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02-11-26 記者 從玉華
新版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但在那些連課桌椅都不夠、教師印試卷還用鋼板蠟紙的山村小學里,老師不知道怎么向學生解釋“什么是鼠標?”“上網咋回事?”---
“老師,電腦長啥樣?什么是鼠標?上網咋回事?”每當學生上到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一冊的第八課《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提問時,當了8年山區小學教師的黃鸝,心就擰成了疙瘩,不知道怎樣回答。
在廣西平果縣城關鄉同仁小學這所連課桌椅都不夠、教師印試卷還用鋼板蠟紙的山村小學,學生沒見過電腦,教師沒摸過電腦。這一課的教學給教師帶來很大難度。
黃鸝告訴記者,教材太“洋氣”,太“城市中心化”,貧困山區的孩子不適應,這些問題以前就存在,今年廣西很多學校推行了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審查通過的小學語文課本后,這個問題更嚴重了。
黃鸝還舉了課本“洋氣”的例子。語文第八冊的基礎訓練7的作文:“你喜歡學校組織的活動嗎?比如參觀工廠,游覽名勝古跡。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項活動來寫。注意要把活動的內容寫具體,把活動的過程寫清楚。”黃老師說,工廠、名勝古跡對于山區農村的小孩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假如能在這一作文題中注入一些充滿農村生活色彩、貼近農村小學生的內容提示,相信更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肯德基”、“漢堡包”雖然好吃,但“茴香豆”、“烤紅薯”也別有一番味道。
11月初,黃鸝老師給“小學語文教材編輯組”發了一封信,列舉了上述情況,呼吁編寫適合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使用的教材。
語文教材編寫方面的專家,小學和中學《新語文讀本》的主要策劃者任不寐知道這件事后,給這位普通的農村教育工作者寫來了一封信。
任不寐在信中稱,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教育界和文化界就一直很關注中小學語文教育。但到目前為止,批評的對象主要還是語文教育的工具論,重教化而輕美感,以及背后的“成人中心主義”。黃鸝老師為這場討論補充了一個新的論題:傳統語文教育不僅是成人中心主義的,也是城市中心主義的,對于這個問題,業內人士還關注不夠。
在記者的采訪中,有的基層老師反映,廣西的高考都撕開了口子,實行二次高考,能不能在教材上也因地制宜,推行既符合教學改革需要,又體現地方特色、適合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使用的教材?對此,教育界人士也是見仁見智。
廣西教育廳教材中心的周克依說,近幾年,反映此類情況的人很多,這一問題在廣西具有普遍性,近10年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在探索教材改革,目前已有10家出版社通過了國家鑒定,獲得了教材編寫權,但廣西不在其中。現在廣西有三種教材通行:北師大版、人教版、江蘇版,比起從前人教版一統天下的局面,應該說已經有了不小的進步。
至于有人提出教材分農村版與城市版,周克依稱,其實人教版教材早就有農村版,但那是從經濟角度考慮,內容都一樣,農村版是黑白印刷,價格便宜,城市版彩色印刷,價格略高。目前,廣西正在推行地方課程建設,其中勞動技能課的教材分農村版與城市版,城市版偏重社區服務,農村版則偏重農村服務。他認為,打破教材壟斷,因地制宜、體現地方文化特色,應該是我們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
對于打破教材壟斷,廣西北流平政初中的鄭春松老師表示認同,但對于發行“農村版”和“城市版”,他認為沒必要,“不能因為農村孩子沒見過電腦就不提信息社會,讓孩子想像一個沒見過,而以后有可能見的東西,總比他根本不知道這個東西存在要強得多。不能因為追求教材的接近性,放棄開放性。”
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教學論專家黃麟生認為,“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語文”,我們的語文教材一定要選擇與生活貼近的東西,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相差很大,所以要盡量選擇兩者的交叉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初中課文里有篇《奇特的激光》,激光離城市和農村學生的生活都很遠,可誰都能讀懂它。還有魯迅的作品,他筆下的東西距離今天也很遠,可學生還需要學習經典,因為人性與感情都是相通的。黃麟生說:“我個人并不贊成絕對的農村、城市二元化,鄉土教材可以作為輔助教材,太‘本土化’可能導致學生遠離開放與文明。”
[先進語文課本難為農村師生]相關文章:
3.課本窮人的課件
6.高中課本英語課件
7.社戲課本閱讀答案
8.國學課本讀后感
9.教師生活隨筆
10.師生讀書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