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時間:2025-04-26 08:41:00 曉映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8篇)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品析月光曲的樂曲美,探究文本的語言美。

      2、學習運用聯想,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

      學習運用聯想,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意境。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古詩、引樂曲

      說起月光,你會想到哪些優美的詩句?

      是啊,月光如水,柔柔的灑滿大地;月光如詩,輕輕地勾起情思;月光的美也能用樂曲來表現。(板書:樂曲)

      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的《月光曲》表現得是一種什么樣的已經呢?作者又是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樂曲之美的呢?(板書:語言)齊讀課題。

      二、讀文本、品意境

      1、請同學們翻開書,你知道哪個自然段在講《月光曲》的內容嗎?

      2、快速地瀏覽9自然段,說說:在這清幽的月光下,聽著美妙的琴聲,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這些畫面是真實的嗎?(板書:聯想)

      l請大家找出文中描寫實在景物的句子,勾下來;

      產生聯想的句子用( )標出來。

      l從事實引出聯想,課文中用了哪兩個詞語?

      4、自主學習

      這段聯想為我們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變化,為我們呈現出一幅幅什么樣的畫面?(板書:畫面)

      自讀課文,邊讀邊想,用鉛筆標注答案。

      抽生匯報并用簡短的語言歸納變化過程。

     。ò鍟涸铝脸跎、月亮升高、波濤洶涌)

      5、指導品析:作者是怎樣用語言為我們描繪出這樣的意境?

      我們一起來欣賞描繪第一幅圖的語言。屏幕出示語言,齊讀。

      l皮鞋匠聽到怎樣的旋律才聯想到這樣的畫面?(音樂速度是快還是慢?音調是高還是低?)

      l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音樂的`舒緩柔美?

      l屏幕出現音樂和畫面,請學生欣賞

      l我們應該怎樣讀才能表現這種柔美的意境。

      l總結學法,屏幕出示。

      6、合作探究

      隨著樂曲的變化,皮鞋匠腦海中聯想的畫面也在發生變化,請大家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描寫“月亮初升”和“波濤洶涌”的有關句子。

      匯報合作探究的結果。

      7、作者將事物與聯想結合,用美的語言,描繪了“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濤洶涌”的美妙畫面,讓我們體會到了先是輕柔舒緩,而后明朗輕快,最后高昂激越的美的樂曲,現在,我們閉上雙眼,用心傾聽這優美的樂曲,相信你也會浮想聯翩吧。(多媒體播放《月光曲》三個樂章的片段,生欣賞)

      8、多美的樂曲!讓我們用充滿感情的朗讀,再現月光曲的舒緩、輕快、高昂。

      9、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么樣?不信,可以讀讀。

      三、仿寫練習

      1、聽: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段音樂《牧童短笛》。同學們也展開豐富的聯想,去領會音樂的意境和內容。

      2、說:聽了這輕快的曲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ㄔ谑裁吹胤?環境怎么樣?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3、寫:趕快拿出你的筆,把你想象到的畫面捕捉下來。

      以“我靜靜地聽著,我好象看到了……”開頭寫一段話。

      寫小練筆,師巡視,相機指導。

      4、評: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注意傾聽,請你評價。

      四、總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領略了月光曲的美,也學會了用語言文字表達樂曲之美,老師希望同學們課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在聆聽的同時,展開豐富的聯想,用優美的語言記錄下你的感受,相信你一定能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2

      教學要求

      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场W習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陶醉”造句。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心情。

     。、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產生的聯想。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從小就表現非凡的音樂才華,十歲舉行公開音樂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貧寒,受盡磨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對專制暴政無比憎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场⑹裁词恰皞髡f”(民間流傳的說法)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關于《月光曲》的傳說的?(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樣分?

      4、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讀音。

      二、初步理解傳說部分的內容

     。薄⒛x第部分,想一想,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是哪幾首?

     。、學生默讀思考后討論。

     。ǎ保┴惗喾覟槊す媚飶椓藥讉曲子?(彈了兩首曲子)

     。ǎ玻┻@兩首曲子分別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學的貝多芬譜寫的曲子。第二首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3)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從哪兒到哪講貝多芬創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寫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貝多芬第一次為盲姑娘彈曲子的內容

      1、指名學生朗讀二到七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地方。理解幾個詞語:幽靜、入場券、陌生、純熟。教師介紹萊茵河是歐洲的大河之一,流經好幾個國家,包括德國。

     。病⒇惗喾沂侨嗣裣矏鄣囊魳芳遥瑥氖裁吹胤娇梢钥闯鰜恚浚ㄋ礁饕宦眯醒莩觯踔羴淼揭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感到深深的遺憾。)

     。、盲姑娘一家很窮,又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們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倆相依為命。哥哥是個皮鞋匠,妹妹是個瞎子。他們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4、姑娘為什么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愿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從這里可以看出兄妹倆互相貼,這種感情非常珍貴,十分感人。)

     。、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她看不見樂譜只是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盡管斷斷續續,很不熟練,卻是很不容易的。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熟!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彈琴的人正是貝多芬本人。這說明她具有音樂才能。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丁⒅该麑W生朗讀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業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6月光曲

      散步(聽)

      談話

      (同情)

      貝多芬

      走近(彈)

      曲子

     。樱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用生字卡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朗讀課文一至七自然段。提問:貝多芬為什么彈完了一曲又彈了一曲?

      二、深入學習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部分。

     。、指名朗讀八至十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正確的地方。

      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從窗戶照進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凄清、幽靜,就在這樣的氣氛中,窮兄妹倆站在他的身旁。)

     。病⒇惗喾覐椀氖鞘裁矗克麖椀暮退吹降挠惺裁搓P系?皮鞋匠聽著琴聲,好像看到了什么?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處,月亮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樂曲使他產生了聯想。開始,音樂可能是徐緩的,使人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云。再后來,音樂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聯想到月光下風起浪涌。)

     。、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為什么說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為什么兄妹倆沒有及時發現貝多芬的離去?(他們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了。)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也給自己帶來了一次意外的創作收獲。

      三、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薄⒃凇耙魂囷L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病⒃凇捌ば踌o靜地聽著……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盲姑娘臉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實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產生的聯想。)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朗讀指導。

     。、請學生試背最后三個自然段。

      四、指導學生識記生字。

      五、作業

     。、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2、預習《小音樂家揚科》。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了解《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從中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并體會二者結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分辨事物和聯想

      2、難點:

      利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時的情和景

      【教學資源】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提出單元訓練重點

      分辨事物和聯想。

      二、簡介貝多芬,導入新課

      板書:

      《月光曲》

      三、講授新課

      1、弄清貝多芬彈奏第一首音樂的經過。

      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布聽到了什么?

      2、這琴聲為什么引起他的特別注意?

      3、貝多芬靠近茅屋又聽到了什么?

