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學案(蘇教版七年級必修)

    發布時間:2016-7-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    回憶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在以前的課外閱讀中,你們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觀天、掩耳盜鈴、畫蛇添足、。。。。。刻舟求劍)

    2.你能說說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點嗎?(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道理。)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言文《刻舟求劍》,這則寓言出自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

    二、 作家、作品

    1、呂不韋,秦莊襄王及秦王嬴政時,為丞相,封文信侯,門下有賓客三千。

    2、《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是戰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的門客編寫的一部書,是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語言精練,《史記呂不韋列傳》說,書寫成后,“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來形容文辭高妙,不可更改。

    3、【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鄭人買履、表水涉澭

      按圖索驥

      因陳守舊 坐享其成 緣木求魚

    【反義詞】

      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刻舟求劍的意思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比喻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成語詞典中注音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于這種變化的需要。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諷刺了片面、靜止,不知變通、墨守成規的人。

    三、出示目標,齊讀目標

    目標導航: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停頓、重音、語氣和節奏。

    2.揣摩句子的大意,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寓意,領悟其中的道理。

    四、朗讀課文,學會生字

    1聽朗讀磁帶讀課文,聽清語氣語調、節奏、句子的停頓。

    (1) 語音語氣語調、節奏、句子的停頓

    正音:涉shè      墜zhuì     遽jù     契qì     惑huò

    楚人/有/涉江者,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老師補充講解:A、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后置,有涉江者之楚人

                  B、是吾劍之所從墜,這是我的劍墜落之處。

                  C、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注意強調B、C的肯定與委婉的反問語氣。

    學生揣摩試讀。

         明確:  把“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反問語氣讀出來。

    2運用勾畫圈點的讀書方法朗讀課文。

    (1)注 釋

    涉:渡

    者:……的人

    其:代詞,他,他的

    自:從

    墜:落,掉

    遽:急速,馬上

    契:同“鍥”,刻

    是:這個地方,這里

    吾:我,我的

    之:助詞,無實意

    所:……的地方

    求:尋找

    之:代詞,代“劍”

    矣:句末語氣詞,了

    而:但是

    行:走

    若此:像這樣。若,如同,像。此,這樣。

    亦:也

    惑:糊涂

    乎:疑問語氣詞,嗎

    重點詞語

    涉:渡江   遽:立刻、急忙  契:雕刻

    是:指示代詞,這兒   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

    (2)重點語句

    A、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后置”句,現在順序應為:有涉江(的)楚人。

    B、是吾劍之所從墜。

    注:(1)是,指示代詞,這兒。(2)所者, 的地方(3)所從墜,(劍)墜落的地方。

    意思是:這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C、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五、理解課文,思考討論。

    1、根據對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師讀一句古文,生翻譯一句譯文。再男生讀一句古文,女生翻譯一句譯文加深理解)

    2.讓每個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再講給同桌聽。

    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豈不是很糊涂嗎?像這樣治理國家,和這個人一樣。時間已經變遷,但是辦法不變,如此治理國家,不是麻煩了嗎!

    3采用生疑發問的讀書方法,進一步深入課文內容,發現疑問和問題,準備討論。

    A對文中一些字詞的理解。

    “墜”寫出楚人的慌亂,“遽”寫出楚人反應速度之快,“入”“求”又寫出其行為的愚蠢。

    B寫法評析:對比、反問揭其錯誤實質。結尾“舟行”與“劍止”對比,指出“求劍若此”不僅找不到劍,而且太糊涂了。看來不應靜止地看問題。

    六、探究寓意,啟發教育

    劍掉到了江里,聰明的楚國人立即做了記號,那為什么沒劍找到劍呢?他怎樣才能找到劍?請自己和同桌討論一下。

    ⑴.教師演示:把講桌作為江水,用事先準備的紙船往前行,到江中是掉下劍,并立即做記號后船繼續往前行。船到岸后按船上的記號找劍,這樣能否找到掉的劍?

