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09-02 14:57:49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推薦】科學教案匯總五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科學教案匯總五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分析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課文寫的是英國有一對兄弟特別喜歡捉蟲子玩,當他們得知達爾文要來時,臨時拼湊了一只蟲子想考考達爾文,結果被達爾文識破了,兄弟倆對達爾文更加尊敬了。課文重點寫了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這個故事趣味性強,又貼近兒童心理和生活實際,學生喜歡讀,從讀中體會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準確和語言特色。二是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懂得只有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設計理念:緊密圍繞三維目標,讓學生在樂趣中認識生字,學習語文,簡單的應用語文。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認知生字能力,訓練其表達能力以及培養朗讀熱情和語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字,自主積累詞語,必須掌握的詞語有:兄弟、捉蟲、蜜糖、著名、長角須、粘成、標本、鬼臉、蓋子、忍不住。

      2、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達爾文和兄弟倆的對話。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明白只有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得到人們的尊敬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弄清楚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 難點是理解達爾文為什么稱兄弟倆是“小叫蟲”,以及兄弟倆為什么對達爾文更尊敬了。

      教具準備

      生字詞卡片、達樂文的有關資料

      本課我采用兩課時進行教學:

      教學設計思路介紹

      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課題后對課題進行質疑,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并讓他們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最后根據教師提示,把課文分為三部分,理清文章的脈絡。

      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解決“達爾文是怎樣考科學家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解決這部分內容主要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讀第七自然段,了解兄弟倆為考達爾文而做的準備工作。然后指導學習8——17自然段,通過自由讀、分角色讀、表演讀,讓學生弄清楚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

      第一課時 揭題質疑,導入新課

      1、教師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1課------孩子考科學家。

      (2)板書課題

      2、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看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說你有什么問題要問的?(生大膽質疑,暢所欲言) 教師梳理問題,加以板書。

      3、教師小結導入讀文:我們班的孩子真會動腦筋提問題,現在就請大家認真地讀一讀課文,看能否從文中找到答案。 (設計意圖:思維從疑問始,讀題質疑,以疑促思。激發學生讀的欲望。)

      二、初讀識字,讀通課文

      1、教師示范讀課文,引導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將不會讀的生字加注拼音。

      2、分段指名讀課文。讀文中糾正字音,理解生詞,學習每段出現的生字,大體了解段意。重點強調 鉤與釣 忍 著與著 眨是翹舌音目字旁 多音字模和粘 ( 設計意圖:教給識字方法,促進自主識字。有層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之中自主識字。)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讓學生大體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2、教師給提示,引導學生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每部分大體講了什么,然后再次將文章主要內容進行完整概括。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循序漸進,培養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四、學習課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學家的原因

      1、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孩子為什么要考科學家呢? 學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 匯報: 小兄弟倆很喜歡捉蟲子玩

      (1)爸爸講著名科學家達樂文的故事

      (2)兄弟倆對達樂文很感興趣,想見達樂文,于是想考考達樂文工團是否真像爸爸說的那樣有學問。

      2、出示句子,讓學生品位作者是怎么把孩子的高興心情寫出來的,讓學生仿寫高興心情的句子。

      (設計意圖: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讀能解決的問題教師盡量不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同時培養學生用語言情的能力)

      五、總結課堂,鼓勵閱讀與查找資料

      1、教師總結:酷愛蟲子的兄弟倆得知達樂文是個著名的科學家,懂得許多有關蟲子的知識,于是,他們就盼望著見見達爾文,并且想考考達爾文。

      2、鼓勵閱讀與查找資料:兄弟倆接下來是怎么考達爾文的,結果呢?達爾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呢?請同學們下課后繼續去讀課文,查資料。 (設計意圖 :交流讀后感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讓學生參與查找資料的同時也是學習的過程)

      六、結束課堂,布置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找資料,了解達爾文 (設計意圖 :過恰當的練習,積累語言文字,初步培養收集資料能力)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概括內容

      1、誰來介紹有關達爾問的資料?默讀全文,想想課文講了件什么事情? (設計意圖 梳理鞏固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實現溫故知新。)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倆考前的準備工作

      1、默讀課文第二部分。考達爾文的?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第8~17自然段。 用橫線畫出文中描寫兄弟倆表情的語名,引導體會并感情朗讀 弟弟向哥哥擠擠眼睛,然后對達爾文說:“爺爺,前幾天我們從樹上抓到一只蟲子,樣子怪極了,可就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哥哥趕緊接著說:“真的,我們翻了好些書,也沒有查出它的名字。” 兄弟倆可得意啦!心里說:達爾文爺爺讓我們考住了。

      教師質疑:達爾文真的被考信了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議一議:兄弟倆為什么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

