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

    時間:2022-08-12 16:02:16 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的科學教案9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科學教案9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說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并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fā)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yǎng)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說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yǎng)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三、 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四、說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大水盆、每張桌上放有西紅柿、土豆、蘿卜、桃子、枇杷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蔬果。每桌一盆水,記錄卡教師用(卡上畫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線)、幼兒用記錄卡(記錄表上畫有各種蔬果小圖片)。

      (2)、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五、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采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fā)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于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并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了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六、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物體沉浮的秘密。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fā)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說活動流程:

      1、想一想,猜一猜。

      師:小朋友快來看呀!這里有許多水果、蔬菜。你們認識它們嗎?

      2、引發(fā)幼兒思考:這些瓜果蔬菜哪些能浮在水上,那些會沉在水底。

      3、幼兒猜測并記錄

      (1)出示記錄單,了解記錄的方法。幼兒針對問題進行猜測并記錄。(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2)教師出示上下兩個箭頭,上表示上浮,下表示沉下去,三角形可半沉半浮的狀態(tài),并告訴幼兒如何做記錄卡的方法。

      (3)讓幼兒自由討論,請興趣較濃的幼兒上來操作,并把相應的圖片放在上下箭頭的后面。

      交流猜測的情況。教師將幼兒的發(fā)言在集體記錄單上。

      (4)教師:你認為哪些瓜果蔬菜能浮在水面上?那些瓜果蔬菜會沉在水底?為什么?

      4、幼兒試驗

      討論怎樣做試驗?

      教師和幼兒共同研究試驗的方法。如:試驗----觀察------撈上來-----記錄。教師觀察幼兒的試驗情況。

      5、交流討論。

      教師:你是怎樣做試驗的?哪些會沉在水底?哪些會浮在水面上?在試驗上你發(fā)現了什么?

      師:現在誰愿意把你的發(fā)現講給大家聽聽?

      如:我發(fā)現蘋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紅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師:它們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真有趣。

      師:你們有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如:為什么大的西紅柿能浮起來,而小小的枇杷卻沉下去了呢?

      師:這個問題要留給小朋友們去動動腦筋,找找答案。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要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想想辦法,那就是怎么樣才能讓西紅柿沉到水底去,讓小枇杷浮到水面來?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用手觸摸物體,發(fā)現物體冷、熱、軟、硬、光滑、粗糙的屬性。

      2.發(fā)展幼兒的觸摸覺。

      3.學習運用觸摸覺和正確的詞表達自己的感覺,如:冷(涼)、熱(溫)、軟、硬、粗糙、光滑等等。

      活動重點:

      激發(fā)幼兒探索身體奧秘的興趣。

      活動準備:

      冷水和熱水每小組各一瓶;海綿球和玻璃球,砂紙和卡紙貼起來的感知卡片等每個幼兒一套。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孩子復習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安定幼兒的情緒。

      2.教師出示兩個形狀、顏色、大小相同的兩個瓶,里面都裝滿了水。

      教師:這里有兩瓶水,你們看看,是一樣的嗎?有沒有什么不同?

      幼兒動手探索,自由看、摸、聞、發(fā)現。

      “不一樣。一個冷,一個熱。”

      教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幼兒:“用手摸的”、“摸一下就知道了”。

      3.教師:用手摸一摸就知道一瓶水是熱的、一瓶水是冷的。那么請小朋友再摸一摸你自己面前籃子里的海綿球和玻璃球,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覺?一樣嗎?怎么不一樣呢?

      幼兒:玻璃球捏不動,海綿球能捏得動。

      教師:捏得動的,是軟的,捏不動的,是硬的。誰來告訴大家玻璃球和棉花球,是軟的還是硬的?

      幼兒:玻璃球的硬的,海綿球是軟的。

      4.教師:現在,請小朋友們一只手拿著玻璃球,一只手拿著海綿球,然后告訴我,你們覺得哪個球是重的,哪個球是輕的?

