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相對于詩歌、戲劇、小說的一種文學樣式。
“散文是一種最適于抒寫作者主觀情感、心靈的文學樣式。它是一種‘自我’的文學,‘個性’的文學!”因此閱讀散文要善于把握文章的個性特質。很多同學就是未能把握文章的個性特征而出現理解錯誤的。
“散文是一種‘實’‘虛’結合、因‘實’出‘虛’的藝術。
所謂‘實’,指的是現實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實的客觀外物。它實在是營造作品精神家園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構筑整個情感大廈必不可少的‘鋪墊’。散文需要寫‘實’,但寫‘實’并非終極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鋪墊好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領域大膽邁進,構建出一個精神或心靈的大廈!這就是‘虛’。”
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散文多由“實”到“虛”的,而開頭的幾種模式:
(1)欲揚先抑
(2)先言他事他物,從一種現象起筆引入》;
(3)對比、映襯
這幾種開頭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有時還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讀者興趣的作用。問題常設置為“文章開頭這樣寫(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時基本可分三步進行:首先答出這是一種什么手法,然后答這種表現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寫出具體的作用。
再如散文的結尾:
有的照應文題,有的呼應開頭,有的點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謂 “卒章顯志”。很多散文都是在層層鋪墊遞進后揭示主旨的。
還有的文章結尾處故意宕開一筆,間接、含蓄的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無窮。
此外,散文取材“小中見大”的特點,過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應有所了解,特別要注意文章關節處所具有的引發議論、揭示主旨的作用。
高考散文閱讀在命題方面并非漫天要價、不著邊際,而是有一套命題思路的。由于實際命題的需要,試題所選材料多是內蘊厚、表現手法和語言富有特色的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或議論性的散文,而較少小說、戲劇等。雖說本應考查綜合性很強的鑒賞評價能力,但由于高考控制評分誤差的需要,很難真正命制出那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自由發揮式的鑒賞評價題。因此命題基本上未超出理解分析的范疇,定位仍然在一個“懂”字上,考的是帶一點鑒賞味道的理解。
(一)強化兩種意識:強化文本意識、強化整體閱讀意識。
反觀當前的現代文閱讀教學與復習,大致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一味強調課程的“開放”,強調“拓展”“延伸”,強調多元化,強調課堂氣氛的“活躍”,鼓勵學生“借題發揮”,如諸多所謂的優質課大賽就是這樣;一種是兜售結論,教師講解,學生聽記。這兩種做法都存在著對文本重視不夠的弊端。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的中心任務是要培養學生理解、欣賞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其基礎工程是培養理解能力。這里的“理解”,首先是對文本的解讀。學生解答高考現代文閱讀題暴露出的要點不全、理解偏頗、歸納不準、套用術語毫無己見、胡亂發揮等失誤,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在平時學習與復習中未能做到扎扎實實地解讀文本,準確理解文中的重要詞語,篩選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揣摩、分析、概括文中的觀點態度與意旨,品味和鑒賞文章語言與表達技巧。由于淡化或脫離文本,就必然導致“空對空”,在高考中解題只能是盲目瞎抓,只能是“跟著感覺走”。而命題的設計原則是盡量使考生能夠利用文中語句作為答題的基本材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文解文”;所以,一定要強化文本意識,要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在悟透文本的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提高閱讀效率和解題的準確性。尤其是散文,一定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運用聯想和想象,注重自身感受,復現作者的情感。
強化整體閱讀意識。所謂整體閱讀,是說通過閱讀,能從整體上把握語料。文學作品是以寫人、記事、寫景、抒情為主的文章,其主題往往是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表達出來的。因此,在閱讀中,應首先從宏觀上分清文體,根據文體特點來理清所讀之文的物象特征。一般地說,以寫人為主的文學作品,要先把握寫了什么人,該人做了什么事,這些事有什么共同點和意義。以記事為主的文學作品在閱讀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怎樣的,這件事情蘊含的深層意義是什么。寫景狀物的文學作品,在閱讀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這個情是怎么抒發出來的。之所以強調整體閱讀、整體把握,是因為學生接受現代文閱讀考查的過程,是一個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可分為兩個部分:前者為認識問題,即認識、了解把握語料;后者為解決問題,即借助認識把握、解決具體問題。沒有前者,或前者做得不夠好,認識理解不到位,后者對具體題目的解答也難以準確到位。
