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 陳祥書
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又姓姬。號有熊氏,又號軒轅。他生活在黃河地區,為遠古部落聯盟領袖。他統一了華夏,被尊為天下共主。他創造了文明,被譽為“人文之祖”。他逝世后,葬于橋山之頂;因而,其陵史稱橋陵。1942年,改稱黃帝陵,號稱“天下第一陵”。1961年,被評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評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
景區南端,為軒轅廣場:不對稱,半圓型;河卵石,五千塊。卵石五千,寓意五千歷史,五千文明。向北,是軒轅橋:長66米,寬8.6米;橫跨沮河,飛架印池;淚祖而沮,印臺洗印。軒轅橋北,是龍尾道:逐級升高,臺階95級;象征九五之尊,至高無上。拾級而上,就到廟前廣場。抬眼山門,為軒轅廟: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五間布局,樣式廓廡。石質花崗,風格仿漢;雄偉壯觀,古樸大方。廟門柱上,由內到外,有兩副對聯:院內千秋柏,祥云浮紫閣;亭中誠心人,喜氣繞朱軒。開天辟地,始祖神圣通四海;人文光輝,千秋永照遍九州。跨進廟門,左側是黃帝手植柏--“柏樹之王”,“世界柏樹之父”:高19米,徑11米;蒼勁挺拔,蒼翠欲滴。干如虬龍,盤繞空中;冠如華蓋,郁郁蔥蔥。向北行,為誠心亭:屋頂歇山,四邊無墻;面闊五間,進深一間。亭柱之上,掛兩幅楹聯: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世文章。誠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兒女情。誠心亭北,是碑亭:亭頂卷棚,開面五間;中間過道,兩側磚墻。面南柱上,刻有一幅對聯:上下五千年,縱橫三萬里。碑亭內,現存四通石碑:西側二通,前為毛澤東的“祭黃帝陵文”手跡,后為鄧小平的“炎黃子孫”題字;東側二通,前為孫中山的“黃帝贊”祭詞,后為蔣介石的“黃帝陵”題字。碑亭后西側,有“黃帝腳印”石:長62厘米,深約2厘米。腳印石旁,有一棵漢武掛甲柏。向前走,為人文初祖大殿:歇山屋頂,雕透花脊;闊面七間,深進三間。殿前柱上,書有一聯:祖功澤百世,宗德潤千秋。大殿正中,木質壁龕內,供著一尊石刻軒轅黃帝浮雕像:高3.6米,寬3.3米,重11噸。走近像前,細觀黃帝:站立沉穩,步履向東;回首西望,抬臂揚手。欣賞神龕,圖案四周: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凝視黃帝,聯翩功德:當酋長,戰蚩尤,誅榆罔,降炎帝,統部落,別野蠻,建國家,登帝位;造舟車,制衣冠,務農桑,創醫學,定音律,造文字,演算數,燒彩陶。軒轅廟,懷人文初祖,贊祖功宗德,頌民族文明。
轉過大殿,向北是祭祀廣場:平臺兩層,形狀長方;有一萬平米,可容五千人。東西兩側,各建三出闕:東西對稱,相向聳立。左右兩邊,列有九鼎八簋:一層平臺,分列九尊青銅鑄牛鼎,寓意最隆重;二層平臺,擺著八尊青銅鑄鴻叔簋,象征最尊貴。緊靠九鼎,還插有56面龍旗,代表56個民族。廣場北端,東有一口龍魂大鐘,莊嚴肅穆;西立一面龍威大鼓,威風凜然。據史載,公祭黃帝,起于春秋;世代相傳,綿延不絕。如今公祭,定時清明;規格高檔,程序規范:第一項,全體肅立;第二項,鳴放禮炮;第三項,演奏音樂;第四項,主祭就位;第五項,陪祭就位;第六項,主祭上香;第七項,獻爵奠酒;第八項,敬獻花籃;第九項,恭讀祭文;第十項,三鞠躬禮;第十一項,樂舞告祭;第十二項,典禮告成。清明公祭,主題鮮明:民族認同,國家統一,文明傳承,自強創新。繼續向北,為軒轅殿:屋頂覆斗,圓柱36根;柱間無墻,正方40米。屋脊古樸,屋檐沉長;斗拱碩大,屋內空曠。