    ⑵.學生通過討論、看演示明白了:求劍人找不到劍的原因是掉下的劍沒有動,而船往前走了,記號也往前走了,記號離劍越來越遠,是找不到劍的。那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話說應該是什么?(舟已行,而劍未行)    

    ⑶.這則寓言諷刺哪些人呢?那我們生活中應該做怎樣的人?(思考后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總結: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隨機應變,做一個靈活處事的人。

    七、請完成下面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辨別“其”和“之”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                     至之市

          其:                         之: 何不度之以足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劍之所從墜

    板書設計

        人物:楚人

        事件:求劍

        結果:沒找到

        寓意: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觀念和方法

    《刻舟求劍》教學實錄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讀寓言故事嗎?  

    生齊答:喜歡  

    師:那你一定都記得讀過哪些寓言故事吧  

    生:《拔苗助長》《葉公好龍》《畫龍點睛》《南轅北轍》------  

    師:同學們讀過的寓言故事還真不少,你覺得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呢?  

    生1:故事比較短,讀完了能明白一個道理。  

    生2:就是用一個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大道理。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這節課我們就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刻舟求劍(板書課題)  

    (在導入部分,教者和學生從熟悉的寓言故事談起,學生有話可說,這樣,雖然是學習平時很少接觸的文言文,學生也不會有畏難情緒,而是滿懷熱情投入到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中去。)  

    二.教學過程:  

    1、這篇寓言故事嗎?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讀過。講了一個楚國人坐船渡江時,把寶劍掉到了水里,他趕緊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等船到了岸邊,他就從做著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打撈寶劍,結果沒找到自己的寶劍的事。  

    2、那現在同學們把書打開到77頁,觀察一一下,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刻舟求劍》與你以前讀過的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讀的是現代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文言文。  

    3、自己讀一讀,感覺一下文言文有什么特點?  

    生1:這篇文言文很短小。  

    生2:語言很簡練。  

    生3:讀起來繞嘴。有的字詞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師小結:同學們說的比較全面了,正因為文言文對于同學們來說比較難理解,所以在這篇文言文的后面配了譯文,有了譯文同學們不管是讀還是理解就容易的多了。  

    (學生在比較中,自己找到了不同,真正了解了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并且對自己總結出來的知識記憶深刻。)  

    4、同學們就試著結合譯文來讀讀這篇文言文吧,注意把文章讀準確通順。讀的不通順的地方要多讀幾遍。  

    生讀課文,師巡視。(指名讀后)  

    5、同學們自己已經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了。有的同學還注意了重音和斷句,真的很不錯。那么老師相信,對照譯文你自己也一定能理解讀懂這篇文言文。有沒有信心?來 拿起筆來,邊默讀課文邊把你能理解的文言文中的字詞的意思寫到相對應的位置。把不理解的先畫個問號。(師巡視)  

    生對照譯文自主學習。  

    師:把你理解的地方在小組里交流交流,看看你們理解的一樣嗎。把你不理解的地方和小組同學探討探討。  

    6、匯報自學的結果。師適當引導理解。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者把學習的機會交給了學生自己,讓學生對照譯文自己去理解,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交流。這樣,在整個的對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只起了引導,滲透的作用。而學生在自學,互學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7、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同學們一定能把這篇文章讀的更好了,想不想試試啊?那在讀之前我想問問同學們,怎樣才能把這篇文言文讀好呢?  

    生1:多讀幾遍,要注意重音和斷句。  

    生2:注意語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生3:要想象著讀。  

    同學們說的對,那我們現在就想象一下,當時是什么情形呢?  

    生1:船上人很多,擁擠不小心這個楚人把寶劍掉到了水里。他就趕緊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等船靠岸了才下水打撈寶劍。  

    生2:我怎么覺得他是特意把寶劍扔下水去,然后再到船靠岸的時候下水去取啊。  

    生3:不可能。從一個詞中我可以肯定他不是特意扔下水去的,就是那個遽字,這個字是趕緊的意思,如果是他特意扔的,他還會著急嗎?能說他趕緊刻了個記號嗎?  

