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活論(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6-8-1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王斌林   wbl4072900@yahoo.com.cn  湖南省長沙縣第一中學 

    內容提要   活,就實質言,指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的統一,學習內因與外因的統一。一、以厚求活:語文有兩翼,一翼指生活,一翼指課外讀書。二、以實求活:實指實踐,實在,落實。三、以和諧求活:和諧首先指學習氣氛的和諧。(一)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二)自由的治學風氣。其次指學生身心發展的和諧。特別重視知能情意美的和諧發展。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和諧發展的人。四、以啟求活:要重視“憤”和“悱”。設疑是啟發思想的核心,是活的關鍵。(一)何處設疑是要先考慮的。大處,小處;疑處,無疑處;文眼處,切入點處。(二)抓住學生心理,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這是設疑啟發的出發點和歸宿。設疑的形式要新;多設求異之疑,開放之疑。五、以變求活:不要怕變。只要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有所發展,怎么變都可以。因教材而變。最重要的是課課有變。因學生而變。備課準備要細,運用要粗。善導的老師也可跟著學生走走。

    總之,“厚”為活之本源,“實”為活之基礎,“和諧”為活之氣脈,“啟”為活之核心,“變”為活之保證。以此五者求之,語文教學當活。

    關鍵詞     語文     教學     活

    什么樣的語文教學才稱得上“活”?就實質言,當指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的統一,學習內因與外因的統一。單就學生表現而言,當指這樣的狀態:學得主動靈活,巧于聯系,善于運用;讀、寫、聽、說、思同步提高,知、能、情、意、美協調發展。如何能活?本文擬從“以厚求活”、“以實求活”、“以和諧求活”、“以啟求活”、“以變求活”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以厚求活

    語文教學要活起來,離不開兩翼,一翼指生活,一翼指課外讀書。這兩翼是活之源的問題。

    語文教學之活在生活中。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劉國正先生說,語文教學聯系生活是活的根本所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真善美對學生人格升華、感情豐富、氣質脫俗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面前時洋溢于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①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一是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其素質,二是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其求知,三是提高學生能力,發展其智力,四是活躍學生思想,充實其生活。

    語文教學之活在課外讀書中。2000年秋季全國通用的高語新教材有配套使用的語文讀本,新大綱更明確指定了二十部中學生必讀書,規定了閱讀總量,這是完全合乎學生學習需要的。

    生活體驗多、讀書多的學生總表現出這樣的特點:視野開闊,思想深刻,情感豐富,語言鮮活,有較深的文化底蘊。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鼓勵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博覽群書。告訴他們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方為語文之本。

    其次、立足課堂,面向社會,面向課外讀書。要讓課堂成為社會生活和課外讀書的聚散點。

    廣泛地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使課內外銜接起來,就是一種較好的形式。葉圣陶先生說“善讀未寫書,不守圖書館。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②對課外活動,要做到長流水、不斷線。宜昌市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其課內外銜接經驗已在上海、南京等地推廣。諸如“從交往中學語文”、“社會調查”(僅社會用語調查就大有可為)、“收聽新聞”、“看節目”、“演講、辯論、朗誦”、“文學社”、“手抄報”、“讀書筆記展”等都實在、管用。

    生活的底子厚了,讀書的底子厚了,則積水也厚,負大舟也有力,才恢恢乎游刃有余。水土肥沃,語文教學之樹才充滿生機,四季常青。反之,必是板滯的,枯竭的,如斷源取水,折木求花,了無生機和活力。

    二、以實求活

    劉國正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應是實與活的統一,并有專論。

    對這個問題我有三個方面的理解。

    (一)實指實踐。語文系技能,當從實踐中獲得,沒有大量的實踐,語文不可能學好,“活”更無從談起。劉國正先生更在《燈火闌珊》一文中強調,應繼承“多讀多寫”的合理內核。但這種實踐正如張志公先生所說,實踐是把聽說讀寫融合在一起,豐富多樣的,面向實際應用的,密切結合生活、學習和工作實際的,因而是生動的,饒有興趣的,而不是濫做試卷那類的機械訓練。如此,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語文可活。

    (二)實指實在。特別是在作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時,要力求實在、有用。判斷是搞形式主義,還是切實可行,就看這一設計或組織,是否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并學有所得。切忌表面熱鬧,內里冷清。現今很多地方搞教學比武,重形式,輕內容,教者“做課”,學生茫然。這實在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誤區。

    (三)實指落實。讀書要老實,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話要清清楚楚地說,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完成。高語新教材強調學生要大量背誦古詩文,教師在這一方面對學生不能放松要求,該背的一定要督促學生背好、記牢。必要的“死”是“活”的前提,語文學習存在一個先“死”后“活”的道理。

