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寨》教案之二(語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8-1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漢家寨》教案之二

      一、《漢家寨》是一篇詩意盎然的散文。用墨如潑地描寫環境,惜墨如金地描寫人物--而深刻的主題便蘊含在描寫之中,在言外,耐人咀嚼。遺憾的是,卻有不少中學生讀者對如此美文妄加褒貶。有的說:作者被洗腦了,寫出這篇荒誕的作品,用混亂的視象與病態的想象,充斥讀者理性的頭腦。有的說:景物描寫所用篇幅太多了,作者似乎在賣弄自己的文采,故意寫得極晦澀。對這篇散文的閱讀,將使慧心猶在的學子明白:一篇有詩意的散文,才是上乘的散文;一個品得出詩意的讀者,才是有品位的讀者。 

      二、這篇散文主題深刻,足以振聾發聵,驚世警人!皥允亍钡闹黝},絕不僅僅局限于漢家寨于不毛之地中堅守著生存,其實,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有人在物欲橫流中堅守著清貧,有人在庸俗泛濫中堅守著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獨中堅守著理想,有人在“游戲人生”中堅守著作為,有人在“眾人皆醉”中堅守著“獨醒”,有人在急功近利中堅守著“治本”,有人在“全盤西化”中堅守著民族精華……對這篇散文的學習,將使良心未泯的學子思考與選擇正確的“堅守”,從而使自己的人生光彩照人。  

    教學目的:  

       1、閱讀課文,了解漢家寨荒涼、死寂的環境特征。 

       2、體會作者內心的細膩感受,理解作者所頌揚的“堅守”的精神。 

       3、感受作者獨特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的個性化語言及寫作特點。 

        2、把握文中流露出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    法:講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道士塔》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敦煌藝術瑰寶留給世人的歷史反思以及她帶給我們的深厚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心靈震撼。今天,讓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種亙古而新奇的“藝術”--大自然和人類歷史的完美結合。讓我們一起走進漢家寨--一個幾乎被人類文明遺忘的、有著最古老的人類精神的家園。(投影出示:教學目標)(音樂起) 

     二、講授新課 

    (一)整體感知 

       1、課題、作者簡介(出示投影) 

        張承志,青年作家、學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東濟南。華附中畢業到內蒙古烏珠穆沁旗插隊4年。1978年開始筆耕,F為自由的職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曾獲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第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及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F為已出版著作30余種,代表作有:小說集《張承志集》、《清潔的精神》、詩集《神云的詩篇》、文集《張承志作品集》以及《心靈史》。流傳較廣的有中篇小說《黑駿馬》、《春天》、《北方的河》和長篇小說《金牧場》。 

       2、疏通生字詞。(投影) 

       褶(zhé)皺  曝(pù)曬 腳踝(huái)暈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熾(chì) 

    六合:指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佇立:長時間地站立。      薈集:聚集。 

    崢嶸: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疊。 

    俯瞰:俯視,從高處往下看。決絕:非常堅決。 

      3 、學生閱讀全文,談談對本文的總體感受。 

        ① 語言特點:骨健瘦硬,氣概充盈,體態闊大。 

        ② 環境描寫:客觀冷靜,描寫細膩,寓情于景。 

    (二)逐層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走近了漢家寨”。寫走近漢家寨及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和內心感受。 

        所見:鐵色戈壁  紅石焦土 

        所聞:單調的馬蹄聲 

        感受:“我覺得自己渺小得連悲哀都是徒勞”。 

       ▲教師評析:作者通過對一路行來所見到的自然景觀的客觀描述,創造了一種奇異的視覺效果,向讀者傳達了一種蒼涼、廣袤、寂寞無邊、慷慨悲涼的情緒。為下文作者的反思張本。 

       第二部分:從“僅僅有一柱煙……”到“……找到一種生存下去的手段”。寫走進漢家寨的所見所思。 

        所見:    大漠孤煙: “悵悵”   “異域” 

        景物  黑戈壁:“可怕”      “絕地” 

        破泥屋:“幾間” 

        老人:“微微”搖頭   不動  “無言”               

    人物                                          漢人服飾 

        小女孩:“一動不動” “凝視” 破紅花棉襖 

        所思:“這里一定還有一口食可覓,人一定還是能找到一種生存下去的手段! 

