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桶者》說課稿(人教版高一選修說課)

    發布時間:2016-1-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騎桶者》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好!我非常榮幸能有機會來萍鄉衛校參加說課面試,我叫××,來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騎桶者》,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教學設計進行說明。敬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騎桶者》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外國小說欣賞第八單元第二課,本單元教學目標是理解“虛構”對于小說表達的重要性,了解“虛構”“事實”“真實”“想象”這些概念的區別與聯系,培養學生在寫作中的虛構能力。《騎桶者》是小說虛構藝術創作中的典范作品,其創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最艱苦的一個冬天的真實情況:缺煤;一個窮得買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著空煤桶走著去,而是騎著桶飛著去的,結果是,他沒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圍裙扇到了冰山區域。因此,結合新課程標準對小說閱讀的要求以及本課自身的教學內容和特點,我確定了以下以下三個1、教學目標:

    (1)了解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

    (2)領會小說的創作主題

    (3)理解“虛構”對小說表達的重要性

    2、教學重點:領會小說的創作主題

    3、教學難點:理解“虛構”對小說表達的重要性

    4、課時安排:一節課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互動活動,依據這一教學原則和具體學情,我決定采用問答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大膽闡釋,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完成本課教學。課前將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紹資料發給學生,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小說的故事情節是如何發展的?(2)煤店老板娘到底有沒有看到騎桶者,有沒有聽到騎桶者的呼喊?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計:幻燈片展示騎馬、騎牛、騎自行車、騎掃帚、騎竹馬等圖片,并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有看過或聽說過騎桶飛翔嗎?

    設計目的是:結合日常生活,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學習本課的興趣。

    (二)作者簡介

    設計:學生來講,老師引導,幻燈片展示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認識作者和解讀作品,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思維方法。

    內容:弗蘭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后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長期擔任公司職員,21歲時開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寫作,他不以發表、成名為目的,只是想用寫作來排除自己內心的苦悶。他短暫的一生給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寫完的長篇小說《城堡》《審判》《美國》和以《變形記》《判決》《地洞》《饑餓的藝術家》為代表的幾十部短篇小說。卡夫卡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奠基人),是歐洲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后,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于是,對社會的陌生、孤獨和恐懼,成了他創作的永恒主題;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卻無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體現了“現代人的困惑”。

    (三)課文分析

    1、設計:學生默讀課文,五分鐘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熟悉課文,為下面深入分析文本打下基礎。

    引導學生緊扣小說文本的同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問題一:這篇小說,同學們課前都預習過,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小說故事情節是如何發展的?(問答法)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小說故事情節發展,明確小說故事情節的虛構性,提高學生對小說文本的細讀能力。

    明確:天氣寒冷,家里無煤,窮得買不起煤的“我”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著空煤桶走去,而是騎著空桶飛著去的,結果是,“我”沒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圍裙扇到了冰山區域。(幻燈片)

    3、問題二:小說主人公“我”認為煤店老板娘看見了自己,而煤店老板娘卻說“我什么也沒有看到,什么也沒有聽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沒有看到“騎桶者”這個人、有沒有聽到“騎桶者”的呼喊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理由。(學生討論,自主發言)

    設計目的:幫助學生體會虛構寫法的藝術效果,理解虛構對小說表達的重要性。采用課堂討論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同時,這一問題的解決,也為下面分析小說創作主題進行鋪墊。

    明確:兩者皆可,并用幻燈片展示。

    (1)聽到看到的理由:小說中寫道,“她當然馬上看到了我”,“她把圍裙解了下來,并用圍裙把我扇走”。

    (2)沒有聽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時常被升到二層樓那么高,但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么低”,老板娘上來后,沒有抬頭看,因此,她沒看見“我”,如果她看見“我”了,發現“我”騎著桶在空中飛翔,會感到新奇,說不定會用煤來換“我”的桶;

    ②“它們和剛才聽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鐘的聲響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樣地使人產生了錯覺啊”,可見,“我”的喊聲和鐘聲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為“我”的喊聲就是鐘聲;

    ③老板娘解下圍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覺得圍裙上有毛線絨想通過扇這個動作把毛線絨抖掉。

    4、問題三:同學們,你們認為小說的創作主題是什么?(學生討論、學生討論)

    這樣設計是因為:引導學生歸納和挖掘小說的創作主題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所在。

    老師引導:如果老板娘的確看到了“我”并且拒絕給“我”一鏟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確是一個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沒有聽到看到,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這樣,作品的內涵就更豐富了。

    板書學生發言的答案:揭示貧困者的窘狀和有產者的自私無情;表現人民生活的艱難和社會的冷酷;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師小結 幻燈片展示 創作主題:小說用一種虛幻的手法寫出了一個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鏟煤而遭到驅趕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現實社會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艱難以及人與人之間缺乏關愛、缺乏溝通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控訴和批判。

    四、布置作業

    1、分析“騎桶者”、“煤老板”、“老板娘”的人物形象。

    設計目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說創作三要素之一,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和對“虛構”的理解程度。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選擇騎桶去借煤,而是拎著空桶走著去借煤,故事情節又將如何發展?

    設計目的:有助于學生在思考中釋放想像力,真正將“虛構”手法學以致用。

    五、板書設計

    騎桶者

              卡夫卡

    一、作者介紹

    二、故事情節發展(理清結構)

    決定借煤--生活拮據

                到達煤店

    騎桶借煤    正式借煤

                慘遭驅趕

    三、“老板娘”到底是否看到騎桶者、是否聽到他的呼喊?

    四、創作主題分析

    六、布置作業

     

    鄒青

    [《騎桶者》說課稿(人教版高一選修說課)]相關文章:

    1.人教版火燒云說課稿

    2.小學英語人教版說課稿

    3.人教版初中思品說課稿

    4.圓的認識說課稿人教版

    5.圓的認識人教版說課稿

    6.少年閏土人教版說課稿

    7.人教版少年閏土說課稿

    8.人教版《散步》說課稿

    9.人教版圓的認識說課稿

    10.人教版初中思品說課稿推薦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福利AV | 亚洲精品黄免费在线观看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 日本欧洲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