      幼兒:玻璃球是重的,海綿球是輕的。

      5.教師:現在,請你們再摸一摸籃子里的卡片,先摸摸藍色泡綿紙的那一面,有什么樣的感覺?再摸一摸紅色卡紙的那一面,又有什么樣的感覺呢?

      幼兒:藍色的那一面摸起來粗粗的,紅色的那一面摸起來滑滑的。……

      教師:滑滑的就叫光滑,粗粗,……就叫做粗糙,藍色的是泡綿紙,泡綿紙就是粗糙的。紅色的是卡紙,卡紙摸起來是什么感覺呢?

      幼兒:泡綿紙是粗糙的,卡紙是光滑的。

      常識教案-活動名稱:科學教育活動《請你摸一摸》

      標簽:幼兒園中班常識教案,幼兒園大班常識教案, 常識教案-活動名稱:科學教育活動《請你摸一摸》,

      6.教師:現在,請你們再摸一摸自己的小臉,有什么感覺呢?

      幼兒:軟的,熱的,滑滑的……教師:再摸一摸你們身上衣服,有什么感覺呢?

      幼兒:衣服薄薄的、軟軟的,紐扣是硬的……

      7.教師:現在我們到教室外面去,摸一摸外面的東西,(墻壁、欄桿、運動器具……)看看有什么感覺,然后告訴我你摸到的東西是什么樣子的,是軟的,還是硬的;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

      8.幼兒分散開,自由的去觸摸各種各樣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要求孩子們用學到的形容詞形容出來。

      9.自由下課。常識教案-活動名稱:科學教育活動《請你摸一摸》

    科學教案 篇3

      【理論指導】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最早提出在科學教育中要運用探究方法進行教與學的是杜威。杜威認為,“探究”是主體在與某種不確定的情境相聯系時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行動。在行動中,知識不是存在于旁觀者的被動的理解中,而是表現為主體對不確定情境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究的結果。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從做中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做實驗,并放開束縛,自主、積極、愉快地參與到科學實驗活動中去親歷探索自然界奧秘。他們運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記錄、表達、交流等方式構建知識,提高素養(yǎng)。

      【教學內容】

      《聲音的變化》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的內容。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不僅僅是學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四年級的學生很難用普通的觀察方法來分辨出聲音的高低,他們更難理解聲音的高低與頻率的關系。

      本課從學生熟知的、非常感興趣的音樂噴泉切入,引導學生分析聲音是有區(qū)別的、有變化的。再借助教具、信息技術手段以及APP軟件等手段,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體驗活動,理解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并知道他們與振動的關系,繼而為聲音如何傳播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處于一個初步概念建成時期,也是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礎的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們建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有助于他們有形成正確的概念,也有益于鍛煉他們形成一個高效的思維模式。

      經過本單元前2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振動產生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他們還知道了音叉是什么,并學會了怎樣利用音叉等物體發(fā)出強和弱的聲音。但由于年齡小、表達能力弱、缺乏系統的認知等原因,他們對聲音的認知還很懵懂。本節(jié)課“聲音的高低,聲音的強弱”變化的,以及振動幅度、振動頻率的含義對現階段學生來說還是有困難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fā)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fā)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特別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音叉、小錘、乒乓球、自制教具、仿真軟件、自制等。

      【課前準備】

      1.見學生時,相互熟悉,相互提問。

      2.教學調查: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

      3.了解學生對樂器的認識。

      4.教會學生使用平板。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中秋節(jié)老師出去玩,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拍下來了,今天特地帶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嗎?有什么發(fā)現呢?

      【生】聲音和噴泉都有變化,噴泉隨著聲音變。

      【師】對,聲音在變化。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很多聲音,變化不斷地聲音構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聲音的世界,探究“聲音的變化”。

      【板書課題】聲音的變化

      二、新知探究

      (一)聲音的強弱(音量)

      1.提問

      【師】大家聽聽這2段聲音,(PPT)(播兩段音量有明顯區(qū)別的聲音)誰來說說這兩段聲音有什么不同?

