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詩歌教學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師中心專稿)/a

    發布時間:2016-10-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普蘭店市高級中學 石迎春

    在詩歌教學中,如何既抓住詩歌特點,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又根據素質教育要求,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我認為,詩歌教學乃至整個文學教育,不能單純看作是學生就一篇篇單個作品的學習積累。教材所選作品僅是范例,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這些范例的教學,達到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的過程。然而,功利主義的教學環境不僅束縛了教育者的手腳,而且禁錮了受教育者的心智。在單調得只剩下ABC和理化公式的課堂教學中,在詩歌教學的實踐中,我有了一些想法。

    一、高中詩歌教學的目的

    我認為高中詩歌教學的目的有二,一是積淀,二是鑒賞。

    1、積淀。

    所謂積淀,就是積淀必要的文化知識,形成高尚的情趣,培養審美能力。在此,我想強調積淀,不是積累。積累只是簡單的相加,而只有積淀才能在長久的積累中形成經久不變的文化素養,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只有積淀的文化素養才能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揮發悠悠的馨香。

    高中詩歌教學的首要任務不應是別的,而應是積淀。積淀必要的文化知識、文學常識,積淀個人的文化素養。

    正因為高中詩歌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積淀。所以在詩歌教學必須考慮積淀的特點。既然是積淀,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須通過多反復,多體味,像螺旋式的學習一樣,讓學生反復誦讀優秀詩歌,不斷揣摩,通過背誦強化個人的學習。

    2、鑒賞。

    這是高考考試內容的重要一項,因此也備受廣大教師的重視。但我們必須明白,積淀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有鑒賞能力的提高。離開了積淀,鑒賞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高考考試說明中規定了鑒賞的兩方面內容。即一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二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和作品的思想內容。有鑒于此,我們在詩歌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

    (1) 詩歌形象。

    詩歌是依靠形象來表情達意的。有人把這種形象稱為意境。應該說意境是詩歌教學的重點。但在意境分析中,我們一定要避免先入為主,片面地用教參上的觀點去套原文。而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去參與,去分析詩歌,詩無達詁,也許學生的分析可能粗淺,但那是學生自己的觀點,應該值的鼓勵。同時在詩歌分析中,應該要教會學生依據原詩去進行分析,不要空洞分析,同時學會知人論世,辨證的加以分析。

    (2)語言及表達特色

    如果將形象能劃歸到內容上去的話,那么,語言及表達特色更多屬于形式表達。由于學識環境的影響,每個詩人都會有自己的語言特色和風格,關于這一點,歷代詩歌評論家都有杰出的評價,教參上也有很多論述。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給學生分析介紹每位詩人的語言及表達特色,通過鑒賞分析詩歌,使學生加深對語言及表達特色的認識,進而能夠獨立賞析詩歌。

    考試不會考課本上現成的知識,但是考的是學生的能力。就古詩教學來講,很少考的是對課本上古詩的賞析,但賞析能力卻來自課內。所以我在詩歌教學中,在講到賞析的時候,提倡應盡力少背教條,應更多的從詩歌本身出發,通過對詩歌本身的分析,養成學生的鑒賞能力。例如在教學《登高》這首律詩時,古今對它的分析應該說多如牛毛,但我們不可能給學生一一例舉。我認為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去理解它,背誦它。在背誦的基礎上,去分析它的詩歌形象。如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首先要記住它描寫了三種景象,那這三種景象的特點是什么呢?風“急”,仿佛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呼呼的風聲,而這呼呼的風聲又是作者內心那強烈的不平,滿腔的悲憤,懷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潦倒心境難以平靜;而天“高”,遼闊的天空和作者個人內心形成了鮮明的反照;猿“嘯哀”,猿的哀鳴和作者的不平不是恰巧互相呼應嗎?分析形象,就是根據詩歌內容本身進行分析,而不是根據教參去分析,教參是參考,而不是教條。我們只要掌握了這一點,才能教給學生能力。

