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龍 。ò不帐〕埠需细拗袑W [238062] )
觀察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途徑,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知覺事物的過程。外界事物進入大腦的最重要關口就是觀察。沒有觀察,五顏六色的自然景物,復雜紛紜的社會現象就難以全面而清晰地把握,人們也就無法獲得豐富多彩的感性經驗和生活素材。
現在不少中學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頭痛。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對生活自覺、細致的觀察,則是中學生“無話可說”的重要原因之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有所積累,必須借助“觀察”去認識、了解客觀世界,并把這種認識變為一系列“信息”儲存起來,以備作文時隨時調用。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呢?
一、要有觀察的興趣。
梁啟超說過:“觀察的條件,頭一樁,是要對于所觀察的對象有十二分興味,用全副精神注在上頭!保ā讹嫳椅募罚┳阋娪^察中興趣的重要性。有了興趣,便可以自覺地接近觀察對象,并能積極地予以關注,步步深入,追根求源,從而有所收獲。
司馬遷有“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的興趣,胸中才“寬厚宏博”,執筆為文“疏蕩”而有“奇氣”;蘇軾有“求天下奇聞壯觀”的興趣,才不畏勞苦,過秦漢之故都,觀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稟府庫城池苑囿之大,“而后知天下之巨麗”,從而寫出內容充實,文字精美的文章,成為宋代文學泰斗。興趣,促使達爾文用幾晝夜的時間不停地觀察小動物的行為,終于有了偉大的發現。
這樣的例子很多,都說明了興趣對觀察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努力培養自己對自然、對社會生活進行觀察的濃厚興趣。
1、要有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良好心理品質。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只要用充滿激情的眼光去觀察,就必然會“觀”而有所“得”,正如日本松下之助所說的那樣:“我們如果能虛心地接受并觀察呈現在眼前的所有事物,必定可以掌握時機,獲得靈感!
2、觀察的目的要明確。瓦托斯基說:“觀察并不是漫不經心的掃描,而是一種受觀念支配的尋找證據的活動!庇^察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產生興趣,并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觀察。鄭板橋為了畫竹,在庭院里栽種了各種竹子,整天觀察不已,才使他的竹子畫形神兼備。齊白石畫的蝦圖,寥寥幾筆就使得蝦在畫上栩栩如生,這與他明確面專一的觀察分不開的。他買來各色蝦,養在盆中,仔細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
畫畫是這樣,寫作也是這樣。
3、觀察的形式要多樣化。要能注意在多樣的形式下保持觀察的興趣,獲得觀察的靈感?梢岳猛獬雎糜蔚臋C會觀察山水自然;可以利用社會調查的時機,觀察人生世態百象;甚至在街頭觀察別人下棋,都可以看出下棋人的種種性格特征。
二、觀察要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所謂特征,就是事物的個性。只有抓住事物的個性特征,才能達到對它深刻的本質認識。這樣,作文時才能把客觀對象真正地表達出來。
要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要學會比較。觀察事物既要了解此事物與彼事物的聯系性,即共性;也要了解此事物與彼事物得以區別的特殊性,即個性。這就要有比較能力,要能發現共性和個性的差異性,從而準確地把握住事物的特征。
比如觀察黃山松,我們會發現黃山松和一般的松樹不同,它是長在絕壁之上的,因而它的枝體只能向一邊伸展,從而呈現出“半邊樹”的外形特征。
2、要專注認真。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專注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在觀察中發現問題。魯班是個工匠,他在一次爬山的時候,被山上的一種野草劃破了手指,他很奇怪。此時,他認真起來,一棵小草為什么這樣鋒利?怎么能劃破手指呢?他仔細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長有許多小細齒。他進一步想到,如果用鐵打成邊緣上有細齒的鐵條,這樣不就可以鋸樹了嗎?于是,他發明了鋸子。
3、要反復觀察。有時靠一次觀察,即使非常專注,也未必能夠達到對事物本質特征的認識和了解。有些事物發展過程長而復雜,就必須多次觀察了解。如月亮,春月、秋月、夏月、冬月是不一樣的;圓月、虧月、上弦月、下弦月是不同的,如憑一次偶爾觀察的印象就任意描寫,則往往會出現錯誤。
三、觀察要能辯證地看問題。
福樓拜說:“觀察的第一個特征,就是要有一雙好眼睛。”這“好眼睛”便是體現在要能辯證地看問題。有了辯證的眼光,看事物就會清楚、銳利、正確。列寧在論述人如何正確反映、認識自然界時指出:“認識是思維對客體的永遠的、沒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應當理解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沒有運動的,不是沒有矛盾的,而是處在運動的永恒過程中,處在矛盾的產生和解決的永恒過程中!保ā读袑庍x集》)
