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時間:2022-08-12 10:43:2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利亞的木匣教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10篇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科利亞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五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3、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課文后3個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講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課文圍繞著“科利亞的木匣”寫了哪些內容?

      二、研讀課文,感悟語言

      1、仔細讀讀“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1)圈一圈這句話中描寫動作的詞。

      (2)科利亞為什么要這樣做?

      回讀句子: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

      (3)從這些動詞,你看出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讀讀。

      (1)仔細找一找,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個字?

      (2)從這5個“挖”字,你又讀懂了什么?

      三、抓住關鍵,引發思考

      1、讀課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寫科利亞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應的一個句子讀給大家聽。

      引導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去思考并討論:科利亞當時在想什么?

      師生總結出科利亞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數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對。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問題。

      2、科利亞是怎么排除前3種可能性,只確定步子有問題的呢?讓學生再幫助科利亞分析分析,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四、細讀探究,討論排除

      1、討論第一種可能性:

      (1)讀課文,找出科利亞找不到木匣子之后與小伙伴們的對話。

      出示對話:伙伴們說:“也許,法西斯把你的寶貝挖走了。”

      科利亞說:“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

      (2)讀一讀,想一想,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據?

      小結:由此可知,科利亞斷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標大,木匣目標小,目標大的箱子沒有被發現,目標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發現,所以木匣一定還在。

      2、討論第二種可能性:

      (1)找出描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

      媽媽把有些東西放進箱子里,從家門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媽媽從家門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2)讀讀這兩句,想一想媽媽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數步法)

      小結:從媽媽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數步法是管用的。

      3、討論第三種可能性:

      (1)挖的方向有沒有搞錯?再讀讀課文,找出描寫科利亞他們家的房子的句子。

      (2)“房子還在”告訴我們什么?(科利亞不可能把方向搞錯)

      4、歸納排除,得出結論。

      (1)既然木匣一定在,算術真有用,挖法沒有錯,那錯的無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錯在哪里呢?找到寫科利亞一家離家出走的句子:

      (2)4個年頭,科利亞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同桌互相討論)

      讓學生上臺畫示意圖幫助理解。

      五、結合生活,深化道理。

      過渡:科利亞通過自己的分析,想出了辦法,找到了心愛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興,我們一起讀讀最后1小節。

      (1)聯系上文,說說你理解了科利亞受到的啟發嗎?

      (2)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我們的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呢?

      六、布置作業

      根據學生的交流,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通過一件事寫下來,可以是《由<科利亞的木匣>想到的》為題。

      學生小練筆。

      七、板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木匣 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木匣 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2

      教學課題:

      《科利亞的木匣》 ( 第二課時)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切實按照新課標精神,倡導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營造賞識理念下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發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教學目標

      1 了解科利亞怎樣把木匣挖出來的過程,明白他能夠挖出的原因,學習其愛動腦筋的精神。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知道“仍然”、“果然”的詞義,會區分并能應用。

      4 體會最后一自然段的含義,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結合自身實際簡單談點認識。

      教學重難點

      1 了解科利亞開始沒有挖出木匣后來又挖到的原因,體會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

      2 區分“仍然”和“果然”的詞義,并能口頭造句。

      教學準備:

      小黑板、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科利亞的木匣》。(齊讀課題兩遍)

      孩子們,前面的學習讓我們認識了聰明可愛的科利亞,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愛的小玩意裝進了一個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 他為什么要埋呢?(模仿媽媽)復習學過的句子,后來他們的木匣怎樣了呢?今天就來了解吧。

      二 學習新課,讀中感悟。

      1學習4、5自然段

      (自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們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學會數到100多了;法西斯搶走了東西,房子還在。(齊讀)

      2 學習6——12自然段

      (1) 媽媽說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讀6、7段)

      媽媽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這說明什么?書上的句子回答(算術真有用)

      因為她沒有隨便埋,所以還能找到。齊讀7自然段,讀出什么語氣?(高興)

      (2) 科利亞當初模仿媽媽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讀8自然段)

      他挖到了嗎?(沒有)齊讀,應該讀出什么語氣呢?(著急)讀完了,你覺得哪個詞特別能表現這種著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況保持不變)說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齊讀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頭造句。同桌互說。

      (3) 小伙伴見了是怎么說的?(男生讀)媽媽說算術真有用,可科利亞卻沒挖大家笑他,他放棄了嗎?他是怎么說的?指名讀10自然段。我們可以體會到他怎樣(分析問題,動腦筋)分角色讀9、10段,體會不同的態度。

      (4) 師范讀11自然段。

      用筆勾出表現他動腦筋的詞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讀——齊讀,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專注的思考問題。

      他為什么會“突然笑起來”?(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齊讀他說的話,看看有沒有道理?

