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這為作文教學走出“山重水復”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勝境指引了方向。近年來,我向著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目標,邊學習,邊借鑒,邊摸索,漸漸地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盡管這條路還歪歪扭扭,甚至可能走不到成功的盡頭,但我感覺蠻好:我的學生不再怕寫作文,而我批閱作文也變成了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尋芳”“拾貝”的愜意!
我把具體做法歸納為--“積累、感悟、創(chuàng)新”。
一、積累--在積累中孕育。
每次教高一新生,我都發(fā)現(xiàn)這么一個問題:這些讀了三年初中語文的學生寫的作文,語言干巴乏味,內(nèi)容蒼白無力,要想從中找出兩篇生動形象、情感豐富、內(nèi)涵深刻的文章,竟是那么難上加難!原因何在?迫于升學的壓力,初中語文教學是偏重于應試的,作文教學也偏重于訓練學生考試時能得高分的“八股文”。這樣的作文教學帶來了嚴重的后果:許多學生語言的基本功差,話說不清,句子寫不順,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錯別字過多……如果要上升到文化底蘊、精神底子的層面,那就更讓人搖頭了。
如何解決以上問題呢?惟有積累!昂穹e”才能“薄發(fā)”。因此,我沒有單純地加大學生的作文訓練量,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guī)缀鯖]叫學生寫什么作文,而是指導學生進行積累。積累的途徑很多,有朗讀、有背誦、有做讀書筆記等等,這都是積累的好方法。朗讀、背誦主要適用于課內(nèi),且有老師當面指導;做讀書筆記則主要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干,而記什么,怎么記,記多少,這些問題學生有相當大的盲目性,于是,我加強了對學生做讀書筆記的指導、督促、檢查。
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筆記本,用于從所讀作品中摘錄自己需要的內(nèi)容。何謂“自己需要”?我給學生指出:一是你不懂的,不理解的;二是你雖懂卻是淺嘗,不能自如運用的。符合這兩點的內(nèi)容就是你“自己需要”的。摘錄哪些內(nèi)容呢?我對學生說,摘錄的內(nèi)容包括:1、詞匯。2、優(yōu)美語句。3、成語典故及名人事例。我告訴學生,除了這些之外,只要你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可以摘錄。
對于摘錄的量,我要求學生每周至少應達到500字,而且應當注明出處、作者。每星期一我把筆記本收起來查一查,看看他們筆記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學生們在我的指導、督促、檢查之下,做得都非常認真。我相信,學生摘錄整理詞語、詩句、文段的過程,就是學生理解品味的過程,就是學生積累、貯存的過程;我更相信,這也是一個艱難的孕育時期--漫天風雪中孕育了梅的綻放,緊密的封閉里孕育了蝶的展翅,做讀書筆記的積累中孕育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感悟--在感悟中萌芽。
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積累了不少的語言材料,就一定能提高寫作能力嗎?未必。語言材料的積累如果是靜態(tài)的羅列、堆積,那它對于作文能力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法國作家法朗士在《樂園之書》中曾說過這么一段話:“一本書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趣盎然,感情是否熱如火,冷如冰,還要靠讀者自己的體驗!边@里的“體驗”,就是感悟,而且法朗士認為閱讀作品需要用“心靈”去感悟。
那什么是感悟?我認為,“感”即感受,“悟”即領悟,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領悟,就是學生通過觀察事物或閱讀材料,聯(lián)系實際生活有所感觸、領悟。怎樣才算有所感悟?寫作的根本在于情感,在于思想,引導學生感悟,就是引導學生用心體驗,激發(fā)情感;用腦思考,產(chǎn)生認識。感悟的大境界,要像林黛玉讀《西廂記》,“嘴角不禁生出縷縷的清香來”。隨著感悟的深化,學生從心靈深處迸發(fā)出來的情感、認識不斷堆積,“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這時,寫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抒懷的沖動、表達的欲望推動著學生寫作,不吐不快,水到渠成。
從哪些方面引導學生感悟?我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悟文本,二是悟生活。
悟文本就是悟語言,就是學生在閱讀、摘錄過程中感受領悟作品的語言以及語言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即“在閱讀避思考”。心領神會了,豁然開朗了,引起共鳴了,高興了,憤怒了,悲傷了……在閱讀中產(chǎn)生的一切情緒體驗,都是對文本的感悟。我要求學生每隔一段時間對自己所做的讀書筆記進行反芻,反復去讀、品、思,若有思維的火花產(chǎn)生,則要隨時記錄。即便是閱讀新文本,也要邊讀邊品味、邊思考,隨時記錄與作者思想碰撞產(chǎn)生的靈感。記錄靈感的形式不拘一格,可圈點,可勾畫,可批注,可點評,也可寫心得。一般說來,學生開始只能做一些圈點批注,因為他們的感悟還比較淺薄,還是零零碎碎的,老師這時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多鼓勵他們,引導他們做更深層次的思考。由此漸進,學生的思想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在感悟中升華,寫作能力也就在感悟中自然萌芽。
只悟文本還是不夠的,還得悟生活!皼]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陶行知語)以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為宗旨的作文教學自然也不能離開生活而空談。悟生活,就是要體驗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觀察、思索,從中獲取鮮活的生活素材,形成自己作文的源頭活水,讓作文“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我指導學生記日記,寫隨筆,其實質(zhì)就是要學生學會悟生活--用心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體驗,然后用筆記錄。我對日記、隨筆的要求只有一條:說真話。至于內(nèi)容和形式,一切隨意,愛寫什么就寫什么,愛怎么寫就怎么寫。
學生的點評、心得、隨筆等,我都要定期或不定期檢查,主要看他們做了多少。日記涉及個人隱私,愿意給我看我歡迎,不愿意我不勉強。另外,學生每周交一次自由練筆本(完全自由抒寫),我就常在這上面讀到學生對生活、對文本的感悟。讀著學生的感悟,我就知道:毋須我做寫作理論的灌輸,毋須我做寫作技巧的指導,學生的寫作能力已經(jīng)在蓬蓬勃勃地萌發(fā)了。
三、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成長。
我們的時代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蒸蒸日上,這是一個充滿幻想和創(chuàng)造的時代。作文教學要順應時代的需求,樹立教學新理念,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放在首位。何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就是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創(chuàng)新,就是獨立創(chuàng)造,推陳出新;創(chuàng)新,就是要打破常規(guī),另走新路;創(chuàng)新,就是破舊立新,創(chuàng)造特色。對作文來說,有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力,善于在文章中創(chuàng)造出鮮活的新形象是創(chuàng)新;敢于質(zhì)疑批判,擁有自己的獨特價值觀及獨立的審美判斷是創(chuàng)新;能運用發(fā)散思維,敢于突破思維定勢大膽求異也是創(chuàng)新!
