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4-08 10:44:34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集錦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集錦5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用豎式書寫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結合具體操作,理解豎式中每一步的含義,能對除法豎式作出合理的解釋。

      3、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除法豎式的正確書寫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豎式中各個部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小棒擺正方形,今天我們繼續擺一擺,請同學們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看看結果怎樣?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1)能分幾組,有剩余嗎?(能分3組,剩1根)

      (2)怎樣列式表示?13÷4=3(組)……1(根)

      (3)回憶一下,我們在學習加法、減法和乘法的時候,除了列橫式之外,還可以怎么列式?(豎式)

      沒錯,除法和它們一樣,也可以寫成豎式的,那么,怎么寫除法的豎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3,出示除法豎式。

      1、這道除法算式可以寫成這樣的'豎式。(結合教材圖片)像漢字“廠”的符號表示除號,除號里面的是被除數,一撇的左邊寫除數,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數下面寫除數和商的積,橫線表示相減,最后是余數。

      也就是:4……商

      除數……413……被除數

      12……43的積

      1……余數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豎式,你知道豎式中的每個數的含義嗎?

      預設: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幾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終分成的份數。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積,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師生總結:除法豎式的一般寫法分為三步:一除二乘三減。

      2、指導學生練習書寫豎式,師巡視訂正。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的除法豎式,大家會寫了嗎,我們是怎樣寫除法豎式的?我們回顧一下。(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說一說寫豎式的步驟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師: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結果怎樣?豎式怎么寫?

      學生動手分小棒,然后集體討論,反饋信息。

      預設: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沒有剩余。

      (2)可以寫算式16÷4=4(組)

      (3)它的豎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來寫,被除數換成16,除數不變,商是4,除數和商的積是16,這里沒有余數,相當于余數是0,表示沒有余數。

      4

      416

      16

      三、鞏固練習

      1、完成“做一做”第1、2題。

      指導學生分別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組分一分,根據分得的結果,確定商和余數,然后書寫除法橫式和相應的除法豎式,先寫在書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十四”第3題。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寫一寫豎式,師根據學生反饋板書,然后指名說說豎式中每個數的含義。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的收獲是什么?

      [板書設計]

      認識除法豎式

      4……商

      除數……413……被除數

      12……43的積

      1……余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單元內容:教材第2-8頁的內容。

      單元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2、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單元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第一課時時、分、秒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滲透珍惜時間、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學重點:

      1.知道時間單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你們看,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3.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談話:你都知道哪些關于秒的知識?你是怎么知道的?

      2.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

      (1)認識秒針。

      ①出示鐘面(沒有秒針):你看到了些什么?(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

      ②出示鐘面(有秒針):它與剛才的鐘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針。)揭示: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

      ③觀察鐘面,秒針還有什么特點?(最細最長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學具鐘面上的秒針,指給同桌看看。

      (2)認識1秒和幾秒。

      ①揭示: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

      ②秒針走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課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學生邊觀察邊說出時間: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課件演示,學生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

      ③學生匯報,教師引導: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鐘?你發現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發現時、分、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么關系?(1時=60分,1分=60秒)

      (3)認識秒表和秒的計時方法。

      ①課件出示。

      這是秒表。一般在體育運動中用來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②介紹秒表的計時方法。

      ③課件出示。

      有的電子表可以顯示到秒。你知道這個電子表顯示的時刻嗎?(6時55分57秒)④讀出電子表上的時刻。

      ⑤你還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4)體驗1分鐘、1秒和幾秒

      ①1分鐘有多長?

      課件播放《時間像小馬車》,猜猜播放多長時間?

      課件驗證。

      ②學生閉眼感受1分鐘。

      ③1分鐘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長呢?

      出示鐘表滴答聲,學生閉眼感受。

      ⑤1秒鐘能做哪些事?

      學生暢談,課件出示。

      一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

      一秒鐘,蜂鳥振翅55次;

      1秒鐘,地球繞太陽轉動29.8千米,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太陽系在銀河系內運行220千米,宇宙空間里有79個星體發生爆炸結束其“生命”。

      ⑥感受幾秒

      師吟誦《明日歌》。猜一猜,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想的?

      計時驗證。

      師吟誦《長歌行》。估一估,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估的?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課本第6頁第2題。

      2.課本第6頁第1題。

      3.課本第6頁第3題。

      4.課本第7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升華新認識

      1.課件播放《長歌行》,說說你從中知道什么。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時間的名言警句?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掌握24時計時的方法及其與普通計時法相互轉化的規律,學會推算經過時間.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思考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教學重點

      使學生會用24時計時的方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

      正確區分時間與時刻,并能計算一日內經過的時間.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有線1臺的兒童動畫片晚上幾點開播嗎?(晚上6時)

      晚上6時又可以說是幾時?(18時)

      你們還在哪里見過這樣的計時法?(電視中、報紙上、商店營業牌上……)

      像18時這樣的計時方法,在我們生活中經常用到,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24時計時法)

      二、探索新知.