      指名復述,請學生表演(證實個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這段說明科利亞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有感情齊讀。

      (5) 那么事實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嗎?

      用書上的話回答(12自然段)

      哪個詞告訴我們科利亞說的沒錯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實如預料的一樣)誰能用這個詞口頭說話?指名說(同桌互說)要和前面的“仍然”區別(指名說詞義)

      齊讀12段,科利亞真聰明呀!

      (6) 學習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讀——齊讀

      你明白了什么?(小組交流2分鐘)

      匯報:

      A 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

      B 周圍一切在發生變化。

      C 要以變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們,我們原來學過一個成語故事也告訴我們要隨情勢的變化而變化。還記得嗎?(《刻舟求劍》)

      對。我們的科利亞不但挖出了木匣還得到了啟示,我想你們也很棒,現在我們來采訪一下,誰也像他一樣從生活的事情中得到過“情況變化,方法要變”啟示呢?

      (同桌交流)(指名說)

      小結:生活就像一本大書,時時給我們以啟迪,所以我們要用心去發現和感悟!

      齊讀13自然段。會背的起立背。

      三 鞏固全文

      1 有感情齊讀全文。

      指名復述主要內容

      2 .總結:孩子們,科利亞是一個非常愛動腦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樣,讓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一定會有很多收獲!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從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獲得啟示,培養他們多動腦、勤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2、體會課文哪些內容寫得真實、具體。

      3、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練習用“仍然”“雖然”造句。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柯里亞最后講的話。使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哪些寫得真實、具體。科利亞的木匣教案精品教學設計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二、預習課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音。

      2、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人,他們做了哪些事?

      三、檢查預習。

      1、認讀生字。

      2、指名回答預習中的問題。

      四、結合課后第2題,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寫柯里亞埋木匣。

      第二段(4—12)寫柯里亞挖木匣。

      第三段(13)寫柯里亞從這件事中受到的啟發。

      五、講讀第一段。

      1、指名朗讀。

      2、讀后評議。

      3、默讀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亞埋木匣是在什么時候?那時他幾歲?

      (2)柯里亞是怎樣將木匣埋起來的?

      (3)柯里亞為什么把東西埋起來?媽媽埋的東西同柯里亞的有什么不同?

      4、討論思考題,檢查默讀情況。

      (1)討論第1題,簡介時代背景。

      (2)討論第2題,重點理解“剛學”“只會”兩個詞語。

      (3)討論第三題,原因主要有兩方面,東西多不能都帶走;受到媽媽埋東西的啟示。

      六、講讀第二段。

      1、指名朗讀。

      2、提出默讀思考題。

      (1)他們什么時候挖埋藏的東西?從埋到挖經過了多長時間?

      (2)媽媽是怎樣挖箱子的?結果怎樣?

      (3)柯里亞開始是怎樣挖的?結果怎樣?后來為什么又挖著了?

      3、討論思考題。

      4、指導朗讀第二段。

      七、講讀第三段。

      1、指名朗讀。

      2、提問:怎樣理解柯里亞最后說的這段話?(年齡小,步子小;年齡大,步子也大。)

      3、學生自己結合生活實際談認識。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

      2、并從中獲得啟示,

      3、培養學生要多動腦筋,

      4、勤于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5、解決問題的方法。

      6、會認3個生字,

      7、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

      8、斧頭,

      9、手鋸,

      10、玩意,

      11、免得,

      12、搶走,

      13、難過,

      14、算術,

      15、當初,

      16、隨便,

      17、仍然,

      18、敵人,

      19.臺階,

      20、所以,

      21、懂得”等詞語。

      2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3、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科利亞怎樣從挖木匣中得到啟發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明白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生字、新詞,理解意思。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

      (一)識記生字,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自學生字詞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從課文的題目看,

