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合集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的第3課。課文大體由四個版塊的內容組成:第一版塊創設情境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不方便,從而認識生活中的斜面、發現斜面可以省力;第二版塊的內容教學是引導學生“探究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關系”,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進行科學探究技能培訓的重要環節;第三版塊的內容教學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認識斜坡的變形螺旋;第四版塊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斜坡及螺旋在生產生活的應用,逐步使學生樹立“學科學”是為了更好的“用科學”的思想。
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他們看見過推車、搬糧食、運貨物,而且學生也有過在“斜坡”上向上推車很省力的生活體驗。生活中對于“斜坡”的感性認識,為課堂教學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結合教材內容、學生的認知體驗,教學中,教師所要關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這些知識點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親歷“探究斜坡坡度大小與拉力關系”的全過程。另外,學生對斜面的變形螺旋較陌生,而且學生在認識“直線斜面”到“螺旋”有一個思維的跳躍,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很好的認識螺旋”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關系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觀察記錄等。
2.能夠搜集數據并發現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知道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
2.知道斜面的變形螺旋及其作用。
3.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研究有興趣,體驗和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科學。
2.體驗到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樂趣。
3.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認識斜面的變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斜面。
1、圖片引入: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麻煩,瞧,小明今天就遇到了一個麻煩,要搬自行車上臺階很累、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決辦法嗎?
2、學生交流解決方法。(預設:可以把臺階改造成斜坡,可以用木板鋪成斜坡……)
3、隨機出示示意圖,介紹斜坡的坡度。
4、激發研究興趣:大家想的這種辦法到底好不好呢?
二、體驗活動、發現問題。
1、引導活動:這是一輛小車,垂直提升小車要用多少力呢?搭建斜坡提升小車又要用多少力?想不想測量一下呢?
2、學生討論實驗做法:
(1)用測力計垂直提起小車,讀出讀數。測力計在使用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檢查指針是否在“0”位,讀數時眼睛要平視指針
(2)搭建斜坡,用測力計拉起小車,讀出讀數。用測力計在斜坡上拉小車的時候還要注意什么呢?(測力計要與木板相平,用力要均勻等)
3、學生分組體驗活動:垂直提升小車與搭建斜坡提升小車
4、小組匯報實驗結果、課件統計數據。
5、觀察實驗數據,你有什么發現?
6、交流發現: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組斜坡省力不一樣。
三、實驗探究、發現規律。
1、再次創設情境:小明也想到了搭建斜坡,但現在有三個不同坡度的斜坡,1號、2號、3號,但是他不知道選擇用哪一個斜坡就能很省力的把車推上去?
2、討論:如果讓你來選,你會選擇哪一個斜坡?為什么?
3、學生提出各種猜想:
預設一:學生提出不同猜想。
(1)選擇3號,3號坡度小,推起來省力;
(2)選擇1號,1號坡度雖然大,但距離很短。如果從省力的角度考慮,你會選擇哪種?
(3)選擇1號,1號坡度大,推起來省力
(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教師相機引導歸納, )
預設二:學生提出“選擇3號,3號坡度小,推起來省力”一種猜想。
4、引導探究,討論做法:要知道哪種猜想是正確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5、學生課內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的做法: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嗎?
(2)不同坡度會造了,那我們在每一種坡度上實驗時應該測幾次?
(3)實驗的時候還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師在這里要引導學生在這里認識到在做實驗的時候,動手實驗很重要,但觀察、記錄也同等重要,逐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6、學生分組開展課內探究實踐活動。
(教師巡視,提示定時記錄,填寫記錄表。)
7、組織匯報,課件統計數據,交流并分析實驗數據。
(學生課內匯報各組的實驗數據,教師隨機匯總,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果。)
8、解疑:你們猜猜小明最后選了哪一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動畫)看來,斜坡確實是個好辦法。
四、聯系實際,認識斜面變形。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問題:現在有高、低兩條公路(距離較遠),你有辦法讓兩條公路的'車輛在這一段互相流通起來嗎?
2、學生交流辦法:搭建斜坡。
3、提出更難的問題:現有這兩條公路距離很近,你還有辦法讓兩條公路的車輛互相流通起來嗎?你還有辦法讓兩條公路上的車輛還像剛才一樣省力互相流通起來嗎?
4、引導觀察:將直線斜坡引橋變成了什么形狀?
5、小結:像這種變形斜坡叫螺旋。這種螺旋引橋在哪里可以見到呢?
6、出示圖片:這些圖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五、課內小結,延伸課外: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了哪些收獲?
2、指導課外探究:
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們可以開展更深入的觀察、記錄,看一看,你有沒有新的發現。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嗎?