      教學24時計時法.

      (1)教師講解:交通、郵電、廣播等部門在工作中需要很強的時間觀念.為了計算簡便,不容易出錯,都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的計時法,通常叫做24時計時法.

      教師: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呢?現在我們看鐘表.(給學生演示教具)

      教師:春節是我們每個小朋友最喜愛的節日之一.那么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鐘聲在什么時間敲響?(夜間十二點)

      教師:把時針調到12時.對,夜間12點,是舊的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我們把這一時刻稱為0時.

      教師提問: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時間里,鐘面上的'時針正好走幾圈?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鐘面上的時針是怎樣走的.(給學生演示教具)同學們,除夕之夜當新年的鐘聲敲到第12下時,新的一年開始了.此時此刻,鐘面上 的時針和分鐘都指向數字12——夜里12時.就是0時,24時計時法也就是從此時此刻開始計算一天的時間.接下去是凌晨1時、凌晨2時……(老師邊撥邊講)上午8時、9時……直到中午12時.(再接著撥)下午1時、2時……晚上8時、9時……直到午夜12時.也就是第二天的0時.剛才我們從中午12時撥到夜里12時,時針又走了一圈,又是12小時.

      教師提問:你們想一想剛才鐘面上的時針正好走幾圈?一共是幾小時?(正好走兩圈,一共是24小時)

      啟發學生:舉例說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時計時法.

      (2)讓學生拿出“24時鐘表盤”,自己撥撥.

      分組討論: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有什么不同?

      使學生明確:24時計時法中,時針走第一圈時,鐘面上的時數與普通計時法相同;而時針走第二圈時,就等于用鐘面上的數分別加上12,也就是比普通計時法的下午時刻多12小時.這樣,下午1時就是13時,下午2時就是14時……最后到夜里12時,就是24時,也就是第二天的0時.

      (3)口答.

      ①下午 3時是幾時?(15時)

      ②早上7時是幾時?(7時)

      ③中午1時是幾時?(13時)

      ④晚上8時是幾時?(20時)

      請你在鐘面上撥出16時、22時30分.(動手操作,集體訂正.)

      (4)學習24時計時法

      教師講解:用24時計時法,就是把時針走第二圈時,時針所指的時刻(鐘面上的數)分別加上12.

      師生互動:教師撥第二圈,下午1時、2時……學生依次回答:13時、14時、……23時、24時或0時.

      教師說明:為了區分某一時刻,一般用“凌晨”、“早晨”、“上午”等來描述一天從0時起到中午12時止這段時間里的時刻;用“下午”、“晚上”、“夜里”等來描述一天從中午12時起到晚上12時止這一段時間里的時刻.

      (5)學生分組對練.

      A.一組把下午和晚上的時刻報出來,另一組用24時計時法說出相應的時刻.(如下午4時 答:16時)

      B.一組把24時計時法的時刻報出來,另一組用普通計時法說出相應的時刻.(如:20時 答:晚上8時)

      2.教學例1.

      出示例1:一列客車18時20分從北京開車,22時40分到達石家莊.路上用了多少時間?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18時20分是時間還是時刻?(時刻)22時40分呢?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例:

      教師提問:從圖中看到列車從18時20分到22時40分中間所經過的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呢?

      教師補充說明:表示的是這列客車在路上行駛的時間,一般用“幾小時幾分”表示.

      分組討論:路上用了多長時間?

      學生匯報:說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教師總結概括:可以將18時20分到22時40分分成兩段,看上圖:

      從18時20分到22時20分,中間相差4小時.

      從22時20分到22時40分,中間相差20分.

      兩段合起來說是4小時20分.

      反饋練習:從上午8時到11時50分經過( )小時.

      出示例2:一個商店門口掛著這樣的牌子(如下圖).這表示全天營業多少時間?

      出示圖片“24時計時法(例2圖1)”

      觀察并思考:右圖牌子上用的什么計時法?

      同桌討論:怎樣來計算今天的營業時間?

      (教師可提示:分上午、下午各多少小時,合起來就是全天的營業時間)

      教師訂正:從上午8時到中午12時是4小時.下午時間從中午12時到下午7時是7小時,全天營業時間是4+7等于11小時.

      (教師板書)上午營業時間:12-8=4(時)

      下午營業時間:7時

      全天營業時間:4+7=11(時)答:全天營業時間是11小時.

      分組討論:為什么算式中單位名稱是“時”,而答題中是“小時”呢?(教師講解)

      教師提問:誰能給這個商店換塊新牌子表示的營業時間不變,但更簡潔嗎?