      2、《科利亞的木匣》,

      3、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著什么寫的?(木匣)這篇課文圍繞著木匣寫了一件什么事?都寫了哪些內容?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

      2、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情況。

      1、指

      2、名

      3、按自然段讀課文(每人讀一自然段)

      4.注意學生生字詞的讀音。

      5、指

      6、名

      7、讀生字詞。

      8、正音

      9、讀準多音字的字音。

      本課有兩個多音字。“量”本課讀liang(2聲),還有個讀音是liang(4聲);另一個多音字是“數”,它可以讀“shu”和“shu)”,本課兩個讀音同時出現,“科利亞剛學數數”,第一個數讀“sh(”第二個數讀“sh)”。

      5、分析字形結構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在學生識記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你還會用什么方法記住字形和理解字義?引導學生按漢字的特點,記字形,理解字義,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區別“匣”和“箱”的字義,“匣”比較小,“箱”一般比較大。它們的共同點,都是盛東西用的。

      (4)區分字形

      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灘;階和價。

      (四)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帶著問題讀課文。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1)學生自己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這課寫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匯報:本課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并從中得到啟示,明白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的,無論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對待它,而要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采取相應的做法。并且培養學生多動腦,勤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認真學習課文后三個自然段,從中受到啟發。

      三、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明白科利亞認真思考的過程,以及順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交待學習目標。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科利亞的木匣》一課的生字和新詞,并且初讀了課文,知道了本課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節課繼續學習這一課,通過學習,讓我們知道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并且使我們得到一些啟示。

      (二)講讀課文。

      小聲讀課文,邊讀,邊對照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即什么線索)寫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的順序寫的。

      1、學習課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題:

      ①科利亞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亞為什么埋木匣?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3)指名讀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動詞:放、蓋、踩、撒,從埋木匣的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體會到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4)指名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科利亞為什么把木匣埋起來?

      一是因為全家人要躲避戰爭,東西多不能帶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善于觀察思考,他見媽媽把家里的箱子埋起來,受到啟發,所以自己也學著媽*的樣子把木匣埋起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體會理解:

      “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亞數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讓學生讀這兩個句子,體會“只……就……”的用處。

      在這里“只”強調了科利亞的年齡小,只會數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為他只會數十步,年齡小,才造成后邊挖木匣時,挖不著,為后邊的內容埋下了伏筆。

      2、學習課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題:

      ①媽媽是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時間,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媽媽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樣理解媽媽說得話?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的4~7自然段。

      (3)個人讀之后,小組學習討論。

      (4)畫出媽媽說的話,讓學生談談自己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媽*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強調了算術真有用,第二層意思是假設當初不是數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隨便挖坑埋箱子,那現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時,這里也滲透著,科利亞也是照媽*的樣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為什么挖不著呢?怎么算術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這里又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5)學習課文8~12自然段:

      ①讀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科利亞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有找到。

      科利亞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說明挖得面積比較大,還是沒挖著。

      ②學習9和10自然段:

      讓學生小聲讀課文,想:當小伙伴們笑科利亞的時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許”,是可能的意思。

      讓學生反復讀第十自然段,談談自己的理解。

      科利亞心想:自己的方法沒有錯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沒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會被法西斯挖走。從科利亞的話中,暗示了他當時思維的過程,所以想來想去,認為“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讀課文第11自然段:

      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從“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想。”看出科利亞遇事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從科利亞的話中體會三層意思:一是經過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當時很激動,會很大聲地告訴大家,用了嘆號。二是找到了為什么挖不著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會馬上找到木匣的。

      讓學生體會當時科利亞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④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齊讀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學習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亞學著媽*的樣子,照媽*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來,又用和媽媽同樣的辦法去挖木匣,媽媽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亞沒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來,經過科利亞動了一番腦筋,知道了自己沒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時自己年齡小,步子也小,現在九歲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時量十步,現在應當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從這件事中,科利亞受到了很大的啟示。

      (1)默讀課文,劃出科利亞受到了什么啟發?再讀一讀,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亞說的話,一方面進一步理解他的話的意思。

      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勤于思考,他從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過程中,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發展變化,面對著發展變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變的態度,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1、自己默讀,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啟示”的順序,說一說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怎樣挖木匣的,他從中得了什么啟示。

