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第四冊(試驗修訂本)第六單元
閱讀教學構想
江西高安中學 鄢文龍
[教學重點]
本單元欣賞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重點學習古代散文和古代文言小說的欣賞。具體應把握以下四個教學重點。
1.了解《逍遙游》中作者用夸張手法著力刻畫鯤鵬的高大形象;與騰躍數仞的渺小的斥鷃形成強烈對比的表達手法,明確莊子的目的在于宣揚他那“至人至己”的最高理想境界。他認為“無己”就可以“無待”,“無待”就可以“逍遙”。
2.體會《虎丘記》中寫景的好處,了解其刻畫細膩、情致盎然、語言淺近、清新流暢的寫作特色。
3.欣賞《促織》中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細膩生動、情態畢現的描寫。
4.把握《柳毅傳》中龍女溫柔婉順而多情的性格,柳毅見義勇為、威武不屈的品德及錢塘君暴烈、剛強的氣質。了解其故事奇幻、想象優美,注意環境烘托,描寫有聲有色,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寫作特色。
[方法點擊]
古代文學作品的鑒賞,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欣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語言。
欣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語言,首先必須以了解語義為前提,在欣賞之前,先要下一番工夫去掃除文字障礙,尤其是像《逍遙游》這樣的文章。當然,最好的方法是誦讀。一遍一遍誦讀,就是一遍一遍欣賞。語言的妙處,有許多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再好的賞析文章,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妙處都講個透徹。自己誦讀,有自己的聯想,自己的想象,誦讀者的神思在自己參與創造的藝術天地里翱翔,這才感到親切,感到會心的愉悅。欣賞當代文學作品的語言,除了誦讀之外,讀幾篇賞析文章非常必要。讀高明的賞析,會得到啟發。讀別人的賞析文章,必須在獨立欣賞之后,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2.欣賞古代散文的議論和抒情。
散文中的議論和抒情。都是與敘事或寫景相結合的。如《虎丘記》在寫景記游中抒情。欣賞時,首先要了解寫什么事情,什么樣的景物,也就是說,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散文的內容。只有整體感知了作品內容,才能更好地欣賞作品中的議論和抒情。
欣賞古代散文的議論和抒情,必須了解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古代散文中的抒情,有的是直說,有的用曲筆。用曲筆,就比較含蓄乃至隱晦,需要準確把握文義,只有剖析人微,才能會心地欣賞作者抒情之妙。
3.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了解傳奇故事的奇幻和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寫作特色。
欣賞古代小說必須通過認識古代封建社會,理解人物思想性格。透過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全面準確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欣賞傳奇,必須了解傳奇故事奇幻、想象優美,注意環境烘托,描寫有聲有色,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特色。
[課文點撥]
《逍遙游》中“逍遙”有行動自如、無所拘束、自由自在等含義。本篇就是對這種境界的贊美。可以說追求逍遙是莊子思想的一個基本方面。他認為: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能與天地渾然一體,邀游在絕對的自由之中。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擺脫外在世界的束縛。這當然是一種不能實現的幻想,但卻也間接地反映了戰國時期動亂的社會帶給人們心靈上的創傷,使得一些人渴望逃離社會。
學習重點:
把握其宗旨:人的精神擺脫一切世俗羈絆,化同大道,游于無窮的至大快樂。欣賞其用藝術形象來闡明哲學道理的藝術手法。
學習難點:
對“至人無己”境界的理解。
關鍵問題:
莊子的目的在于宣揚什么?
精段品析:
精讀“北冥有魚……之二蟲,又何如!”體會其用寓言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動物的對話中,從而超出以故事為例證的意義的表現手法。
《虎丘記》是作者袁宏道六次游覽虎丘后,對虎丘景致的綜合描述,屬游記散文。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觸,精工縝密的筆法和雄健的筆力,對虎丘中秋月夜的盛況進行了生動的描寫。作者一方面對中秋之夜的虎丘美景進行了“全景”鳥瞰,另一方面又將游客之多、酒宴之盛、月夜斗歌之情致等進行“特寫”強化,作者的主體感受及審美個性又都融入其中。文章最后一段寫自己“吏吳”時最后一次游虎丘時的心情,則較為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追求自然、不愿為官的情緒,也算是作者“性靈說”的一次體現。
學習重點:
文中寫景的妙處,即虎丘中秋之夜的描寫。
學習難點:
對“烏紗之橫;皂隸之俗”的理解。
關鍵問題:
對文章中最后一段寫自己“吏吳”時最后一次游虎丘的心情的理解。
精段品析:
品讀第一段,欣賞作者對虎丘中秋之夜的精彩描寫,尤其是斗歌的場面描寫,體會其寫景的妙處。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一篇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小說。它通過描寫主人公成名因被繳納促織而備受摧殘、幾乎家破人亡的命運,反映了皇帝荒淫無道,巡撫、縣令、胥吏橫征暴斂的罪惡現實,寄托了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
學習重點:欣賞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欣賞細膩生動、情態畢現的描寫。
學習難點:
理解情節結構;故事的怪異性。
關鍵問題:
區別故事情節轉折的現實性和虛幻性,以現實性看其悲劇性,從虛幻性看其諷刺性;從曲折的情節中欣賞作者的想象力,欣賞作品的趣味性。
精段品析:
①精讀兒子魂化促織而輕捷善斗的片斷。明確是作者的幻想,目的是用以推動故事由悲向喜的發展。
②品讀故事的結局,明確:其結局由悲劇變成喜劇,并沒有削弱對封建統治者的譴責力量,因為盡人皆知,魂化促織是不可能的,這個喜劇的結局蘊含著深沉的悲哀;這里寄托了作者對成名的同情,客觀上暴露了封建統治的腐朽性。篇末的議論,只是表明了作者的觀點,閱讀時,不要受作者的局限。
《柳毅傳》是一篇既有奇異的情節、濃厚的神話色彩,又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傳奇作品。故事是在戴孚《廣異記三山》的基礎上增加愛情內容敷衍而成,但不僅是情節改造得更曲折,人物性格也完全改觀。小說中的傳書人柳毅,是個落第返鄉的舉子,他為在涇川牧羊的龍女傳書,純出于義憤。當錢塘君將龍女救歸洞庭,以威臨之,欲將龍女嫁他的,他不屈于威武,嚴詞拒絕,表現出堅毅的品格。洞庭龍女初以父母之命遠嫁涇河小龍,受到厭棄虐待,通過親身經歷,她轉而追求愛情,抗拒父母“欲配嫁于濯錦小兒”之命,“心誓難移”。終于獲得了幸福。龍女的叔父錢塘君,更是一個具有叛逆者氣質的英雄人物。在這篇極富浪漫色彩的神話愛情故事和三個主要人物形象中,寄托了人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因此它長久以來受到廣泛的喜愛。
學習重點:
欣賞三個主要人物形象;把握全文的主旨。
學習難點:
文中語言文字障礙的掃除;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手法。
關鍵問題:
文章主旨的把握。
精段品讀;
精讀第一段,理解“不舒”“東逸”“厭薄”“毀黜”等詞義的古今異義;品味“賤妾不幸,今日見辱問于長者”“是何可否之謂乎?”“則洞庭與京邑,不足為異也”等句子的含義;歸納本段中柳毅、龍女所體現的性格特征。
摘自《中小學教材教學》2002年6月
[高中語文第四冊(試驗修訂本)第六單元閱讀教學構想]相關文章:
8.初一語文上學期第六單元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