      適時點撥引導,理解叫蟲的含義,突破難點 小組合作探究

      (1)組織學生小組內表演著部分內容。

      (2)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讀課文第8——17自然段 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設計意圖 在分角色朗讀基礎上的表演,目的是訓練學生通過朗讀來表現每個人物的內心,表現人物的特點,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四、總結課堂,布置作業

      1、教師總結:這對調皮而聰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個拼湊而來的“怪蟲“來考倒達爾文爺爺,然而就被博學多才的達爾文爺爺一眼識破,在這之后,他們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

      2、結束課堂,布置作業。

      (1)把文中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收集一些昆蟲的知識與同學們互相交流

      (設計意圖: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學生再次朗讀全文,會將自讀時的感受、課堂學習的感受融為一體,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板書設計 11 孩子考科學家

      兄弟倆 拼湊蟲子

      達爾文 識破小計 尊敬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從為什么會這樣地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

      2、能在教師指導下,認識和體驗科學探究學習的基本過程。

      3、能對周圍常見的現象產生好奇。

      4、開始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

      5、能從周圍自然現象和生活實際中發現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引起科學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習科學的熱情。

      2、培養提問題的意識,訓練提問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電吹風、乒乓球、紙片、飲料瓶自制的漏斗、自來水龍頭。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談話:科學課是學什么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親歷科學。(板書課題)

      2、學習新課

      認識圖標:書上都有哪些圖標,他們是什么意思?

      學生討論匯報。

      評:豐富感性認識,為讀懂課本做準備。

      演示實驗:用電吹風向上吹乒乓球。看了這個實驗你有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

      評:產生問題,激發學生提問的欲望,轉入課題。

      指導學生學習提問

      板書指導讀圖:第二頁的3幅圖表現了什么自然現象?小鼠標提出了什么問題?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導提問:觀察每幅圖的自然現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關的問題?用為什么會或是怎么回事兒的方式提出了,寫在記錄本上。

      巡回觀察發現好的問題。

      課堂交流匯報:鼓勵學生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的問題,肯定、鼓勵發言者。表揚積極參與者,表揚能寫出三個以上問題的學生。

      通過認識電視機,練習題問題。

      關于電視,你產生過哪些問題?你知道哪些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的進行討論,把問題寫在記錄本上,問題越多越好。巡回指導。

      評:培養學生信息交流意識。

      學生回到討論結果,肯定和表揚各組成績,表揚優秀小組。

      指導學生嘗試科學探究

      出示制片學習實驗方法:向2片紙中間吹氣,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實驗1:學生實驗吹紙片,指導學生記錄。

      指導猜測:請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現象發生?把你的猜測寫在記錄本上。

      實驗驗證:發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實驗,比較試驗結果與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視指導。

      課堂交流,檢查實驗結果,進行實驗操作個別指導,保證成功率。

      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提出問題:對這個實驗,你產生了什么問題?把問題寫下來。提出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為什么2片紙不是分開而是靠攏?

      評:鼓勵學生提問。

      嘗試解釋實驗現象:你能試著說1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實驗結果嗎?把解釋寫在記錄本上。進行簡單交流,不進行對錯評價。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薄殼原理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如安全帽、拱橋、拱形屋頂等,但這樣的知識內容在小學、初中的教材中才會出現,如何讓幼兒園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這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我們用幼兒身邊常見的雞蛋殼、鉛筆、紙、積木等,通過幼兒自己親自動手做實驗,來感知體會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時出現的不同現象,也許不是所有的幼兒實驗都能成功,但如果他們在活動中能仔細觀察,喜歡探索,這也是我們活動的一個收獲。

      活動目標——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時出現的不同現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在操作中能仔細觀察、樂于探索。

      活動準備——

      1、個人操作材料:1/2雞蛋殼4-5個,削好的鉛筆

      2、分組操作材料:針筒、卡紙條、書、積木、裝水的盆、托盤若干,紅色筆一支

      3、有關拱形的多媒體圖片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小雞出殼”引起幼兒興趣

      二、幼兒探索力作用于雞蛋殼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現象

      1、提問:雞姐姐和雞妹妹吵個不停,你們來評評理,到底是誰先啄破了蛋殼?

      什么東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你們愿意來做個實驗嗎?

      2、幼兒用鉛筆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分別戳蛋殼的凹面、凸面。

      3、教師、幼兒共同小結:蛋殼的凹面比較容易戳破,蛋殼的凸面要花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殼是雞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雞蛋殼內、殼外做注水實驗,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針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兒做實驗。

      3、幼兒交流實驗的結果。

      4、教師講解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針管里的水就象是鉛筆戳在蛋殼上的力,當水落在蛋殼凸面時就散開流掉了,就像是鉛筆上的力大部分沿蛋殼表面分散了,所以蛋殼不容易破,拱形橋面也能承受較大的力;當水落在蛋殼的凹面時,水集中在蛋殼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殼的中心,蛋殼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現象

      1、幼兒用卡紙和積木分組合作搭橋,要求是用兩塊積木做橋墩固定,卡紙做橋面,橋面至少要承受一塊積木的重量不會塌掉。(活動中如果幼兒不能想到拱橋,可提醒幼兒想想還有什么形狀的橋。)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1、出示拱形積木,提問: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物品?