      2、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3、指名說一說,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總結全文

      師生共同完成。

      1、用最簡練的語言說一說本課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學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懂得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之中,看問題不能用固定不變的態度,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板書設計

      的木科利亞匣

      埋木匣:四年前、5歲、步小、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歲、步大、五步

      受到啟發:勤動腦,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9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敵人、一倍”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

      都在變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練習采用這種方法讀懂課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結合課文內容,體會科利亞最后講的話的意思。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科利亞最后講的話的意思。

      教學準備:查找有關衛國戰爭、德國法西斯的情況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介紹背景:

      1.導入新課。

      在人們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給人以啟發。今天我們一起學習22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介紹背景。

      本課是蘇聯作家左琴科寫的。課文中的“戰爭”指的是前蘇聯衛國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于1944年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時間,本文就是寫在那幾年中發生的一件事。

      3.解課題。

      從課文的題目看,《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著什么寫的?(木匣)這篇課文圍繞著木匣寫了一件什么事?都寫了哪些內容?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

      2.學生自學生字、新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情況。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每人讀一自然段),注意學生生字詞的讀音。

      2.指名讀生字詞,正音:

      指導學生讀準“匣”、“箱”的字音,這兩個字都是三音連拼。

      3.讀準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結構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詞語。

      法西斯——本課指德國侵略者。

      冰鞋——滑冰時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沒有什么變化或恢復原狀。

      (四)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帶著問題讀課文。

      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1)學生自己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這課寫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匯報:

      本課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如果提出的是詞語方面問題,老師要帶領學生找到其出處,聯系上下文幫助學生理解,如果是其它問題,老師告訴同學們講讀課文帶著這些問題學習課文。

      4.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給課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的順序寫的。按照以上寫作順序,用歸并自然段的方法給課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啟示)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講讀課文。

      1.學習課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電腦出示思考題:

      ①科利亞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亞為什么埋木匣?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讓學生邊帶著問題默讀思考,邊填空。

      出示填空題:

      ①科利亞埋木匣的時間是(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埋本匣的地點是(從他家門口十步遠)。

      ②媽媽埋箱子的時間是(戰爭開始的時候),埋箱子的地點是(從她家門口三十步遠)。

      (3)指名讀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動詞:放、蓋、踩、撒,從埋木匣的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體會到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做事心細,想得周到)

      (4)指名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科利亞為什么把木匣埋起來?

      一是因為全家人要躲避戰爭,東西多不能帶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善于觀察思考,他見媽媽把家里的箱子埋起來,受到啟發,所以自己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把木匣埋起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體會理解:

      “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亞數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讓學生讀這兩個句子,體會“只……就……”的用處。

      在這里“只”強調了科利亞的年齡小,只會數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為他只會數十步,年齡小,才造成后邊挖木匣時,挖不著,為后邊的內容埋下了伏筆。

      練習用“只……就……”的句式說話。

      先按課文的內容說,然后再另說一句話: 科利亞因為年齡小,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學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時就隨手把燈關了。

      (5)歸納段落大意:

      歸納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內容,按一定的句式,組織好語言。請你按“誰,干什么”的句式歸納段落大意。

      本段寫科利亞埋木匣。

      2.學習課文第二段:

      過渡語:從第一段的課文中,我們知道了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細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媽媽一塊避難回家后,挖木匣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學習第二段課文。

      (1)出示思考題:

      ①媽媽是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時間,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媽媽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樣理解媽媽說得話?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的4~7自然段。

      (3)個人讀之后,小組學習討論。

      (4)邊讀課文,邊填空:

      媽媽挖箱子的時間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趕走了,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回到家鄉的時候),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媽媽說的話,讓學生談談自己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媽媽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強調了算術真有用,第二層意思是假設當初不是數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隨便挖坑埋箱子,那現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時,這里也滲透著,科利亞也是照媽媽的樣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為什么挖不著呢?怎么算術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這里又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比較句子,體會“如果……就……”的用法,練習用其說一句完整的話。

      讓學生先比較兩個句子:一個是媽媽的原話,一個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表達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設句,先假設那么去做,就會出現后來的結果。

      練習說話,先用課文中的內容說,再另外說一句話。

      媽媽如果當初隨便挖個坑把箱子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現在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就能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