      4、貝多芬為什么要走進茅屋?

      5、貝多芬走進茅屋做了什么?

      6、他為什么彈琴?

      讓學生在文中找到貝多芬是怎樣說的。

      7、貝多芬彈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應?

      8、為什么盲姑娘推測出陌生人就是貝多芬呢?

      9、這時貝多芬用什么來回答盲姑娘的問話?

      10、理解彈奏《月光曲》的經過:

      ⑴讓學生默讀,找出課文中哪些是描寫《月光曲》的內容,引導學生體會當時的.環境。

     、圃谶@清幽的月光下,聽著美妙的琴聲,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

     、敲す媚锓路鹂吹搅耸裁?

     、嚷牭竭@首音樂,盲姑娘的神態怎樣?

     、韶惗喾绎w奔回客店做了什么?記的是什么曲子?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4

      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主要講述了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有人在斷斷續續地彈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當他走近茅屋,聽到屋內兄妹倆的談話后,被他們雖貧窮但互相體諒的真摯情感所感動,便走進茅屋為他們彈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僅懂音樂,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樂激動萬分。此時,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產生了創作激情,即興創作了《月光曲》,窮兄妹倆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幸福。

      教學目標:

      ⒈、會寫“傳說、譜寫、幽靜、純熟、清幽、恬靜、陶醉、琴鍵、霎時”等詞語。

      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的關鍵語段,了解并簡要概括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⒊、從貝多芬的言行中體會他豐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導課:

      播放《致愛麗絲》,引導學生說出他的作者,交流有關貝多芬的資料和名言,從而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認讀詞語

      2、聽寫詞語、評價。

      3、教師范寫“霎”,生再寫兩個。

      4、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深入理解課文

      (一)學習:貝多芬為什么給兄妹彈第一首曲子。

      1、學生默讀2-4自然段,勾畫相關句子,

      2、交流談感受,引導學生把握兄妹間的手足情深、家境貧寒、對音樂的熱愛打動了貝多芬的心。

      3、指導朗讀。

      (二)、學習:貝多芬為何又給兄妹倆彈了第二首曲子

      1、自讀5-7自然段,畫出有關的句子。

      2、交流談感受,指導朗讀。

     。ㄈw會《月光曲》的優美

      1、默讀第9自然段,畫出認為《月光曲》優美的句子。

      2、找出句子中表現聯想的句子,引導學生從這些句子中體會《月光曲》節奏的變化,指導朗讀。

      3、找出描寫實在事物的句子,滲透寫作方法。師生分角色朗讀。

      四、布置作業:

      1、課下背誦第九自然段。

      2、聽《月光奏鳴曲》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蘇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有感情地細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

      【情感與思想】通過了解傳說中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進而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深入詮釋一個音樂家的偉大之處。

      【拓展與延伸】欣賞貝多芬的《月光曲》。

      【重、難點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難點是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學手段】本課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總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層次,通過文本細讀體會語言的優美

      一、播放《月光曲》談話導入:

      這就是著名的鋼琴曲《月光奏鳴曲》,它的作者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就是用這首著名的曲子作為標題的(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課文

      1、那這是一篇什么樣的文章呢,請大家默讀這篇文章,找出文章中出現的人物,并用一句簡短的話來表明他們各自的身份。

      2、請再次默讀課文,理清文章人物之間關系,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理清文章層次

      請同學們小組之間朗讀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歸納文章段落。

      第一段(第1節):講貝多芬曾經譜寫過《月光曲》。

      第二段(第2.3節):講貝多芬在茅屋外邊聽見琴聲。

      第三段(第4—7節):講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琴。

      第四段(第8—10節):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

      四、美妙的音樂不僅能用音符表達出來,用文字同樣可以描繪出它醉人的旋律。

      1、請我們聽著《月光曲》再來瀏覽課文,大聲并有感情地用書中的文字描述出曲子的意境。

      2、(用詩歌的格式出示文中描述《月光曲》內容的部分),請同學們伴著優美的《月光曲》再來讀一讀這詩一般優美的文字。

      3、指名分別展示朗讀

      五、課后作業:請同學們找一首自己熟悉或喜歡的樂曲,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它所傳達的意境。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6

      設計理念: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第三學段(5~6年級)學生要“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倍x課文又重在方法的習得,依據文本的語言特點,教學設計時,不僅僅停留在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上,更重要的是讓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能夠掌握深入閱讀文本的一種方法——聯系上下文,通過抓住關鍵詞來推想意思,辨析情感,體會表達效果。

      教學目標:

      1.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的基礎上讀出文字的溫度和內涵。

      2.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體會他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同情。

      3.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聯想的作用。

      教學重點:

      推想文中關鍵詞句的意思,辨析情感,體會其表達的效果,讀出文字的溫度和內涵。

      教學難點:

      體會聯想的作用。

      教具準備:

      教師:PPT投影片

      學生:搜集有關貝多芬的課外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示學習目標,復習導入。

      1.簡要回顧第一課時所學內容。

      2.揭示本節課學習目標: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以《月光曲》為閱讀材料,采用抓文中關鍵詞句來推想的方式進行閱讀學習。

      二.指導緊扣詞句,學習推想。

      1.出示詞語,指名讀,評議。

      2.指導學生如何發現文中的重點詞句。

      3.理解“隨便說說”,指名讀詞和含有“隨便說說”的句子,相機評議。

      4.同學們,有時候我們讀文章,如果只讀一句話,就有可能斷章取義,就有可能有一個錯誤的引導,我們還必須聯系上下文來讀。

      5.指名讀讀窮姑娘先前所說的那句話,推想一下姑娘說這句話時的真實內心?相機指導朗讀,評議。

      6.再次推想“隨便說說“的深層含義。

      7.從”隨便說說“這個詞語,我們不僅推想出了它的深層意思,還從中辨析了兄妹倆之間的情感。聰明的孩子們,這就是一種閱讀方法!

      8.重溫這段感人的對話,指導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分角色讀。

      9.從”隨便說說“推想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內心活動。

      三、自主品詞,學會推想。

      1.文中像“隨便說說”這樣值得去細細推想的關鍵詞還有不少呢?現在請同學們默讀文章的4~8自然段,默讀就是拿起課本,心在讀,腦子在思考,嘴里不出聲。出示默讀的.要求。

      2.生默讀4~8自然段。

      3.匯報圈出的重點詞語及推想出的含義。相機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推想貝多芬的內心,并指導朗讀。

      四.推想聯想,體會效果。

      1.播放:《月光曲》,生傾聽后交流發現。

      2.作者是用哪一段文字描寫了月光曲的內容呢?