殿前立柱,從內向外,掛著兩幅楹聯:人文初祖,功德輝煌,冠蓋群倫澤萬世;黃帝子孫,團結自強,雄振華夏慰先靈。祭始祖,繼宏旨,重播九州畫卷;仰將來,齊鼓槳,共創龍裔家園。屋頂中央,有圓形天窗:直徑14 米,天光可直入。承天接地,天圓地方。殿內地面,鋪砌五色石,隱喻五色土,象征恩澤五方地。大殿中央,偏北之處,豎軒轅黃帝像石碑:總高7.6米,座寬5.68米,厚度3.48米;其造型如祖宗牌位,又似陵前石碑,更像古樸神龕。石碑正面,刻軒轅黃帝像:高3.9米,寬2.6米;平雕陰刻,仿漢風韻。腳步向東,回首望西;冠帶簡樸,著裝無華。石碑背面,刻有《史記》“黃帝本紀”節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軒轅殿,祭文明宗祖,顯同根共祖,揚民族團結。
回到山門,右拐向西,前往橋山頂,參觀黃帝陵。山腰上,有一棵中華世紀柏:采全國各省之土培植,掬黃河長江之水澆灌。其旁,有泰山五彩石,上刻《庚辰黃帝圣誕志》:先祖恩德燦如五彩,神州社稷穩如泰山。沿著陵道,逐級攀登;林木茂密,古柏參天:總數量八萬多,千年的三萬多;堪稱中國之最,當為世界罕見。向上爬,有黃帝陵守護神天黿:白澤神龍,華夏圖騰;背有河圖,神慧先知。走上神道,向前不遠,有下馬石,上面豎刻八字:文武百官至此下馬。神道盡頭,便是陵區:青磚圍墻,順依山勢;紅椽綠瓦,古色古香;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東門入陵,途徑漢武仙臺:北巡凱旋,夸耀武功,祭告黃帝,筑臺祈仙。穿過欞星門,登上橋山之巔,就是黃帝陵冢。陵冢前,有一祭亭:寬10米,深6米多;頂式歇山,飛檐起翹;八柱支撐,氣宇軒昂。祭亭正面,掛有紅色橫幅,上書八個黃字:緬懷始祖軒轅黃帝。亭柱上,自內往外,刻著兩幅對聯: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亭前,置放著供桌、祭器與供品,擺放著供人跪拜的拜墊。亭中,豎立高大石碑:高4.3米,寬1.2米,上刻“黃帝陵”三字。亭后,立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由橋山馭龍升天。走上前,細觀正中土冢:坐向西北,面向東南;高3.5米,徑16米;周48米,磚墻圍護。墓形扁球,墓臺方形;象征天圓地方,天地相合。繞墓一周,向北不遠,有仿漢龍馭閣:五層20米,見方4.2米。閣內墻上,有表黃帝功德的主題繪畫:黃帝誕生,部落崛起,賜姓建宗,修德振兵,興醫研藥,播種五谷,別出尊卑,制定禮樂,創立制度,橋山龍馭,人文初祖。站立閣頂,極目遠眺:沮河環繞,形成東灣西灣;陵冢所在,如同一尊盤龍:冢后山包就像龍首,麻花柏樹好似龍角,墓冢圓圓宛如龍珠,廟前步道好像龍尾。前爪,一只伸向東灣,一只延向西灣;后爪,一只向著縣城,一只藏于龍身。黃帝陵,奠軒轅始祖,明承脈壯魂,炳民族精神。
走下龍馭閣,沿原路下山;越過軒轅橋,回到軒轅廣場。臨別景區,深情一望,閃出一感:景區是民族的發祥,是民族的淵源,是民族的圣地;是民族的魂魄,是民族的贊歌,是民族的旗幟。因為軒轅廟,是民族文化、民族傳統的象征;軒轅殿,是民族使命、民族責任的標志;黃帝陵,是民族歷史、民族情感的化身。一言以蔽之,景區是民族的。(215101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
陳祥書
[黃帝陵景區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教師工作隨筆
2.美術教師隨筆
3.歷史教師隨筆
4.音樂教師隨筆
5.教師數學隨筆
6.幸福工作教師隨筆
7.教師隨筆感悟
8.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9.有關路過教師隨筆
10.教師研修隨筆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