作文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寫作能力,這是并行不悖而且應當是相得益彰的。為達到這一目標,我主要引導學生做到“三突破”--觀念突破,題材突破,表達方式突破。
觀念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從發(fā)展的觀點看,社會不斷進步,觀念相應更新,這是符合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的。我鼓勵學生不要“盡信書”,不要“盡信師”,不要“盡信權威”,在作文中大膽提出新的觀念或?qū)鹘y(tǒng)的觀念提出異議,此之謂“觀念突破”。譬如學了《孔乙己》,就有學生寫《我看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小作者在文中挑戰(zhàn)教材教參,指出: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不光有封建科舉制度的原因,更有孔乙己自身的原因。諸如此類的還有《當真“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嗎?》《我對當前教育說“不滿”》《作文一定要講篇章結(jié)構(gòu)嗎?》《早戀都有害?》《對一句格言的異議》等等,這些文章旗幟鮮明地對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異議,推陳出新,蘊含著小作者自己的獨立思考、獨立創(chuàng)造。
長期以來,學生寫作的題材實際相當有限?纯次覀兘o他們的作文題目就知道了,什么“我的老師”、“我的爸爸”、“記一件有意義的事”、“一件難忘的事”等等,從小學一直寫到中學,甚至有的一年之中要寫兩三回。寫作的內(nèi)容局限于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狹窄的范圍,呆板而少得可憐的題材,把那枯燥乏味的生活反復抒寫,久而久之,學生提起筆來無話可說,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年級越升越高,作文越來越糟,有何興趣可言?有何創(chuàng)新可言?我提倡“題材突破”,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開拓學生寫作的題材領域。我告訴學生,凡是你感受最深的,最想說而且有話要說的,不管是哪方面,都可以寫進作文。正是由于少了這樣那樣的要求,少了條條框框的限制,學生寫起作文來反而得心應手、應對自如,他們的作文也才異彩紛呈,顯示出一片蓬勃的生機。有袒露中學生青春期心理的,如《我想交個男朋友》《第一次收到“情書”》;有寫中學生交友的,如《朋友是一杯茶》《友情悲歌》;有充分發(fā)揮想象的,如《“廣寒宮”的打工者》《孔乙己之死》;還有以鬼為題材的,如《零點尖叫》《神秘夜行人》……從文章體裁看,有議論時弊的,有創(chuàng)作小說的,有寫景抒情的,等等。
我們在評閱學生考試作文時常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事實:一個班幾十個人,一個年級幾百個人,寫出來的作文卻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他們的語言表達、結(jié)構(gòu)安排、題材性質(zhì),竟是那樣的相似,雷同的傾向如此明顯讓人咋舌。為了讓學生寫出帶有自身特色的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我?guī)ьI學生努力實現(xiàn)第三個突破--“表達方式”的突破。我告訴學生,語言表達是為文章的思想、情感服務的,是為文章的中心服務的,凡是能有效地表現(xiàn)中心、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達方式,就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因此,我鼓勵學生作文時要努力嘗試運用新穎別致的、別具一格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獨具特色的表現(xiàn)方式,達到出奇制勝的表達效果。
我教作文,也曾經(jīng)教學生如何開頭如何結(jié)尾如何寫中間內(nèi)容,也曾經(jīng)教學生如何審題如何立意如何安排篇章結(jié)構(gòu),也曾經(jīng)教學生如何寫記敘文如何寫說明文如何寫議論文……一次又一次向?qū)W生講授寫作方法寫作技巧寫作套數(shù),可學生的寫作水平并未見長,我懷疑了,反思了,摸索了。學習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之后,我才意識到:文章不是寫作理論的附庸,更不是寫作技巧的堆砌,光靠傳授寫作理論、寫作技巧是難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于是,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引導學生積累、感悟、創(chuàng)新,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在積累中孕育,在感悟中萌芽,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讓作文教學反璞歸真。盡管道路曲折,盡管步履蹣跚,我卻走得喜滋滋,樂顛顛!當然,“路漫漫其修遠兮”,我還需“上下求索”,還需“苦苦追尋”。學海無涯,教海無邊,乘風破浪,永遠揚帆!
注:該文發(fā)表于《語文教學之友》2003年第9期上。
毛紅宇
[積累、感悟、創(chuàng)新--我的寫作教學三部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3.我的教育教學論文
5.美術教學論文
6.小學教學論文
7.小班教師教學論文
8.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9.教學論文評語
10.生物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