      3.師范讀第九自然段,生一邊聽,一邊圈出重點詞句,后匯報交流。

      4.推想聯想的文字與音樂的關系。

      5.推想聯想的表達效果。

      6.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7.推想貝多芬的內心。

      五.總結運用。

      1.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朗讀、默讀這樣一些閱讀方法,來閱讀《月光曲》里的重點段落,抓住這些段落中的一些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來推想出它的意思,辨析它的情感,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這就是中國的語言啊!往往普普通通的詞語放到文中后,它就會有豐富的情感,無窮的意思,我們從各個角度去體會它,我們體會多了,這些詞語觸摸多了,就會有感覺,這就是語感。有了語感,語文學習就會更加順利,更加得心應手了。

      2.同學們,我們今天這節課主要就是學習這種閱讀方法:通過抓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來推想意思,來辨析情感,來體會表達的效果。

      3.布置作業。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7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八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第八單元以“熱愛藝術”為主題,其它三篇文章為《伯牙絕弦》、《蒙娜麗莎之約》、《我的舞臺》!对鹿馇芬晃,講述了貝多芬為盲姑娘的彈奏音樂并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說故事。

      本篇課文文質兼美,富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寫作語言精煉,刻畫人物形象鮮明,通過語言、動作的描寫,以及環境的襯托,展開想象,營造出如月光一樣美麗的畫面,令人深深陶醉和無限回味。

      二、設計思路

      圍繞“讓優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間”為主線,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讀、寫、思、議的訓練,感受文中人物人性上的善良之美,體會貝多芬與盲姑娘音樂上的共鳴之美,激發學生對藝術、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目標

      1、以讀促思,讀出感情,感受月光曲的旋律。

      2、學會用想象的表達方式來寫一段話。

      3、激發學生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之情。

      四、教學重點

      以讀促思,感受月光曲優美的旋律。

      五、教學難點

      學會用想象的表達方式來寫一段話,激發學生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預習課文,查找有關貝多芬有關的資料。

      七、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

      1、導入:藝術是我們人類智慧的瑰寶,它們給人類帶來的深深的感動,永恒的美麗和難以言狀的幸福。今天,讓我們繼續學習26課《月光曲》。板書課題——《月光曲》。

      2、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

     。ㄕn文講述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3、我們知道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的不幸,為她彈一曲,后來知道盲姑娘不僅喜愛音樂,而且懂音樂,他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動,所以一曲彈完又彈一曲。這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品析重點段落,感受藝術的美妙

      1、我們來欣賞貝多芬彈第二首曲子的部分。請同學們大聲讀讀課文的8、9段。

      2、出示8段:“一陣風……按起琴鍵!

      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時的環境怎樣?最能突出這個環境的—個詞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風景)秀麗而幽靜。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覺沉靜、安閑。

     。2)、“格外”什么意思?(超過尋常)?蓳Q什么詞?

      (3)、自由讀,體會當時的環境,讀出“清幽”的感覺。指名讀、齊讀。

      3、蠟燭被風吹滅了,月光從窗戶照進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屋里屋外一片銀白的世界,仿佛進入仙境般。在這種環境中,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窮兄妹倆)

      4、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對兩個可愛的知音人,一股創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蕩,于是他滿懷深情地按起了琴鍵。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當時的琴聲,體會《月光曲》描繪的情景。(播放樂曲)

      5、(結束音樂)這么動聽一曲《月光曲》,課文是通過什么來寫它的內容的?(通過窮兄妹倆聽琴聲產生的聯想來寫的。)

      6、在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聽著美妙的琴聲,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9段:“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涌過來……”齊讀。

     。3)語言描述帶入情境:現在,我們也仿佛來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邊,一起聽貝多芬彈琴,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一幅畫面:

      出示圖1。

      這個畫面,課文里是怎樣描述的.?(“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撒遍銀光。”)

      誰能上來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兒?(海平線上)

      師:聽到貝多芬的琴聲,皮鞋匠仿佛覺得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這時的海面是平靜的,音樂一定是舒緩的。大家想象一下,貝多芬這時是怎樣彈琴的?(節奏很慢,聲音很輕的。)

      練讀。板書:輕柔舒緩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出示圖2。

      皮鞋匠繼續聽著,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保

      “微云”是“少云”嗎?從整個句子看“一縷一縷輕紗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

      師:這時的旋律還是很平靜的,很柔和的。

      練讀。板書:平靜柔和月亮升高穿過微云

      出示圖3。

      找出課文有關的語句來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岸邊涌過來……”)

      這個情景可以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波濤洶涌)

      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有沒有月光?從哪兒知道?(雪亮……)

      師:這兒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種歡樂的令人激動的情景。這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師:剛才的寧靜被破壞。這時的旋律是高昂激越的。

      練讀。板書: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濤洶涌

     。4)我們把鞋匠聽到琴聲產生的這部分聯想,分這三個意境,哪個意境表現的音樂高昂激烈?(第三個)

      (5)指導朗讀。(齊讀、指名讀、試背)

      (6)小結:貝多芬的琴聲把皮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寬闊自由的天地啊!

      (7)皮鞋匠眼前出現的這些景象,這是他親眼所見嗎?(不是,是他頭腦里想到的,這叫聯想。)這個聯想是怎么產生的?(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聽到的琴聲而產生的。)

      7、[幻燈片——事物聯想]“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涌的大海。”聽到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態怎樣?(恬靜——安靜、寧靜。表示心里很舒適,很安逸的。)

      8、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為什么說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見的,但是她懂音樂,能理解、感受貝多芬彈奏的內容,她聽得入神了,所以說“仿佛也看到了”也聯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9、小練習:用橫線畫出聽到或見到的實在的事物。用波浪線畫出聯想的語句。

      (1)從事物引出聯想,課文中用了哪兩個詞語?(好像、仿佛)

     。2)小結:讀文章時,我們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聯想,就能幫助我們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寫文章時,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10、教師運用動作記憶法,指導學生背誦第9自然段。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學生當皮鞋匠,做側耳傾聽狀)他好像面對著大海(雙手打開做大海狀),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合手做圓月亮微微升起狀)。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雙手向下輕擺,做微波狀,雙手突然打開,慢慢舒展開)。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合手做圓月亮,往右上微微升起)。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雙手大幅度擺動,做大風、巨浪狀)。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用手做浪花朝前涌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露出恬靜的微笑),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睜大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雙手打開,做結束狀)

      三、運用想象,寫出精彩片斷

      1、回顧第十一冊中運用想象的課文片段,朗讀。

      片段一: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土與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山中訪友》

      片段二: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2、欣賞音樂《漁舟唱晚》片段,運用想象的方式寫一段話。

      3、當場點評,指出在運用“想象”的妙處。

      四、作業:

      1、推薦閱讀《貝多芬傳》,到書店閱讀與音樂家有關的故事,做好讀書筆記。

      2、通過網絡或音像制品,傾聽《月光奏鳴曲》及其它世界名曲。

      八、板書設計:

