治力度,關停污染企業,處理石化區廢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綠化,保護“北京人”遺址,發展旅游業。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10
教學目標
1.閱讀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圖等有關圖表資料,認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2.利用有關圖文資料,探究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水循環、農業等的影響。
3.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對策,樹立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播放視頻
從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從西半球的坎昆到東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國首腦,聚焦全球目光,關注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
那么,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表現?對人類活動帶來什么影響?我們如何應對?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板書】
【活動】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請同學們拿出學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完成了知識的準備,讓我們穿越時間,去探知全球氣候變化的歷程。
請大家完成活動二。
活動三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又有著怎樣的特點。
這幅圖同學們能看懂么?
懂,那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們一起來研究怎么讀這一副圖~
活動四
最后,我們來看一看近現代的氣候變化。
活動五
是誰?讓北極熊哥哥如此憂郁?
是誰?讓乞力馬扎羅山的'帽子不翼而飛?
又是誰?讓馬爾代夫陣地不保,眼看著就要香消玉殞?
不僅僅是馬爾代夫,世界各地的陣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著人類,下面,我們將走進非洲的肯尼亞,看一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要去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請同學們拿好筆,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快速記錄,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記得最多!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
美妙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地球的第三極——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經歷氣候的變化,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監測和研究表明,過去半個世紀,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1℃,極端高溫頻次顯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積在30年級退縮15%。
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長,增加了牧草產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變了農區種植制度,作物適宜種植區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結構調整的空間。
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面積不斷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觀視覺效果更好。
高原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的同時,融雪徑流有時也引發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影響生產和牧民生活。氣候變暖還導致凍土消融,高原公路凍土病害加劇,許多跑運輸的司機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歸納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同學們是否明白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呢?請同學們完成第3問,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將選項填入合適的空格。
從這兩個關聯圖中,我們來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
據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11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開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學。前兩節內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種、語言和宗教。本節主要講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環境的緊密聯系,在人文地理學中,聚落也被稱為人口的文化景觀,它是人類的居住活動所創造的最為典型的人文環境。作為人文環境的聚落,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肯定受到來自風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與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鄉村與城市的景觀差異是本節的重點。聚落是學生身邊具體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學方法設計上,可采用分組合作式的教學形式,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學情分析
由于收學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識儲備有限性的制約,故采用啟發、引導式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配備大量的圖文資料,這樣的教學既鮮活生動,又形象直觀,有助于學生讀圖識文能力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從生活經驗出發列舉實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程標準要求
1、能夠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河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能夠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夠說出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觀差異。
2、能夠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ǘ┻^程與方法
2、學會作為一名中學生,可以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做出什么貢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對于探究式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五、教學方法
教授法、討論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六、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描述城市景觀河鄉村景觀的差別
2、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聚落的保護與發展
教學難點
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播放視屏:福州城市宣傳片《福州,你好》。
。撓瞪顚嶋H,達到師生共鳴,吸引學生)
師:城市和鄉村,這些都是我們人類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為“聚落”。今天我們就開始學習我們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板書】4.3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師:現在大家看ppt上的四張圖片,他們各屬于什么類型的聚落?
生:左邊是鄉村,右邊是城市。師:我們福州市區是屬于那種聚落呢? 生:城市聚落。
師:對,大家可以對比一下這兩張圖,是不是有很大的差異? 生:是的。
度這幾個方面思考,可以結合課本81頁圖4.12鄉村和城市的景觀差異圖。(思考30秒)我們來一起填一張表格,看看鄉村和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差異。
師:那是什么原因造成鄉村與城市的差異呢?現在我們來看一張圖片,他們在干嘛? 生:他們在種田。
師:再看看其他三張圖片。
生:放牧、砍柴、養魚。
師:對,不同的生產方式,產生了不同的聚落類型,所以我們按照生產方式的不同,將鄉村分為農村、牧村、漁村、林場。大家看書本81頁,拿起筆把第二段第一句劃下來。
【板書】鄉村與城市的差異
師: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們,從事哪些工作呢? 生:服務業和工業。
師:對。由于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不同類型聚落所呈現出的景觀又有較大的差異。
師:鄉村與城市的相同方面,比如都有道路,房屋等建筑,地形比較平坦。實際上也是聚落形成的共同條件,一般是先有鄉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
【板書】聚落與環境
師:我們來看一個問題,①②③三個鄉村聚落中,哪個更有可能演變為城市?為什么?
