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與最樂教案

    時間:2025-04-28 09:24:3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最苦與最樂教案匯總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苦與最樂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苦與最樂教案匯總5篇

    最苦與最樂教案 篇1

      一、課題釋疑理內容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最苦與最樂>。之前,大家已經閱讀了課文,我想先問問大家,發現課文標題的特點沒有?

      生1:是一個并列短語。

      生2:前后兩個詞語之間意思相反。

      師:像這樣的標題大家還見過嗎?

      生3:本冊還有一篇課文《重復與變化》。

      師:大家覺得這樣的標題好嗎? 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夠引起讀者對內容的思考,思考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師:它們之間是有一定的關系,如果我們將這個題目改為“樂從苦中來”,行不行?

      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寫苦與樂的關系的。

      師:那就改成“苦與樂”,可以巴? 生7:也不行,改后的題目太寬泛了。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苦與樂的典型情況,也就是“最苦”和“最樂”的事。

      生8: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最苦和最樂的事各是什么。

      師:作者認為最苦與最樂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最樂的事是盡了責任。

      師: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證據嗎?

      生10:第l段開頭寫到“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第3段開頭寫到“自然責任盡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師:看來最苦與最樂的事都與責任有關系。(板書:未盡――責

      任――攝苦;盡一責任――最樂。) 看來題目不能改了,改了與文章內容不太相符。那將題目改成“最樂與最苦”,總可以吧?

      生11:還是不能改,因為文章的順序是先寫最苦,后寫最樂。 師:除了順序原因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12:一般說先苦后甜,先寫苦,再寫樂,符合人們的思維規律。 生13:這種“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體會,放在前面寫引入注意些。 師:俗話說,快樂易寫,痛苦難描,所以作者將“最苦”先寫,重點寫。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寫“最苦”,哪些地方寫“最樂”呢?

      生14:第l、2段寫最苦,第3段寫最樂。

      師:第4、5兩段是在寫什么呢?(生概括不上來。)請同學們一起將這兩段文字再默讀一遍吧! 生15:進一步論述人應該勇于承擔責任,不能逃避責任。

      師:這與課題有關系嗎?

      生16:這是對文章中心論點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二、文本解讀觸心靈

      師:通過大家對文題的審讀,我們基本了解了課文內容,但是這不算讀懂了課文。真正讀懂課文還得走進作者的思想,走進作者的情感,從文中讀出自己的影子來。怎么讀出自己的影子來呢?比如老師讀“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這句話,就想到我今天上這節課,這么多老師來聽課,給了我壓力,我就有了一種責任。要是我推掉這節課,身體可能會輕松些,但是我就會擔心其他老師們會怎樣評價我,也許就有人。

    最苦與最樂教案 篇2

      教師寄語: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論證方法

      3、理解并體會語言流暢凝練的語言風格

      4、從小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和正確的苦樂觀

      導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所認為的人生中最苦與最樂的事。

      二、明確目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大抵()契()悲天mǐn()人

      2、解釋下列詞語

      如釋重負:

      悲天憫人:

      任重而道遠:

      3、梁啟超,代資產階級者者、者。字,號別號。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著有《》

      4、請把下列語句和出處連接起來

      古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俗語無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遠

      孟子如釋重負

      曾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給課文劃分段落

      是最苦,是最樂,人生應,而不應。

      四、精讀課文,討論研究

      1、作者把苦樂與責任聯系起來,提出了自己的苦樂觀。他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聯系的?結論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設問句,說說作者提出了哪些問題,他又是怎樣回答的。

      3、朗讀第①②段,劃分每段層次,概括層意。

      4、找出文段中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五、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談談這句話給你的啟示。

      2、用課文中的話將句子補充完整,并談談句子的特點和作用。文中還有這樣的語句嗎?請找出來。

      ,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

      六、課堂

      1、學生自我

      我的收獲

      我的不足

      2、師生共同

      七、當堂訓練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

      ①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②到了長城,責任自然壓在我的肩頭上,如何能逃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論證方法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3、文中"最苦"指,"最樂"指,中心論點是。

      4、讀罷,作為當代中學生,你認為自己目前應擔負的責任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去完成?

      5、結合課文,怎樣理解孔子的"無入而不自得"?

      6、請寫出二到三則有關"責任"的名言。

    最苦與最樂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與文章的脈絡。

      2.學習作者如何講責任與未盡的苦處與樂處,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學習待人處世的正確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文章提到的責任的觀點,理清文章結構與脈絡。

      2.難點:理解責任的內容,了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說苦樂

      1、談話導入新課。

      2、讀課題看看標題的組成有什么特點?

