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瑞文網!

    高考狀元勵志故事(2)

    勵志故事 時間:2018-03-30 我要投稿
    【www.givethemtheworld.com - 勵志故事】

      “太多的贊美讓這個10歲的孩子一時間把握不好自己。”張炘煬本科時的導師張躍輝說。學校針對這個特殊學生設立了“培養小組”,由數學系教授張躍輝和副教授劉華擔任他的指導老師,每個星期為他安排兩次單獨的相處時間。

      從一開始,張炘煬就直呼兩位導師的名字,“既然知道名字,不叫白不叫。”于是,導師劉華送給他一部《論語》,要求“畢業前背熟”。從校方的立場看,培育一個10歲的大學生必須“先成人,后成才”。

      不過,和所有早慧的孩子一樣,張炘煬最先表現出來的還是學業上的天賦。在張躍輝的記事本里,記錄著許多這個少年的逸事。有一次上課,別的同學都在認真聽,這小子突然鼓起掌來,說是因為看到了“多項式對稱的美,情不自禁”。張躍輝為此感到震驚:“我確實想表達對數學美的感受,但此前從未有過共鳴。”另一個故事則反映了張炘煬非凡的記憶力,大一下學期,他完全憑心算解出一道八元二次方程。

      為彌補因為年幼而缺乏的敘述能力,劉華曾要求張炘煬用500個字描述自己的辦公室。半個鐘頭后,他發現紙上只寫了一行字———“廢紙堆上漂浮著幾張桌子”。劉華發現,張炘煬能敏感地發現事物的核心所在。這個少年所具備的天分他前所未見。劉華經常帶著他去公園,張炘煬會因為某片樹葉的脈絡結構很漂亮,呆坐下來,盯著看上半個鐘頭。這種“專注”,被認為是數學研究或其他學術研究最重要的先天素質。

      可另一方面,這個10歲的少年也像許多同齡人一樣,無法在課堂上認真聽課超過10分鐘。每隔幾分鐘,這個坐不住的學生就會用油彩筆在同學的衣服上作畫,或是悄悄地把女同學的頭發綁在椅背上。這個好動的少年很輕易地與比他大8歲的同學交上朋友,還在班上認了4個姐姐,“我喜歡跟她們一塊兒玩,她們很漂亮。”

      “有比我更牛的人嗎”

      12歲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在同學賈艷的印象里,“一個暑假過去,這個弟弟突然就和我們疏遠了”。很明顯,張炘煬在大學迎來了青春期。那時他每頓飯要吃4個饅頭或6兩米飯,學會了自己弄水洗臉刷牙,講話甕聲甕氣,身高也很快從1.43米逼近到1.70米,開始像男子漢一樣鍛煉身體。

      在劉華提交的報告中,此時的張炘煬被描述為“倔強而自信,從不打算服輸或投機取巧”。值得稱道的是,如果一道選擇題不會做,他寧愿空著也不蒙答案。不過,他也會因為參加一期訪談節目,在全班同學面前露了臉而得意洋洋一個月。

      “張老師,你說,現在這個班里還有比我更牛的人嗎?”考上研究生之后,張炘煬在一次課間休息的時候,當著所有同學的面,忽然問張躍輝。

      “這沒什么了不起,”張躍輝很平靜地回答,“如果每個學生都能擁有兩位導師,都被允許提前考研,班里好幾位同學完全都可以考上研究生,而且成績會比你好。”

      但打心眼里,張躍輝也認為自己的這個學生“的確很牛”,只是,“我必須在他懷疑自己的時候夸獎他,在他翹尾巴的時候打擊他。”他有時會拿自己上高中的孩子和張炘煬做比較。“驕傲、叛逆、反抗……當人們把他當成一個大學生的時候,會看不慣他的某些言行,并以此說明他不夠格。”張躍輝說,“但是說到底,他就是個13歲的孩子。”

      “沒有他就沒有我”

      如今,這個13歲的碩士研究生,與父親張會祥同住在北工大的一間博士生宿舍里。

      “父親和你比誰更優秀?”有人問張炘煬。“也許我更優秀。”張炘煬回答,“但是沒有他就沒有我。”

      在張炘煬兩歲識字、5歲上小學、9歲上高三、10歲上大學的傳奇經歷中,父親張會祥始終扮演了主導者的角色。

      張會祥1978年參加高考,從河北科技大學畢業后,他一直在街道做普通干部。在發現兒子的早慧之后,張會祥萌生了從“超慢式”教育中突圍的想法,繼而總結出一套“量化為先”、“求博不求尖”的教育理念。

      從這個10歲的少年走進大學那天起,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3年前,張會祥把家從遼寧盤錦遷到河北廊坊,妻子吳慧娟也調到廊坊教書,張會祥則與兒子住在大學校園里,專職“陪讀”。大一下學期,張炘煬的成績下滑,曾出現4門60分。在父親的指導下,他恢復了過去的學習方法,同時向學校申請不上英語課,改由父親指導自己復習。在“英語靠死記硬背”的思想指導下,通過了英語4級和6級。考研期間,張會祥領著兒子背“十七大報告”,為兒子規定考英語的做題順序。

      有評論認為,這種陪讀的模式不可復制,而現在的成績,只是將應試教育發揮到了極致。可在張會祥看來,討論這些根本沒有任何意義,13歲的張炘煬走上的是一條單行道,只能這么走下去,而自己的任務就是確保張炘煬順利拿到碩士學位,“那時孩子也大了,他可以自己做出選擇。”有時,張炘煬會把“菲爾茨獎”(注:國際數學界的最高獎項)掛在嘴上。可張會祥為兒子設計的路只是考碩、考博,然后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是每個家長的想法,我們只是提前了幾年。”張會祥說。

    熱門文章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久久动态精品视频 | 中国AV免费在线播放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 | 日日超级碰碰碰碰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香蕉观看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