生:1地,因為1地自然條件比較優越。
師:是的,1地自然條件比較優越,位于河流的交匯處,便于把從2、3地匯聚來的人流和物流集中起來,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更容易發展成為更為高級的聚落。那么影響聚落的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請大家結合書本82頁回答。
生: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
師:聚落的形成于環境密切相關,一般來講,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于的地方比較容易形成聚落。請看ppt,城市的形成需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等,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則少有或沒有聚落。自然環境不僅影響聚落的分布,也會影響聚落的形態。下面我們來看兩張圖片,大家看看他們各是什么樣的聚落形態?(用圖片分別演示類型)
生:略
師: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區聚集呈團塊狀,有的聚落沿著河流、山麓、谷底等呈條帶狀。(演示福州市區的遙感地圖)我們福州的聚落形態是團塊狀的呢?還是條帶狀的?
生:團塊狀。
師:對,福州市區的聚落形態是團塊狀的,自然環境影響聚落的分布和形態,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觀也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聚落要怎樣適應和利用自然環境呢? 【板書】
1、自然環境影響聚落的分布和形態(多媒體展示聚落的圖片:沙漠地區的自然景觀和建筑特點、雨林地區的高架屋、我國黃土高原的窯洞、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
沙漠地區 雨林地區
我國黃土高原 北極地區
師:這些圖片分別反映了當地怎樣的自然環境特征呢?
生:東南亞的濕熱,西亞的干熱,黃土高原的干燥,北極地區的寒冷。
師:很好,這些地區的建筑與當地的氣候有一定的關系,是聚落適應和利用自然環境的條件,F在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填表格)
【板書】
2、聚落適應和利用自然環境
師:聚落不斷地在發展,傳統的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他們記錄了歷史的真是情況。有些聚落因其獨特等特征被評為世界歷史遺產,如水城威尼斯、我國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隨著鄉村向城市的轉化,人們應怎樣來發展和保護這些傳統的聚落呢? 【板書】
三、聚落與世界文化遺產
師:什么是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美學、考古學、科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是人類的無價之寶,我們應該保護好他們,因為一旦被破壞,就很難被修復,我們來看一些其他地方的文化遺產。我們來領略一些世界文化遺產的美麗風光,思考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演示水城威尼斯的風光、我國西遞和宏村的風光)師:文化遺產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產物,一旦破壞了,就難以恢復原樣。文化遺產應該如何保護以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呢?以北京老城的改造為例,對于傳統聚落中民居的開發與保護問題,有不同的觀點: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水資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資源的具體指標
2.運用圖標說明全球和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
3.說明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4.樹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觀念,了解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和圖片,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2.通過案例分析和活動設計,培養學生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精神。
3.通過開展小組合作作業,倡導合作探究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辨證看 待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情況;
2.樹立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水資源的分布與利用
【教學難點】
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口水”:西北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短缺的地方之一,什么是水資源?
一、水資源的含義
1.水資源概念:水資源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
廣義水資源:水圈內水量總體
狹義水資源: 陸地淡水
我們前面有講到水體的類型,包括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陸地水包括陸地淡水和湖泊咸水、地下咸水。其中陸地淡水僅占2.53%,陸地上的淡水種類多,有些難以利用或者目前直接利用較少,容易 利用的淡水資源有河流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這些儲量僅占全球水體總量的.0.007%。
承接:那么,一個地區水資源的多少用什么來衡量呢?
2水資源的衡量標準
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請同學們讀圖3.10,思考:徑流量、降水量和蒸發量三者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
多年平均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個大洲的水資源總量是有很大的差異。
3.世界水資源分布
請同學們讀圖3.10對各個大洲水資源的豐歉程度排序。
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這是各大洲的區別,那國家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如巴西多年平均徑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六位。
承接:中國多年平均徑流總量雖然位居世界第六位, 但時空分布不均勻。
4.我國水資源的分布
(展示幻燈片),請 同學們讀圖,說出我國水資源分布的特點
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空間分配不均,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5.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以上是我國水資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呢?
空間分布不均------跨流域調水 時間分布不均------修建水庫
(展示幻燈片)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水資源需求量增。大水資源浪費嚴重 。水資源污染嚴重 。
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呢?
控制人口增長,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節約、合理使用水資源 。保護水源、防治污染、凈化污水、立法保護 。
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資源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為此人們采取多種措施,力圖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1、開源
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庫;跨流域調水;人工増雨;海水淡化等
2、節流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意識;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
【轉折】水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正是由于水資源的分布存在地區差異,從而影響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區域對比: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新疆。水資源短缺的西北地區聚落規模比較小,而水資源較充足的江南地區聚落規模較大。
結論:說明了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課前準備,收集資料】一些知名礦泉水和飲料廠的水源地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創設情境2:如果你打算開一個礦泉水廠,你要把廠址建在哪?