      (6)學習課文8~12自然段:

      ①讀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科利亞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亞從家門口(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沒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有找到。

      科利亞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說明挖得面積比較大,還是沒挖著。

      ②學習9和10自然段:

      讓學生小聲讀課文,想:當小伙伴們笑科利亞的時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許”,是可能的意思。

      讓學生反復讀第十自然段,談談自己的理解。

      科利亞心想:自己的方法沒有錯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沒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會被法西斯挖走。從科利亞的話中,暗示了他當時思維的過程,所以想來想去,認為“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換詞練習,體會仍然的意思。

      “還是沒有找到。”

      “依舊沒有找到。”

      “仍舊沒有找到。”

      “依然沒有找到。”

      ③讀課文第11自然段:

      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從“科利亞丟下鏟子,坐在臺階上,用手摸著腦門想。”看出科利亞遇事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從科利亞的話中體會三層意思:一是經過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當時很激動,會很大聲地告訴大家,用了嘆號。二是找到了為什么挖不著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會馬上找到木匣的。

      讓學生體會當時科利亞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④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

      齊讀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學習課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過渡語: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照媽媽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來,又用和媽媽同樣的辦法去挖木匣,媽媽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亞沒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來,經過科利亞動了一番腦筋,知道了自己沒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時自己年齡小,步子也小,現在九歲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時量十步,現在應當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從這件事中,科利亞受到了很大的啟示,我們學習課文最后一段。

      (1)默讀課文,劃出科利亞受到了什么啟發?再讀一讀,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亞說的話,一方面進一步理解他的話的意思,另一方面體會“不光……還……”的用法。

      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勤于思考,他從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過程中,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發展變化,面對著發展變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變的態度,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關聯詞“不光……還……”,表示遞進關系。科利亞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還更進一步的意義是,他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四)再讀課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間的聯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寫作方面的特點:

      1.自己小聲讀課文,課文中為什么要這么具體地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情景,這與文章后面寫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聯系?

      先自己邊讀邊想,自己練習說一說,然后,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組向大家匯報。

      文章詳細具體地描寫了科利亞埋木匣的情景,同時也較細地寫了媽媽埋箱子的情況。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亞從小就愛觀察,思考,善于模仿,辦事細心,認真。另一方面,為后面寫的挖木匣埋下伏筆,既然都是從家門口到菜園的方向量十步,為什么挖不到木匣?媽媽照埋箱子的樣子,同樣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亞和媽媽的方法也相同,為什么挖不著?這樣前后對比著寫,對于理解,強化“世間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變的態度,而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道理。

      2.寫作方法:

      本文圍繞著科利亞的木匣,展開故事,文章主線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應。前面的描寫為后邊的描寫埋下伏筆。

      讀課文,讓學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為后面埋下伏筆的?

      (五)、作業。

      1.熟讀課文。

      2.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3.敘述科利亞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總結全文:師生共同完成。

      1.用最簡練的語言說一說本課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學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1)懂得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之中,看問題不能用固定不變的態度,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2)進一步明確了歸納段意,要抓主要內容,按一定的句式,組織好語言。

      【板書設計】

      埋木匣 時間變化

      27、 科利亞的木匣 ↓ 得啟示

      挖木匣 周圍一切也在變化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懂課文以木匣為線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啟示分為三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8課。科利亞是一個外國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樣了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

      1、易錯字:亞匣避挖

      2、組詞:

      鋸()避()倍()

      據()僻()陪()

      劇()辟()培()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樣埋的?媽媽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亞和媽媽又是怎么挖的?

      3、通過挖木匣科利亞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組討論,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亞和媽媽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沒有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三)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四、總結

      全文敘述了科利亞在戰爭到來時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從這件事中得到啟示的一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2、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木匣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亞與媽媽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學生默讀,在書上勾畫。

      3、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媽媽又是怎樣埋的?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4、學生質疑。

      5、學生動手畫出埋木匣的簡筆畫。

      6、學習課文第二段

      (1)學生默讀第三段思考:科利亞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的?他和媽媽是怎樣挖的?結果呢?