      【生】有大、小的變化,強、弱的變化......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聲音的大小有變化,指的就是聲音的強弱。(板書)聲音大即是強,小即是弱。(PPT)在科學中,聲音的大小強弱用音量來表述。

      【板書】強 弱

      2.游戲

      【師】怎么區(qū)分聲音的強弱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跟你的同學說一句悄悄話,有個小要求,只能讓你的同桌聽到。開始!

      【師】同學們都玩的很開心哦,王老師也很想參與進來,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帥哥,能大聲地告訴王老師你的名字嗎?【生答名字】XXX同學,認識你真高興!你能和老師說聲老師好嗎?【生答】

      【師】老師們你們聽到打招呼聲了嗎?

      【師】剛剛的游戲中,你們聽到的所有聲音,哪個最強,哪個最弱?

      【生答】......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區(qū)分聲音的強弱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發(fā)聲的力度,來控制聲音的強弱。

      3.實驗探究一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聲音的產生與振動有關,那么,聲音的強弱是否也與振動有關呢?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探究實驗,請看大屏幕:

      【師】我為大家準備了這些實驗器材:音叉、小錘、帶線的乒乓球。

      【師】(PPT演示)怎么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呢?下面來看看實驗步驟:

      ①手拿帶線的乒乓球,保持靜止;

      ②擊打音叉發(fā)出聲音;

      【師】要想使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我們怎么敲擊?

      【生答】重一點敲擊聲音強,輕一點敲擊發(fā)聲弱。

      【師】那我們在使用音叉時,應該擊打哪個部位呢?

      【生答】

      【師補充】應該擊打音叉?zhèn)让娴捻敹恕⑵古仪蚩焖俳佑|正在發(fā)聲的音叉?zhèn)让妗?/p>

      ③比較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時乒乓球彈開的距離遠近。

      ④為避免誤差,反復實驗三次,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前,老師要提示兩點:

      【師】A.小組內分工合作,遵守實驗紀律,本次實驗需要分辨聲音強弱,實驗時請保持安靜。

      B. 提示音樂響起停止實驗,將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實驗結果,準備交流。

      【師】現在開始實驗!

      【生】分組實驗

      4.交流分享

      【師】我們的探究活動已經完成,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上來,一邊演示,一邊分享你們的發(fā)現。請你大聲的告訴大家你的發(fā)現。

      【生1】演示實驗過程

      【生2】我們先敲出強的聲音,再敲出弱的聲音,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聲音強,小球彈開的距離遠,聲音弱,距離近。

      【師】其他小組,你們還有補充的嗎?

      【師】現在我們回顧一下振動的概念。振動是指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大。(慢)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振動幅度小。

      結合我們剛剛的實驗,來說說(小結)聲音的強弱和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嗎?

      【生答】 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師補充】是的,發(fā)聲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

      【板書】 強 大

      音量 振動幅度

      弱 小

      (二)聲音的高低(音高 )

      1.聲音高低的認識

      【師】聲音的變化除了強弱變化之外,還有高低變化。聽!

      【教師彈仿真琴不唱】1234567

      【師】有哪位同學聽出來了:哪個音高,哪個音低?

      【生答】

      2.體驗聲音的高低變化

      【師】 跟著老師的演奏我們一起唱一唱

      (唱音階)。

      【師】由低到高唱,預備唱;

      【生唱】

      【師】由高到低唱,預備唱;

      【生唱】

      【師】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強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音量;剛剛我們唱的音階1234就是聲音的高低變化,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

      (板書音高)

      【板書】 高

      音高

      低

      3. 實驗探究二

      【師】那么聲音高低的變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來看看這3組器材

      (PPT展示)認真觀察同組的各個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細、長短

      【師】各小組討論下,猜猜擊打同一組3個材料時聲音高低會有變化嗎?可能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師】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了,別著急老師會讓你們實驗的,我們先來看看實驗要求。