      2、教師用多媒體圖片做介紹,使幼兒明白物品設計成拱形的原因。

      結束:小朋友們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設計拱形的物品,并把它們畫下來,讓其他人了解這些知識。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以“玩陀螺”這一讓學生及感興趣的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做陀螺、玩陀螺中觀察色光的混合現象,認識到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課前盡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過充分的.玩,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培養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所學光的色散知識,制作各種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現,并能及時地記錄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通過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實驗,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紅黃藍各種顏色的玻璃紙,較暗的環境中涂好七種顏色的字片手電筒各種各樣的陀螺.

      學生準備:卡紙水顏料火柴棒膠水剪刀透明膠水雙面膠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首先我想調查一下,誰玩過陀螺?陀螺好玩嗎?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種抽的陀螺。有誰還玩過其它種類的陀螺?呵,沒有,是自己做的呢?還是賣的呢?

      3.那么我們今天這節課就做個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簡單,一張圓紙片,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幾個已經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講解制作的方法,步驟,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時的安全問題。

      四、實施探究:

      1.給陀螺涂色①要求每個小組按教科書提出的顏色比例涂一個陀螺。

      ②然后再讓學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兩種,三種或更多種。

      2.玩陀螺關鍵,讓陀螺穩穩地轉起來。

      ①思考:怎樣使自制的陀螺轉得更穩?

      ②對每個涂不同顏色的陀螺反復實驗,仔細觀察旋轉的陀螺呈什么顏色?

      ③指導學生及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以便回報交流。

      3.教師小節:如果你還想研究這個問題,還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資料,有沒有知道這是一種什么現象,眼睛為什么變不出快速旋轉的此文轉自淘.教。案網()圖案?這是一種視覺暫留現象,(師: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鐘快速旋轉,看起來就是環形的,那么這種視覺暫留現象,你能想起來有什么應用嗎?

      (生:我們平常看的動畫片就是設計師把它畫成一張一張的,然后快速地放出來的。)

      師:動畫片就是利用人的視覺現象,那么這種色光混合該怎么解釋呢?我這兒有一個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轉起來是什么顏色的,(灰白色,顏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回去試著做一個,具有彩虹顏色的陀螺,轉起來到底是什么顏色?牛頓曾經給大家做過這個實驗,他能給大家解釋一個科學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師:大約在1666年,24歲的牛頓,用三棱鏡把白色的陽光分解成了七種顏色,這就是彩虹。當他欣喜若狂地把這個發現報告給大家的時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對,牛頓為了驗證把七種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這個實驗,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學發現。

      五、展示交流:

      1、我們來研究善變的光

      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相疊加的情況。

      2、我的觀察記錄表(先讓學生自己填,教師小結)

      組合方式組合效果(可以繪圖)

      紅光+綠光黃光

      紅光+藍光紫光

      綠光+藍光淡藍光

      紅光+藍光+綠光白光

      3、讀一讀,說一說,課本資料卡,不僅要對故事中的知識加深認識,更要對其所折射出的科學精神深入體會。

      六、拓展創新:

      1.制作一個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發現。

      教學反思:

      通過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學難點】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并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

      2、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們在其它方面還有不同的特性嗎?這節課我們將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們的沉浮狀態,有興趣嗎?

      二、沉浮實驗

      1.出示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認一認,它們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 小組內猜一猜,如果把它們放入水中,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填寫實驗記錄單(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進行全班交流,關注有爭議的物體。

      3.實驗方法指導:將物體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體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體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發水槽,小組實驗,每種物體可多試幾次,注意做好記錄。

      5.全班匯報交流,形成階段性認識:像金屬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認識木頭

      1、導語:木頭是一種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還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接下去我們來進一步認識木頭這種材料。

      2、我們周圍有哪些木頭制成的物品?這些物品有什么特點?

      3、從這些物品中,我們發現木頭具有哪些特性?小組合作,填寫氣泡圖。

      4、介紹一棵樹成材的過程,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說一說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課堂小結

      1、回憶本單元的收獲。

      (掌握了研究物體硬度、柔韌性、吸水性、沉浮情況的方法,比較深入地了解了金屬、塑料、紙、木頭這幾種材料。

      2、結語:我們人類是充滿智慧的,我們除了發現并利用了許多天然材料之外,還會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滿足我們生活生產的需要,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蝸牛09-11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有關科學教案06-12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關于科學教案07-27

    關于科學教案07-24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国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120秒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一产区 |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 | 亚洲自拍偷拍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