    生2;你說的有道理,我剛才忽視了這個遽字。  

    師:同學們不僅理解能力強,想象也很豐富。老師相信,你們自己一定能把文章讀好,來  

    誰愿意先讀給大家聽?(一生讀后)  

    師:同學們來評價一下,他讀的好不好呢?  

    生:他讀的既流利又有感情,如果能再抑揚頓挫些就更好了。  

    師:誰再來試試?(又一生讀后)  

    生:她讀的很有韻律,我看電視里的先生讀文言文時都搖頭晃腦的,我想她如果再加點動作就更好了。  

    師:既然這樣,你就給大家讀一讀。  

    該生讀后教師里響起一片掌聲。  

    師:從你搖頭晃腦的動作中,在你讀的抑揚頓挫的韻律中,感覺你讀的真投入,現在我發現同學們也躍躍欲試了, 好,快來試一試吧。(生齊讀)  

    (在這個環節里,學生學習,交流的很投入。在教師的引導下,讀的更投入,先是讀的通順流利,接著讀的抑揚頓挫,然后在讀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高潮:在一個學生搖頭晃腦,抑揚頓挫的讀完這個短小的文言文后,全班的學生就像猛然醒悟,頓時亢奮起來,全都仿照她的樣子搖頭晃腦,認真地讀了起來,朗朗的讀書聲在教室內回蕩------)  

    8、感覺到了嗎,你們把最后一句讀出了什么語氣?  

    生:反問的語氣。  

    師:這篇文章為什么會用一個反問句結束呢?  

    生:這個反問句讓人感覺他已經愚蠢至極了。  

    師:為什么這樣說?  

    生:因為他根本打撈不到他的寶劍了。  

    9、這有一艘小船,一把寶劍,誰愿意給大家解釋一下。  

    生演示并解釋。  

    (直觀演示,生一看便明白怎么回事了,對于理解并回答下一個問題做好了鋪墊)  

    10、讀了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  

    生1:做什么事情不能一根筋,腦筋要會拐彎。  

    生2:做事情要根據實際情況學會變通。  

    生3:做什么事情都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選擇恰當的方法靈活的去處理。  

    師:是啊,這個故事正是諷刺了那些愚蠢的,不知道事物會變化的人的。那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和同桌說一說。(師巡視挑選有代表性的講給全班同學聽)  

    生1:在我們班的楊博文身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記得一次計算競賽,老師說一道題要做3遍,由于那次的題比較多,當考試結束的時候他還沒做完,當時就哭了,說老師讓一道題做3遍的啊。他就象那個刻舟求劍的人。  

    師:楊博文,你同意這位同學的說法嗎?學了這課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做事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生2:在我身邊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我爸爸做雞湯,媽媽告訴他要放3湯匙鹽,湯很鮮美。可是有一次爸爸做菜湯的時候,他記得做湯要放3湯匙鹽,就也放了3湯匙鹽,結果咸的沒法喝。我覺得在這件事上,我爸爸就像那個刻舟求劍的人。  

    (通過學生舉出的實例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真正明白了這個寓言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其他學生在聽的時候,由于是生活中在身邊發生的真實的事情,也喜聞樂聽)  

    三、師總結:  

    看來,同學們已經真正明白了刻舟求劍的意思,那希望同學們在今后都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方法來處理。  

    檢測題

    基礎題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

    (1)鄭人買履(    )      (2)遂(    )不得履

    (3)寧(    )信度        (4)遽(    )契(    )其舟

     

    2.你覺得下邊的字容易寫錯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與什么字混淆,試作說明。(3分)

    (1)遂:

    (2)涉:

    (3)墜:

    3.解釋下列加粗的詞。(6分)

    (1)置之其坐  坐:          (2)而忘操之  操:

    (3)反歸取之  反:          (4)遽契其舟  遽:

