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08-18 20:25:42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科學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科學教案模板合集7篇

    科學教案 篇1

      第三單元 宇宙 5—8

      備 課 人:賈昌學

      備課時間:

      教學時間:

      備課類型:詳 備

      5、太陽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tǒng)。

      過程與方法:

      1、收集資料認識和了解太陽系。

      2、按一定比例對數據進行處理,并在此基礎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陽系的模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收集和整理資料,并進行交流,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2、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3、意識到太陽系中天體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并可以逐漸被人們認識的。

      【教學重點】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

      【教學難點】根據八大行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及各行星赤道直徑數據表建立太陽系的模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太陽系圖片、八大行星數據表、ppt等。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太陽系。

      1、提出問題:地球在不停的圍繞太陽運動,那么還有哪些天體也在不停地圍繞著太陽運動呢?

      2、太陽系的交流會,說說:

      (1)哪些天體在圍繞著太陽運動?

      (2)這些天體有哪些特點?

      (3)它們之間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做補充。(太陽系科普錄像資料)

      4、小結: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及圍繞行星轉動的衛(wèi)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tǒng)。

      二、建立太陽系模型。

      1、談話:我們已經對太陽系有了初步的了解,為了能更好地認識太陽系,讓我們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比例,試著建一個太陽系的模型。

      2、討論:怎樣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關數據才能保證我們建的模型相對準確?

      3、閱讀課本56頁有關八大行星的數據資料。

      4、嘗試根據八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來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將八大行星擺列出來?

      (預設:把表中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按相同比例縮小,將“太陽”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開。)

      (2)如果要對八大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數據進行處理,該如何處理?

      (3)試將橡皮泥球粘在鐵絲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發(fā)現?與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系的示意圖有何不同?

      5、嘗試依據八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徑進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徑這兩組數據來建造模型,該怎么做?

      (2)數據處理后的結果如何?我們還能在桌面上建太陽系模型嗎?為什么?

      (3)如果要建一個較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辦法?

      6、簡單介紹一下后面幾組數據:

      自轉周期是行星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公轉周期是指行星圍繞太陽轉動一周所需的時間。我們在建模過程中,可以暫時不用考慮這些數據。

      (另外:軌道傾角是指行星軌道平面與地球軌道平面的夾角,也就是說在公轉過程中,行星與地球不處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來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時同樣可暫不考慮這些數據。)

      7、到操場上建立太陽系模型:

      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徑是多大呢?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多遠呢?我們能在操場上完成這樣的游戲嗎?

      (說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縮小行星與太陽間的距離,選擇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這四個離太陽比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讓學生舉著這幾個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離圍繞“太陽”轉動,感受太陽系的浩渺。)

      (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個行星的直徑按同樣的比例分別縮小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這四個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分別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過程中的體會。

      三、小結

      在建太陽系模型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體會或發(fā)現嗎?

      (學生根據處理后的數據建立的太陽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八大行星在太陽系的空間分布不是均勻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異很大;在太陽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書設計:

      5、太陽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陽系: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及其衛(wèi)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6、在星空中(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lián)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標志。

      過程與方法:

      1、制作星座模型,對模型進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釋。

      2、嘗試根據星座的特征觀察星座,并用圖畫做好相關的記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養(yǎng)對天文方面的興趣,認識到較長時間內持續(xù)地觀察星座是必要的。

      3、發(fā)展團結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正確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lián)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

      【教學難點】、制作星座模型,對模型進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全天星空圖、ppt等。

      【教學過程】

      一、了解星座

      1、(教師出示全天星空圖)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興嘆,你能說出哪些星座的名稱?聽說過哪些有關星座的神話故事?

