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解決問題策略》教學設計

    時間:2022-06-28 19:11:0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四年級《解決問題策略》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解決問題策略》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解決問題策略》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8-60頁的例2和“練一練”,以及練習九的部分題目。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理解和掌握歸一問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進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條件和問題的過程,體會從條件和問題出發分析數量關系,探尋解題思路的策略,能按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實施解題活動。

      2、使學生經歷把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培養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增強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現象的意識;經歷通過獨立思考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的過程,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有條理地表達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獲得學習成功的愉悅體驗,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從條件和問題出發分析數量關系

      引導學生經歷從變化中尋求不變的過程,靈活確定解題思路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整理信息的?(列表整理)當條件比較多時,我們可以根據問題選擇條件列表整理。

      我們在分析數量關系時,可以怎么想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找到基本的'數量關系,明確解題思路。

      那么在解決問題時,一般要經歷哪些步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計算、檢驗反思)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揭示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2(有個水庫管理員遇到了一個問題,咱們幫幫他,好嗎?)

      一座水庫某天從7:00起開始放水。水庫管理員每2小時觀測一次水位下降情況,下面是他的觀測記錄。(他列表整理了數據)

      時間

      9:00

      11:00

      13:00

      15:00

      與7:00比水位下降/cm

      12

      24

      36

      48

      1、(1)這張表格該怎么理解呢?

      A.我們先來看時間這一欄,你發現了什么?

      每次觀測的時間都間隔2小時。

      B.再看這一行,你是怎么理解的?誰來說一說?

      與7:00比,到9:00下降12cm,到11:00下降24cm,到13:00下降36cm,到15:00下降48cm。

      7:00—9:00,2小時下降12cm,9:00—11:00,2小時下降12cm,11:00—13:00,2小時下降12cm,13:00—15:00,2小時下降12cm。

      水庫的水位每2小時下降12厘米

      (2)如果水庫管理員繼續列表整理,接下來的時間是幾時(17:00),那么到17:00水位下降多少厘米?(6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據每2小時下降12厘米,我們可以算出什么?

      每小時下降多少厘米?

      每小時下降多少厘米,就表示每小時下降的速度。速度是不變的。

      (3)照這樣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時?

      “照這樣的速度”是什么意思?就是讓我們照什么樣的速度?

      (題目中的“照這樣的速度”,就是要求我們按照每2小時下降12厘米的速度計算。)

      請一位同學把我們從表格中找出的這個條件和問題連起來再讀一遍。

      2、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理解題意,明白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那么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怎么想呢?我們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還可以有其他的想法。

      把你的想法和旁邊的同學說一說。

      指名交流。(預設學生的想法)

      (1)從條件想起,根據每2小時下降12厘米,可以先算出每小時下降多少厘米;

      (2)從問題想起,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時,就要先算出每小時下降多少厘米;

      (3)根據每2小時下降12厘米,通過列表找出答案;

      (4)根據120厘米是12厘米的10倍,想到所需要的時間是2小時的10倍。

      3、(1)根據剛才我們所想的解題思路,把你的方法寫下來。(寫在作業紙上)

      (2)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列式計算時,說一說每一步計算表示什么?

      A.12÷2=6厘米B.120÷12=10

      120÷6=20小時2×10=20小時

      C.

      時間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1:00

      3:00

      與7:00比水位下降/cm

      48

      60

      72

      84

      96

      108

      120

      7:00—15:00是經過了8個小時,2小時2小時地增加。到3:00一共要放水20小時。

      4、答案是否正確,我們還需要檢驗。我們在學習完例1后,就有了一些檢驗的方法,誰來說一說可以用什么方法檢驗呢?

      (1)學生說檢驗的方法:把問題的答案20小時變成已知條件,帶到原來的題目中去算一算。

      也就是這樣變一變:水庫的水位每2小時下降12厘米,照這樣的速度,經過20小時?

      誰來補充一下問題?(經過20小時,水位一共下降了多少厘米?)

      你能列式解決這個問題嗎?請把算式寫在檢驗的方框里。

      12÷2=6厘米20×6=120厘米

      我們算出的120厘米正好是題目中原來的條件,那就說明我們原來解決的問題算出的答案20小時就是正確的。

      學生一起口答,教師板書:一共要放水20小時。

      (2)把問題變成條件,代入原來的題目中去算一算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檢驗,這是檢驗的一般方法。其實還有檢驗的方法。這個問題有2種不同的解法,我們在檢驗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方法解題,如果兩種不同方法的答案相同,也能檢驗出你所算的答案是正確的。這種檢驗方法適用于有不同解法的實際問題。(多種方法相互檢驗)

      5、剛才我們用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求經過16小時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你會解答嗎?

      讓學生在作業紙上試做,交流解法(你是怎么想的)

      A.12÷2=6厘米B.16÷2=8

      16×6=96厘米12×8=96厘米

      答:經過16小時水位一共下降96厘米。

      6、請同學們回顧我們剛才的解題過程,說說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1)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抓住水位每小時下降的速度是不變的,這是解題的關鍵。

      (2)有多種方法時,我們要靈活選擇,多種方法可以互相檢驗。

      三、練習

      帶著我們的收獲和體會,我們試著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練一練1

      (1)用表格整理條件和問題

      (2)列式解答

      (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變量:每本筆記本價格不變)

      2、練一練2

      (1)理解題意

      (2)列式解答

      (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變量:每本字典的厚度不變)

      機動題目:

      3、練習九第4題

      (1)理解題意

      (2)列式解答

      (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變量:每瓶果汁的容量不變)

      (4)檢驗一下,看做對了沒有。我們可以進行口頭檢驗。

      4、練習九第5題

      四、總結

      說說這節課我們的收獲和體會。

    【四年級《解決問題策略》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10-29

    《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設計10-03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04-26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10-29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11-18

    教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04-09

    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數學教學設計10-10

    《解決問題的策略(1)》教學設計01-14

    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05-17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設計范文01-1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本在线视频精品 | 中文字幕日本二三请区 |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 |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