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

    時間:2025-07-21 10:26:38 銀鳳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通用8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通用8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 1

      一、在情境中感悟加法含義

      對低年級學生,《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引導學生數一數有幾個小朋友在干什么。當學生能看著圖說出圖的意思后,幫助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小朋友,現在一共有5個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整個新課內容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情境,運用講故事、做游戲、手勢演示等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5以內的加法》很多孩子在幼兒園就學過,有基礎,如何在孩子進來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葉瀾說,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煉了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才會學到新東西。這節課中學生既感悟到了加法的'含義,又產生用加法計算的需求。給我的感覺是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

      二、加強口算,鼓勵算法多樣化

      在進行計算的時候,首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思考,找出不同的方法,盡最大可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來。5以內的加法計算的基礎是認識了數和數的合成,5以內的加法計算又是以后學習加、減法計算和解決加、減實際問題最基礎的知識。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急于將最優化的方法介紹給學生,而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找找不同的方法,既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拓寬了思路,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最后得出2和3合成 5,所以3+2=5。解決問題的時候,又讓學生利用剛剛學的加法,充分體驗加法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致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實現有效課堂的有力保障。數學教學首先是一種教育,小學生需要更多的養成教育。學生在經歷數學知識生成,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過程中,要持之以恒地滲透數學學習習慣的教育。觀察習慣,思考習慣,乃至心算習慣,草稿習慣等等,不是一兩堂課或一兩段時間學生就會養成的,不厭其煩的引導,長期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會和學生的身體成長融合為一體,成長為學生良好的素質。先想說做再在教師引導,同伴互助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想說做,這就在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

      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 2

      《5 以內數的加法》第一課時結束后,我意識到情境創設與數學抽象間的平衡是教學關鍵。

      為激發興趣,我用 “小松鼠采松果” 動畫導入:2 只松鼠先采 3 個松果,又來 1 只采 2 個,問一共采了多少。學生被畫面吸引,但回答卻偏離重點,有人關注松鼠顏色,有人糾結松果種類。雖最終引導到 “3+2”,但前 10 分鐘效率低。這說明情境太復雜會分散注意力,尤其對剛入學的孩子。

      新知探究時,我改用簡單教具:左手拿 2 支鉛筆,右手拿 1 支,讓學生說 “合起來是 3 支”,順勢引出 “2+1=3”。接著讓學生用小棒擺 “4+1”“1+3”,多數孩子能操作并表述。但有 3 個學生擺對卻寫不出算式,這暴露了從具象操作到抽象符號的轉化障礙。

      練習環節設計了 “幫小熊分蜂蜜” 游戲,答對一題貼一塊蜂蜜貼紙。學生積極性高,但發現部分孩子機械計算,不理解 “把兩部分合起來” 的`含義。比如問 “1+4”,他們能說 5,追問 “為什么” 卻答不上。

      改進方向:情境要簡潔,用單一場景貫穿;增加 “說算式含義” 環節,讓學生邊擺邊說 “幾和幾合起來是幾”;設計分層練習,基礎題鞏固計算,拓展題結合生活場景說加法故事。

      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 3

      本節課嘗試讓學生自主探究 5 以內加法,有收獲也有不足。

      導入時我讓學生觀察教室:“左邊有 3 個同學,右邊有 2 個同學,一共有幾個同學?” 多數學生能說出 5 個,但說不出 “3+2=5”。我沒直接告知,而是讓他們用圓片擺,再小組討論 “怎樣用算式表示”。有個小組想到 “3 和 2 加起來是 5”,我及時肯定并板書 “3+2=5”,引出 “+” 和 “=”。這種讓學生自主發現的方式,比直接講解更有效。

      但小組活動時出現混亂:有的'孩子搶圓片,有的游離討論。我意識到分組不合理,4 人一組對一年級學生太多。后來調整為 2 人一組,指定一人擺一人說,秩序明顯好轉。

      練習時設計 “我當小老師” 環節,讓學生出題考同桌。有學生出 “5+0”,超出范圍但很有價值。我順勢引導 “0 表示什么也沒有,5 加 0 還是 5”,拓展了知識。但也有學生重復出題,說明他們對加法多樣性理解不足。

      反思:要細化小組分工,提前培訓小組長;多設計開放式問題,如 “用 2 和 3 能編哪些加法算式”;關注沉默學生,多給他們表達機會,比如讓擺得好的學生上臺演示。

      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 4

      教具是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重要工具,本節課對教具的'運用有得有失。

      課前準備了小棒、圓片、數字卡片、動物圖片等教具。新授時用圓片演示 “3+2”,邊擺邊說 “3 個紅圓片和 2 個藍圓片合起來是 5 個”,學生看得清楚。接著讓他們用小棒擺 “2+3”,對比發現 “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是意外收獲。

      但教具過多也帶來問題。練習時我拿出動物圖片,說 “左邊 3 只小狗,右邊 2 只小貓”,問一共有幾只動物。學生被圖片吸引,討論起貓狗習性,偏離教學。這說明教具要服務于教學目標,避免無關細節干擾。

      有個細節值得關注:用小棒時,有的學生把 “1+4” 擺成 1 根和 4 根分開,沒對齊。我示范 “要擺成兩堆緊挨著”,讓他們理解 “合起來” 的空間意義。之后多數學生能規范擺放。