      2、學生交流匯報。

      3、教師介紹星座的由來及其作用。

      (人們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顆,為了便于辨認,人們把看起來相互之間距離保持不變的星星分成一群,將全天劃分為88個星區(qū),結合神話故事,根據其形態(tài)不同分別想象成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并且給它們命名,這些人為劃分的區(qū)域就稱為星座。)

      二、建立星座模型

      1、談話:讓我們用紙板、細線、橡皮泥來做一個星座模型。

      2、閱讀課本第57頁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3、教師示范制作方法:按要求在紙上打孔,按長短要求把細線剪好掛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掛在細線的下端。

      (說明:紙板上的孔位和線長短的數據,實際上是根據北斗七星與地球的實際距離、七顆星的相對位置關系來確定的。)

      4、學生分組制作。

      5、把模型放到投影儀所射出的光中,轉動模型,讓光從四個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請學生分別將橡皮泥球的影子畫在本子上。

      (預設:學生會畫下許多不同的圖形,只有當光從模型的一個側面照射時,學生才會看到橡皮泥的影子構成了一個勺子形。)

      6、思考:從橡皮泥球不同的投影中,你們看到了什么?從中又領悟到了什么?

      7、在思考的基礎上,討論和交流:組成星座的星星離地球的遠近是否相同?從星空中不同的角度看星座,它們組成的形狀相同嗎?

      8、匯報交流情況。

      (1、天空中看起來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實離我們有遠有近。2、“北斗七星”的形狀是我們從地球這一個角度所看到的情況,如果從宇宙中不同的角度來看,它們的形狀會不相同。)

      9、小結:星座是遠近不同、沒有聯(lián)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如果從不同角度觀察,圖形不同。

      三、認識星座

      1、提問:假若你在夜晚迷了路,用什么方法來辨認方向呢?

      2、學生思考回答。

      (預設:北極星可以幫助大家在夜間辨認方向,但是北極星是一個不太亮的星星,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它。)

      3、怎樣才能在天空中找到大熊星座呢?大熊星座的顯著標志是什么?

      (大熊星座的明顯標志就是我們熟悉的、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

      4、根據圖片進行討論,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極星?

      5、匯報討論結果。

      (預設: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兩顆星的連線延長,在大約相當于這兩顆星距離的5倍處,有一顆比較亮的星,那就是北極星。北極星屬于小熊星座。)

      6、家住得較近的同學可自愿組成觀星小組,制定觀星計劃:包括觀星時間、小組分工、安全考慮等。

      四、鞏固拓展

      我們還知道天空中有哪些星座?它們的形狀有何特征?有哪些動人的傳說故事?請同學們收集相關的資料,準備下節(jié)課開星空交流會。

      板書設計:

      6、在星空中(一)

      一、星座:遠近不同、沒有聯(lián)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視覺圖像

      二、大熊星座的主要標志:北斗七星

      7、在星空中(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隨季節(jié)的變換,在天空中會出現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運動變化的。

      2、亮星構成的圖形是星座的主要標志。

      過程與方法:

      1、嘗試根據星座的特征觀察認識星座,并用圖畫做好相關的記錄。

      2、制作活動觀星圖,并運用到實際的觀察中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對天文方面的興趣,認識到較長時間內持續(xù)地觀察星座是必要的。

      2、發(fā)展團結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根據星座的特征觀察認識星座。

      【教學難點】制作活動觀星圖,并運用到實際的觀察中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pt以及相關資料、夏季星空圖等。

      【教學過程】

      一、開星空交流會

      1、前段時間同學們觀察了月相,最近又觀察了星座,這節(jié)課我們開個星空交流會,交流一下在觀察活動中的收獲和體會。

      2、展示觀星記錄表及月相觀察記錄表。

      3、組織學生分小組互相參觀、學習。

      4、小組交流觀星、觀月過程中的體會和經驗。

      5、小結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對活動過程進行反思和評價。

      二、認識夏季主要星座

      1、談話:同學們,你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嗎?(教師簡單介紹牛郎織女的故事)

      2、(出示夏季星空圖)請同學們觀察,圖中有哪些星座?它們有何明顯的標志?

      3、學生觀察并匯報。

      (預設:天津四、織女星和牛郎星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個三角形,被稱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們,也就找到天琴、天鵝、天鷹三個星座。天蝎座形似蝎子,它的主要標志是心宿二,也稱大火星,是一顆耀眼的紅色亮星。)

      4、閱讀課本第59頁的文字資料。

      5、提問:天琴、天鷹星座的主要標志是什么?怎樣才能找到它們呢?