這就告訴我們,一切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僵化的觀點都是違背辯證法的。
1、要由表及里地看問題。觀察一種現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考慮得深刻一點,要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比如,我們看到有些動物,相互間互相搏斗,殘殺,表面看,是不好理解;可是,當你了解到動物間的殘殺搏斗是為了優勝劣汰,而使其物種在整個生物鏈中更具優勢時,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2、要全面看問題。不要只局限于某一個點上看問題,而應該全面地進行考慮,這是觀察事物重要的環節。重拳出擊時,先要把“拳”收回來,我們不能只看到收回來的這一“點”,而應考慮到整套動作之后的“力量”。再比如,小孩剛學走路時,肯定要跌交,甚至會摔得頭破血流。但我們不能怕跌交,就從此不讓小孩在地上走路了。
3、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有些時候,在起始階段是不完美的,我們不能用固定的眼光去觀察它,而應該放開眼量,著眼于未來。
“丑小鴨”變成美麗的“小天鵝”,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四、要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在某種意義上,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比擁有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觀察的習慣,就會隨時隨地關注周圍的一切,而不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1、要注意變換方位。同一件事物,方位不同,它所呈現出的狀貌將一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便是這個道理。游覽風物、觀山察水如此,觀察社會和人物更應如此,沒有左看右看,前看后看,遠看近看、里看外看、正看側看的精神,是不能把握時局動向和人物性格的。
北京一位中學生寫中國軍事博物館,遠遠地看象一塊多層的大蛋糕;走近看,如同一個龐然大物;走進去,簡直就是一座迷宮。這樣寫就很有層次感,而且生動形象。
2、要養成自覺意識。要注意養成自覺觀察身邊人事的良好習慣,隨時做個“有心人”。
狄更斯是英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最杰出的代表,他塑造了眾多“小人物”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的雛形都是狄更斯善于觀察身邊人物的結果,他不管刮風下雨,每天到街頭去觀察行人的舉止,諦聽他們的言談,然后記錄下來,從而塑造出了眾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我國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也是如此,作者總是在村口設茶擺煙,聽人言談,終成巨作。
3、要善于思考。這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李四光曾說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的步驟!痹谟^察中,還應注意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所獲,而不致使觀察所得如同“過眼煙云”。
丹麥著名科學家雅各布博爾,在天體研究方面成效卓著。他成功的秘訣之一,便是他對事物的細心觀察以及認真思考。一只花瓶被打碎了,人們掃去碎片便了事,而雅各布博爾卻成了細心的人,經觀察發現: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這些碎片的重量之間有著嚴整的倍數關系。即:最大碎片與次大碎片的重量比為16:1,次大碎片與中等碎片的重量關系是16:1,較小碎片與最小碎片的重量關系是16:1。于是,博爾便將此規律用于考古和天體研究,從而由已知文物、隕失的殘肢碎片推測它的原狀,并迅速恢復它們的原貌。
五、觀察后寫“觀察筆記”
觀察筆記雖不能說是一種正式的文體,但也是練筆的一種好方法。它可粗可細可概括可具體,可敘述描寫,可抒情議論,篇幅可長右短。寫“觀察筆記”應該做到:
1、隨時寫。就是一有觀察所得,就立即寫下來,既是對觀察結果的記錄、鞏固,又能很好地積累寫作素材,以備以后作文時選用。
2、堅持寫。就是要堅持不懈地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厚積而薄發”,不能只憑一時興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3、講技巧。觀察筆記即使不是正規作文,也存在觀點篩選、材料組織、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問題。一般而言,純感想,純議論、純主觀的東西,象個人回憶,內心獨白等,就不宜列入“觀察筆記”的寫作范圍之內。
作者郵箱: tangjlong@msn.com
[淺談觀察能力的培養(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淺談電子技術論文
10.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