      (輕柔舒緩)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ㄆ届o柔和)月亮升高穿過微云

      (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濤洶涌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8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以讀代講,以讀促講。本文是一篇融知識、情感、情境于一體的文章,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对鹿馇愤@篇文章語句優美,感情真摯,意境深遠。課文所記敘的故事,時間久遠,地點有別,加之語文課上談音樂,教學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課教學設計,不僅要抓住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這一條明線,還要緊緊抓住因事情發展引起人物感情變化的這條暗線。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步驟,始終緊扣行文線索,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進而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贊美貝多芬熱愛人民,為人民而創作的品質,讓學生掌握主題。同時,《月光曲》這篇課文在寫作上除了對景物的描寫比較生動細致之外,“實”“虛”結合,即由實在的事物引起聯想。因此,教學內容的同時,采用具體事例、體會運用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知寫作方式。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讀課文,并理解課文中的詞語。

      2、按課后要求預習課文。

      3、查找資料,了解貝多芬的情況。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借助音樂,導入新課

      1、導入:(課件播放《月光曲》片段)這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創作的《月光曲》。(板書課文題目)

      2、課件出示貝多芬圖像,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貝多芬的資料,教師相機補充:貝多芬,德國作曲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貝多芬生活道路非?部溃28歲時聽力開始減弱,晚年失聰,只能通過書寫跟人交談。他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廣為流傳的'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合唱》。

      3、過渡:這篇課文記敘的就是貝多芬譜寫這首鋼琴曲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了解一下吧。

      設計意圖:通過對音樂的初步感知,讓學生聆聽這首樂曲,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自學字詞,梳理內容

      1、課件出示自學要求,學生展開小組學習。

     。1)自學生字,對容易讀錯的字音、容易寫錯的字形做標記。然后和小組同學交流,提醒同學讀字音、寫字形時注意的事項。

      要針對學生的困惑進行指導書寫。

     。2)出示詞語表中詞語,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

      譜寫鋼琴幽靜斷斷續續茅屋燭光失明純熟清幽琴鍵景象陶醉

     。3)輕聲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針對不理解的內容做標記。然后與同學交流質疑,同學能解決的,要認真傾聽同學的想法。

      2、匯報交流:

     。1)指名朗讀課文,檢查生字的讀音。隨機正音:“純”是翹舌音,讀chún,不讀cún;“縷”讀lǚ,不讀liǔ。

      (2)你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有什么收獲?了解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理解之處?

      (3)在學生匯報讀書收獲的過程中相機指導學生,使學生明確:貝多芬彈了幾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4)梳理學生的質疑,將有價值、學生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顯示在大屏幕上。

      3、學生帶著大屏幕上的問題再次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作好批注。高年級閱讀的重要方法。

      設計意圖:雖為第三學段,但字詞教學仍不可偏廢,特別是一些多音字的發音尤為重要,在這里通過課文的朗讀,及時糾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在自學中,通過初讀感知,對整篇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為研讀課文做好準備。

      三、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小結:夜深人靜,從茅屋里傳出了斷斷續續的琴聲,引起了貝多芬的注意。于是,他走進茅屋,看到彈琴的竟是個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動,決定為盲姑娘彈一曲。一曲彈完,盲姑娘熱情地贊美他的演奏,并且聽出他就是貝多芬,貝多芬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決定為盲姑娘再彈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來的。

      2、布置作業:請利用網絡查找《月光曲》,閉目傾聽,說一說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設計意圖:利用音樂在學生眼前呈現出一個畫面,緊接著啟發想象,使畫面更清晰,使學生在感情上接近課文。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9

      一、直接入課,整體感知

      1.(板書課文題目)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

      2.引發交流:《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呢?請你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或者根據課文內容說一說。

      3.過渡: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一起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吧!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很重視對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可以淺顯地告訴學生:讀懂你的信息資料,試著用你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還可以談談你的想法。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學會加工和表達自己的信息資料了。

      二、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課文主要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

      2.引發質疑:課文為什么用“傳說”呢?(傳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確有其事,但從這傳說故事中我們能感受到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請你默讀課文,將課文分成兩個部分,并嘗試說一說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簡要交代了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詳細記述了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

      設計意圖:能否正確歸納、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考查學生是否讀懂文章,評價其閱讀理解水平高低的標準。這里不僅要教會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的層次,還要讓學生能夠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也為下面歸納《月光曲》的創作經過做鋪墊。

      三、深入學文,體會情感

      (一)貝多芬彈奏第一首曲子。

      1.指名朗讀貝多芬彈奏第一首曲子的部分,引發想象:根據故事的發展,萊茵河邊上的小鎮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還應該有什么?說說貝多芬為什么彈琴給盲姑娘聽。

      2.小結:這兒離熱鬧的地方比較遠,又給人美的感覺,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我們可以說“這兒多么幽靜啊”,可以說這兒的小路是“幽靜的小路”。

      3.說話訓練: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他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你猜貝多芬走在這僻靜的小鎮上,聽到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么想?

      貝多芬聽到了_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過渡:貝多芬正是這樣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來還走進了茅屋。

      5.思考交流:貝多芬為什么要走進茅屋呢?(他聽到了一個姑娘和一個男人的對話后,走進了茅屋。)

      6.學生分角色朗讀兄妹倆的對話,并根據說話的內容,加上適當的提示語,想象他們說話的神情、語氣。

      (1)對話練習:

      一個男的(   )地說:“是呀,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

      姑娘(   )地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2)指兩名學生說。

      7.教師相機采訪扮演姑娘的同學:你的這句話真的.是隨便說的嗎?如果不是,那你為什么說“隨便說說”呢?

      8.小結:“隨便說說”說明了這個十六七歲的盲姑娘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她對自己說的那句話感到不安和后悔。這體現出盲姑娘是一個多么懂事、多么體貼的人啊!

      9.想象畫面:貝多芬進了屋,看到的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動?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兄妹倆的生活境遇,再練習朗讀。

      10.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此時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讀第5、6自然段的對話。

      (二)貝多芬彈奏第二首曲子。

      1.引發交流: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要留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

      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

      2.繼續交流:于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趁著興致彈出來的?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3.批注讀書: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樂曲的?請你圈出有關語句,并批注你讀課文后的感悟。

      4.教師配樂誦讀“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這一部分,學生閉目想象:月光是怎樣的?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樣?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自己眼前出現的圖畫。

      5.交流:月光是這樣的清幽,盲姑娘卻看不見。可貝多芬的琴聲給窮兄妹帶來了無限的聯想。那么他們聽著聽著,眼前出現了幾幅畫面?(三幅畫面)

      (1)第一幅畫面:月亮升起來了。

      看,月亮升起來了。月亮在哪兒?海面怎樣?(隨機理解“微波粼粼、灑滿”的意思。)這時的貝多芬是怎樣彈琴的?(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著琴鍵,節奏也比較慢。)

      (2)第二幅畫面:月亮越升越高。

      貝多芬繼續彈著,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微云”是怎么樣的云?這時貝多芬的琴聲,是怎樣的?