(二)加強四項訓練:加強審題訓練、加強篩選整合信息的訓練、加強表達技巧模式化訓練、加強規范答題的訓練。
(1)訓練學生審讀題目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自覺對題目進行細察深思的意識,從中發現題干的隱含要求和角度暗示。經過強化訓練使學生能審清題干要求,明確答題角度,從而做到“問什么”就“答什么”,減少無謂的失分。
(2)加強篩選整合信息能力的訓練。近幾年文學作品閱讀題的解答往往不是僅從原文就能找到貼切的答案,需要學生學會篩選,將重要的詞語加以整合,需要對文本內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3)加強表達技巧相關基礎知識的積累,特別是修辭知識(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等)、表達技巧(①敘述的技巧,如順敘、倒敘、插敘、補敘;②描寫的技巧,如人物描寫、事件描寫、環境描寫;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間接抒情;以及議論、說明的技巧)、
表現手法(如象征、對比、烘托、反襯以及人稱的變化等)、布局謀篇的技巧(線索設置、過渡、詳略安排、埋伏筆、設懸念、鋪墊、照應等),以課本或訓練材料為例子,牢記這些表達技巧的特征及其表達效果,形成模式化的答案,在具體的閱讀中只需聯系文本內容稍加處理,就能準確作答。如同是“擬人”修辭格,即使在不同的文章中,所產生的表達效果都一樣,(形象生動,充滿感情)解答時只需結合具體內容作答即可。當然要告誡學生千萬不能只套用術語。
(4)加強規范答題的訓練。
規范操作程序。從高考現代文閱讀題解題的失誤來看,一些考生可能面對整篇的文章不知從何入手,陷入“老虎吃天”的尷尬境地,情急之中只好隨意作答。如果我們在備考時注重了現代文閱讀程序的訓練,并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操作習慣,學生就不至于在考場上抓耳撓腮了。當然,每個人的閱讀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應遵循的規律是:感知整體理清思路→全面掃描篩選信息→整合信息概括要點→綜合分析鑒賞評價。這幾道基本的步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關系,前一步未做好會直接影響到后一步,比如“信息的整合”必須在“信息篩選”的基礎之上,“篩選”不當“整合”便有誤。學生能規范操作,也就可避免一些失誤。規范操作程序,還包括訓練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程序:首先要認真審題,弄清楚問的是什么,然后根據問題從閱讀材料中尋找相對應的范圍,最后選用合適的語句作答。這樣,可避免因操作失誤而失分。
練好表述內功。產生表述不當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是認識不明,理解不透或不正確;二是明于心,卻難以“言傳”或語言錯誤多。前者要求我們平時要多訓練學生針對問題來分析判斷文章的內容,從整體上把握作者寫作意圖,理解作者的情感及其表現形式,善于抓住文章的關鍵語句,準確地整合相關的信息。后者要求我們平時多練語言功,訓練學生針對問題把話說明白,根據要求把話說準確,糾正語病把話說順暢,做到不茍簡,無贅語。練好表述內功關鍵在于一個“練”字,教師“講”得太多,學生懶于思考,惰于動筆,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
(三)遵循三項備考原則
①精講多練,簡單有效的原則。精心選擇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訓練材料,巧妙地引導學生有效地“練”。
②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原則。備考復習過程中,許多同學甚至老師把語文課本上的文學作品(現代文)丟在一邊,認為高考與課本是根本脫鉤的,認為此時再花力氣用課本是浪費時間,高考文學作品肯定選擇課外的,但筆者認為,在備考過程中,一定要結合近年來的高考試題的出題角度,有意識地從多角度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素材。當然,在備考時還要精挑細選訓練題,除了經典的高考題或有價值的模擬題外,課本上的鮮活的例子千萬不能丟,我們花了兩年多時間學習文學作品,一直以來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學生閱讀的感悟、閱讀知識的積累,備考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重視學生閱讀應試技巧的訓練。把曾經有過的知識積累和閱讀經驗充分調動起來,充分發揮教材的實用價值。幫助學生用好課本中的鮮活例子,幫助學生梳理課文中的觀點,幫助學生熟記課本中的精彩語段,幫助學生借鑒課文中的明晰框架,幫助學生認識課文中的人文素養。高中語文第一冊(《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樓閣》等12篇)、第三冊(《紀念劉和珍君》《故都的秋》等8篇)都是經典散文,充分利用好,將有利于學生調動自己的閱讀儲備,遷移解答文學作品閱讀題。
利用早讀誦讀散文名篇,強化語感。對語言表達題和寫作也會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即使就文學作品閱讀而言,只有學生肚子里裝有各類現成的作品,在考場上才可能順勢遷移,才可能發現與曾經學過或做過的哪一篇寫法相似,答題時就有了相關經驗做基礎。
