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報
作者:及樹楠
試題變化
2003年試題堅持了穩中求變的原則,其總體框架沒有變化,仍是七個大題,但試題的局部卻有變化,且變化中有新意,現將變化的各點歸納如下:
1、文言虛字由20個減少為18個,刪去了“然、矣”,縮小了復習范圍。
2、文言文和現代文閱讀中的“概括中心思想”改為“概括中心意思”。兩者的要求和難度有所不同,“中心意思”多指文章本身所反映出的總的思想傾向,而“中心思想”還應包括作者的觀點以及作品的時代意義等。(過去習慣“中心思想”多用于記敘文,“中心意思”多用于議論文)。
3、試題中第一次出現了信息“整合”的概念(第19題和第24題),這對文章或材料的整體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整合”原來是物理學上的用語,現在廣泛用于社會生活,意思是化零為整,重新組合,融為一體,從閱讀角度看就是“歸納、概括、重組、融合”。
4、病句類型中的“語法性錯誤”和“語義性錯誤”分開考查(第5、第6題),降低了辨析的難度。
5、文言文增加了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第15題),往年將文中的6句話編為四組,選與中心意思有密切關系的一組,今年將裴矩的“佞于隋”與“忠于唐”的兩句話合編一組進行辨析。
6、名句默寫共3個題,一個課外題,兩個課內題,以考查課內背誦篇目為主。
7、在語言運用題中,滲透道德觀念和人文關懷(第24題改寫提示語)。
8、作文題體現了開放性、思辨性和限制性原則,題目是一個并列短語(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必須回答兩者的關系。
9、第一次提出作文題目中的“材料可用,也可不用”,從而將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區別開來。
10、作文評分標準有重大變化,將內容和表達分別給分,各占25分,突出了作文考核對表達的重視。
試卷分析與對策
第Ⅰ卷
1、字音和字形
(1)字音。2003年考查重點是:(1)形異音同或音近字,如第1題中的A項:宦、豢、盥、患、幻等;(2)形聲字:如C項中的“詣”(yì)、“隘”(ài),D項中的“霰”(xiàn)、“諂”(chǎn)等,其聲旁現在都不能正確表示讀音了;(3)多音字誤讀也是考查重點之一,最近12年共考了9次,如差、解、塞、提、泥、間、荷、處、橫、創、畜、惡、中、禁、省等等,復習時應予以特別關注。
(2)字形。考查重點是字音相同或相近誤用。第2題B項中的“伶牙利齒”中的“利”應為“俐”,C項“冒天下之大不違”中的“違”應為“韙”,D項“通諜”中的“諜”應為“牒”。此外,高考試題中還經常涉及字形相近誤用;字音相同,字形相近誤用;字音相同,字義相近誤用等。復習字音字形部分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根據錯誤類型,對癥下藥,集中訓練,如形聲字、形近字、多音字等。第二,字音的誤讀,字形的誤用,常常是由于對字義不了解,所以解決字音誤讀、字形誤用的前提是掌握字義。第三,抓規律,避免死記硬背,如多音字,常常是因為“多義”的緣故,“因義”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譬如“卡”譯音語素時讀kǎ(“卡車”、“卡賓槍”、“卡路里”);取和“不通暢”有關的義項時讀“qiǎ”(“關卡”、“發卡”、“卡殼”)。
2、詞語的運用(含成語)
詞語的運用是“語言的基本功”,是語言能力的集中體現,這一部分考查內容包括:(1)準確把握實詞的詞義、詞性、詞的色彩,詞義的輕重,詞義的范圍、用法、差別,詞序排列以及成語的使用等。(2)虛詞的使用,特別是關聯詞的運用。
考查的重點是近義詞和關聯詞的辨析和正確使用,以及成語語義的準確把握和成語的感情色彩。辨析近義詞應注意以下幾點:(1)抓不同語素,結合語境仔細體會詞的含義、色彩和用法上的區別,如試題中的“親臨”與“蒞臨”都含有“親自來到某處”的意思,但“蒞臨”,第一,多用于貴賓,有“尊敬”之意;第二,聽話人應在現場,依據第3題(1)的語境,孫中山的孫女既是特殊貴賓,又不在現場,所以只能用“親臨”,不能用“蒞臨”。(2)考慮適用范圍和對象,“計劃”與“規劃”的區別,“計劃”是指工作和行動以前預先擬定的具體內容和步驟,“規劃”指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展計劃,依照第3題(2)的語境是長遠的發展計劃,應用“規劃”。