      (天琴、天鷹星座的主要標志分別是牛郎、織女星。天空中有一條閃亮的光帶,就是人們常說的“銀河”。我們根據這條光帶去尋找,“河”東是牛郎,“河”西是織女,“河”中是天津四,織女旁的四顆不太亮的星,就是押送織女的天兵;牛郎旁的兩顆星,就是他擔筐中的兩個子女;銀河就是阻隔他們的一條河流。)

      6、小結尋找星座的兩種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圖形特征;根據已知星座來確認未知星座。

      三、制作活動觀星圖

      1、談話:如果我們想認識更多的星座,就需要制作一個活動觀星圖,幫助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和季節(jié)觀察不同的星座。

      2、講解制作方法:

      (1)將全天星圖剪下來做活動底盤。

      (2)另外將兩張連在一起的紙片也剪成比底盤稍大一點的紙盤,其中一個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個橢圓,然后用細線將紙盤與活動底盤以北極星為圓心組合起來。

      3、介紹星圖的使用方法:

      (1)將活動觀星圖舉過頭頂。

      (2)轉動星圖,讓圖中的“北斗七星”與天空中的北斗七星處于同一方向,再根據圖中的其他星座來認識相應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

      4、學生制作活動星圖。

      5、指導學生在夜間進行觀星活動:成立觀星小組、制定觀星計劃。

      6、小結:星座在天空中是運動變化的。隨季節(jié)的變換,在天空中會出現不同的代表性星座。

      四、應用拓展

      觀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據“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織女星和牛郎星,分別找出天鵝座、天琴座、天鷹座。

      板書設計:

      7、在星空中(二)

      夏季主要星座——天鵝座(天津四)、天琴座(織女)、

      天鷹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

      亮星構成的圖形是星座的主要標志

      8、探索宇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宇宙空間分布著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tǒng)。

      2、宇宙是運動變化的,膨脹的,組成宇宙的天體也是運動變化著的。

      過程與方法:

      1、對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研究,發(fā)現一些有效信息。

      2、學習利用數據、文字、圖表、模型來表述研究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從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2、意識到宇宙是運動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宇宙的結構和運動,建立宇宙系統(tǒng)的概念。

      【教學難點】學習利用數據、文字、圖表、模型來表述研究過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宇宙的圖片、ppt、錄像資料等。

      【教學過程】

      一、膨脹的宇宙

      1、情境導入:同學們,20xx年我國載人航天飛船“神舟5號”的發(fā)射成功,讓我們中國“千年飛天夢,今朝變成真”。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乘坐“神舟號”飛船到太空遨游,繼續(xù)去探索宇宙。

      (板書課題)

      2、師:我們先來到地球家園的所在地——太陽系,回想一下,太陽系是怎樣一個星系?

      (太陽系是以太陽這顆恒星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衛(wèi)星、矮行星、小天體(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tǒng)。)

      3、提問:太陽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嗎?

      4、學生思考回答。

      (引導學生們認識:太陽雖然是太陽系里唯一發(fā)光的恒星,但是太陽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數也是和太陽一樣發(fā)光發(fā)熱的恒星,它們有的也會組成類似太陽系一樣的天體系統(tǒng),太陽系和眾多的恒星一起組成的一個恒星集團,被人們稱為銀河系。)

      5、(出示銀河系俯視和側視的圖片)讓我們看看銀河系的模樣吧!說說你們覺得銀河系像什么?

      (銀河系俯視像一個巨大的漩渦,側看像一個中心略鼓的大圓盤。)

      6、閱讀課本第61頁資料,說說銀河系中有多少顆恒星?銀河系有多大?

      (銀河系大約由1000億~20xx億顆恒星組成,直徑有10萬光年。)

      7、太陽在銀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來嗎?光年是一個什么單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銀河系,你們有什么感受?

      9、講解:銀河系還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統(tǒng)稱為河外星系。

      10、討論:我們已知的宇宙空間到底有多大呢?