    一言以蔽之,實,才能活。實是活的基礎、條件、保證。

    三、以和諧求活

    語文教學有一股活氣,這股活氣存在于和諧之中。

    和諧首先指學習氣氛的和諧。(一)提倡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道尊嚴俯瞰式的處理師生關系,只能給學生以威壓,要知道,學生心靈上是獨立的,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學應反對專制,提倡民主。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收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才能造成趣味、歡快、輕松和舒適的教學氣氛,甚至能“消除心理上、生理上的無謂示動,把自我控制的力量導向不會產生疲勞的事情上”。(二)提倡開放自由的治學風氣。語文最講究個性,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個性發展,于閱讀最忌一千個讀者只一個哈姆雷特,于寫作最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應多求異,少求同,求過程,輕結果,求多樣的開放,忌單一的閉塞。

    和諧其次指學生身心發展的和諧。這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指讀寫聽說思的同步提高,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不贅述。一指知能情意美的和諧發展,這個問題值得重視。因為應試的影響,教學中普遍重知能,輕情意美,造成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這首先要解決一個為什么而教的問題。為應試而教還是為發展人而教,我認為語文教育,乃致整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和諧發展的社會新人,“以人為本”是全世界政治、經濟及各領域的一個新理念,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追求學生的和諧發展。和諧發展的學生當具備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質、必要的科學文化素質、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

    “目中無人”的教師對課文則進行肢解,將文章的情感、韻味閹割殆盡,對學生則進行單調、重復枯燥的機械訓練,在這里學生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工具,不是全面發展的人而是偏狹的人。所以于漪高揚人文旗幟,李鎮西強調立足課堂,面向社會,深入心靈,并特別指出“深入心靈”是前兩者要共同達到的目標,甚至應該說是語文教育要達到的目標。③這正是矯正時弊的思想。如此學生身心和諧發展,語文既教書又育人,靈動而充滿情味,生機郁勃,鮮活無比。

    四、以啟求活

    教師不能灌,不能唱獨角戲,要善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歐陽黛娜老師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堂上每一秒時間,每一個最小的環節來進行啟發式教學,這是語文教學藝術求活的契機”。④

    有老師抱怨啟而不發,我以為多是啟不得法。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⑤宋代朱熹對此注解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⑥通常,我們注意了“啟”與“發”,卻常常忽略了“憤”與“悱”。作為老師,怎樣才能啟而得法呢?

    首先要使學生進入“憤”“悱”的狀態,關鍵在善引。引而不發躍如也。引,要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如提供資料,如事前的方法指導,如必要的暗示啟發。

    其次,營造好一種氛圍。如老師的情緒感染,如課前的有意布置,如展開競爭,如故意反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設疑,這是啟發思想的核心。此處聯系初高中教學課例來談。

    (一)何處設疑是先要考慮的,這較多的著眼于教材。

    1、可從大處設疑,如課題與材料的關系,如主旨,如思路。例如《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一文,可這樣問:(1)江澤民于哪一年發表了這一講話?文章涉及的時間上溯到哪一年,下沿到何時?(2)文章寫到了哪些內容?當中哪些內容看來無關乎北大?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這樣兩個方面的問題,從整體著眼,易于使學生把握內容,理清思路。

    2、也可小處設疑,關乎一字一句。如錢夢龍老師為了講“孀妻”的“孀”,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這個問題既有趣味性,又有曲折性,令人拍案叫絕。

    3、于疑處設疑是必然,更應從無疑處設疑。無疑處不是指無關痛癢之處,當是學生容易忽視,教學又需要點撥之處。如《七根火柴》一課,寫無名戰士腋下的火柴,用了修飾語“干燥”,學生粗粗讀過,老師便當點出。又如,《項脊軒志》中寫亡妻,偏寫枇杷“亭亭如蓋”,這是何意?學生便當明白,這些貌似無關緊要處文字,實則大有干系。

    4、從文眼處設疑,常能收以小見大、以簡馭繁、以少勝多之效,能激活課堂,教活課文。

    教《荷塘月色》,抓“不寧靜”三字,這樣設疑:“不寧靜”的心情表現在哪些方面?這種心情是怎樣產生的?怎樣排遣這種不寧靜的心情?

    教《杜鵑枝上杜鵑啼》,抓“杜鵑啼”三字,這樣設疑:中國人怎樣看待杜鵑啼?外國人怎樣看待杜鵑啼?對同一種自然現象為什么會有不同看法?這三個問題,簡單清晰,卻幫助學生理清“東拉西扯文”的內容,摸清“委婉含蓄文”的感情。

    5、如果沒有明顯的文眼,則可選好教學的切入點,從切入點處設疑,以振起全篇,帶活一課。比方教《觸龍說趙太后》可這樣設計:趙太后對觸龍游說的態度是怎樣一步步變化的?為何如此?從趙太后表現入手,反觀觸龍游說藝術,此為設計之巧。