此外,辨別近義詞還應考慮:詞義的輕重,如“水平”和“造詣”,“批評”和“批判”,前者輕,后者重;詞的功能,如“阻礙”為動詞,“障礙”為名詞;語體風格,如“溜達”與“散步”,“聊天”與“談話”,前者為口語,后者為書面語。總之,要結合語境,從不同角度仔細分辨。關聯詞的使用辨析要特別注意其在復句中分句之間表達的不同意念關系。如第3題中的(3)“不僅是/而且是”表達的是遞進關系;“不是/而是”表達的是并列關系,依據文中的實際語境應選擇“不僅是/而且是”。至于第4題成語使用辨析每年都有,解答這類題應注意:(1)準確把握含義,防止望文生義,像D項“如數家珍”,意思是像數點家藏的珍寶那樣清楚,比喻對所講事情十分熟悉,使用這個成語的前提是熟悉的事物本身不能是珍寶,否則語義重復,而D項中出現“老舊鐘表”,“寶貝”本身就是“珍寶”,再用此成語自然不妥。(2)考慮語境制約,如“當時暴雨如注,道路泥濘,汽車已無法通過,搶險隊員們只好安步當車,趕到大坎”。成語“安步當車”的意思是“不乘車而從容不迫的步行”,而句中描述的是緊張抗洪搶險情景,情況十分危急,這里“安步當車”顯然與提供的語境相悖。(3)成語感情色彩,如“想入非非”是中性,“差強人意”是褒義,“趨之若鶩”是貶義,需結合語境仔細分辨。(4)注意搭配,如“一位莘莘學子”,“莘莘”是眾多的意思,與量詞“一位”搭配不當。
3、病句辨析
2003年考查范圍仍是“考試說明”中的六種類型,但將語法錯誤與語義錯誤分開考查。第5題中的B項屬贅余,C項屬殘缺,D項屬搭配不當。第6題ACD項都有錯誤,A項中的“禁止取締”既可理解為動賓關系,也可理解為并列關系;C句中的“看不上”既可理解為“看不起”,也可理解為“看不著(zháo)”;D項中的“憤慨對象”既可是“報案者”說了不實的話,也可是“圍觀者”坐視不管。辨析病句的主要方法是:(1)找出主干,找出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看是否有殘缺,是否搭配得當。(2)理出枝葉,看句子中定語、狀語、補語是否恰當地修飾或說明中心詞。(3)在完成上述兩項工作的同時,還要看語意是否有歧義,語序是否合理,句式是否雜糅,前后是否矛盾等等。(4)弄清關系,檢查復句,主要看復句分句之間的關系,看關聯詞語運用是否合理,分辨時既看關聯詞語,更要看句子的內容。
4、現代文閱讀
2003年選的是全球變暖給世界帶來危害一篇短文,著重考查了4個能力點:(1)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第7題);(2)篩選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第8題);(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第9題);(4)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的能力(第10題),解答這類題的步驟是:
第一步:弄清題干指向,抓關鍵詞語,例如第7題中的“溫室效應”,第8題中的“影響最嚴重的”一項,第9題中“人類自身活動”,第10題中的“推斷不正確的一項”等等。
第二步:找到原文所在區間,如“溫室效應”,在原文第二段第二行;“影響最嚴重的一項”,在原文第一段結尾句;“人類自身活動造成的災難”,涉及原文第三段、第四段;第10題涉及全文。
第三步:將原文與各選項認真核對、推敲,如果增加了內容或減少了內容,偷換概念,或曲解句意,都屬于不正確選項。如第7題,原文對“溫室效應”的解說是“在物理學上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于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而產生的保溫效應”,這句話是包含著產生“溫室效應”的4個條件:“透射陽光”,“密閉空間”,“熱交換”,“保溫效應”,只有A項四個條件具備,其他各項都有缺漏。
第四步:推斷題,一般涉及全文內容,只有弄清原文語句的隱含信息,才能確定“推斷”的正確與否,如第10題B項,“防止溫室效應加劇”只是“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臺風將遠離日本”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全部條件),因而此推斷不能成立。
5、文言文閱讀