③方法點撥與自我感悟相結合的原則。在訓練過程中點撥文中找答案的方法:定區域(研究解題要求,確認有效區間)、明方向(結合語境,捕捉有效信息)、寫答案(篩選、提取、整合信息或根據信息進行概括、歸納,按字數要求整理答案)。
點撥答案表述的原則:務必忠實于題干、忠實于原文、忠實于語言規則。點撥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寫。要多鼓勵肯定學生,不要被參考答案嚇倒,要明確參考答案的由來,尋找自己的答案與參考答案的差距,給自己的答案評分或組織學生互評,讓學生在自省自悟中提高水平。
答題誤區:
文不對題,答非所問
有許多同學在做現代文閱讀時,往往是粗略閱讀一遍全文后,匆匆掃一眼題目,就倉促答題,審題不清,答非所問。
例如:(2006年浙江卷19題)結合全文,理解“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遍的相互對照的四個動作的秘密”一句的含義,完成下面的題目。第三問:⑶使用“普遍”一詞的原因是
正確答案是:①兩個世界、兩種生活的對立是人類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對立關系(人與人的對立;平面與立體的對立;表象世界與本質世界的對立;成人世界與孩子世界的對立)。
研讀不深,分析不透
有的考生卻答為:“具有一般性”、“人類所共有的特性”。語言的表述本身就不清晰,題干中的“結合全文”,也沒有注意到,只是對“普遍”一詞作了個字面解釋,結果答非所問。
又如:(2006年全國卷14題)在“細心地想著植物突破土地,在陽光下成長的聲音”一句中,作者為什么要用“想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4分)
正確答案是:①植物成長的聲音一般是聽不到的,用“想”比“聽”更合適;②這樣寫有一種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現力。
我在用該題對學生進行測試時,相當部分同學卻答為:“虛實結合”、“與下文的嗅形成一種反襯”、“作者在感受這種聲音,聲音是虛的,這樣寫把虛物實寫,實物動態化,更形象”、“體現我的好奇,引出下文”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答案。“虛實結合”、“反襯”是表現手法,題干并沒有問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而“引出下文”、“動態化”“更形象”更是信口開河,答非所問。究其原因是考生根本沒有細讀題干,審清題意,連問題都沒有搞清楚,就倉促答題。
高考閱讀題大多在文意的深層領會上設題,而許多考生不能透過表象進行深入的研讀和分析,只是跟著感覺走,不能綜觀全文,領悟要義。
例如:(2006年浙江高考卷第18題)文章開頭眼鏡商說“我”是“獨眼龍”。請聯系文中對話部分,分析眼鏡商這樣說的原因。(2分)
正確答案是:①“我”右眼近視,左眼遠視,雙眼不能同時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維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維的立體世界。
有的考生答為:“為讓我買一副眼鏡”、“我的兩眼視力不協調”、“為了更好地說服自己買他的眼鏡”、“只用一只眼睛看事物”等等。很明顯考生對全文根本沒有讀懂,對于作者借用寓言形式所闡明的生活哲理,根本沒有領悟,看到“眼鏡商”幾個字,立刻想到的是商人,想到商人的行為和心理,就斷然作答,離題萬里。
又如:(2006年浙江卷第19題)請結合全文,理解“我還發現了人類普遍的相互對照的四個動作的秘密”一句的含義,完成下面的題目。
第2問:“秘密”是指
正確答案是:平面生活和立體生活的對立。
有的考生答為:“為握手而伸出平展的手與握拳頭打人的手的對立”、“最平面的微笑和微笑時伸出舌頭的對立”、“這些動作簡單,而握手微笑易化解隔膜”等等。這類答案的錯因在于考生遵循了答題可在文中找的技巧,但卻沒有透過表象挖掘實質,沒有領會本文的主旨。
失 誤 對 策
文不對題,答非所問 認真審題,找準對應
模棱兩可,心中無底 審清題意,規范答題
只圖簡單,答案缺漏 明確要求,力圖全面
惟恐答漏,多多益善 審準題干,分點作答
語句不通,表意不明 苦練內功,打牢基礎
模棱兩可,心中無底
歸納不全,答案缺漏
高考閱讀很重視考查學生的歸納能力,在此題的設置上,有時側重于整篇文章中心主旨的歸納,有的側重于幾個語段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答題時要全面考慮,綜合分析,并學會用自己的話來表達。
例如:(2006年浙江卷20題)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飛的畫形象地演繹兩個不同的世界。請你據此推斷這兩位畫家的藝術風格,并用自己的話分別加以概括。(各不超過12個字)(6分)
⑴培根的繪畫風格:
⑵杜飛的繪畫風格:
正確答案為:⑴ ①夸張的;②批判的;②立體的。⑵ ①優雅的;②歌頌的;③平面的。
而有的考生答為:“立體的帶有侵略性,平面的充滿自然界氣息”。這個答案顯然只概括出了一點,帶有“侵略性”的作答,只是抄襲了原文,不夠準確。另一考生答為:“真實,張揚、夸張”的答案,是沒有聯系全文,推斷錯誤的結果。
又如:(全國卷17題)聯系全文,概括寫出本文的主旨。(6分)
本題測試考生對全文的理解及概括歸納表達的能力。
正確答案:①通過發現“陽光的香味”,肯定農夫的陽光生活、美好勞動、務農的選擇;
②評價夜來香和曇花的香“沒有壯懷”,強調人的嗅覺在都市里退化;
③肯定一種貼近陽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此題6分,顯然答案3點,每點2分。其實從分值上考生也可以推斷出此題答案有三點。綜觀全文進行概括歸納,基本可以做到不遺漏要點。大部分考生失分原因就是歸納不全。
惟恐漏答,多多益善
語句不通,表意不明
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