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7-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3.積累文言詞匯,朗讀并背誦全文。

    4.學習課文寫景抒情的寫法

    5. 感受“古仁人”的濟世情懷和寬厚仁愛之心,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

    課時安排:四課時

    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于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開始,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后,指導學生以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對于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標,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對此有所體會或了解,便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將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并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采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之事。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除此之外,從前一課《岳陽樓記》中我們感受到了范仲淹那種“憂天下之憂,樂天下之樂”的情懷,而這一課中我們感受到了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應該說這也體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所以,將這兩種價值觀進行比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仁人”那種濟世情懷和寬厚仁愛之心,從而讓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瑯琊山飲酒抒懷,并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游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后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二、熟讀課文

    1.了解作者:《醉翁亭記》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以荻桿畫地教讀。24歲考取進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職,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聽讀。(教師播放錄音)

    要求:學生在聽錄音的時候把不知道的字注上音。

    3.正音。

    (教師在黑板上把以下字寫出來,然后請同學上來注音,查看學生聽讀的效果。)

    滁( ) 壑( ) 琊( ) 潺( ) 釀( )

    僧( ) 輒(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4.全班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根據學生朗讀情況做點評。

    (點評時,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文中一共出現了21個“也”字,讀起來的語氣是不同的。有表示陳述的,有表示肯定的,還有表示感嘆的。另外還要注意25個“而”字,一般來說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5.學生互讀課文。

    6.全班再次齊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上節課很好的完成了這一課的朗讀任務,這一節課我們就來整體感知一下這篇課文。在整體感知之前咱們先把課文齊讀一遍,看看上節課所學的朗讀技巧有沒有忘記。

       二.理解課文。

    1.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參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注解的語句,憑借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在學生合作完成翻譯的這段時間。教師要深入各討論小組進行查看,如有不懂的地方,給他們指點。)

    2.集體解難。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3.教師指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句子,并做強調。

    4.請四位同學起來,每人翻譯一段,把全文翻譯一遍。

    5.學生沒翻譯一段后,并總結該段的主要內容。

    5.最后全班再次齊讀課文,結束第二課時的學習。

    第三課時

    理解課文

    一、 研究,探討

    上節課我們理解了全文的大致意思,并知道了每一段所寫的內容,那么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分析各個段。

    研讀課文一段。

    1.首先全班同學朗讀第一段,來具體了解一下醉翁亭的位置以及周圍優美的環境。

    明確:環滁皆山----瑯琊山------釀泉-------有亭翼然 (由遠到近)

                   (蔚然而深秀)(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有亭翼然臨于泉上)

    2. 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作者從那些方面談到了醉翁亭的命名問題?)

    明確: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3.作者談到了這樣一句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上水之間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意”指情趣,太守不是因為酒醉,而是因為這美好的景色讓他深深陶醉。

    4.再次朗讀這一段,同學們邊讀邊感受醉翁亭的美好景色。

    研讀課文二段。

    1. 齊讀第二段,分別找出描寫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時之景的句子。

        明確: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朝) 云歸而巖穴瞑(暮)

           野芳發而幽香(春)     佳木秀而繁陰(夏)

    風霜高潔(秋)         水落而石出(冬)

    2.作者在欣賞這些美景的時候,會有怎樣的感概呢?

    明確:樂亦無窮也。(突出了一個樂字)

    3.再次朗讀這一段。

    研讀第三段。

    1.第三段我們在上節課已經知道了這段主要寫游宴,如果說要用畫面來描繪這一段的話,同學們認為這段主要描繪了幾個畫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把這段齊讀一遍,并給每一幅畫面定一個小標題。

    明確: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2.太守真是喝酒醉了嗎?為什么說太守醉了?

    明確:與大家一起歡樂時心“陶醉”了。

    3.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感情。

    4.再次齊讀這一段。

    研讀課文四段。

    1,朗讀這一段。

    2.文中有一個字一直貫穿在全文中,是什么字呢?

    明確:“樂”字,這個字也表達了全文的主旨。

    3.文中寫了哪幾種樂?

    明確:山水之樂,宴酣之樂,人之樂

    4.文中寫出了哪些人的“樂”?

    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4.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明確: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眾賓客:從太守游而樂。

    5.文中還談到了老百姓,也就是在滁人游里,那么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6.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么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里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游”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第四課時

    一.討論交流

    本文寫景上有什么特色? (帶動學生討論)

    明確: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1)寫亭的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亭賞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亭幽清的環境;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

    (2)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

    (3)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小結:

    1.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作者的“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在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山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漸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能體會到的,還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表現了“與民同樂”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一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間”,同時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寫景抒情自然結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特別是使用21個“也”字作句尾,韻味濃郁;巧妙地用了25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并理解其內涵。

    二.人生價值觀探討

    封建社會,很多文人騷客面對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對社會現實,或憤世嫉俗,退隱

    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或進退皆憂,以天下為己任。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屢遭嫉恨,被貶官滁州。《醉翁亭記》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于是寄情山水,與民同樂。《岳陽樓記》則表現范仲淹的人生追求。他憂時傷世,脫俗超凡,倡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憂天下所憂,樂天

    所樂。

    討論:

    1.對以上幾種人生態度你有何評價?你更欣賞哪種人生態度?

    2.歐陽修、范仲淹的生活態度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明確:具有寬厚仁愛之心和濟世情懷的人生是美麗的,人生在世應有社會責任感。

     

    周彥妤

    [醉翁亭記(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八年級《醉翁亭記》教案

    2.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

    3.八年級物理人教版下冊《機械能及其轉化》教案

    4.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數學課件

    5.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動能和勢能》教案

    6.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機械效率》教案

    7.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滑輪》教案

    8.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計劃

    9.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雁歸來》教案設計

    10.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考試題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电影99 |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不卡 |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 | 免费国产a国产片高清女厕所 | 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 | 最新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