      (說明:現在人們用天文望遠鏡已觀測到距我們12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深處,但仍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而且科學家發(fā)現宇宙正處于青年時期,還在長大,還在膨脹之中!教師簡單介紹紅移現象。)

      二、充滿活力的宇宙

      1、師: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它們。

      2、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錄像資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幾個重要階段的圖片和資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氣體和塵埃緊縮——原恒星——燃料消耗殆盡,膨脹變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變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氣體和塵埃緊縮——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變成紅巨星——燃料耗盡而縮小變成白矮星——能量耗盡變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沒有收集到這方面的資料。

      4、學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資料。

      5、小結:如同人體的細胞在新陳代謝一樣,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許多恒星誕生,同時也有許多恒星消亡。同時,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運動,有些恒星自身在有節(jié)奏地膨脹和收縮,有的恒星在向外拋射物質……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宇宙充滿了活力。

      三、人類對宇宙的探索

      1、談話: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宇宙充滿了幻想,向往著飛向太空。我們看到的這些資料,正是人類不斷地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結果。

      2、你知道我國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嗎?

      (1、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fā)源地。2、我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現在“嫦娥”一號探月衛(wèi)星又發(fā)射成功,不久的將來,我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

      3、你還知道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們分別有哪些貢獻?

      4、學生們談自己的想法。

      5、教師補充相關資料,并選擇性的詳細介紹。

      6、小結: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探測工具不斷改進的過程,體現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宇航事業(yè)的發(fā)展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民族的尊嚴和自豪感;我們更不會忘記,無數科學家和宇航員為實現人類遨游太空的偉大理想,體現出的前赴后繼的獻身精神;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課后繼續(xù)收集各種有關宇宙和人類探索宇宙方面的資料。

      (1、引導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影視等各種方法收集;2、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如天體資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導學生通過黑板報、科技手抄報等形式進行展示交流。)

      板書設計: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間的天體系統(tǒng):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運動變化的,膨脹的——充滿活力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發(fā)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體下落有直線和曲線之分,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對不同物體按下落方式進行記錄。

      3、探索同一物體形狀不同下落情況也不同。

      教學準備:

      各種糖紙、羽毛、報紙、塑料積木、球、繩、沙包等,記錄紙、筆,白紙人手兩張

      教學過程:

      一、 引題

      秋天到了,一片片樹葉落下來,樹葉落下來是怎么樣的?(幼兒自由講述)

      二、 幼兒探索并討論。

      1、幼兒猜想并嘗試:你桌上東西落下是怎么樣的?每一樣東西都試一試。

      2、引導幼兒和同伴比較,發(fā)現物體下落時的異同。

      “請你找一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們手里的東西落下來有什么不一樣?”

      3、幼兒交流:

      (1)你有什么發(fā)現嗎?(幼兒自由交流)

      (2)為什么有的物體落的快,有的物體落的慢?

      4、小結:所有的物體都會下落的,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師演示一張皺紙和一塊積木,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物體下落路線是不一樣的。

      三、 幼兒分組探索,按照物體下落的路線進行歸類記錄。

      1、請幼兒分組實驗,觀察桌上的物體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請你再去試一次,把你的發(fā)

      現記錄在紙上,你這些東西按照落下的路線記在紙上。”

      2、每組派一個孩子交流各組的發(fā)現,并介紹自己的記錄方法。

      “你是怎么記錄的?”“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3、教師簡單小結:不同物體下落的路線不一樣,有的是直線的,有的是曲線的,直線的落地快,曲線的落地慢。

      四、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來的情況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兩張紙)幼兒猜想:你可以用什么辦法讓他們落下的時候不一樣?

      2、幼兒自己嘗試,教師引導幼兒將紙折成不同的形狀

      3、交流:你用了什么辦法?