展示茅臺酒水源地赤水河的圖片以及展示青島啤酒和嶗山水圖
結論:說明了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到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2.水資源利用的進步
展示課本的p62三張圖片思考:這三張圖片說明了科技進步對水資源利用有何影響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倭私馑Y源的概念,理解世界與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律,并能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加以說明。
②了解水資源在數量、質量上對經濟活動規模、效益的影響,理解科技進步促進水資源利用的進步。
、劾斫鈴拈_源和節流兩個方面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過程與方法
、倭⒆闼Y源的“是什么”、“為什么”、“怎樣辦”問題,以人水關系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同時注重激勵發展性評價。
②重視地理素養培養,聯系社會實際與鄉土地理,突出地理圖象與案例的討論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資源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對策。
③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地理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偻ㄟ^對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谝龑W生關注我國、家鄉的水資源問題,增強憂患意識,形成科學的資源觀。
、弁ㄟ^學習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關愛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2.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按學習小組分7人一組,共10組。
2、利用網絡、雜志和書籍等搜集關于水資源的內容,對水資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預習教材內容,明確課本活動和案例的要求,準備以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試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資源狀況,在講課時適當引用。
5、準備好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二)導入新課
以我國正在發生的春旱對農業生產的巨大影響說明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帶出新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 水資源及其分布
1、設問,引發思考。
我們知道,從宇宙中拍攝的地球照片是蔚藍色的,因為水體總面積占全球總面積的71%。從這一點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事實上并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呢?
2、了解學生對水資源的理解。
和學生以談話的方式輕松討論對水資源的理解,快速的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課堂中,為啟發、引導他們深入研討問題做好心理準備。
歸納: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因此不能把水資源單純的理解為廣義的水資源,更應該是指人類在目前生產力水平下能夠利用的水資源。
讀圖:讀課本上的水資源構成圖。
3、哪些水資源是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4、我們平常可以用這些水嗎?請舉例說明。
宛西河的治理。為什么要治理宛西河?因為宛西河為我們提供生活水源(河水)。
5、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補給?小組討論,請小組的代表發言。(大氣降水)
6、請把問題回到我們從化缺水這個問題上。大家一致認為,我們平常比較容易利用的水資源來自大氣降水,目前這種缺水的狀況是不是經常出現?(不是,僅僅出現在旱季。)
7、再舉個例子,拿亞馬孫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資源狀況對比一下,兩地的差別是不是很明顯?(是)
8、你對水資源的理解又得出一個什么規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因而產生差異。)
9、差異表現在哪里?以小組為單位計分,搶答以下題目(把題目投影出來)
(1)判斷正誤: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是徑流量。(錯,降水量)
(2)判斷正誤: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豐歉程度的指標:多年平均降水總量。(錯,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3)判斷正誤:降水量大、水資源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乏。(對)
(4)讀課本66頁《世界各大洲的水資源》圖搶答: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
(5)搶答:我國的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狀況是(南方)多,北方少;東部水多, (西部)水少。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狀況是(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小結小組競賽活動,指出要養成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探討的學習習慣。小組成員應互相幫助,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10、在答問的基礎上概括水資源的分布:
(1)影響水資源數量的因素:降水量
(2)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發量
(3)水資源的分布規律
A、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水循環不活躍,水資源貧缺。
B、從世界范圍看: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極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國家說,巴西最多,俄羅斯次之,我國居第六。
C、從我國看:從地區分布上看,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從時間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
D、總之,水資源分布很不平衡。
(4)我國的水資源分布也很不均衡。
第二部分 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我們從化的水資源狀況怎樣?各小組根據搜集的資料談談看法。
總的來說,從化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年降水量達1900毫米以上。但水資源的分布也不均勻,由于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因此我市人口和農田集中的地方,在旱季比較緊張,而且今年的旱情更為嚴重,降水量比往年少了兩成。由此可見,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表現哪些方面呢?(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2、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請舉例說明。
南方為水田,北方為旱地。
結論:水資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3、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嗎?請舉例說明。(水資源的`質量同樣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根據學生所舉的例子再作概括。)
4、根據上面所學過的總結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5、請閱讀課本67頁的圖,小組討論一會,請談談你對這些圖片和文字的理解和看法。(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
總結:圖片主要說明人類在利用水資源上的進步。第一階段是在2000多年前,羅馬人利用地表水發展農業生產;第二階段是在1870年,美國太平洋的移民利用地下水,灌溉農田,發展種植業;第三階段是在20世紀50年代,海水淡化進入了商業化生產階段。也就是說,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6、本段的文字中提到,什么是跨流域調水?