      (3)第三幅畫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皮鞋匠聽著聽著,覺得海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這情境可以用哪個詞來形容?(波濤洶涌)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有沒有月光?從哪兒可以看出來?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仿佛覺得大海卷起了巨浪,這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6.小結:貝多芬的琴聲把皮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波濤洶涌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寬闊、自由的天地呀!

      7.交流:皮鞋匠所聯想到的,盲姑娘有沒有想到和看到呢?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語句。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理解,從而鍛煉了學生的朗讀、想象說話等能力,也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月光曲》所表達的意境,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優美,從而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四、整體感悟,總結全文

      1.過渡:《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讓兄妹倆深深“陶醉”了,“等他們醒過神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貝多芬悄然而至,悄然離去,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他也給自己帶來了一次意外的創作收獲。(引導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啟發想象:當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會說些什么呢?請將你想象到的用對話的形式寫一寫。

      3.(課件播放《月光曲》)總結引讀:這就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這首曲子不僅表現了貝多芬豐富的想象力,更體現了他對盲兄妹、對貧苦人民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來體會一下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的過程吧。

      4.布置作業:聽聽自己喜愛的音樂,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寫下來。

      設計意圖:想象說話既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積累,也是對情感的一種升華。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針對《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展開想象與交流,透過文字建立意象,從而引導學生走進貝多芬、走進盲姑娘、走進皮鞋匠的內心世界,感受音樂創作過程中人物的情感變化。

      值得思考的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過于注重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細化理解,將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建立在剖析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忽視了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培養。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體會貝多芬在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感情的變化。

      2、在理解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分析人物言行體會貝多芬在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教學方法

      討論法、情境教學法、朗讀指導法、啟發法

      教具:電腦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 揭示課題

      二. 檢查預習

      1、 認讀生字詞

      2、 指名分節讀課文,師糾正讀音

      3、 通過預習你對課文有哪些了解?

      4、 學生質疑

      三、了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層次

      第 二 課 時

      一、 復習,引入新課

      1、 板書課題:月光曲

      2、 請生簡述《月光曲》的創作過程。

      3、 質疑:這節課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引導生從內容及人物質疑)

      二、 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的感情變化

      1、 生快速閱讀課文,把課文中描寫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來?

      2、 品讀句子,再聯系上下文,小組討論問題。

      課件出示問題:貝多芬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這樣說?想象他當時的心情怎樣?

      3、 交流討論情況,重點體會以下幾方面:

      (1) 貝多芬進屋是被兄妹的談話所感動;

      (2) 貝多芬彈一曲是看到兄妹窮,但又愛音樂,產生了同情心;

      (3) 貝多芬又彈一曲是因為發現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動;

      (4) 貝多芬飛奔回店是因為創作了一首新曲子很興奮。

      根據生回答板書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關鍵詞

      4、 小結

      (1)通過剛才的討論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獲?

      師述:這些感情的變化其實就是貝多芬創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這些結論我們是通過什么途徑得到的?根據生述板書學法。

      找

      分析言行 問

      議

      說

      體會心情

      理解內容

      三、 學習體會第三節

      1、 文中哪里最讓貝多芬感動?(課件出示兄妹對話)

      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那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2、 用剛才的學習方法,進行小組討論,體會兄妹說話時的心情變化。

      3、 交流討論情況

      (1)妹妹說第一句話時是(渴望)的心情,因為她知道貝多芬來到小鎮,很想

      聽貝多芬彈琴;

      (2)哥哥說話時是帶著(難過的'、遺憾的)心情,因為家里窮他不能滿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說第二次話時是帶著(安慰)哥哥的心情,因為他不想讓哥哥為了她而難過。

      4、 指導朗讀兄妹的對話

      (1) 同桌分角色練讀。

      (2) 指名生分角色朗讀。

      (3) 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5、 聽了兄妹談話,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結:貝多芬正是被這對窮兄妹間的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了,才進了屋,才有了后來獻給兄妹倆的《月光曲》。大家想聽這首曲子嗎?

      四、初步辨別聯想與實在事物

      1、 請生劃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調的句子。(課件出示句子)

      2、 小組討論:讀句子,根據內容畫一畫。

      3、 請生展示作品,并讓大家評議。

      4、 課件出示選擇題,讓生選擇《月光曲》曲調,并說理由。

      選一選:A、舒緩——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緩

      C、舒緩——激昂——明快

      5、 欣賞《月光曲》

      6、 請生通過朗讀表現出曲調的變化。

      7、 大家是通過什么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

      8、 哥哥為什么會想到這些?

      9、 師述:通過學習我們發現聯想可使文章的內容更豐富,但聯想要以實在

      事物為依據。而同樣的音樂,讓不同的人聽,由于各人的經歷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聯想。

      五、擴展,體會文章中心

      1、聽音樂,想一想:

      盲姑娘靜靜地聽著,仿佛看到( )。

      我靜靜地聽著,仿佛看到( )。

      2、你們認為貝多芬想通過這首曲子表達些什么?

      3、窮兄妹倆聽了貝多芬的曲子,他們很幸福。從貝多芬那兒他們也獲得了自信,今后他們會怎樣面對生活呢?

      板書設計:

      月 光 曲

      聽:談話 (感動)

      貝多芬 看:貧窮 (同情)

      彈:一曲 又一曲 (激動)

      記:曲子 (興奮)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2、理解課文內容,初步學會分辨事物和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從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引起的聯想?

      2、貝多芬在即興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板書課題

      放錄音《月光曲》。同學們,剛才我們聽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誰知道這首鋼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對,《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月光曲》。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名朗讀課文(分節朗讀),正音。

      2、生字(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

      3、學習新詞:

      幽靜:偏僻、清靜。

      純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練。

      陶醉:很滿意地沉浸在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

      記錄:本指把聽到的話或發生的事寫下來。課文指貝多芬把剛才彈奏的《月光曲》寫成曲譜。

      斷斷續續:時斷時續,本文指琴聲不連貫。

      水天相接:水和天連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樣子。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

      三、讀課文,思考問題

      1、說說課文寫的是什么事,主要內容是什么?

