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時間:2022-08-30 19:30:23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掌握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六章內容。

      一、導入,出示學習目標。

      1、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二、初讀感知。

      朗讀課文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慍(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說(yuè)乎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逾矩(yújǔ)簞(dān)

      好(hào)肱骨(gōng)篤(dǔ)

      三、賞讀課文。

      1、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簞食。人不堪其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六章。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傳不習乎?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人不堪其憂

      四、自主質疑:學生自主質疑,合作解決。

      五、練習: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六、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抄寫、識記字詞。

      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二次備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朗讀背誦

      ①朗讀課文。

      ②背誦課文。

      三、賞析課文

      理解后六章內容

      1、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2、概括思想內容,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四、學生質疑,小組合作解決。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五、當堂練習(具體內容見練習冊)

      六、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二次備課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學習態度: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

      個人修養:人不知而不慍吾日三省吾身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成語: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七年級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相關文章:

    論語十二章的教案02-17

    《論語》十二章教案07-29

    論語十二章教案08-15

    論語十二章的教案04-13

    論語十二章教案01-30

    人教版論語十二章教案07-29

    論語十二章教案模板07-29

    《論語》十二章教案_人教版07-23

    《論語》十二章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幕 | 女同精品久久国产字幕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怡红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