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人教版八年級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生字詞,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通譯全文。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4、熟讀并背誦全文。

    (二)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3、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疏通文意。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三、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四、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營造氛圍

    展示幾張有關戰爭的圖片和幾張有關和平的圖片,然后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戰爭,     和平。”

    學生填寫預測:遠離戰爭,走進和平……

    是的,在現實社會中,戰爭的惡魔 依然在四處流竄,人們都渴望生活在沒有戰爭的理想之地。在古時的中國,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就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現。這個神秘的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一下它的美麗與神奇。

    二、 走進陶淵明,了解背景

    作者:書本第163頁的第一個注釋

    寫作背景: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其時陶淵明已經57歲了。他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的理想和愿望,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三、了解“記”文體:“記”是一種不定文體,一般指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景物或某種事物有所感受,然后記下來的一種文體。它的文體特點:它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四、自主合作學習課文

    (一)初讀課文,指導朗讀

    1、掃除下列字詞障礙

    豁然   儼然   黃發垂髫   要還家   邑人   間隔   此中人語云    詣太守  阡陌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讀品味,進入意境,想像畫面。)

    3、指導學生朗讀

    (1)老師做些斷句講解和師范:

    A、忘/路之遠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一般都是按意義單位劃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劃分)

    B、對偶句、四字句要讀出對稱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老師可適當作些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等朗讀技巧的指導:

    如“a問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漢,c無論魏晉。”一句,加著重號的詞宜重讀,語調稍慢;a句讀得略平緩,b、c句讀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頓略久些,b、c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讀,能較好地讀出輕重緩急形成鮮明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鼓勵學生放聲讀,大膽讀,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要求吐字要清晰響亮、節奏要準,要讀出韻律。

    (二)理解、積累文言字詞、通譯全文

    1、理解、積累文言字詞

    老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詞:常用重點詞、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性活用詞。平時要注意識記,做到爛熟于心。

    2、翻譯技巧的指導:(1)翻譯時除了注意上述這些詞的詞義,其他字詞一般都是沿用我們現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們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去表達文言中單音節詞的意思。所以翻譯時可以聯系上下文大膽推斷文言字詞的意思。(2)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書名、帝號、年號、器物名稱、度量衡等專有名詞都照原文直接抄錄。(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判斷句、反問句等,平時遇到要及時積累,學會如何去調整句序如何去翻譯。練習多了就會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4)文言句式注重簡練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譯時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

    3、用例句進行具體指導。

    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村中人)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和晉了。

    4、落實全文翻譯

    (1)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師或其他同學進行幫助指導。(鼓勵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和已儲備的知識大膽嘗試通譯全文,并建議學生不要借助翻譯資料書,以免養成依賴資料書的習慣。)

    (2)合作小組完成后進行翻譯接龍活動,比比哪個小組翻譯最準確最完整。

    5、歸納本課須積累的文言字詞和句式。可以采用由學生邊說邊做筆記老師邊板書的方法完成。(啟發學生養成逐步積累的良好習慣)

    (1)重點詞:

    甚異之   欲窮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屬     不復出焉    便扶向路  詣太守      阡陌

    (2)四個“然”字詞:

    豁然   儼然   怡然   欣然

    (3)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妻子--古義:妻和子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間隔--古義:隔離。

    今義:距離。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如:這孩子儼然是個大人。

    (4)一詞多義

    復 A復前行    B不復出焉        乃 A乃大驚    B乃不知有漢  

    舍A 便舍船    B 屋舍儼然       尋 A尋向所志    B 尋病終 

    志A處處志之  B尋向所志        為 A捕魚為業    B不足為外人道也

    (5)一義多詞: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來問訊--皆嘆惋

    緣溪行--便扶向路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6)通假字

    具答之       便要還家

    (7)句式:

    ①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語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 便舍船,從口入。

    主語承前省略句式。即“(漁人)便便舍船,從口入。”

    C 問所從來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問(之)所從來”

    D 便要還家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便要(之)還家”

    E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F 林盡水源

    介詞省略句式。即“林盡于水源”

    五、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六、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完并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重點字詞解釋、重點句子翻譯,疏通了文義,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們再次進入這個美妙的世外桃源,領略一下那里的風土人情!(板書課題、作者)。

    二、知識回顧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阡陌交通(互相通達),雞犬相聞。

    2、率妻子(妻子和兒女)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復出焉。

    3、不足(不值得)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漢,無論(更不用說)魏晉。

    5、芳草鮮美(鮮艷美麗),落英繽紛。

    提示:學習文言文時要特別注意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語。

    (2)翻譯句子(提示:注意補出括號內省略的內容)。

    (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注意--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三、研讀賞析

    (1)分男女各讀一段,比一比誰讀的好

    要求:語句流暢、節奏合理、語速適中

    (2)以討論方式學習課文

    1、漁人是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奇麗美景)

    3、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曲折、隱蔽、幽深)

    4、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優美寧靜)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生活安樂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 

    ①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6、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桃花源村?哪些語句寫出了桃花源人與世隔絕的久遠?

    ⑴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厭惡戰爭、不滿外界生活、與世隔絕)

    ⑵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7、陶淵明把桃花源寫得這么美,這地方存在不存在?為什么?

        不存在。因為漁人“尋向所志,遂迷”;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

    8、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世外桃源呢?

        明確:當時的社會黑暗紛亂,作者是借此表達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廣大人民愿望的體現,所以說這是作者的一個美麗的夢。

    四、課堂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竄起來。故事曲折回環,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五、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完并成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發現      忘路、忽逢

                                        景美:平曠、儼然、良田、美池……

                          進入                                             理想社會

                桃花源

    人美:種作、怡然、皆出酒食……

                          再尋        遂迷、未果

     

    梁敏

    [《桃花源記》教案(人教版八年級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匆匆教案設計

    2.人教版《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3.蟬的教案設計

    4.閣夜教案設計

    5.《草》教案設計

    6.寫作教案設計

    7.桃花源記教案

    8. 桃花源記教案

    9.采薇教案設計八年級

    10.八年級下地理教案設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久久人人爽人人澡人人高潮AV | 色综合曰本久久 | 日韩在线一区天天看 | 日韩1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一区 |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 | 在线亚洲欧美专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