      五、延伸:

      讓幼兒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傘,觀察其與其他物體下落的不同。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我們周圍生活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過程與方法

      ● 分區(qū)域調查,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

      ● 選用適合的工具對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感受校園生物的美麗。

      ● 體會到用心觀察會有許多新的發(fā)現,發(fā)展科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會選用適合的工具對校園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教學難點】知道我們的校園中大概生活著多少種植物和動物。 理解校園生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準備】分組準備:記錄本,記錄工具,觀察工具,調查表為整個班級準備:校園常見生物的照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校園里有很多植物和動物,認識下面這些動物和植物嗎?用幻燈片放校園內常見植物和動物,讓學生辨認和觀察(意圖:學生能說出名字的讓學生說,如說不出名字,讓學生觀察動植物樣子,告訴名稱。引發(fā)學生調查興趣) 2、:校園里還有哪些植物和動物?我們校園里有多少種植物,多少種動物?讓我們一起去調查

      二、設計調查方案 1、師:如何去調查呢(意圖:引導學生制訂周密的調查計劃 2、學生分組制定調查計劃,匯報,師點撥: A像科學家那樣,將校園分為幾個區(qū)域分別進行調查;B要對校園生物展開全面調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經來過的動物;調查時不僅要記錄地面看的見的動物和植物,還要搜索地下的動物,要根據所發(fā)現的動物蹤跡推測哪些動物也在這里生活過。將這些發(fā)現都及時記錄下來。C用繪畫、拍照等適宜的方法記錄不知名的動植物; D將調查的校園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類分別記錄,既要記錄生物的名稱、又要記錄它們生長和經常活動的地點。 E在調查時可能會出現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種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開黃、白、紅不同顏色花的郁金香等,記錄時可以都記錄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別記錄某某樣的蝴蝶;某某顏色的郁金香。F要愛護動植物

      三、開展校園動植物調查活動將校園劃分為幾個區(qū)域,每個小組確定一個區(qū)域作為調查的重點,開展調查活動,邊調查邊記錄,盡量不要漏掉校園中的任一種動植物,鼓勵學生認真記錄,對認真調查的組給予加星評價。(意圖:為后面形成生物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也具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個體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積累感性經驗。)

      四、課外延伸:對不知名的動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資料

      板書設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用圖畫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態(tài)特征;能應用已有經驗對星座變化規(guī)律進行預測;在長期的觀察活動中培養(yǎng)記錄、分析資料并對科學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的能力。教學重點:學生小組觀察計劃的設計,學會一些觀察研究星座的方法。認識星座。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夠在夜間持之以恒的觀察星座和星空。

      能力目標:與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樂趣;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做到尊重科學、尊重證據。學情分析:本課與上學期的《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以及17顆《夏季星空》一起,共同組成了四季星空的長期研究活動,本課主要是研究春季星空的星座變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進一步探究星空變化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獵戶座的具體位置及變化規(guī)律;了解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刻星座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春季星空》圖片、錄像。

      2、學生準備:學生的觀察記錄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教學引入

      殘雪消融,枝頭綻綠,斗轉星移。轉眼間,春天到了,在秋季和冬季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有沒有變化?北斗七星和冬季其他星座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同學們進行交流,回答

      教師播放春季星空的錄象。

      提問:根據你平時的觀察,再結合剛才觀看的錄象,你有什么發(fā)現?

      展示課題:春季星空

      學生交流觀察結果。

      對觀察結果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從冬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內”和“從東到春”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交流、表達。形式可以多樣。

      說出自己對星空的認識,說說北斗七星在夏季和秋季、春季的位置變化。

      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同學們在上學期學習了秋冬星空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研究天上的幾個主要星座從冬天到春天都有什么變化,為后面的學習準備好事實資料。

      重點認識北斗七星在春季時的位置。

      自主觀察

      交流總結

      一、方案制定

      經過我們的觀察獵戶座一天之中有變化嗎?從冬季到春季星座又有什么變化呢?

      同學們能不能畫出北斗七星的形狀嗎?畫出冬季和春季的北斗七星的形狀。

      大家都有了自己猜測,有的覺得星座是在自西向東動,有的覺得星座自東向西動,有的覺的星座在圍繞某個點在動但是自己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該怎么辦呢?

      觀察星座需要一些工具,你們都需要什么工具呢?望遠鏡?還是用自己的雙眼。

      共同交流完善方案。

      二、觀察實施

      1、整理去年以來對秋季和夏季星空的觀察記錄。

      2、讓我們小組合作一起動手完成1月5日、4月15日、10月15日晚9:00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圖像的繪制。

      3、仔細觀察四季中北斗七星以及獵戶座的形態(tài)和位置,你們能不能發(fā)現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嗎?