      二、自讀自悟

      1、介紹略讀方法。

      2、給出自讀提示,學生自讀學習。

      自讀提示內容:用換標題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與樂》——結合課文內容找觀點

      《最苦與最樂》——結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學生自讀學習

      三、互動質疑

      1、既然講的.是苦樂,為何標題不是《苦與樂》?

      2、《最苦與最樂》能表現作者思想,為何標題不是《最苦與最樂》?

      教師圍繞自讀提示,引導學生交流探討,明確課文內容與結構。

      四、 點撥反饋 (結合實踐,談苦樂)

      1、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2、圍繞“你還覺得苦嗎?”談苦樂。

      五、感悟分享(補充資料,自主展示,說責任)

      1、根據課后閱讀提示明確“責任”。

      2、給出梁啟超的資料,感知“責任”。

      六、總結拓展(學生自主總結,教師引導拓展)

      談收獲,明責任。

      七、推薦作業。

      1、微作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作者是如何把責任與苦樂這么大的話題說的入情入理、讓我們感同身受?再讀課文,找一找你最喜歡的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試從寫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從修辭手法、論證方法、語言特點等方面入手)。

    最苦與最樂教案 篇4

      教科書分析:

      1.梁啟超先生的《最苦與最樂》這篇議論性散文,從淺顯的問題出發,闡釋了一個深刻人生的哲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沒有盡責任,就是自投苦海。文章先提出一個常需思考而又困惑著人們的問題: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否定了“貧”、“老”、“死”,而是身背一種未了的責任,然后闡述為什么身背未了責任最苦。接著又論述了什么事最快樂,為什么“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最后得出身負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樂的結論,再通過責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與“最樂”關系的認識,使論題更加凸顯,觀點更加鮮明。

      2.《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7—9年級),有關閱讀訓練的目標共十五項,基本指導思想是: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培養獨立的閱讀能力。在新課標下,語文課文一般分為精讀課和略讀課。在教學實踐與研究中,我們發現,閱讀課教學在具體實施中經常出現兩個偏差:一種是把“略讀”全變成“精讀”,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和習慣;另一種是完全由學生課上或課下“自己看”,幾乎沒有收效。這兩種情況都嚴重影響了閱讀課的教學。

      3. 培養略讀能力。首先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感知文本大意。其次,化整為零,依照論證的逐層展開,篩選并概括帶有作者看法、觀點的句子,引導學生整理并加以積累。最后,再化零為整,理清文脈,在對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感悟的基礎上,形成對文章深刻立意的認識。通過三個層次的略讀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框架,從而形成對規范議論文的邏輯感知能力。指導研讀文章。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級對議論文閱讀的要求:“能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以這樣一篇論點鮮明、論證嚴密,論據充實的議論文作范例,有助于學生總結,進一步了解議論文的一般特點,了解議論的觀點和材料之間的統一關系,為培養嚴密的思維能力和進一步學習議論文知識打下基礎。

      4.閱讀理解程度與閱讀速度是略讀中的一對矛盾,因此,對略讀能力的培養必須將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與閱讀速度兩者結合起來。本文乃梁任公經典演講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語言特點,使略讀與精讀能力均得以提升。

      學情分析:

      學習本課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學習文章流暢又簡潔的語言。由于七年級的起始階段對帶有議論性的文體不好把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容,理清文章結構,采用談話、討論、誦讀等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通過語言欣賞、仿寫句子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

      七年級學生對人生的體悟經驗很少或沒有,對梁啟超先生了解較少。因此,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少年中國說》《敬業與樂業》等文章片斷,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張。同時要讓學生明白文中俗語、古語、名言的意思與作用,真正體會到作者的人生態度,樹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目標:

      ⒈ 運用略讀的方法,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⒉ 文章論證嚴密,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論證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⒊ 本文語言流暢而又凝練,指導學生進行感悟、積累及訓練。可通過句子仿寫等形式,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⒋ “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引導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樹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⒈ 學習略讀的方法。跳過某些細節,在短時間內有選擇地閱讀,把握作者觀點。

      ⒉ 對內容和表達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讀書后的心得與體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時數:

      2課時

      課前準備:

      ⒈ 積累字詞音形義,課堂展示。

      ⒉ 查找關于梁啟超的資料。

      ⒊ 查找議論文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暢所欲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先說說自己的最苦與最樂吧!(學生發言)

      同學們,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論述。今天,我們來學習梁啟超先生的《最苦與最樂》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讀來膾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無窮。(ppt顯示課題)

      將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個環節的學習。

      二、交流預習,展示成果:(ppt顯示)

      出示任務:讀準發音,解釋詞意,補充作者資料,朗誦《少年中國說》,第一組派代表完成。

      ⒈ 走近作者: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煉。著有《飲冰室合集》。

      ⒉ 讀準字音。

      達(dá)觀 安分(fèn) 恩惠(huì) 賠(péi)禮

      縱(zòng)然 契(qì)約 循(xún)環 悲天憫(mǐn)人

      ⒊ 理解詞義。

      契約: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契約可以理解為“守信用”。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

      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

      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和人民的疾苦

      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顯示)

      (一) 自由速讀,整體感知:

      出示任務: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論述了什么?