重點考查文言實詞的詞義,文言虛詞的用法,篩選文中信息,歸納、概括文中意思和對作者觀點態度的認識評價。(1)解答實詞詞義題,一是要弄清實詞的基本含義,如第11題中的“諷”字,有“背誦”、“勸告”和“譏刺”等常見詞義,二是要掌握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從上下文看,“背誦”和“譏刺”與文意不合,而“勸告”是正確釋義,其他各選項以此類推。(2)解答文言虛詞用法,所謂用法有三層意思:(a)虛詞的詞性;(b)語法作用;(c)與現代漢語的對應關系。如第12題中的C項,兩個“焉”字,前者為語氣詞,后者為兼詞“于之”,其語法作用,一是表直陳語氣,一是既表直陳語氣,又兼指代作用,前者譯成“呢”或不譯;后者可譯成“向老師求教”。(3)解答篩選信息題的思路是將各組句子逐一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一組句子,然后再針對編組情況作出判斷,例如第13題B項中的上句“凡所陳奏……矩輒以聞”表明裴矩表面迎合煬帝旨意的特點,符合“佞于隋”篩選信息的要求,下句“陛下……恐非導德齊禮之義”是裴矩面諫太宗說的話,正是他“忠于唐”的表現,所以B項符合題干要求。(4)解答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題,要求考生讀懂全文,不要出現理解與概括分析上的錯誤。這類題目中的錯誤選項,常常是在大體正確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因此必須將選項中的每句話認真細致地與原文對號,看是否對文意有所改動。如第14題中的C項,這一選項分號后的表述沒有錯誤,但分號前的表述仔細核對,與原文不符。(5)解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題,要求考生能夠分析概括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結合選項作出準確判斷,如第15題,其中A、C、D三項均符合司馬光的本意,只有B項講裴矩由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而趨于高尚,與司馬光所說“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相悖,依據題干要求答案應為B。
第Ⅱ卷
第6題文言文翻譯、古詩詞賞析,默寫
(1)翻譯:高考要求直譯,必須字字落實,譯文除做到信、達、雅外,要特別注意對關鍵詞語的把握,因為這是直接得分點。如第16題(1)題的關鍵詞為“遂”(竟),“廷折”(名詞作狀語,譯為“在朝廷上”),“面從”(名詞作狀語,譯為“當面順從”),(2)題的關鍵詞為“惡”(厭惡),“忠”(忠誠),“佞(奸偽)。
(2)2003年古代詩歌賞析考查的側重點是結合“詩眼”,分析全詩意境,但此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評分標準中規定:如從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裝或修辭的角度,心理的角度,對“詩眼”進行賞析,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給分。如字的活用:“咽”使動用法,“冷”形容詞用為動詞等等。
賞析一首詩,應著重解決三個問題:(1)理解這首詩寫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2)弄清這首詩是怎么寫的,表達方法上有什么特點;(3)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對這首詩作出評價。
(3)名句名篇默寫,2003年考了3段,兩段課內,一段課外,復習時要先課內,后課外,要特別注意課內名篇中的名句,這是考查重點,默寫時首先領悟含義,對易混字、易錯字要圈出來,以引起注意,這次考試中有不少人將“期”、“僮”、“渚”等字寫錯。另外,書寫要規范,字跡要清楚,筆畫要清晰,不寫潦草字,不添減筆畫。
作者簡介
及樹楠:語文特級教師,現為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市中語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市教研室學科咨詢委員,曾獲天津市模范教師、市優秀園丁、市模范教師工作者、區優秀黨員和全國優秀教師等稱號。
[高考語文復習指導:讀懂2003應對2004]相關文章:
6.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8.高考語文復習整合成語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