      4、師小結: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三、認識獅子座

      1、展示獅子座掛圖

      2、獅子座在北斗七星的什么方向啊?

      觀察獅子座的形狀。特點:

      師提示:鐮刀形、尾巴向東,由三顆星組成一個三角形。

      四、我們來尋找北極星

      展示掛圖

      (利用北斗七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

      1、各小組繪制找星方法(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利用自制學具演示北斗七星、仙后座與北極星的關系

      3、教師小結:利用北極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方法,并下發(fā)北極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圖片,供小組練習。

      4、各小組匯報找星方法結論

      5、師總結:要找到北極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北斗七星。從北斗七星勺子上的最外第2星沿直線向外延伸5倍距離。看到的這顆亮星就是北極星。

      應用拓展1、讓學生進行尋找北極星的活動。不管學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然后堅持觀察北極星,知道晚上如何運用北極星尋找北方。

      2、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動進行評價。

      3、繼續(xù)觀測北斗七星,為學習下一課夏季星空做好事實資料的準備。

      板書設計:

      春季星空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北極星獅子座

      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學生在進行了長期的秋季星空與冬季星空觀測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春節(jié)星空的變化,了解了春節(jié)的典型星座,進一步探究了星空變化的規(guī)律。

      2我鼓勵學生對星空進行長期的觀測活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觀察、記錄,提示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整理,為課堂交流觀察資料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鼓勵學生參與探究四季星空的長期科學探究活動中。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要求:

      1、初步了解帽子的不同種類及其主要用途。

      2、引導幼兒通過看看、摸摸等感官活動正確區(qū)別冬天、夏天的帽子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并進行分類。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分析比較能力,擴展幼兒的見識。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類型的帽子布置在活動室(帽子數量是幼兒人數的兩倍)

      2、各種職業(yè)帽(醫(yī)生、護士、警察、建筑工人等)

      3、錄音機、磁帶、分類的標志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種類的帽子,知道帽子的用途。

      1、以“參觀帽子展覽會”引入課題。

      2、師啟發(fā)性談話:“你喜歡帽子展覽會上的哪一頂帽子?為什么喜歡它?應該在什么時候戴?它有什么作用?”

      3、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各式各樣的帽子,并把自己喜歡的一頂帽子帶到座位,啟發(fā)幼兒互相介紹自己所喜歡的帽子,然后各組由一名幼兒上來向大家介紹他的帽子(樣子做得怎么樣?在什么季節(jié)戴?它有什么作用?)

      4、小結:展覽會上的帽子有夏天的、有冬天的,這些帽子有的會保暖,有的可以遮擋陽光,還有的戴上去美觀又可愛。

      二、啟發(fā)幼兒找出冬帽和夏帽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

      1、請每個幼兒從“展覽會”上挑兩頂不同季節(jié)的帽子,啟發(fā)幼兒從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進行比較,各組由一名幼兒上來向大家介紹他的兩頂不同季節(jié)的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點?摸起來的感覺有沒有一樣?)

      2、 師小結:

      ①冬天的帽子大部分是用毛線、絨布做成的,摸起來感覺較柔軟、較厚;夏天的帽子(布帽)摸起來叫薄、柔軟;塑料帽、草帽是用塑料和草編成的,摸起來比較粗糙,不柔軟。

      ②冬帽的顏色比較深,夏帽的顏色比較淺。

      ③冬帽戴起來很暖和,帽沿較小,而夏帽的帽沿較大,而且有許多小孔,這些小孔有通風、透風的作用。

      3、師出事分類標志,引導幼兒根據冬夏季帽子的不同特點(季節(jié)、材料、外形特征)進行分類。

      三、啟發(fā)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與職業(yè)有關的帽子(醫(yī)生、護士、警察、建筑工人等),并了解這些帽子的用處。