跨流域調水是指把一個流域的水通過輸水工程送到另一流域的過程,例如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流域的水調到黃河流域。
7、海水淡化技術是怎么一回事呢?請根據課本68頁的內容,按照你的理解回答。
簡要解釋:海水淡化技術是利用先進的工具把海水加熱蒸發,取出其中的淡水。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日產量已經達到2700萬噸,并且還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但基本為發達國家所操控,且成本較高。
8、請派小組代表回答課本68頁“活動”的題目。
(1)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環境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嗎?
提示:以色列年降水量稀少,在70毫米以下,而且沒有灌溉水源,因此水資源嚴重不足,盡管光熱條件好,也不適宜發展農業。
(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資源由“少”變“多”的?
提示:一是“開源”,把海水淡化加以利用;二是“節流”,采用先進的滴灌技術,減少浪費。
(3)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跡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提示:面對我國北方嚴重缺水和西部內陸的嚴重干旱的現狀,以色列的農業奇跡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應采取措施增加水資源的數量,如利用先進的器械進行滴灌,節約用水等于增加水資源的總量等。
9、通過一系列的例子,可總結出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主要表現在:
(1)在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時代,人們主要開發利用地表水。
(2)在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近現代,人們可以開發利用各種水體和采取措施來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的矛盾。
第三部分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事實上,盡管人類社會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水資源的危機卻越來越大。為什么?
小結: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一是從數量上看,工農業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導致需水量的增加;二是從質量上看,人類生活排放的廢棄物質增多,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加大,導致水體污染嚴重,我國上海市缺水就是污染性缺水的一個典型例子。
2、閱讀課本69頁《咸海的憂慮》,請小組派代表談看法,小組成員可補充看法。
提示:
(1)咸海的面積在不斷減少,原因是:人們大量引用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種植棉花,導致流入咸海的水量減少;氣候干燥,蒸發強烈。
(2)咸海面積減少產生一系列問題,湖泊中動物物種大部分滅絕;湖泊邊的城市處于沙漠之中,飲用水缺乏;傳統的漁業衰落導致失業;喪失調節氣候的功能,湖區環境惡化;灘地上空鹽塵飛舞,對人體健康和農田危害很大。
3、從咸海的案例中看到,水資源在不斷地變化,并對人類社會構成威脅,在哪方面表現出來呢?(水資源的減少導致環境的惡化、水資源數量供應不足、水體污染等)
4、由此可見,我們不僅僅要重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迫切的是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有什么措施能使水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呢?(主要是通過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5、請列舉開源的措施。(包括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庫;開渠引水實行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6、開源“五水”歌:開發地下水、蓄積洪水,跨流域調水,淡水海水,人增雨水。能馬上背出來嗎?
7、請列舉節流的措施。(包括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等。)
8、水資源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存和發展,盡管我們已經學習了關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的知識,但關鍵還是要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面對復雜的生活環境,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看課本70頁“活動”,請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
提示:
(1)西北地區的水資源供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解決水資源的供求矛盾應體現在:控制人口數量,減少用水規模;發展節水農業;保護生態環境,退耕還林還草。
(2)我國缺水問題,談談看法:通過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收集有關水資源的資料;確定綜合思維、立體思維的方法,全面多角度地尋找解決缺水的對策。
第四部分 總結本節內容:
課后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水資源,以及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資源的不均衡導致了缺水地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而我們知道無論是水資源的數量還是質量對社會及經濟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探究更合理的水資源利用模式,從而解決目前人們面臨的水危機。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14
【教學重點】
①土壤的肥力特性;
、谕寥赖男纬
【教學手段】
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ㄒ胄抡n)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ㄩ喿x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ò鍟┮、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ㄩ喿x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板書)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ㄩ喿x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ò鍟┤⑼寥赖男纬蛇^程
1、形成過程
、俾稁r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形成過程
①_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
、谖⑸锖偷偷戎参锔街纪寥溃
、鄹叩戎参镏墒焱寥。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俜秶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周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圻^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菀谆煜.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俪嗟溃阂荒晁募緯円蛊椒郑ɑ虻乳L)。
、谥鄙潼c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鄞悍秩蘸颓锓秩眨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偬柛叨龋刺柛叨冉,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垡谆煜母拍睿杭竟、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趯W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1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2)掌握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內容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判斷、推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文明習慣、公德意識及利用資源、保護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旅游資源開發評價條件
教學難點:
1.游覽價值
2.市場距離
3.旅游的環境承載量
教學方法:
案例法、討論比較法
教學手段:
電化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略
[講授新課]
[板書]4.5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隨便丟廢棄物
提問:這幅圖片反映出旅游活動會產生什么問題?產生什么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1、環境污染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問:上述兩材料,反映旅游活動中存在什么問題?后果如何?