    (5)楚人有涉江者  涉:      (6)寧信度,無自信也  無:

    4.辨別下邊語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

    5.解釋下列語句中“是”的意思。(6分)

    (1)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

    (2)你不要把他說得一無是處  是:

    (3)韓非是《韓非子》的作者  是:

    6.解釋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歸類。(4分)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做代詞,代物的:

    (2)做動詞用的:

    7.說說下列語句的意思。(8分)

    (1)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3)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4)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讀句子,回答問題。(8分)

    (1)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這個鄭人自己去集市上買鞋,卻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碼。這個“多此一舉”的行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個刻舟求劍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這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9.課文中的鄭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請按要求默寫出有關句子。(10分)

    (1)鄭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10.填空。(4分)

    (1)《鄭人買履》選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劍》選自《________________》。

    (2)讀了這兩則寓言后,請說說你對寓言的認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綜合題

    這兩則寓言中的“鄭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點?你認為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人嗎?如果有,請舉出例子說明。

     

     

     

    參考答案

     

    基礎題

    1.(1)lǚ(2)suì (3)nìng(4)jù  qì(5)duó dù

    2.(1)容易與“逐”混淆。(2)右下邊容易多寫一點。(3)容易與“墮”混淆。

    3.(1)同“座”(2)拿,攜帶(3)同“返”(4)立即,匆忙(5)渡,從水上經過(6)不,不要

    4.(1)量長短,是動詞(2)指量好的尺碼,是名詞。

     

    5.(1)這,這兒(2)對,正確(3)表示前后兩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斷)

    6.之①:指量好的尺碼之②:到……去之③:指劍(1)①③(2)②

    7.(1)等到這個鄭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經散了,終于沒有買到鞋。(2)有人問他:“你為什么不用腳試鞋呢?”(3)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從他刻有記號的地方潛入水底去找劍。

    8.(1)反映他思想僵化,寧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腳(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劍的關系是一動一靜,而把兩者都看成靜的了。這啟示我們要尊重實際,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9.(1)寧信度,無自信也。(2)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0.(1)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 呂氏春秋察今 (2)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帶有諷刺性

     

    綜合題

    兩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實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鄭人買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劍。

    聯系實際舉例,可以舉死搬教條,硬套框框,而不顧客觀實際的人,也可舉一味憑主觀想像從事,無視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的人。

    等第評定參考意見:

    優:鄭人和楚人的共同點概括得正確,能準確舉出現實中的例子,說得簡要。

    良:鄭人和楚人的共同點概括得正確,舉出的例子尚可,但不夠準確。

    中:分別說了鄭人和楚人的特點,也能聯系實際來舉例。

    下:不會概括這兩個人的特點,舉例也不準確。

    自測題

    1.根據拼音寫漢字。

    自duó(    )其足  nìng(    )信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2.填空。

    《鄭人買履》選自________,作者韓非,________時期哲學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劍》選自________________,這部作品是戰國末秦相________組織編寫的論文集。

    3.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①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及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譯句子。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02年浙江)

    北人①生不識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釋】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于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6.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須去殼。”(         ) ④欲以清熱(         )

    7.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從這則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度  寧  墜  遽  契

    2.《韓非子》  戰國  法  《呂氏春秋》  呂不韋

    3.①同“座”,座位;②到;③到、等到;同“返”,返回;④迷惑,糊涂;⑤立即、匆忙;雕刻

    4.①有人說:“為什么不用腳試試呢?”②像這樣去找自己的劍,不是很糊涂嗎?