    (3)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

    這一考點的考查,關鍵是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而談到對詩歌的理解,首先是對詩歌本身的理解,其次是對詩歌寫作背景的理解,還有對詩人身世的了解,這正是古人常講的“知人論世”。例如,在講解戴望舒的《雨巷》時,首先從身世考察,他的降生以及他的早年生活似乎都與“雨巷”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生活和學習的地方都有悠長的小巷。再結合當時的時代,在第一次革命戰爭高潮中,作者受到了革命的洗禮,并加入了共青團,在震旦大學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為他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變以后,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殺,他也遭到通緝。因此他隱跡在朋友家,“閑居無事,就以譯書消遣。”“望舒譯詩的過程,正是他創作詩的過程。”正是寫《雨巷》的時候。因而,這《雨巷》的問世,除了詩人早年生活的觸發,更是他在革命低潮時期,躲進小樓,躲進“雨巷”的一種憂郁和苦痛的復雜情緒的書寫。在此,我還要再次強調對詩文本身的理解,應該說詩歌中體現著我們賞析的大部分內容。加強對詩歌本身的理解,是古現代詩歌賞析的關鍵。

    二、高中詩歌教學的幾個問題

    (1),重視朗讀,強化背誦。

    詩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類情感的載體。屈原的《離騷》是人所共知的“鳴不平”。盡管今人無法聽到古人的歌唱,但詩歌的音樂性卻是毋庸置疑的。詩歌所特有的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只有通過朗讀或朗誦才能體會出來。誦讀是鑒賞詩歌的基礎。“讀詩而不能背誦,等于不讀;能背誦,則日后必能有所領悟”。中學詩歌鑒賞課,更應把朗讀和背誦放在中心位置,寧可不講,不能不背。教師在教學中就該重視和運用這種方法。通過朗讀,體會出詩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與詩人感情上的共鳴。我們每節課前可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朗讀或朗誦他們喜歡的詩歌。

    朗讀教學一開始不必要求太高,但須做到以下幾點:使用普通話,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語調。隨著學生水平的提高,可由朗讀向朗誦發展,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重視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生感受

    詩無達詁,詩歌鑒賞具有獨特性。學生能力的提高更多要靠學生自己去摸索,老師只能起個引導作用,只有讓學生自己去游泳,他才能學會游泳,一開始也許他游泳的姿勢不好看,但老師的姿勢肯定代替不了他的姿勢,老師可以指導,但千萬不能包辦代替。在詩歌教學中,老師一定不能代替學生鑒賞,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鑒賞,但不能代替學生。所以,在詩歌教學中,一定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在詩歌的海洋中學會鑒賞。

    (3)重視對關鍵詞句的理解。

    這是詩歌賞析的第一步,但也是高考考查的著重點。例如02年高考詩歌鑒賞題就很典型,就是考查對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關鍵詞“折柳”一詞的理解。說它是全詩的關鍵,問為什么。除此之外,還有對詩眼的考察,如對王維的五言律詩《過香積寺》中第三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詩眼的考查,都是對詩歌關鍵詞的理解。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詩歌賞析考查內容來自課外,但能力來自課內。在我們平時教學時,也應能夠培養學生對關鍵詞句的理解。如我們在講解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時,也完全可以根據詩句設計如下的練習題。請分析第一句中“赴”一詞的寓意。我們便可以分析到,群山萬壑不懂如何叫赴,但作者用“赴”一詞來形容山壑,一來表現高大山川的迤邐不絕,二來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昭君一去荊門不能復還的悲涼感受便躍然紙上。

    (4)加強對詩歌整體內容的把握。

    對詩歌整體內容的把握,包括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對詩歌寫作技巧,層次的理解。這是近幾年高考考查的一個重要內容。例如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共分幾個層次等等,都是此類考查項。而要能夠解答好這類試題,就仍然要重視對詩歌本身內容的把握,同時在平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例如要講授屈原的《離騷》時,我們便可以設計練習題,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又是如何表達這一情感的?在教學中,我們便可以通過對“菌桂”“鷙鳥”“芳草”“蛾眉”等詩歌意象的分析,獲取正確的答案。