      討論明確:三個部分,第二組學生代表論述:(ppt顯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 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反饋指導: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于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用心品讀,篩選觀點:

      出示任務: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許多有關最苦與最樂的觀點,你最信服的是哪一點?談談你對這些語句的理解,或找出相應的事實對這些觀點進行證明。(依照三部分論證的逐層展開,篩選并概括帶有作者看法觀點的句子。)

      ⒈ 第二小組學生展示有關議論文基本知識:(ppt顯示)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本輪、結論

      ⒉ 探討交流,反饋結果(全文觀點性的句子):

      ⑴ 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⑵ 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

      ⑶ 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⑷ 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后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

      ⑸ 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⑹ 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⑺ 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⑻ 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⑼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請學生邊篩選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⒊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梳理論證邏輯:(ppt顯示)

      “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負了未了的責任” (引論)

      “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是真樂” (本論)

      “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結論)

      ⒋ 小結思想內容,領會立意之美:

      出示任務:

      ⑴ 學生發言:暢談擁有責任感和責任感缺失的種種表現。

      ⑵ 發散思維活動:仿句“責任是燈下完成作業的堅持, ,……”

      學生答案: 責任是在教室打掃衛生的堅守

      責任是為父母主動做事的孝心

      責任是學業上創造佳績的心愿

      ……

      ⑶ 反饋總結:

      《最苦與最樂》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現在文章的價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樂和幸福是“盡責任”,這一立意不同凡響,高尚、深刻、樸實、永恒,具有極強的普適性。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盡自己的責任——對親人、對朋友、對別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

      一個世紀過去了,在當今的時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導的責任感,并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去意義,反而愈益顯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請同學們齊聲誦讀:(ppt顯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節選自《少年中國說》

      (情感道德價值觀的目標:通過朗誦,激發起學生昂揚少年情懷,增添一份神圣的責任感。)

      第二課時

      導入:前面我們通過對論題和論點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及深刻主題,現在我們就從論據和論證方法出發,來探討本文的論證過程。

      一、嚴密的論證之美(ppt顯示)

      (一) 用心研讀,感受文氣

      出示任務:在議論文中,論據是闡述或論證論點的依據,是作者確立觀點的理由,是議論的基礎。那么論據可分為那幾類?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 學生交流,第三組展示準備的資料:(ppt顯示)

      論據分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反饋指導:意在使學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論據類型,明晰常見的論證方法。

      ⑵ 第三組學生展示:

      譬如我們論英雄的時候會舉到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例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擺事實,講道理”,這樣的實例就叫事實論據。除了事例外,很多議論文中往往會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學理論等,一方面使文章顯得有內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類引用的理論在議論文中就叫理論論據。

      一頓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飪技術,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縫紉工藝,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

      道理論證:運用講道理的方法,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及被人們公認的科學原理、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觀點。(聯系理論論據)

      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聯系事實論據)

      對比論證: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后,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

      的論證方法。

      ⑶ 出示任務:請學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論證方法及論據類型。

      學生反饋:

      道理論證:引用古語、俗語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論證。(論據類型為道理論據)

      舉例論證:舉了圣賢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論證。(論據類型為事實論據)

      對比論證:最苦之事與最樂之事進行對比論證。(論據類型為道理論據)

      教師小結:正是因為精心選擇的論據和流轉自如又充滿書卷氣的論述,使文章極具說服力。

      (二) 返觀全文,把握文脈:

      ⑴出示任務:請同學們再次梳理全文的論述思維,討論明確。(ppt顯示)

      “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從苦中的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反饋總結:

      文章的論點是一對姊妹命題,這里“最苦與最樂”的所指“負責任與盡責任”,不是兩個迥異的或對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境界,這種辯證思維的有機聯系使全文的議論渾然一體。論點包含了兩個分論點,作者先論證“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對于負責任的幾種情況,都是生活中所見的,這里主要滲透大量舉例論證,易于被讀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使議論更加深入,歸納出“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課文后半部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時,則主要采用講道理的論證方法,作者只增加“從苦中的來的樂才算真樂”這一論據,便水到渠成。

      至此,兩個分論點已經證明,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讀者的思想上還有一個結沒有解開:既然負責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負責任不就沒有痛苦了嗎?于是作者設立了第三個分論點:“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其正面理由是“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責任是逃避不了的”。這兩個方面互相支持,使論證更加有力。

      梁啟超先生此文嚴密的論證之美令人嘆服!