      (課文寫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在一個小鎮上為皮鞋匠兄妹彈琴的事,主要是寫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經過。)

      2、《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景中創作的?把文中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找出來,做上記號,然后讀一讀。

      四、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再讀課文,想想本文按總起、傳說可以分為幾部分。

      本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段(1)總起。介紹貝多芬,點明題意。

      第二段(2-10)傳說。詳細介紹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經過。

      2、找學生讀傳說部分,按傳說的起因、經過、結果把第二部分分層,并歸納層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層:

      第一層(2)講貝多芬散步時聽到一所茅屋里傳出鋼琴聲。

      第二層(3—9)講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后又即興創作并彈奏《月光曲》。

      第三層(10)講貝多芬“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記錄了下來。

      五、課堂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指名讀課文,說說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寫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創作譜寫《月光曲》的經過。)

      二、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1、學習第一段。

      讀課文,思考:從這一段中你學懂了什么?(學懂了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傳說。)

      2、學習第二段。

      (1)指名讀第一、二層,思考回答:

      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從兄妹倆的談話中,你能看出什么?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會是什么樣的心情?他會怎樣想?怎樣做?

      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彈完了,為什么又彈一曲?

      (貝多芬是在秋夜,萊茵河畔一個小鎮的幽靜的小路上。時斷時續的琴聲吸引了他的'注意。從兄妹倆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兄妹倆親密友愛,互相關心、體諒,手足情深。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很感動,他想我一定要為姑娘彈琴,于是輕輕地推開門進屋。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彈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彈完了,貝多芬聽到盲姑娘激動的贊美,想到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琴聲就能分辨出彈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這兒遇到了知音,因此貝多芬也很激動,決定再為盲姑娘彈奏一曲。)

      (2)閱讀重點段第8、9自然段,聯系上下文回答下面問題:

      貝多芬看到了什么?

      貝多芬按起琴鍵來彈的是什么?他彈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聯系?

      皮鞋匠聽著琴聲,好像看到了什么?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為什么說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3)指導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第二層。

      注意體現出兄妹倆不同的語氣,盲姑娘與貝多芬的不同語氣。例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不同語氣,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貝多芬說明來意時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贊美、驚喜,貝多芬見盲姑娘認出自己的深深激動等,都要讀得恰如其分、真實感人。

      三、課堂練習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聽到的實在事物,哪是由實際事物產生的聯想。分別用“~~”“——”標在書上。

      2、說說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感情的變化過程。(貝多芬同情窮兄妹倆,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動,即興彈奏《月光曲》,抒發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動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背誦、默寫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月光曲》創作的經過,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人民的音樂家,熟讀直至背誦第九自然段,感受音樂的美妙。

      2、理解“幽靜、駐足、傾聽、純熟、激動、安詳、陶醉”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3、繼續練習標畫重點詞句,練習品詞品句。

      4、認字8個,寫字7個,繼續練習摘錄筆記獨立識字。

      教學重點:

      1、了解《月光曲》創作的經過,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人民的音樂家。

      2、熟讀直至背誦第九自然段,感受音樂的美妙。

      教學難點:

      1、理解“幽靜、駐足、傾聽、純熟、激動、安詳、陶醉”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創作的經過,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人民的音樂家。

      教學準備:

      1、貝多芬的資料。

      2、奏鳴曲《月光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瞧,你們一個個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師相信,今天的你們,一定是最棒的。對自己有信心嗎?

      非常好!

      俗話說: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那皎潔的月光總能引起人們無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就曾寫下一首和月光有關的古詩--《靜夜思》,你們能把它朗誦出來嗎?

      聽了你們的誦讀,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月光如水,輕輕地灑在床前;詩人站在窗前思念著遠方的親人。

      今天,我們也要來學習一篇和月光有關的課文--《月光曲》(教師板書,學生回答)

      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學習新課

      在二百多年前,德國有位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過許多著名的樂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這首《月光曲》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91頁,齊讀第一自然段,并說說從第一自然段當中你知道了什么訊息。

      學生交流有關貝多芬的資料,教師相機補充,并進行小結。

      貝多芬資料: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稱為 “樂圣”。十歲舉行首次公開演奏會,十二歲開始作曲,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響曲9部、鋼琴奏鳴曲32首、鋼琴協奏曲5部,小提琴協奏曲1部,弦樂四重奏16部。

      貝多芬曾說過:“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薄白龅竭@一點,我將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這樣做的呢?接下來我們來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學習2-3自然段

      請同學們用喜歡的方式朗讀段落,并拿起你們的筆,寫出你們的問題。(教師提示朗讀要求:一是把音讀準;二是讀得流利;三是不斷地誦讀,直到明白為止。)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交流問題,教師補充說明。

     。1)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當時的環境怎么樣?(結合上下文理解“幽靜”的意思)

     。2)抓住“斷斷續續”來理解:你從這個詞語中了解到什么?

     。3)“斷斷續續”的琴聲吸引了貝多芬“駐足傾聽”,卻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有沒有同學愿意扮演兩個兄妹進行分角色朗讀?

      其余學生思考:你從兩兄妹的對話中感受到什么?

     。4)駐足傾聽的貝多芬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心中會有什么想法?

     。5)教師板書:聽曲

      2、學習第4-6自然段

      (1)聽了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是怎樣做的呢?(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

     。2)貝多芬要做什么?(教師板書:演奏)

      (3)他為什么要為盲姑娘彈奏一曲呢?

     。4)盲姑娘聽完以后,心情怎樣?(激動)

      她是如何評價貝多芬的演奏的?(指導朗讀。)

      為什么她能如此地斷定演奏者就是貝多芬本人?(彈奏純熟,感情深厚)這說明了什么?

      (5)貝多芬聽到盲姑娘這樣說,心情起了什么變化?(深深打動如大海的波濤)(與窮人的心意相通,對生活和音樂的熱愛,使他與兄妹間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于是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保ㄖ笇W生朗讀)

      3、學習第7-10自然段

      正在這時候,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景色發生了什么變化?(月光照進窗子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的清幽。)(教師指導朗讀)

      這一切使貝多芬覺得心中充滿了溫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創作的熱情。(教師板書:創作)

      那么貝多芬創作了什么曲子? 究竟這首曲子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描寫《月光曲》內容的語句。

      學生瀏覽課文查找有關內容。

      匯報查找結果,教師出示相應語段。

      (1)這首曲子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明確這首曲子描繪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從哪些語句知道的?(從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關語句: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月亮在烏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岸邊涌過來……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

     。3)教師出示上面兩段文字,提問:這兩段文字向我們展示了幾幅畫面?

     。4)學生自讀這兩段話后進行四人小組討論。

     。5)師生交流找出如下四個畫面:

      畫面一: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引導學生簡要概括后教師板書:月亮升起)

      畫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云。(教師板書:月亮升高)

      畫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月亮在烏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岸邊涌過來……(教師板書:風起浪涌)

      畫面四: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教師板書:風平浪靜)

     。6)隨著樂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這樣變化著。你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把這個變化表現出來呢?放開聲音,各自練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開始。

     。7)學生各自讀練習讀課文。

      (8)指名學生分畫面朗讀課文,說說自己讀課文的體會,引導學生感受樂曲旋律的變化。

     、僭铝琳龔乃煜嘟拥牡胤缴饋恚⒉贼缘暮C嫔希畷r間灑遍了銀光。

      評議朗讀,體會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云。

     、酆鋈,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月亮在烏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岸邊涌過來……

      指名讀,提問:此時你感受到了什么?(此處描寫的是波濤洶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語調應該快速而有力!昂鋈弧闭f明時間很快,所以應讀得快,“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也要讀得快,而且有勁。教師板書:激昂)

     、茱L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

      指名讀,說說為什么這樣讀?