      (2)討論思考題

      (3)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或簡筆畫)

      (4)提問:從幻燈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歲時十步,四年后長大了,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7

      科利亞的木匣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

      教學過程: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出示5歲時的“科利亞”人物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蘇聯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亞。課文講了科利亞的什么事情呢?他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詞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③朗讀展示: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④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帶,學生邊聽邊思考揭題時的兩個問題。

      ⑤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⑥學生簡單談談自己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⑦引導學生質疑。

      精讀感悟,明白道理

      ①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后來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學生齊讀最后一段課文,邊讀邊思考: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讀這一段;分男生、女生讀這一段。

      b.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c.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也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說“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

      作業

      抄寫課文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過程:

      熟讀課文

      ①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②自由朗讀全文,挑選自己喜愛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鞏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②分類記憶要求會寫的字。

      a.找出左右結構的9個生字:挖、鞋、鋸、搶、難、初、敵、階、懂。有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來記憶字形。

      b.學生利用筆畫、偏旁或熟字記憶其他4個生字:斧、免、屋、管。

      ③給生字組詞。

      指導寫字

      ①出示9個左右結構的字。引導學生觀察這9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學生寫字。

      a.教師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學生閉目靜坐,正確執筆,擺好坐姿。

      b.學生對照范字臨寫。每個字寫兩遍。

      c.教師巡視,及時評議。遇到共性問題可以范寫指導。將學生寫得好的作業即時展示。

      抄寫詞語

      ①自己讀、記詞語。

      ②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復述課文

      個人練習。指名復述,全班評議。

      實踐活動

      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

      26 科利亞的木匣

      埋 挖 受啟發

      人長大 步子變大 一切在變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8

      一、素質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 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詞語造句。

      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能按課后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并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教學疑點

      1.課文寫柯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

      2.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后面又要寫科利亞只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亞坦東西和挖東西時量步子的示意圖。

      六、教學方法 導讀法。

      七、課時安排 三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后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么事?

      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 sh))、德(進行字形分析)

      3.簡介衛國戰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蘇聯人民為了保衛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爭。蘇聯人民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戰斗,至1945年9月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

      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

      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

      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業

      1.填空。

      (1)戰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 )步,很快( )。

      (2)戰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量了( )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后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這是因為( )。

      2.準備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2.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客的內在聯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三)鞏固練習,總結全文

      1.學生分段讀課文,并練習給各段列小標題。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

      2.領會課文寫法。

      (1)課文主要寫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過程,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9

      教學分析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并告訴我們,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無論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對待它,而是要根據事物的變化采取相應的做法。

      教學目標

      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并從中獲得啟示,培養多動腦筋,勤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科利亞最后講的話。

      教學構想

      通過自學挖木匣部分,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從而突出科利亞挖木匣的思維過程,同時加強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突出人物感情變化。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體會科利亞話中的含義。

      學生學習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出課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給人以啟示。《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就是圍繞著一個小木匣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平凡的而又給我們啟發的小故事。

      教師板書課題,問:誰的木匣?學生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讀。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一起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講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過了4年,科利亞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來,他從中受到了啟示。)

      4、指導分段: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將課文分成三段。

      三、學習課文第一段

      1、默讀后,思考: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為了躲避戰爭災難,東西多,不能都帶走。)學生讀這段的最后兩句話。問:“媽媽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進地里)科利亞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媽媽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亞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為他只會數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亞看媽媽這樣做,他也學會了,照著媽媽的樣子做了,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他是個善于模仿別人,自己肯動腦筋的孩子,同時他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生概括說說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師點撥: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學生讀1~2自然段后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進坑里,然后蓋上土,最后撒上細沙。)什么叫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又說明什么?(說明科利亞埋木匣時年齡很小。)木匣里都有什么?(學生讀)“蓋上土,撒細沙”看出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做事認真仔細,想得很周到。)

      3、學生有語氣地讀這段,思考:科利亞和媽媽在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四、學習第二段。

      1、導入:媽媽和科利亞在臨走時,分別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當法西斯被趕走后,他們又挖起自己的東西來,他們挖到了嗎?誰先挖到的?科利亞開始沒挖到,后來為什么挖到了呢?媽媽為什么能很快地挖著呢?學生讀第二大段。

      2、指名讀第二段,思考:他的媽媽是怎樣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說了什么?(投影出示媽媽說的話,體會其意思。)

      3、科利亞開始為什么沒找到,后來又為什么挖著了呢?“沒找到……仍然沒找到”中“仍然”一詞是什么意思?(還是、照舊)

