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亞娟
素質教育是近幾年來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它提醒人們注重教育 的實效性。在世紀之交的今天,社會飛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性。黨的十五大指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發展”,這就向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更高的 要求,教改勢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緩。作為基礎學科之一的語文教學又如何與素質教育接軌呢?下面我想從培養學生能力素質這方面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覺得應改變我們的 教學觀念。人的行動受大腦指揮,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會產生相應的教學手段。應試教育的指導思想在教師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教師教學圍著高考指揮棒轉,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教學進入了機械化模式,顯得死板、功利性強而忽視了實用性。究其根源還在于教師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質缺少了解。語文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每一瞬間,每一領域:閱讀材料需要語文,書面表達需要語文,生活中與人交往也需要口頭表達能力------這些都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基礎性與工具性。因此,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只是讓受教育者獲得知識,而是讓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獲得比知識更為重要的運用能力。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這句話便道出了教學的真諦:教會方法。但是,有些語文教師對這一點認識不清,他們不知道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不理解葉圣陶說的“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的含義,以為教語文只是單純的傳授知識,就如韓愈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從這種錯誤觀點出發,他們在講授語文課的時候,或者采用填鴨式教學,充當布道士的角色,有老師一灌到底,而且力求講細講深講透,往往是把一篇文章分成段、分成句、分成詞、分成標點、分成修辭------總之是大卸八塊,搞得支離破碎,缺少美感。這種傳統保守的教學思想束縛著教師的行動,使他們難以走出傳統教學的模式,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自然也根本無法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具有創造性思維的高素質人才。這種舊觀念急待改變。
教學觀念的改變,這只是向素質教育邁開了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便是改變教學方法,這是語文教學走向素質教學關鍵的一步。改變教學方法,可以分兩步走:
第一步,把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有些教師在打破傳統教學束縛的同時,又走向另一極端 。他們認為既然素質教育重在培養能力,就可以 淡化課堂教學,少傳授文化知識,多進行實踐活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試想,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人又如何談得上綜合素質呢?課堂教學的內容是基礎,是人們學習專業知識、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撐點,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基石。一個中學生如果連起碼的語言運用都不會,又談何綜合能力呢?所以,談素質教育非但不可忽視課堂教學,相反,應更重視課堂教學,而且必須加大課堂教學密度,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鐘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鉆研教學大綱,鉆研教材,握準時代脈搏,充分備好每一堂課。教師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不僅要備教法,也要備學法,要對課堂結構作精細的安排,努力做到教學的緊湊高效,不浪費課堂任何一分鐘。
當然,我們既然提倡素質教育,那么我們的課堂就不是教師一灌到底,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 ,不是只傳授死記硬背的知識而不注重培養學生能力的課堂。總的一句話,不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聽眾的課堂 ,而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素質教育的課堂 。這種課堂并非僅僅是三尺講臺,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組成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教師只是 臺邊導演,學生才是臺上演員。葉圣陶先生 認為:“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是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我們知道學生是素質的承擔者,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過主體的內化才能轉為素質。因此,只有在課堂上不斷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上課時主動求知,主動求學。心理學上提倡“成功教學”,也就是讓學生在積極主動中表現自己,并體現到成功的喜悅,在成就感的促使下獲取自信,從而追求新的成功。素質教育的課堂就應該是一個成功、有實效的課堂。
第二步,把素質教育延伸到課外。教育部長陳至立曾說過,即將到來的21世紀,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的發展,將使人類經濟社會生活發生新的巨大的變化。我們的學生正是跨世紀的棟梁之材,他們的任務不僅僅是適應新世紀的新局面,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肩負著祖國富強發展的政治使命,
[語文教學如何與素質教育接軌]相關文章:
2.如什如什么如什么造句
3.目光如炬的造句
4.如泣如訴造句
5.唐詩如酒
6.栩栩如生造句
7.用猶如的造句
8.素質教育論文
10.用猶如仿佛宛如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