      (此時海面已經風平浪靜,樂曲將要結束,所以語調要柔和、緩慢。教師板書:舒緩)

      (9)教師:《月光曲》的旋律真是這樣的嗎?讓我們再一次去欣賞這首曲子。

     。10)配樂朗誦這兩段文字。學生小聲地練習自讀。

      (11)教師:月光下的大海千變萬化,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不是,是聯想)誰的聯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

     。12)教師:你從哪兒看出這是他們的聯想?

      (13)出示句子比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①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個“仿佛也看到了”,兩句話的意思不一樣。)

     、跒槭裁匆由稀胺路鹨部吹搅恕保浚ㄒ驗榫跋蟛皇钦鎸嵉模敲妹玫南胂,同時妹妹是個盲人,她看不見。)

     、劢處熍c學生采用接讀的方式體會破折號的作用。

      (師)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破折號后面的部分是對前面部分展開的聯想和想象)

     、芫毩曈谩胺路稹痹炀。

      看著那一輪明月,我仿佛 。

     。14)全班朗讀。

      4、學習第11自然段

      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倆深深地“陶醉”了,(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意思)以致于貝多芬已悄悄地離開了,他們還不知道。貝多芬為什么不辭而別?(教師板書:譜曲)

      當兄妹倆從音樂中清醒過來后,會交談些什么?(請兩個學生扮演兄妹進行角色會話)

      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傳說”與第一自然段的“傳說”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應)

      全班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升華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出示句子:假如貝多芬 ,他就不會創作出《月光曲》。

     、偌偃缲惗喾也粫髑,音樂記憶力不強,他就不會創作出《月光曲》。

     、诩偃缲惗喾覜]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就不會創作出《月光曲》。

      ……

      總結:從聽兄妹倆的對話,聽盲姑娘彈琴,激發了貝多芬創作靈感,非凡的音樂天賦和才能使他創作出了《月光曲》。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是個偉大的藝術家。

      四、布置作業

      1、摘錄文中的好詞佳句

      2、和同學一起朗讀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誦。

      五、板書設計

      月光曲

      譜曲(11)

      創作(7-10) (結束)

      彈奏(4-6) (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風起浪涌→風平浪靜

      聽曲(2-3) (發展) 平靜 → 稍快 → 激昂 → 舒緩

     。òl生)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學習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重點)。

      2、感受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意境、內容,體會貝多芬同情窮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練習說話。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以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創設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畫面,感受情境,談體會。

      2、合作學習:

      用兩分鐘時間讀第9自然段,組內交流討論:哪些畫面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說你知道了什么?教師指名反饋。

      板書: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風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3、品讀體會:

      根據月亮、海水的變化,把三種層次的感覺讀出來。

      4、深入研讀:

      個體朗讀,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層來讀一讀。

     、 第一層:

      自由讀→談體會→重點指導“微波粼粼”“霎時間”→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⑵ 第二層:

      自由讀→談體會→重點指導“忽然”“刮”“卷”“涌”→自由讀→指名讀→站起來讀。

     、 第三層:

      引讀→談體會→重點指導“波濤洶涌”→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三、回顧小結

      過度:

      好一幅美妙絕倫的海天月夜景!兄妹倆真的`看到了嗎?

      1、看板書、理思路。

      2、朗讀:

     、胖该x。

      ⑵接讀:

      女→男→全班。

     、驱R讀:

      配樂朗誦。

      四、學習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說話:

      貝多芬美妙的樂曲深深感染了兄妹來,貝多芬離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會說些什么?

      這時貝多芬,心潮澎湃,飛奔回客店,他一邊寫,一邊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華:

      穿插再讀貝多芬的話,體會情感。

      【板書】

      樂曲聯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風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14

      【教學設計理念】

      【識字學詞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片段】

      一、初讀課文時的識字教學

      二、精讀課文時的詞語教學

      精讀課文時,必須抓住體現課文情感的關鍵詞語細讀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ㄒ唬┙虒W片段1——“幽靜”尋琴聲

      (二)教學片段2——“純熟”識知音

     。ㄈ┙虒W片段3——“望了望”與“清幽”生靈感

      (投影: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1、問題:“望”,向遠處看的意思。兄妹倆就在貝多芬的身邊,課文為什么卻用“望了望”來描寫?此時此刻,貝多芬的'內心是怎樣的?

      教師點撥:“望了望”,其實是在表現貝多芬的內心,他心潮澎湃,想得很多很多,也想得很遠很遠。比如,他可能在想盲姑娘是難得的知音,我要為她彈奏一首更好聽的曲子;比如他可能在想,我要為勞動人民創作更多的曲子……

      2、問題:貝多芬即興創作的為什么是月光曲,而不是其他曲子?

      教師點撥:藝術創作有個規律,就是藝術家很容易從某個事物得到啟發而突然有了創作靈感。我們來看下面的名句,詩人是從什么得到啟發的?

     。ㄍ队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畎

      今夜麓州月,閨中只獨看!鸥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蹙S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獜埨^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醪g

      3、問題: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是什么給了他靈感?

      4、問題:在貝多芬的感覺里,清幽的月光應該是怎樣的?

      5、小結:今晚,月光如水,今晚,風清月朗,貝多芬想為勞苦大眾創作樂曲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突然來了創作靈感,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w驗“望了望”,才能深入貝多芬的內心,體會到他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感悟“清幽的月光”,才能更好地理解貝多芬此時即興創作的為什么會是《月光曲》。教學中適時適度地賦以詞語教學更多的文化信息,對高效地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拓展時的詞語教學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15

      一、教學要求

      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造句礦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1.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心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三、教具準備

      1.貝多芬畫像一幅。

      2.生字卡片。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檢查預習,學習課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情?(是貝多芬的事情。)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貝多芬從小就表現了非凡的音樂才華,十歲舉行公開音樂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貧寒,受盡磨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對專制暴政元比憎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關于《月光曲》的傳說的?(從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紹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講關于《月光曲》的傳說。)

      4.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每人讀一部分。讀后評議,糾正讀音。

      二、初步理解傳說部分的內容

      1.默讀第二部分,想一想:(i)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首曲子?(彈了兩首曲子)(2)這兩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學的貝多芬譜寫的曲子。第二首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2.學生默讀思考后討論。