       ▲環境描寫的作用:以一連串的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句勾勒出了漢家寨荒涼、寂寞、古意橫生的環境特點。作者用他所擅長的手法,粗線條地勾畫出了一幅人跡罕至卻又似乎蘊藏著強大生命力的畫卷,這是人類精神與大自然的巧妙契合。 

       ▲人物描寫的作用:兩個木訥而近乎靜態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對漢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種最佳詮釋。漢家寨的寂寞、荒僻從人物的行動中一覽無遺。 

       ▲教師評析:萬里絕地,幾戶人家。在這生生不息的人類歷史中,作者似乎觸摸到了某種支持人類繁衍下去的潛在本能,那就是“堅守”。 

    第三部分:從“次日下午,……”到結尾。寫離開漢家寨后的精神之旅。 

                            倔強地回憶著漢家寨 

     “堅守著什么” 

                           仔細想著每一個細節 

       ▲教師評析:千百年來的生命存活之謎作者無法揣測,只是隱隱地感到了人的堅守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漢家寨,支撐著我們的民族,支撐著人類生生不息的繁衍。 

      三、寫作特點 

       1、獨具特色的語言。 

        沉郁、凝重的語言給文章帶來了一股蒼涼之氣,作者用了一連串奇異的比喻來描繪對于天山腳下獨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風蝕的痕跡像刀割過一樣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傷的一塊皮膚”;“無植被的枯山像鐵渣堆一樣”;“三道裸山之間,是三條巨流般的黑戈壁”;“漢家寨,如一枚被人丟棄的棋子,如一粒生銹的彈丸”;“三個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變幻交錯的時空結構。 

        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一書的首句首創了一種特殊的時空結構:“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伍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边\用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倒敘手法,容納了未來、過去、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 

    本文有兩處運用了這種結構方式。第8自然段:“這個地點在以后我的生涯中總是被我反復回憶,咀嚼吟味,我總是無法忘記它!钡2自然段:“無論后來我走到哪里,……四顧無援。”第2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總覺得那便是我女兒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從漢家寨的存在,從漢家寨人千年來的生存狀態,作者“隱隱感到了人的堅守”,并由這種堅守進而開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層反思:那就是,堅守精神與漢家寨、與漢民族天衣無縫的契合,與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達方式。 

        作者從漸行漸近漢家寨到零距離接觸漢家寨,一路走來,滿眼看到的是大地從繁盛到荒僻,寫的是荒涼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漸行漸遠地離開漢家寨,卻再也無法忘記漢家寨。永別了漢家寨悲涼嚴峻的風景,卻深味了漢家寨人堅守的精神。自始至終作者都將筆力凝聚于漢家寨的描寫,而感情的抒發是寓于其中的,是潤物細無聲的表達。 

       四、小結 

       通過對漢家寨荒涼、死寂的環境的描寫,我們深深地領略了漢家寨人所具有的堅守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他們歷經千年而依然固守在這片土地上,也正是這種精神哺育了我們的民族,乃至于整個人類。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自己的“堅守”,那就繼續吧,它將使我們更具有生的價值。 

      五、布置作業 

       假設多年以后那位穿紅花棉襖的小姑娘因某種原因走出這塊絕境,而后又回到漢家寨,請設想一下她離開的原因、在外界的經歷、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變化?描述時注意潤色你的語言。

     

    [《漢家寨》教案之二(語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九寨溝教案課件

    2.高二語文必修3諸子喻山水教案

    3.《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4.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5.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6.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7.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8.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9.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色 | 日本三级2020高潮 | 在线视频不卡欧美 | 午夜男女爽爽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久久天堂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