      1、師出示醫(yī)生的帽子,提問:“這是誰工作時戴的帽子?他為什么要戴帽子?還有誰工作時也要戴帽子?”讓幼兒討論,然后回答。

      2、師逐一出示相應的職業(yè)帽子,引出帽子與人的職業(yè)關系及職業(yè)帽子的用處。

      四、幼兒集體表演帽子舞,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1、讓幼兒自制跨世紀的新型帽子,提高幼兒美工制作的技能技巧。

      2、幼兒自己設計的帽子開展“帽子商店”。(龍海市華僑幼兒園 鄭麗茹)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觀察葡萄干在雪碧里的變化過程,并能正確描述自己的發(fā)現。

      2.在實驗操作中,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觀察習慣。

      3.樂于參與探究活動,在小實驗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大表格一份、記錄表。

      2.學具準備:一杯水、一杯雪碧、一份葡萄干、一個托盤、記號筆等每組一份。記錄表每組2份、蕓豆、彈珠、紅豆若干。

      教學過程:

      一、出示兩瓶水,引起觀察興趣。

      桌上的兩杯水一樣嗎?有氣泡的那杯水,你有什么發(fā)現?

      二、出示葡萄干,引起探索。

      1.幼兒猜想:同樣大小的葡萄干放在兩杯水里會有什么反應呢?(教師表格記錄)

      2.操作驗證,并記錄。

      3.分享交流結果。

      三、觀看視頻,總結提升。

      1.觀看視頻,了解原理。

      2.師幼小結:

      原來這是因為當葡萄干沉入杯底時二氧化碳氣體就吸附在表面,使葡萄干變輕浮到液面上來,小泡泡破了,葡萄干就沉下去了。

      四、再次實驗,經驗遷移。

      讓我們一起來試試,仔細用眼睛觀察一下,這些材料是不是也能像葡萄干一樣上下跳舞呢?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綠色的表格里。會跳舞打“√”,反之打“×”。

      活動延伸:

      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再去做一做這個實驗。

    科學教案 篇7

      一、學習目標要求

      知識與技能:了解照相機的原理和近視眼的成因,知道眼鏡是怎樣矯正視力的。

      過程與方法:動手自制照相機,認識照相機的原理;通過照相機與眼睛的結構對比,了解眼睛看物體的機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自覺保護視力,注意用眼衛(wèi)生。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眼睛成像的機理,認識近視眼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實施建議

      (一)教學過程設計

      (1)認識眼睛的結構和成像機理。 眼睛成像是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重要應用。照相機與眼睛有相似的結構,自制照相機,能使學生對利用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有較直觀、深刻的印象。因此,對眼睛成像的認識,可以從自制照相機開始。通過生理學中的眼模型或,將生理眼抽象成簡化眼模型。將自制照相機與簡化眼對比,使學生認識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機,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狀體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照相機的底片。從物體發(fā)出的光線經過人眼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形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用形成了一個凸透鏡,涉及到了透鏡組的問題,學生可能產生疑問;因在前一節(jié)中已經學習了關于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故教師可以向學生說明“等效”的>物理思想,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思考,不必做過多糾纏。

      有的學生可能會問:眼睛在視網膜上成的像是一個倒立的實像,但是人的感覺卻是正立的,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不能用光學成像原理來解釋。這是人類神經中樞作用的結果,人們的感覺永遠是正立的實像。

      (2)探究近視眼的成因,知道眼鏡的作用。

      眼睛與傳統(tǒng)照相機的比較:

      眼睛照相機

      結構角膜和晶狀體(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

      瞳孔光圈

      視網膜(有感光細胞)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縮小、倒立、實像縮小、倒立、實像

      調節(jié)作用像距不變,當物距減小(或增大)時,增大(或減小)晶狀體的曲率以減小(或增大)焦距,使物體在視網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變,當物距增大(或減小)時,減小(或增大)鏡頭到底片間的距離,使物體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對近視眼成因的探究,是這節(jié)內容的難點。明白了近視眼的成因,應向學生介紹一些眼保健知識(如眼睛保健操等),還應在課下走向社會,進行一些近視眼方面的調查,使學生認識對眼保健的重要性。

      四、板書:(略)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有關科學教案06-12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關于科學教案07-24

    關于科學教案07-27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五月丁香六月婷婷网线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AV | 特黄特色的大片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小说偷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