      4、“當科利亞沒找到自己喜愛的木匣時,伙伴們朝他笑,他說什么了”?(投影出示)科利亞說的話。“這里面一定有原因”這句話說明什么?(說明科利亞愛動腦筋,現在他已經發現問題了,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科利亞只發現問題就完了嗎?(不是)他還在找問題的原因。在他找問題的原因時,作者用了一連串的動詞,請同學們用‘△’標出。”(丟、坐、摸、想)從這幾個動詞中看出什么?(科利亞遇事多思考、動腦筋。)

      5.科利亞是怎樣挖著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詞什么意思?(結果與預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科利亞埋木匣時走了十步,挖木匣時只走了五步,這是為什么?

      6.投影出示科利亞的話。思考:從這兒我們知道科利亞怎樣?(善于動腦筋,善于獨立思考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課前準備

      ①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課后生遼表在課文中畫出生字,標好每個自然段的序號,記下自己的疑問。

      ②生字詞卡片,課文朗讀錄音帶一曲節奏舒緩的樂曲。

      ③用紙分別畫一個5歲左右和9歲左右的“科利亞”的模樣,剪下來準備板貼用。

      第一課時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①出示5歲時的“科利亞”人物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蘇聯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亞。課文講了科利亞的什么事情呢?他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②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匣”:讀準音:聯系木盒子識記形,了解義。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詞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③朗讀展示: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④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帶,學生邊聽邊思考揭題時的兩個問題。

      ⑤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嘗試幫助老師完成板書:

      ()木匣→()木匣()

      ⑥學生簡單談談自己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⑦引導學生質疑。

      精讀感悟,明白道理

      ①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師指導學生用朗讀的方式告訴大家: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

      學生找出句子讀: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

      教師結合生字的學習,啟發學生讀的時候注意突出“各種各樣、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其他小玩意兒”這些詞語。

      b.教師引導學生畫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c.教師引讀:科利亞干嗎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學生接讀第三自然段。

      ②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后來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導學生找出科利亞開始挖木匣時的言行的句子讀一讀,體會科利亞是個勤于思考、善于動腦的孩子。

      b.重點指導學習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圖和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亞是5歲(教師在黑板上貼出5歲的“科利亞”形象,讓學生自己從前后課文的有關語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據),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線段圖表示);現在的科利亞是9歲(教師在黑板上貼出9歲的“科利亞”形象),啟發學生自己上黑板畫線段圖表示科利亞現在每一步的大小,應該畫幾步。

      c.聯系上文,讓學生說說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讀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學生齊讀最后一段課文,邊讀邊思考: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讀這一段;分男生、女生讀這一段。

      b.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c.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也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說“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

      作業

      抄寫課文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熟讀課文

      ①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②自由朗讀全文,挑選自己喜愛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鞏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②分類記憶要求會寫的字。

      a.找出左右結構的9個生字:挖、鞋、鋸、搶、難、初、敵、階、懂。有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來記憶字形。

      b.學生利用筆畫、偏旁或熟字記憶其他4個生字:斧、免、屋、管。

      ③給生字組詞。

      指導寫字

      ①出示9個左右結構的字。引導學生觀察這9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學生寫字。

      a.教師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學生閉目靜坐,正確執筆,擺好坐姿。

      b.學生對照范字臨寫。每個字寫兩遍。

      c.教師巡視,及時評議。遇到共性問題可以范寫指導。將學生寫得好的作業即時展示。

      抄寫詞語

      ①自己讀、記詞語。

      ②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復述課文

      個人練習。指名復述,全班評議。

      實踐活動

      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相關文章:

    《科利亞的木匣》的教案08-07

    《科利亞的木匣》02-22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范文08-27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范文11-13

    科利亞木匣說課稿08-19

    《科利亞的木匣》課件03-29

    科利亞的木匣課件04-30

    《科利亞的木匣》說課稿09-28

    科利亞的木匣的說課稿07-10

    科利亞木匣說課稿08-2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 | 午夜福利不卡片在线播放免费 | 亚洲vs日韩vs欧美vs久久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不卡三区 | 一级a爱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第一页 日韩午夜午码高清福利片 中文字幕第一区第二区 | 亚洲一级A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