      二、精彩的語言之美(ppt顯示)

      (一)再次研讀三分鐘,感受文章語言特點。

      出示任務: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辭使用有什么好處?

      反饋指導: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引用等。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第四組學生展示:

      ⑴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設問句

      ⑵ 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反問句

      ⑶ 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感嘆句

      ⑷ 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被動句

      ⑸ 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否定句

      ⑹ 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 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引用

      ⑻ 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引用

      學生討論明確: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的變化,修辭方法的多樣,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流暢之感。

      (二)再次品讀精彩語段,進一步體會“語言平易親切,如話家常”的特點。

      出示任務:

      ⑴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⑵ “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后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句加以分析。)

      反饋總結:本文的語言莊重不失靈動、流暢卻不冗雜,平易親切,如話家常,具有精彩的語言之美。這與作者的遠見卓識,深厚學養,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熱烈情懷是分不開的。

      (二)鏈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語言之精彩。(ppt顯示)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第二要樂業。“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但我要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反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難道又不苦?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節選自《敬業與樂業》

      小結:莊重之心,懇切之意,親切之態躍然紙上。梁啟超先生用淺顯流暢的文字闡述深刻道理,常帶情感,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風格不得不令人嘆服!

      三、能力遷移:

      (一)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然后進行小組交流。(ppt顯示)

      ⑴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 躬耕隴畝的陶淵明

      ⑵ 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⑶ 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⑷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師所教的課業,有沒有認真復習?

      舉例:桃園三結義 一諾千金

      ⑸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 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二)學生交談,發表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四、小結

      在人生旅途上,盡管人人盼望快樂,厭棄痛苦,但他們本是一對孿生,永遠伴隨在生活的舞臺上。學習知識亦是如此,為那眼花繚亂的“數字迷宮”嘔心瀝血,因那令人頭痛的作文煞費苦心。這些表面上看確實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盡到責任之時,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最大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最大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論:人生當勇于負責,不應逃避。

    最苦與最樂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理清本文的結構,感受文章嚴密的論證。

      2、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文章的脈絡。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從論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責任的含義。引導學生樹立對家庭、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2、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教學難點:

      苦樂觀的深刻內涵,理解責任的含義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為了誰》引出“責任”這一話題。

      二、檢查字音(課件出示)

      三、出示學習目標(課件)

      1.明確作者的觀點,把握文章的脈絡.

      2.理解文章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3.理解責任的含義,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四、學習課文,整體把握

      (一)我是課堂小主人

      學習方式:學生根據所學課文的情況質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1、對字、詞、句的理解方面。

      2、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考慮。

      3、從文章內容與結構思考。

      (二)師生合作探究,解決課文的重、難點

      思考:

      1.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2.作者是如何來論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

      3.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作者為證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語、俗語?

      4.人生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學生分析討論后,讓學生分組競賽回答)

      五、總結課文,梳理結構(課件出示)

      六、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文章的題目叫《最苦與最樂》,齊讀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別照應了“最苦”和“最樂”?

      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七、思維拓展:

      (一)我說你說明責任

      我看到很多同學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門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們把這種等待化為了一種責任;晚上放學回家,他們必然會準備好熱騰騰的飯菜,這是把對孩子的服務當成了一種責任:每天早上,他們又把洗凈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頭,這是把對孩子的`關愛當成了一種責任。責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實體現在點滴的生活細節中。同學們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了嗎?

      作為我們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責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請照仿例句說話。

      例句:責任是一絲不茍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責任是“

      (二)品嘗人生苦與樂

      討論:給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還是先嘗酸的?

      八、結束語

      九、作業:

      1、積累:

      請摘抄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寫作:

      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選擇其中一種責任寫一寫你感受到的苦與樂

      十、板書設計

      最苦未盡責任與最樂盡責任

    【最苦與最樂教案】相關文章:

    最苦與最樂課文教案10-12

    最苦與最樂作文07-17

    《最苦與最樂》說課稿05-24

    實用的最苦與最樂教案四篇06-05

    最新《最苦與最樂》教案設計10-28

    最苦與最樂的教學設計10-16

    《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11-02

    《最苦與最樂》閱讀答案10-15

    最苦與最樂作文(熱)01-09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 狠狠88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 日本久久香蕉一本一道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 亚洲欧美久久aⅴ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