    總之,從文眼處、從切入點處設疑,可收到綱舉目張、條理暢達的較果。最能事半功倍。

    (二)抓住學生心理,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這是設疑啟發的出發點和歸宿。這較多的著眼于學生。

    1、設疑形式應新。如教《皇帝的新裝》,設計一:皇帝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設計二:填充“         的皇帝”這一偏正短語,使之成為文章的副標題。又如教《勇氣》。設計一:這篇文章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么?設計二:作文忌重復,可《勇氣》卻偏用重復來結構文章,這是為什么?又如講《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中“且”字之意,設計一:直問“且”字何意。設計二:愚公多大年紀了?這是曲問,學生可能一答為九十歲了,二答為快要九十歲了,就此明白且字之意。

    比較三課的前后設計,后者因其新穎,更能激發學生興趣。

    2、多設求異之疑,開放之疑。回答是多樣的,不求統一,如此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活躍的,課堂也能活起來。如教《項鏈》一文,可設此一問:小說的結尾,瑪蒂爾德在明了假項鏈這一真相后,會有什么反映?

    五、以變求活

    萬物變則活。語文教學要善變,突破了陳舊的模式,因襲的套路,才可變中求活。

    不要怕變。只要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有所發展,怎么變都可以,什么都可以變。

    如何變,這里談兩點。

    (一)先談因教材而變,擬以實驗本高一冊第一單元為例。

    這個單元的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要抓大放小,抓住這個重點,而不面面俱到,則能有別于其它單元。單元內一二課得法,三四課用法,當有教讀自讀之變。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各課特點,課課有變。

    就“整體感知”而言,《荷塘月色》可以從思路入手。《杜鵑枝上杜鵑啼》可從課眼“杜鵑啼”三字入手,具體方法如第四部分所述。《拿來主義》則可從題目入手設計三問:什么叫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怎樣實行拿來主義?《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則從關鍵段即第二段入手把握內容。

    就“揣摩語言”言,雖都需聯系語境,但也應講出《荷》之美,《拿》之形象化,《在》之得體,《杜》之含蓄。

    既教給普通的方法,又教給各課的特色,正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二)再談因學生而變

    一切教學設計,著眼教材的同時更要著眼于學生。教學要因學生而變,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這里重點談課堂組織教學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學生而變。即學生不總是被老師“巧妙”地牽著鼻子走,善導的老師也要跟著學生走走。陶行知先生說得好:“好的教師不是教,而是教學,教學生學”,“如果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那時先生就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一方面也就樂學了”。⑦

    這首先涉及到如何看待備課的問題。我認為準備要細,運用要粗。

    準備要細,特別要多設想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但運用要粗。因為教學的推進主要靠學生。老師應得課前設計之神髓,略其形跡。這神髓最關鍵處指教學目的,其次當指方法,指教學的思路和層次。得此神髓,原設計便因學生而變,可增可減,可調可換,這樣的課堂才能活。否則,學生跟老師,老師跟教案,不能活。

    尊重學生在教學推進中的主體作用,還可提兩點。

    其一,可研究這樣一種課型。生質疑;篩選合并疑問,組成“主題板塊”;解決一到兩個板塊。課堂教學真是依學生而動,但老師要胸有成竹。

    其二,善以學生回答中的“亮點”為契機,因勢利導,推進教學。

    如教《觸龍說趙太后》一課,學生說出“觸龍說話是為了引起趙太后同感”的句子,我感到“同感”二字可能是教活這一課的契機,于是板書“同感”二字,讓學生順勢討論觸龍是如何引起趙太后同感的,解決了如“入而徐趨”“談飲食”“談令補黑衣之數”等問題。

    如此,投學生之機,取教學之巧,教活一課。

    語文教學當求活,如何求活。以“厚”為活之本源,以“實”為活之基礎,以“和諧”為活之氣脈,以“啟”為活之核心,以“變”為活之保證。以此五者求之,語文教學當活。

    參考文獻:

    ①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周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第  6頁。

    ②李兆群:《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常德師院中文系,2001,第  7頁。

    ③《語文教學通訊》,2000,第  5期,第   4頁。

    ④戴江潛主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藝術與研究叢書--歐陽代娜中學語文教學藝術初探》,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第 65頁。

    ⑤《論語述而》

    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⑦劉赤符:《中學語文素質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常德師院中文系,2001,第 30頁。

    [語文教學活論(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緬懷先烈活廣播稿

    2.教師的語文教學計劃

    3.小學教師語文教學計劃

    4.教師初中語文教學計劃

    5.小學教師語文教學主題論文

    6.帶有“活”字的成語

    7.論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8.初中心理健康說課稿

    9.初中心理優秀說課稿

    10.初中心理說課稿模板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网站 |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精品 | 日本亚洲韩中文字幕 | 日本私人免费观看手机版 | 首页中文有码中文字幕20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专区 久久综合香蕉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