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自學課的探索與實踐(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16-4-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閱讀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閱讀應當從主觀上獲取一種體驗,凝聚成就感,這種閱讀的成就感,是在閱讀過程中,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某種心理需求的滿足。閱讀教學應由記憶性的被動學習轉向探究性的主動學習,并以此引導學生在獨立的探究中,自覺積累,自由感悟,自在審美,自主學習,發展健康的閱讀個性,逐漸形成健全人格,并力求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展求異思維、創新精神,使學生在閱讀個性化與閱讀共性化的互補互促中,提高創新性閱讀能力。

    當前語文自學課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急功近利,由課文直接進入問題,缺乏必要的感性積累,這大大降低了閱讀的信度、效度和審美感受。閱讀結果是功利心態下產生的似熟非熟的催熟的青澀果實,是生吞活剝,是食文不化,不能獲得真正的精神滋養和能力提升。

    “三四五”教學規范將學生自學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納入課堂教學改革體系,這體現了一種完整的教學觀念,是對“我要的是葫蘆”的、頭痛醫頭的狹隘觀念的突破與補救。在閱讀教學中,自學是學生走進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獲得獨特審美體驗的第一步,是文本投進學生心靈的第一時間,學生能否蕩起和諧的第一屢漣漪,能否與文本形成共振共鳴,自學是至關重要的一部。語文教師應該老老實實的遵循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把自學作為一個入門,作為一個鋪墊,為課堂語文學習突破重難點做好積累性和方向性的工作。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一般按照解決語言障礙;了解作者及背景材料;熟練朗讀課文;思考感性問題;發現提出問題的步驟安排學生進行自學。

    一、查一查,解決語言障礙。

    字詞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字詞不會念、不會寫、不理解意思,語文學習根本無從談起,語文自學首先抓好字詞學習。首先,先不要急于把導學案發下去,不能把本文的重要字詞直接呈現給學生,而要學生自己瀏覽課文挖“地雷”,標畫解決識記這些字詞,可以查工具書,也可以問同學和老師(筆者認為,嚴格要求學生查工具書獨立解決效率太低,不如群策群力,有效利用學習資源)。這個“地雷”是因人而異的,每個同學標畫的字詞也不完全一樣,往往是越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找的越多,越是能力弱的同學找的越少,正好與實際情況相反。對此有的老師很氣憤,很苦惱,常常指責“你連個字詞也找不出來嗎?”。面對這種情況,我是這樣解決和補救的:下面各組以組長為主把你標畫的字詞在小組內交流強調一下,要具體到這個詞的讀音、書寫或解釋上,其他同學補充。這樣四五個人在一起,既有參與,又有收獲,導學案上的練習作為檢查之用。在字詞學習中,我還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一個字詞,往往是學生能夠正確的讀,但是不能正確的書寫拼音,比如:韻母“in”和“ing”、“ui”和“iu”、“ei”和“ie”、“in”和“en”不分,“克扣”的“扣”寫成“ko”,“光輝”的“輝”寫成“huei”。這應當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不管考試是否涉及,我們應從對民族語言、民族文化負責的高度擔負起拼音教學的任務,只有這樣,字詞學習的信度和效度才會真正提高。

    二、讀一讀,做到正確、流利。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的閱讀要求第一條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我要求學生在自學中課文須做到正確、流利的朗讀。“朗讀是與普通話聯系在一起的,同時與感情密不可分” 文本語言是靜態的、無聲的、冰冷的、僵死的,只有通過朗讀,它才能被激活,成為有聲有情的,有生命有活力的,生動的跳躍的音符,編織成優美的風景,流淌出熾熱的情感,敘說著感人的故事,點燃那智慧的明燈。這些,非朗讀不能及也。朗讀無論是對于學生眼下披文入情,進入文本;還是長遠的培養語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都是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在自學中,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是一項重要的內容。這個環節,我認為盡量不要給學生提出什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只要讓學生認真的,無任何功利目的的去讀。我們要給學生明確一些具體的朗讀要求,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一些老師往往會對學生提出要聲音響亮,節奏正確、感情充沛等等這樣一些模糊的概念要求。這基本上沒有什么效果。指導學生朗讀首先要結合文本做到具體化,比如《散步》一文,敘述語速要舒緩,孩子的語言要活潑,最后的主旨句要讀的深沉。比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語速稍快,重音突出,讀出氣勢和力量。要求具體到某個段落、某個情節,要具體到一些可以領會,可以操作的要求。除此之外,還要有示范朗讀,或用錄音,或用多媒體,或教師范讀,給學生一個形象可感的標桿,以便糾正錯誤的朗讀習慣,提高朗讀能力,更好的感知文本。

     三、想一想,感知文本。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前面解決文字障礙、朗讀課文,都是為拜訪文本做準備,做鋪墊,思考文本,才是真正揭開文本面紗的起點。此時,教師應該遵循不同的文體規律,提出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閱讀記敘文,就要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介紹了一個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抒發了怎樣的情感等等;閱讀說明文,就要想一想:說明對象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怎么說明的,什么順序,有哪些說明等等;閱讀議論文,就要想一想: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怎樣證明這個觀點的等等,通過想這些問題,對全文獲得一個完整的、初步的印象。因為是學生自學,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從實際出發,要注意文本的篇幅和難易度,考慮學生的自學能力,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切忌問題不易感知,太深奧,以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學生自學《阿長與<山海經>》,我就只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圍繞阿長寫了哪些內容?自習課上,學生解決完字詞,讀完課文,剩余的時間也就只能完成這一個問題了,如果在提出“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根本不會有什么好的效果。自學《老王》,則可以解決兩個問題了。另外給學生提問題,教師要把握準哪些可以獨立思考,哪些有討論的價值和必要,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四、找一找,提出獨到發現和個性問題。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自學階段也應該是學生問題叢生的階段,教師要倡導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有獨到的發現,提出自己的困惑,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如同游覽一座花園,欣賞一處美景,要有一顆發現美的心靈,邊走邊看,邊看邊想,邊想邊記,所到之處,都留下自己的腳印,所看之景,都投入自己的心靈。可以將你認為作者寫得比較好的地方、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或你認為有疑問的地方,在書的邊角上做記號,如,不懂之處用“?”,重點之處用“△”等符號,以《荷花淀》為例:可以把描寫老頭子的語言、肖像、動作、心理活動的句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環境描寫標畫出來,有的可以打上重點符號,并在書旁注上自己的評點。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同學們也就容易鎖定目標,集中注意力,心領神會。教師還要注意利用自學反思這一環節,對學生的發現給予展示,對問題給予解決,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肯定和鼓舞。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中學生自學過程查一查,讀一讀,想一想,找一找,堅持學生能做的事老師堅決不做,學生盡量讀(看)課文,自學生詞、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研究課文的結構特點、摘錄好詞佳句,提出疑難問題,是預習的主要任務,而“默看--查問--朗讀--摘抄--思考”,便是預習課文的常規性步驟。

     

    [閱讀教學中自學課的探索與實踐(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關于閱讀的教學論文

    2.磨課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學論文1500字

    3.關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論文參考

    4.小學體育課的教學論文

    5.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論文

    6.談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的教學論文

    7.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8.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9.教學中的誠信教育會計教學論文

    10.小學數學閱讀教學論文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在 | 日韩专区一区国产 | 天天精品国产免费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美女高潮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