      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于,從哪幾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講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第一首曲子;第八自然段到課文結束,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貝多芬第一次為盲姑娘彈曲子的內容

      1.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正確的地方。請學生解釋幾個詞語:幽靜一偏僻、情靜。入場券一門票,陌生一生疏。不熟悉。純熟——很熟練。

      教師補充介紹:萊茵河是歐洲的大河之一,流經好幾個國家,包括德國。

      2.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而且園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而感到深深的遺憾。)

      3,盲姑娘一家很窮,又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們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倆相依為命。哥哥是個皮鞋匠,妹妹是個瞎子。他們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4.姑娘為什么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有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愿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從這里可以看出兄妹倆的相互體貼,這種感情非?少F,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盡管斷斷續續,很不熟練,但是很不容易的。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就聽得人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他說:“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彈琴的正是貝多芬本人。這說明她具有音樂才能。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這種激情促使貝多芬創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業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1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相關新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

      2、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樂的鑒賞力。

      3、通過理解課文,了解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4、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靈;并通過欣賞《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陶冶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及感情變化。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1、播放鋼琴曲《月光曲》。

      2、讓學生自由暢談聽后感受。

      3、簡介《月光曲》:

      剛才我們聽的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鋼琴曲,它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那么它描繪的到底是怎樣的`景象呢?它是怎樣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匯報初讀收獲:

     、抛、詞的掌握情況:

     、僬J讀生字、生詞。

      ②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

     、评首x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⑶交流初讀感受:

     、儇惗喾覟樨毟F的盲姑娘彈曲子,說明他有同情心。

      ②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興創作的。

     、荣|疑問難:

      貝多芬在給盲姑娘彈奏一曲后,為什么還要彈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皮鞋匠聽著琴聲,好象看到了什么?為什么好像會看到這樣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變化,這說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17

      【教學目標】

      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氣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配樂故事。

     。ㄍ瑢W初步感知課文。)

      2、教師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月光曲

      同學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師引導同學根據課文提出問題。

      2、同學提出不同的問題。

      3、教師梳理問題,總結出問題。

      4、師讓同學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并提出讀書要求:

     、耪埻瑢W們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考慮問題。

     、普n文中遇到不認識的.生字自身解決。

     、窃诶蠋熞幎ǖ臅r間把課文讀能讀熟。

      5、同學讀課文并考慮問題

      6、同學課堂匯報交流,并自身解決問題。

      7、教師適當引導、點撥,并加入正確引導。

      三、重點段落分析

      1、教師置疑:

      貝多芬用音符給我們展示了怎樣的畫面?

      2、同學快速瀏覽全文,從課文中找出一段并讀一讀。

      3、同學找出展現月光曲音樂內容的段落。

      4、同學小聲讀文,邊讀邊想,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5、和同桌先說說,哪些畫面展現在你面前。

      6、同學點擊網頁,欣賞美景。

      7、用恰當的詞語形容畫面。

      8、同學配樂朗讀,體會月光照下大海不同變化。

     。ń處熤笇。)

      9、同學點擊網頁,欣賞月光曲。述說心情。

      10、教師總結,

      四、音樂欣賞

      1、同學點擊網頁,搜尋鋼琴曲欣賞。

      2、生說感受,并把感受發布在網站的交流平臺里。

      3、師小結。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 18

      [教學目標]

      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愛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設計理念]

      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進行語言文字的探究,嘗試“讀通——讀懂——讀好”的閱讀全過程。從音樂的角度切入,拓寬語言文字理解的視野,使學生感受“研究朗讀”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1、通過研究重點詞句含著的意思,體會貝多芬在即興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3、嘗試研究閱讀的過程。

      [課前準備]

      1、學生收集有關貝多芬的資料。

      2、教師準備《月光曲》磁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題(發現)

      1、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利用實物投影)。

      2、師:今天,我們就從語文的角度對《月光曲》作進一步的研究。(板書課題)

      3、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讀暢。(提倡使用工具書)

      2、學生自由交流讀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暢說欲言。

      3、確定小組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

      通過收集、展示資料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做好知識儲備。通過自讀、交流,給學生創設自主讀書、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機會。研究課題的發現與選定,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以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三、細讀課文(讀懂)

      1、學生自由讀課文。(圍繞選定的研究課題進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課本上圈畫。)

      2、小組內交流課題的研究情況。(教師巡視,參與各小組的研究與交流。)

      3、小組展示研究結果:

      在各小組展示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引導,并鼓勵其他學生參與評價,形成人人積極參與、個個能夠評判的濃厚學習氛圍。

     。1)《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創作出來的?

      通過抓住貝多芬“夜晚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琴聲”、“看到窮兄妹倆酷愛音樂”、“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等要點,讓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愛心,感悟抓住要點進行閱讀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調是怎樣的?

      教師隨機點撥:是通過什么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學生讀“皮鞋匠的聯想”部分,體會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并試著讀出這種變化。

     。3)《月光曲》為什么能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曲?

      引導學生根據前兩個問題的研究,嘗試歸納、總結出這一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

      把讀書、探究、評價的權利完全放給學生,以提高學生自主研究的樂趣,嘗試自我研究的過程,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發揮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為以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從音樂的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表達,再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出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拓寬了語言文字理解的途徑和視野。

      四、感情朗讀(讀好)

      1、選取自己喜歡的段落先自己試著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然后再讀給同學們聽。(讀后啟發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讀,集體評議讀得怎么樣。)

      2、同桌合作:一人讀,另一名同學根據內容配上彈琴的動作,通過動作表現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過程。

      3、播放《月光曲》錄音,論證曲調的理解,隨樂曲進行朗讀訓練。

      4、試著背誦課文的最后三個自然段。

      設計意圖:

      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五、課堂練習(擴展)

     。薄⒙犞烂畹那俾,你想到了什么?

     。、按照本課學到的研究閱讀的方法,自己選取一篇文章閱讀。

      設計意圖:

      拓寬學生的思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對音樂進行深入、豐富的聯想,感受聽同樣的樂曲,由于人的理解不同,因而產生的聯想也就不同。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使學生對聯想的含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運用本課學到的研讀方法作進一步的研究學習,使學習得到可持續性發展。

      [附板書設計]

      6、月光曲

      讀通、讀懂、讀好

      利用工具書、抓要點理解、邊讀邊想

      確定研究課題、根據聯想研究、體會感情

      發現、提出、研究、探索、總結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10-06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10-06

    2023年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05-25

    《月光曲》教學設計05-26

    月光曲教學設計07-09

    《月光曲》的教學設計08-18

    月光曲教學設計04-21

    《月光曲》教學設計08-13

    月光曲教學設計05-28

    精選月光曲教學設計09-2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野外强奷在线播放97 |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 欧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午夜一区在线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蜜芽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