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導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6-2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松滋一中2013屆語文導學案                                   

    《故都的秋》   學案

    編稿:          審稿:         編寫時間:

                班級___________編號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學習目標】

    1. 理解本文是怎樣扣住“清”、“靜”、“悲涼”來描繪故都的秋景的,又是怎樣通過對比來突顯故都之秋的特點的。

    2. 體會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手法。

    3. 語言品味與學習。

    【重點難點】

    1. 學習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 探討故都的秋的文化意蘊和作者的審美情趣。

    【學法指導】

        緣景入情法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郁達夫( 1896-1945 ),現代作家,浙江富陽人。 1913 年留學日本,曾經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 1922 年回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 1930 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爭爆發后,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 1945 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美,自成一家。  

    2、寫作背景  

     從 1921 年到 1933 年4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 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 1933 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 1936 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代游記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34 年7月,郁達夫 “ 不遠千里 ” 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 “ 秋 ” 味,并寫下了優美的散文 -- 《故都的秋》。

    3、緣景入情

        抒情寫意是中國傳統文學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古代有“情動于衷而形于言”的說法,講的就是文學的抒情性。抒情作為一種主觀表現,并不能脫離現實,而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與評價。情感源于現實,更要寄托于現實。因此,在對抒情性文學作品(散文)進行鑒賞的時候,我們應該從三個層面(聲音、畫面、情感)逐步進入,其中最為重要和普遍的是“畫面--情感”層,即作者在作品中為讀者描摹的“景”與作者所希望表達的“情”之間的關系。

    【學習過程】

    一、基礎訓練

    1 、掌握下列字詞的讀音:

    混混沌沌 (    )一 椽破屋(  ) 潭 柘寺(   ) 落 蕊(   )

    著 著單衣(  )  頹廢(  )   廿四橋(  )   鱸魚(   )

    2、快速閱讀全文。邊看邊劃出作者描寫的景物。劃出表示顏色、聲音的詞語、短語。

    二、能力提升

    1.故都就是北平,標題為何不用“北平的秋”?

    2.閱讀第一段,找出文眼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基調。

    3. 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學會賞析。

    (1) 文中對北國之秋的描寫集中在哪些段落?描繪了哪幾幅圖畫?為它們擬出小標題。

    (2) 你認為哪一幅畫面描繪得最為生動出色?試作一點賞析。

         介紹一種賞析法:緣景入情法

         首先把握故都之秋的總體特點(清、靜、悲涼);然后結合具體畫面分析該特點;最后探尋出思想感情或作者的審美情趣。

         賞析“斜橋話秋圖”示例

         從都市閑人咬著煙管的姿態和互答時緩慢悠閑的聲調體味出“清”;

         從息列索落的秋雨聲體味出“靜”;

         從灰沉沉的天色、涼風冷雨、青布單衣或夾襖和他們閑話秋涼的微嘆體味出“悲涼”;

         如果說前面幾幅畫面屬于風景畫的話,那么“斜橋話秋圖”則是一幅風俗畫。閑人話秋的的京腔京味烘托出濃郁的北國秋味,而他們的微嘆和互答恰好能喚起作者的落寞和感傷。作者深愛這樣的秋景,與當時作者思想苦悶、向往隱逸恬淡生活情趣是有直接關系的。

       

    4.  語言品味,體會明白曉暢,簡潔清麗的特點。

    如寫“槐樹”: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進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上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如寫“秋雨”: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一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5. 閱讀第2、第13段,指出南國之秋的特點,作者為什么在文中多次寫到南國之秋?

    6. 綜觀全文,作者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如何認識北國之秋中流露出來的深遠的幽思和孤獨?

       三、延伸拓展

    搜集與“秋”有關的詩詞、佳句,探尋秋的文化意蘊。

    【反思與感悟】

    【當堂訓練】

    1. 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五幅秋景圖: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作者通過對故都秋景的描繪,贊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時也流露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正像是黃酒這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這段文字中“黃酒”、“稀飯”等四個喻體是用來比喻_____________,“白干”、“饃饃”等四個喻體則是用來比喻_____________.。用一個成語概括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__________.。

        

     3.文中在談到牽牛花時,作者為什么說“我以為藍色或白色為佳”?試結合本文的文眼略作分析。

     

    劉遠軍

    [《故都的秋》導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中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3.《故都的秋》的精品教案設計

    4.《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5.《談中國詩》導學案

    6.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7.高一課文《故都的秋》教案

    8.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9.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10.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人成在线 | 亚洲成国产人片在线观看 | 丝袜亚洲另类欧美变态 |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不卡 | 亚洲人午夜网站在线播放 | 日韩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