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歸納概括題出錯方式小結(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6-8-1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山東平邑第一中學    李樂民

    高考文言文除考查實詞、虛詞、句式、翻譯外,著重考查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1999、2000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知識點依次為:實詞的意義、虛詞的用法、特殊句式、翻譯、信息篩選及歸納概括。就其難度而言,一般以最后一個知識點為最。這種歸納概括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要求學生答出某個論點的根據、某個事件發生的原因、某種發展導致的結果等。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綜合能力,其難度要比把握文意高。

    縱觀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題,“歸納概括”題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選項”的方式出現。究其各選項的出錯方式,可歸納為“誤用因果”、“事件雜糅”、“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和“詞語誤解”幾種類型。試分述之。

    (一)誤用因果。這類錯誤是指原文上下兩件事不構成因果關系,而選項卻以因果關系處理。

    1996年全國高考試題第19題B項,“(郭永)杖責巫師后求得大雨,以至縣中百姓刻石記載了他的奇功異績。”這里一個明顯的錯誤是“杖責巫師后求得大雨”,一個“求”字暗含了因果關系,即因為杖責巫師,才求得大雨。依據原文“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杖巫”與下雨之間不構成因果關系,而僅是承接關系;另外下文“縣人刻石記其異”中的“異”不是指郭永有“奇功異績”,而是指下雨這件事奇異。

    (二)事件雜糅。這類錯誤是指把兩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狀語、定語或其他條件。

        99年全國高考題第16題D項“蘇瓊關心人民疾苦,敢于為民請命。在治內遭受災害的情況下,他謝絕了善意的勸告,仍然冒著獲罪的危險革除淮禁舊弊,造福兩岸。”這一選項把“治內受害”和“革除舊弊”兩件事融在了一起。毛病就在于“謝絕了善意的勸告,仍然冒著獲罪的危險”這一句屬于前一事件而非后一事件。文中有證:“天保中,郡界大水”……“綱紀謂瓊曰:雖矜饑餒,恐罪累府君。”因此,冒獲罪危險的是蘇瓊賑災。

    另外,94年全國高考題第19題B項混淆了“歸家之后”和“末除吳郡海虞令”兩個狀語,“堅持縣祿唯以養母一身”不是在“歸家之后”,而是在“除吳郡海虞令”時。

    (三)無中生有。這是指原文無此意,而選項中平添了內容。

        97年全國高考題第19題C項中說“(狄仁杰在勸諫時)使得高宗感到十分為難,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諫勸。”這里又有兩處不符合原文,即“為難”和“不得不”,高宗“為難”原文并無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說明高宗在接受諫勸時并不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一題的錯誤就屬于無中生有。

    (四)顛倒是非。這類錯誤是指原文有相關的表述,但選項中的表述恰恰與原文相反。

        93年六省市試題19題B項便是犯了此類毛病。李衡妻反對積財,李衡“遂不言”,然而秘密使人“種甘橘千樹”,種樹的舉動足見李衡不同意妻子的看法,而選項卻表述為“(李衡)用沉默不言來表示心里同意妻子不應積財的觀點”。正與原文相反。

    (五)詞語誤解。這類錯誤很細小,因為往往僅是一個詞解錯了,而其他表述完全無誤。

        再舉98年全國高考題的例子,第22題A項中,在李若水表示不應“用隆重的禮節”為高俅治喪時,“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選項中用了“當即”一詞,這是對原文中“再”字的理解有誤,原文說“章再上,乃止。”此處“再”是“兩次”的意思,因此選項錯誤。再如,96年全國高考題19題D項中說“(郭永)數年后回大谷復職時”,這里的“復職”顯然又是對“過”字的理解有誤。

        綜上所述,文言文文意的歸納與概括題,大致可從句間關系,條件限制,原文有無表述、表述是否恰當以及詞語解釋等方面入手,對照選項逐一篩選,最終做到去偽存真。

    [文言文閱讀歸納概括題出錯方式小結(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趙普文言文閱讀題

    2.語文文言文閱讀題練習

    3.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解析

    4.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參考

    5.黔之驢文言文概括翻譯

    6.《王充肆博覽》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7.文言文王子猷逸事閱讀題及翻譯

    8.黃生借書說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9.木蘭詩的文言文閱讀題

    10.文言文《鮑子都》的閱讀題答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综合久久久综合欧美98 | 亚洲激情五月天激情 | 亚洲欧美日韩专区一 | 天堂日本美女在线播放 | 亚洲中出在线视频 | 最新日韩欧美理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