回答,總結:略
[板書]2、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提問: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動中的什么問題?有何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3、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點擊課件]展示圖片
提問:上述幾幅圖片反映旅游活動中的什么現象?會有何負面影響?
回答,總結:略
[板書]4、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承接]除了以上問題,旅游活動還會對正常社會秩序產生沖擊。
[板書]5、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提問]誰能說一下,旅游活動會怎樣沖擊正常社會秩序?
回答,總結:略
[過渡承轉]略
[板書]二、旅游資源開發評價
1、游覽價值
[提問]從游覽價值角度考慮,旅游資源開發要考慮哪些條件?
回答,總結:
(1)資源的質量。舉例
、偃f里長城,秦兵馬俑
、诤贾菸骱K州園林
。2)集群狀況。舉例
、俦本┚皡^
、跅畲逍∈澜
。3)地域組合狀況。舉例
、偬旖蛩瞎珗@
、诒本┯汉蛯m
[承轉]旅游地的資源價值越高,其經濟價值也就越高嗎?(不是)
講解:與其他產業一樣,旅游業也必須考慮市場因素。
[板書]2、市場距離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蘇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師總結:略。提出經濟距離的概念。
[點擊課件]展示“經濟距離”動畫
[承轉]經濟距離越長,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見,旅游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
[點擊課件]展示“吸引半徑”動畫
舉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陽
[板書]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中哪一個旅游資源的開發速度快一些?為什么?
[板書]4、地區接待能力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自學
[板書]5、旅游的環境承載量
[提問]請同學讀一下旅游環境承載量的`概念,且說出它是用什么來衡量的呢?
師講解:旅游環境承載量包含著景區資源、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對游人數量的適應能力,有的景區大,有的景區小。
[點擊課件]展示材料
討論:兩地在旅游的地區接待能力,旅游的環境承載量方面有什么差異?
回答,總結:略
[板書]“旅游環境的保護”
。ㄗ屚瑢W課下自學)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 1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說出城市化的發展階段。
2、闡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利用圖表來分析、概括城市化的過程,掌握基本的讀圖技巧。
2、通過城市化的階段圖,分析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點。
3、通過分析、比較,來區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發展中的差異性,從而學習運用比較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激發探究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的熱情,預測家鄉城市化的發展動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難點:
城市化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自城市開始出現以后,城市化的過程就已經開始。但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城市化過程所影響的范圍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表現。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城市化的發展階段
展示圖片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和圖“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1)城市化的發生是在什么時期開始的?
(2)城市化的時間變化有什么特點?
教師總結:從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線,基本上都是呈一個被拉長了的“S”形態。
2、城市化不同過程的特點
展示圖片閱讀教材,結合圖2.19“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和“英國的城市化進程資料”,思考問題并完成表格:
資料:倫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擴展。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動手設計表格:從城市化水平、發展速度、地域擴張趨勢和常見問題四個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點:
教師總結: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小組探究:對照圖2.19“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和2.13中幾個國家的城市化發展差異,思考:
(1)城市化的開始時間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處與城市化的那一階段?
(3)近20年來,各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有何差異?
(4)各國城市化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5)概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教師總結:
環節三:課后作業
全班各自然小組依次為空氣污染調查組、水污染調查組、噪聲污染調查組、固體廢棄物污染調查組、光污染調查組、交通組、住房組、人口組、就業組、社會秩序組,調查連云港市近年來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要求:
1、網絡搜集或走訪調查。
2、圖文資料真實,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學生形象。
【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相關文章:
(精)高中地理說課稿優秀09-25
【優秀】高中地理說課稿15篇07-23
高中地理說課稿05-15
高中地理說課稿09-09
高中地理說課稿10-08
高中地理的說課稿03-01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04-18
高中地理《大氣》說課稿09-11
高中地理說課稿10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