      教師出示圖片“24時計時法(例2圖2)”

      學生思考:這塊新牌子是什么計時法?該怎樣計算開業的時間?

      (全班同學動筆列式,請一名同學到前面板演.)

      板書:營業時間:19-8=11(時)

      集體評價新牌子和舊牌子,請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使學生明確:換牌子后營業時間沒有變,還是11時;但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更簡明方便.

      三、鞏固練習.

      (1)口答.

      ①17時是下午幾時?23時是晚上幾時?

      ②從早上6時到下午4時,有幾個小時?

      ③小華每天早上7時半到校,11時50分放學.他上午在校多長時間?

      ④北京開往某地的火車,早上5時54分開車,19時55分到達.路上用了多少時間?

      訂正:

      ①17時是下午 5時,23時是晚上 11時.

      ②有10個小時.

      ③他上午在校4小時20分.

      ④路上共用了14小時1分.

      (2)判斷題.對的在括號里畫“√”,錯的在括號里畫“×”.

      ①一節課的時間是40分.早晨8時10分上課,上一節課后應該在8時50分下課.( )

      ②15時就是下午5時.( )

      ③計算上午8時到下午5時是多長時間,可以用8—5+12來計算,對嗎?( )

      訂正:①(√) ②(×) ③(×)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布置作業.

      1.用24時計時法表示出下面的時刻.

      下午3時 上午10時 晚上9時

      下午6時 晚上10時 下午2時

      2.用普通計時法表示下面的時刻.

      6時 12時 5時30分 24時 16時 18時45分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數的加減混合計算。

      【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在交流、計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并能正確進行脫式計算的書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學生能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并掌握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

      【難點】

      能正確進行脫式計算,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三、教學準備

      教學圖片、課件、直尺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舊知

      以小精靈明明帶我們去動物樂園,看見一群小動物,每個小動物身上還有一道算式,這個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學生說說每道題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讓學生動手計算,復習連加連減的計算。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第47頁例1:

      圖書閱覽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觀察畫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問題(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該怎樣列算式)

      3.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學生獨立列式并進行計算,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綜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饋解法,初步感知(全班匯報交流:每種方法每步分別求的是什么?教師板書)

      5.比較歸納,總結算法:(全班交流討論)

      給出規定: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法、減法運算時,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6.深化概念,運用計算

      (1)講解脫式計算53-24+38的`書寫格式,教師示范板書,邊講解邊說明計算方法,注意:等號上下要對齊。

      (2)梳理提問:在書寫時,我們應該注意什么?誰能完整地說說這道題是怎么算的啊?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種解法。現在我們知道“這天閱覽室共來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還可以怎樣求“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再匯報交流,列綜合算式:53+38-24,體會加減法混合運算,交換運算順序的合理性

      2.改錯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指定學生說明錯誤的理由。

      3.書中練習題:先學生說運算順序,再獨立計算全班交流,強調脫式計算的書寫格式

      (四)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課后繼續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決的問題。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一、談話交流

      談話:同學們,剛才一上課大家就做了一組相反的動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板書:相反。)我們周圍有很多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中都存在著相反的情況,請看屏幕:(課件播放圖片。)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車的站點有人上車和下車;繁華的街市上有買也有賣;激烈的賽場上有輸也有贏……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現象嗎?

      二、教學新知

      1.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引入實例。

      談話:假如沿著剛才的話題繼續“聊”下去的話,就很自然地走進數學,我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課件出示)。

      ① 六年級上學期轉來6人,本學期轉走6人。

      ② 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虧損200元。

      ③ 與規范體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華輕了 1.8千克。

      ④ 一個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這些相反的詞語和具體的數量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組“相反意義的量”。(補充板書:相反意義的量。)

      (2)嘗試。

      怎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示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呢?

      請同學們選擇一例,試著寫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認識正、負數。

      (1)引入正、負數。

      談話:剛才,有同學在6的`前面寫上“+”表示轉來6人,添上“-”表示轉走6人(板書:+6

      -6),這種表示方法和數學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紹:像“-6”這樣的數叫負數(板書:負數);這個數讀作:負六。

      “-”,在這里有了新的意義和作用,叫“負號”。“+”是正號。

      像“+6”是一個正數,讀作:正六。我們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寫(板書:6)。其實,過去我們認識的很多數都是正數。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8-27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案03-16

    《左右》小學數學教案04-01

    小學數學教案【熱】09-01

    小學數學教案模板07-29

    【薦】小學數學教案09-1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国Av网站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国产在线 | 亚洲色婷婷爱婷婷综合精品 | 属日中文字幕亚洲精彩视频 | 亚洲精品在线看 | 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