    (5)重視詩歌里的情與景的關系

    情景兩點是考試命題的重點。古人說過,作詩不過情景兩端,這當是至理名言。詩歌是抒情的藝術。情是詩歌的主旨,是詩歌的靈魂。鑒賞詩歌首先要分析作者的感情主旨,感情色彩,感情基調。其次,詩歌是形象思維,是靠意象來表達感情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盡力讓學生去體味其中的意味,讓學生去討論明確寫了那些景,這些景是如何為情服務的。例如07年全國高考題便是對此類能力的考查。多組織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可以組織詩歌朗誦會,可以讓學生去講解,使詩歌學習變得豐富多彩。

    (6)重視詩歌的表達技巧賞析

    表達技巧也是古代詩歌鑒賞的重要設分點。如襯托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動與靜的結合,虛與實的關系,語言風格等在歷次考查中經常可以看到。詩歌表達技巧的賞析,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加以揣摩。

    三、采用靈活教法

    教材所選詩歌從古至今,由中而外,反映時代不同,作家風格各異,詩體特點多樣,這就要求教法也應與之適應,靈活多樣。我主要采取了:

    1、示范法。有目的地詳講一些詩歌,在某一方面起示范、引路作用。如以戴望舒的《雨巷》體會把握意象;以李白的《蜀道難》體會古詩各種句式的節奏和誦讀;以杜甫的《詠懷古跡》《登高》體會近體詩的格律;以白居易的《琵琶行》體會品味意境;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體會詞的意境和句式、誦讀等。

    2、交流法。為了加強預習和自學,引導學生親自進行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可以大膽地讓學生主講一些短小、易懂的詩歌。這樣,他們就得“備課”,課上不同看法還允許質疑、討論,老師再加以補充點撥。學生反映,這些詩歌比老師講過的印象深。

    3、比較法。如把杜甫的《秋興八首》與他的《登高》進行比較,感受其相同的主題,不同的表現手法。把戴望舒的《雨巷》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進行比較,感受兩種風格、兩個流派詩的特點。這就是把一些主題、寫法、風格等,或相近,或殊異的詩歌進行比較,比出它們的異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4、誦讀法。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就采取讓學生聽錄音,老師范讀,學生仿讀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詩的節奏,把握詩中的情感。

    5、點撥法。對一些詩歌采取學生自學,老師僅就一些名句或藝術特色等進行點撥。

    四、注重遷移積累

    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的最后一個環節上,注重能力、知識的遷移和總結積累。這體現在課后練習的處理上,把作業分為四類:一是問答類的,在講課過程中,作為口頭問答題解決;二是鑒賞短文類的,作為遷移作業完成;三是綜合性的,即課后筆記,要求學生把學習本課后獲得新的知識、方法、感悟等總結積累起來;四是創作類的,讓學生摹寫、仿寫,甚至創作詩歌,讓其“下水”,進行能力遷移。在自己完成的基礎上,不定期在班內組織鑒賞短文、課后筆記和創作詩歌的交流,以起到互相借鑒,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之目的。

    詩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被譽為文學的驕子,又被稱為語言的宗廟,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同時,它也是一個人,一個民族文化素養高低的重要體現。要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必須從加強詩歌教學入手。一個不懂詩的民族是一個悲哀的民族。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遙遠的先秦開始,中華民族的先祖便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詩歌的輝煌,登上了一個又一個藝術顛峰。從遙遠的《詩經》到盛唐的李杜,從豪邁的蘇軾到悲壯的譚嗣同,從浪漫的郭沫若到朦朧的舒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綿綿不絕。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我們便不能不加強詩歌教學。我們必須從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高度上去重視詩歌教學。

    歐洲阿爾卑斯山景區的導引牌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高中語文老師在講授古典和現代詩詞時,更要把這句話刻在自己和學生的心上。

    [淺談高中詩歌教學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師中心專稿)/a]相關文章:

    1.a拼音教學課件

    2.《a u iu》教學課件

    3.《a e 》教師備課教案

    4.拼音bp教學課件a

    5.漢語拼音a o e教學設計教案

    6.漢語拼音a o e教學反思

    7.高中教師的教學計劃

    8.關于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

    9.典范英語1a課件

    10.A字母開頭的四字成語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亚洲电影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在线视频免费观看成年 | 亚洲A级性爱免费视频 | 日本一本区免费中文高清 |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