(2)不同坡度會造了,那我們在每一種坡度上實驗時應該測幾次?
(3)實驗的時候還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師在這里要引導學生在這里認識到在做實驗的時候,動手實驗很重要,但觀察、記錄也同等重要,逐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6、學生分組開展課內探究實踐活動。
(教師巡視,提示定時記錄,填寫記錄表。)
7、組織匯報,課件統計數據,交流并分析實驗數據。
(學生課內匯報各組的實驗數據,教師隨機匯總,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果。)
8、解疑:你們猜猜小明最后選了哪一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動畫)看來,斜坡確實是個好辦法。
六、聯系實際,認識斜面變形。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問題:現在有高、低兩條公路(距離較遠),你有辦法讓兩條公路的車輛在這一段互相流通起來嗎?
2、學生交流辦法:搭建斜坡。
3、提出更難的問題:現有這兩條公路距離很近,你還有辦法讓兩條公路的車輛互相流通起來嗎?你還有辦法讓兩條公路上的車輛還像剛才一樣省力互相流通起來嗎?
4、引導觀察:將直線斜坡引橋變成了什么形狀?
5、小結:像這種變形斜坡叫螺旋。這種螺旋引橋在哪里可以見到呢?
6、出示圖片:這些圖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七、課內小結,延伸課外: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了哪些收獲?
2、指導課外探究:
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們可以開展更深入的觀察、記錄,看一看,你有沒有新的發現。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教幼兒知道小動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讓幼兒感受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組織幼兒進行課前對小動物的觀察、探索和關愛活動。
2、投影設備、動物圖片、動物背景圖紙每人一張、彩筆、音帶、彩色短綢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詩畫絕妙 揮筆瀟灑
教師詩畫小狗,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入主題:
豎耳朵,搖尾巴,
鼻子靈敏頂呱呱,
看大門兒是專家,
朋友個個都愛它。
二、客人尋友 主題形成
1、另一教師扮演小狗比比客人來到小二班尋找朋友,通過說兒歌、作詩畫 、猜謎、 表演 、 歌唱 等形式讓幼兒猜出自己的朋友是誰。
2、教師引導幼兒講述每一種小動物的特點及生活習性。
3、給幼兒及時的鼓勵和表揚。
(1)由比比客人朗誦兒歌引出自己的朋友。——小兔
小動物,耳朵長,
紅眼睛,白衣裳,
前腿短,后腿長,
愛跑愛跳本領強 。
(2)由比比客人作詩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朋友。——小烏龜
它的膽子真正小,
出門先向四面瞧,
碰到危險把頭縮,
躲進硬殼靜悄悄。
(3)通過猜謎語引導幼兒猜出自己的朋友。——小貓
三角耳朵胡子翹,
唱起歌來喵喵叫,
白天就愛睡大覺,
老鼠見他嚇的逃。
(4)由比比客人形象生動的表演,模仿自己朋友的形態特征,激發幼兒的.活動熱情,說出自己的朋友。——小猴子
(5)通過歌表演引出自己的朋友。——老牛
三、熱情幫助 尋找尾巴
1、請幼兒幫助小動物找到自己的尾巴,進行一一對應連線,讓幼兒感受成功操作的愉悅感。
2、教師巡回指導。
四、游戲激趣 快樂無限
聽音樂玩《找尾巴》的游戲,感受游戲的樂趣。
總結分享
請幼兒說說什么樣的尾巴最容易被人抓住,什么樣的尾巴不容易被人抓住。
活動評價:
1、幫助幼兒認知動物的習性和特點
2、讓幼兒感受集體游戲的樂趣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
2、能夠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大膽的想象,并應用類比推理對溶洞以及鐘乳石等的形成進行推測。
3、探究中能夠與人合作、積極交流,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
4、通過研究溶洞,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1)滴管、燒杯、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燈、三角架、石棉網、石灰石、鵝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圖片資料,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課前參觀當地的溶洞。
2.教師準備:(1)有關溶洞的聲像資料。(2)溶洞及鐘乳石、石筍、石柱的成因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溶洞及其內部地貌特點。
1、教師提供生動、豐富的聲像資料,引導學生認識溶洞。
2、深入仔細地觀察并結合已有的經驗,使學生認識溶洞內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點。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紹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們經過考察發現,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巖構成的山中。
1、提出問題: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巖構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與石灰巖有關嗎?有什么關系?
(1)學生分組討論。
(2)提出假設。
2、指導學生做巖石腐蝕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
(2)分組實驗。
(3)師生交流。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什么現象?②你們從實驗中發現了什么秘密?(石灰巖的巖石都能被鹽酸腐蝕)
3、利用類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鐘乳石、石筍、石柱的成因。
1、學生根據鐘乳石的形態特點和溶洞的形成過程推想其成因,讓學生充分討論生并利用實驗驗證。
問:當酸性水流經石灰巖表面或沿裂縫滲透到巖石后,流走的水中會增加什么物質?