      改進措施:精選教具,同一課時用 1-2 種核心教具;使用教具時明確操作要求,比如 “先擺第一部分,再擺第二部分,最后合起來數”;將教具與多媒體結合,用動畫展示小棒合并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表象。

      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 5

      本節課注重用評價激發學生興趣,效果明顯但需優化。

      為調動積極性,我準備了 “數學之星” 獎章,回答正確、操作規范、善于思考的.學生都能獲得。上課伊始,學生就很專注,有個平時好動的孩子為得獎章,整節課都積極舉手。

      但評價標準不夠清晰。有學生說 “2+2=4”,我直接給了獎章,沒追問思考過程。后來發現他是記答案而非理解,這說明評價要關注思維過程,不僅看結果。

      小組合作時,我用 “最佳合作小組” 評比,獎勵貼紙。但有的小組為快完成任務,不讓慢的同學參與。這提醒我評價要兼顧速度與合作,強調 “每個人都要發言”。

      練習反饋時,我讓學生互評作業。有學生指出同桌 “3+1” 寫成 4 但沒寫算式,這比老師評價更有效。但部分學生不知如何評價,我示范 “你擺得很對,如果能說出為什么是 4 就更好了”,之后他們逐漸學會客觀評價。

      今后評價要:明確標準,既看結果也看過程;增加過程性評價,記錄學生成長;引導學生自評互評,培養反思能力。

      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 6

      數學源于生活,本節課嘗試將 5 以內加法與生活結合,有成功也有不足。

      導入時我播放學生打掃衛生的視頻:“1 個同學擦桌子,4 個同學掃地,一共有幾個同學勞動?” 學生很快說出 5 個,自然引出 “1+4=5”。接著讓他們說生活中的加法,有學生說 “媽媽買了 2 個蘋果,爸爸買了 3 個,一共 5 個”,表述清晰。

      新授環節用 “分水果” 情境:“盤子里有 2 個梨,又放進去 2 個,現在有幾個?” 多數學生能列出 “2+2=4”。但在 “小明有 3 塊糖,吃了 1 塊” 的.題目中,有學生列 “3+1=4”,這說明他們混淆了 “合起來” 和 “去掉”,對加法意義理解不深。

      練習設計了 “購物游戲”,用學具幣買文具:“買 1 塊橡皮(2 元)和 1 支鉛筆(1 元),一共多少錢?” 學生興趣高,但計算慢,說明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能力需要過程。

      反思:要多舉生活中的 “合并” 例子,對比 “去掉” 情境;設計 “說算式編故事” 活動,讓學生理解加法含義;布置實踐作業,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找生活中的加法,記錄下來。

      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 7

      一年級學生差異明顯,本節課嘗試差異化教學,有收獲也有困惑。

      課前我通過前測將學生分三組:A 組能熟練計算,B 組需借助學具,C 組數不清 5 以內數量。

      對 A 組,我設計 “填未知數” 練習,如 “2+()=5”;B 組重點用小棒擺算式并計算;C 組先練習數數量,再學 “1+1”“1+2”。

      實施中,A 組完成快,有些學生沒事做;C 組進度慢,沒完成預定內容;B 組多數能跟上,但有 2 個學生介于 B、C 之間,不知歸哪組。

      小組合作時讓 A 組幫 C 組,有效果但也有問題:A 組有時直接給答案,不讓 C 組思考。我指導 A 組 “教他怎么擺”,情況好轉。

      困惑:分組標準難把握,學生發展快,固定分組不合適;差異化練習設計費時,如何高效準備;兼顧各組時,難關注每個學生。

      改進思路:采用動態分組,每周調整;設計 “基礎 + 拓展” 練習單,學生自主選擇;利用微課幫 C 組預習,讓 A 組做探究性作業。

      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 8

      本節課因節奏把控不當,導致部分環節倉促,需反思。

      導入用了 12 分鐘,展示太多生活場景,雖調動興趣但占用時間,新授只剩 20 分鐘。講解 “2+3” 時,剛引導到算式,就到練習時間,學生理解不深。

      練習環節設計了 3 個層次,但因時間緊,只完成前兩個。最后 5 分鐘的 “加法兒歌” 沒教,學生遺憾。

      分析原因:對學生反應預估不足,以為導入場景多能激發興趣,沒考慮他們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沒及時調整,當發現時間超時仍按原計劃進行。

      成功之處:在 “擺小棒說算式” 環節,我靈活增加 2 分鐘,讓多數學生掌握后再進入下一環節,這個調整有效。

      今后要:制定彈性時間表,重點環節留緩沖時間;關注學生狀態,超時環節果斷精簡;課前預設突發情況,如學生理解慢就減少例題,保證重點內容落實。課堂節奏要像呼吸,有張有弛,才能提高效率。

    【一年級數學上冊《5以內數的加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09-24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08-25

    5以內的加法教學反思08-09

    5以內的加法教學反思06-05

    5以內的加法教學反思簡短01-05

    大班5以內的加法教學反思10-03

    5以內的加法反思08-12

    中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復習5以內數的加法、減法》07-03

    5以內的加法教學反思(精選22篇)01-16

    5以內的加法教學反思15篇09-06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自线 | 亚洲性爱图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性色 | 亚洲最大色区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