    5.《鄭人買履》說明了要從實際出發,不能機械地解決問題的道理。《刻舟求劍》則是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不顧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人,說明了要用發展的變化的眼光來看問題的辯證觀點。

    6.做官;宴會,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來(用)

    7.那個人偏要掩蓋自己的無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點。)

    8.這個故事中講的那個北方人,明明不識菱角,偏要不懂裝懂,結果鬧出笑話。故事告訴我們,世上的知識無窮無盡,誰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獲得更多的知識,不懂就不要裝懂,應老老實實地向別人學習,正像孔子說的那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于學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裝懂,否則將鬧出笑話;學習(求知)要有誠實的態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無知(弱點)。

       閱讀下文,回答下面問題。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之先行,子隨我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1、    這則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2、    用“狐假虎威”造一個句子。

    3、    “獸見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請列舉出帶“走”字的成語三個。

    4、    口頭復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發揮聯想和想象,力求說得生動流暢。

    參考答案

     (1)略(2)略(3)走:逃跑的意思。走馬觀花,走投無路,飛沙走石(4)略。

    古代寓言二則綜合能力測試

     

    (一)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鄭人買履》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

    2.給下列字注音。

    ①履(    )  ②寧(    )

    3.解釋字詞。

    (1)履(    ) (2)操(    )

    (3)寧(    ) (4)罷(    )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罷,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寧信度,無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你至少寫出兩個帶“履”的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劍》這則寓言出自《________》,編者是________。

    2.為下列字注音。

    ①墜(    )  ②遽(    )  ③契(    )

    3.解釋下列詞語。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4.分別指出加粗詞所指代的內容。

    ①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  ②遽契其舟(    )

    5.翻譯句子。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這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韓非子》  韓非  戰國  2.①履(lǚ)  ②寧(nìng)  3.(1)鞋子 (2)拿 (3)寧可 (4)集市已經解散  4.①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關了,(他)終于沒買到鞋。 ②我寧愿相信尺碼,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腳。  5.啟發人們要正確認識實際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削足適履  如履薄冰  履險如夷

    (二)1.呂氏春秋  呂不韋  2.①墜(zhuì) ②遽(jù) ③契(qì)  3.①渡江 ②這兒 ③急忙 ④尋求  4.①涉江者 ②代“舟”  5.①我的寶劍是從這兒掉落下去的。 ②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荒唐了嗎?  6.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

                             (三)

    閱讀《鄭人買履》,完成文后問題。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解釋文中加點字的意思。

    ① 履(    ) ② 操(    )

    ③ 度(    ) ④ 寧(    )

    2.翻譯: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譯文:

    3.這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四)

    閱讀《刻舟求劍》,完成文后問題。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涉(    ) ②遽(    )

    ③是(    ) ④求(    )

    2.分別指出加點詞所指代的內容。

    ①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 ②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解釋下加點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歸類。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詞,代物的:(           )

    ⑵做動詞用的:(         )

    4.翻譯:是吾劍之所從墜。

    譯文:

    5.這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五)

    閱讀下面古文,回答問題。(8分)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布,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根據語境解釋加點的詞的意思。(2分)

    A、先自度其足(     ) B、而忘操之(     )

    C、反歸取之 ( ) D、及反,市罷( ) 

    2、在橫線上用現代漢語表述下邊句子的大意。(2分)

    何不試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寧信度,無自信也。 

    3、這個故事現已成為一個成語,請你再寫出兩個有關寓言典故的成語: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2分)

    4、這個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 A量(量長短) B拿 C“反”同“返”,返回 D等到

    2、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 

    寧愿相信尺度,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每個1分,共2分,例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畫龍點睛、狐假虎威等等。

    4、做事要懂得靈活變通,不能墨守陳規

     

    李菊芬

    [刻舟求劍學案(蘇教版七年級必修)]相關文章:

    1.中學語文必修二《詩經》《離騷》 復習學案

    2.蘇教版七年級生物課件

    3.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

    4.《刻舟求劍》原文賞析

    5.《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

    6.《刻舟求劍》的文言文翻譯

    7.刻舟求劍的閱讀題答案

    8.

    9.化學必修金屬課件

    10.木蘭詩的學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先锋AV资源手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ⅴ日本 | 日本无吗无卡v免费清高清 亚洲女人自熨在线视频 | 人摸人摸在线视频 |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