2、分組實驗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氣,會發現什么現象?
(2)繼續往里面吹氣,又會發現什么現象?
(3)用酒精燈給再次變清的石灰水加熱,直到水分蒸發,有什么現象發生?
3、分組匯報并分析實驗結果。
4、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推想鐘乳石的成因。
5、播放鐘乳石形成的課件,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乳石的形成過程。
6、引導學生根據鐘乳石的形成過程,推想石筍、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筍、石柱的形成課件,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石筍、石柱的形成過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會形成一種難以除去的物質,你們有什么辦法除去它嗎?
2、炊壺底部的水垢是怎樣形成的?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知道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能用不同的標準對動物進行分類。
2. 了解更多的動物種類,感受動物世界的紛繁復雜。
3.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4. 會查閱書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
1. 圖片:各種不同環境下生活的動物。
2. 動物適應環境的相關資料或影片。如保護色、遷徙、飲食、身體形態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出示一組動物圖片,讓學生認識這些動物。讓學生分別談一談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等。
2.引導學生分類。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組圖片。讓學生觀察、交流。
2. 讓學生將情況整理后記錄下來。
動物名稱 生活的環境
3. 學生分小組匯報。
4. 學生閱讀P4小資料。
三、課外及延伸。
1.查閱資料,填寫下面的表格。
動物特點 動物名稱 資料來源
最大的動物
最高的動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動物
夜間活動的動物
3. 搜集資料、圖片。辦一期“有趣的動物”展覽。
科學教案 篇5
冀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學期科學《常見礦物》教案PPT課件教學設計
常見礦物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從多角度描述礦石的特點。
2.能根據礦物的不同性質對礦石進行分類。
3.能舉例說明每一種分類方法(或標準)的優缺點。
4.能用科學的方法測量各種礦物之間的相對硬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什么是礦物。
2.能舉例說明什么是礦物的條痕。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1.能舉例說明礦物在人類生活中的用途。
2.能舉2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寶石的用途
教學準備:常見礦物、刻刀、 磁鐵、無釉瓷片、銅鑰匙、銅幣、鐵釘、玻璃片、砂紙等。
教學過程:
1、談話:地球上的.巖石大多是由多種礦物組成的。礦物是人類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資源。關于礦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種常見礦物。
3、討論:你希望研究礦物的什么性質?需要什么養的工具?采用什么養的方法?怎樣記錄實驗結果?
4、交流。
5、閱讀教材:77頁
6、提問:怎樣觀察礦物的顏色?
7、講解:條痕就是礦物再無釉瓷片上刻劃留下的痕跡,是礦物的粉末,能夠轉為準確地反映礦物的顏色。礦物條痕的顏色與礦物的實際顏色是有一定區別的,條痕的顏色才是礦物的準確顏色。
8、認識摩氏硬度計。
9、分組活動、做好紀錄。
10、交流觀察和實驗的結果,比較各種礦物的特征。
11、根據對礦物的觀察和實驗結果,選擇適當的標準給礦物分類。
12、交流各族的分類標準和結果,比一比誰的分類標準更科學。
13、評價學生和分類活動。
14、講述:有些礦物經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麗的寶石,關于寶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認識一些寶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業:搜集寶石及寶石的用途。
附板書:
形狀
顏色
光澤
17.常見礦物 條痕
硬度:摩氏硬度計
磁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知道什么是風化作用及地表巖石不斷破碎的原因。
2、 通過模擬實驗驗證巖石破碎的假設;從而推測出使巖石破碎的各種因素。
3、 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地表巖石的變化。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假設,設計并完成模擬實驗,初步認識風化作用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教學難點:
推測出使巖石破碎的各種因素。
教學準備:
酒精燈、試管夾、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觀看視頻資料,感受“幼年山脈”和“老年山脈”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小組討論后回答:
(1)幼年山脈和老年山脈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想象“老年山脈”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老年山脈”會變成現在的樣子?
2、推測:山脈的變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
3、交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設。
4、小組根據自己的假設,設計模擬實驗研究一種自然力量對山脈的影響。
2、 匯報交流實驗結果,認識風化作用。
三、拓展延伸
1、看圖,認識蘑菇石。
2、推測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3、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推測并寫出實驗報告。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12-20
科學教案10-20
科學教案[經典]10-01
(精選)科學教案11-23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經典]科學教案11-15
(經典)科學教案12-04
[精選]科學教案10-17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