      實驗步驟:①檢查器材,將預測結果填寫在報告單上。

      ②用同樣的力敲擊器材中部,仔細分辨聲音的高低。

      ③同一器材反復實驗3次,并填寫實驗結果。

      ④三組實驗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實驗結果。

      【師】聲音的高低光用耳朵來分辨有一定的難度,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款APP軟件,幫助大家分辨聲音的高低。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學習“頻率分析儀”使用方法。

      【師】為了更好地完成實驗,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PPT:溫馨提示:

      A.本實驗需要辨別聲音的高低,實驗全程須保持安靜;

      B.各實驗區(qū)域小組間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換;本次實驗設四個實驗區(qū),每大組到相應區(qū)域進行實驗。

      C.及時填寫實驗報告單。

      D.實驗結束后,將器材歸位,回到座位整理實驗報告,準備交流。

      【師】有什么問題嗎?開始實驗

      【生】用自制教具分組實驗,研究聲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在各組進行巡回指導。

      鈴聲提示 坐回原位

      4.分享交流

      【師】同學們都已經完成了你們研究,哪一組上來說說你們的發(fā)現?

      (呈現記錄表,匯報發(fā)現,并演示。)

      【生】句式:我們小組研究聲音的高低是否與物體的大小 有關,我們發(fā)現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板書】 高(小、短、細 )

      音高

      低(大、長、粗 )

      5.演示實驗

      【師】為什么小、短、細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就高呢?為什么大、長、粗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就低呢?

      為了揭示其中的奧秘,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下面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個實驗:

      【師】(教師演示實驗齒輪,慢一點,讓學生聽清楚)。老師轉動齒輪,可以帶動金屬片振動。齒輪轉得慢,金屬片振動也慢。接下來老師要從慢到快來轉動齒輪,大家聽一聽發(fā)出的音高有什么變化?

      【生答】振動慢,聲音低。 振動快,聲音高;

      (師板書慢)

      6.小結

      【師】現在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小、短、細的物體振動快,所以聲音高;大、長、粗的物體振動慢,所以聲音低。

      聲音有高低的區(qū)別是因為物體振動的快慢,也就是振動頻率不同。

      三、總結分享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個概念,音量、音高,通過探究實驗,我們發(fā)現,振動的幅度決定了聲音的強弱(也就是音量),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一起了解到振動的幅度和頻率的差別可以帶來聲音的變化。我們的祖先利用科學知識制作了許多樂器,藝術家們利用這些樂器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老師這里有一些仿真樂器,其實這些仿真樂器不僅可以用平板下載,也可以用電腦、手機下載,老師在這里給你們提出一個小挑戰(zhàn):利用仿真樂器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歌曲。

      【板書設計】

      聲音的變化

      【實驗記錄】

      實驗探究一:聲音的強弱與振動關系探究實驗

      實驗過程

      聲音的強弱

      乒乓球彈開距離(遠、近)

      用力敲擊音叉

      輕輕敲擊音叉

      實驗探究二 :聲音高低的變化探究實驗

      1.實驗名稱: 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

      2.我們的預測:物體 ,聲音高;物體 ,聲音低。

      3.實驗過程:

      物體特征

      第一次實驗數據(HZ)

      第二次實驗數據(HZ)

      第三次實驗數據(HZ)

      4.實驗結果:

      我們小組研究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我們發(fā)現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氣候特征是一定地區(qū)的規(guī)律性天氣現象。

      2、知道季節(jié)是根據特定氣候劃分的時間段。

      教學重點

      了解四季的氣候特征。

      教學難點

      了解一些動植物夾套保溫泵的季節(jié)性變化。

      教學準備

      準備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關于動植物的季節(jié)性生活規(guī)律變化的圖片,錄象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引入。

      2、學生展示自己收集有關LC型羅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氣候特征的圖片。

      二、自主學習

      1、引導學生觀看本課圖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區(qū),天氣現象總有一定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稱為該地區(qū)的氣候特征。

      2、四人小組討論。

      3、秋天氣候的特征。

      4、其他季節(jié)的氣候特征。

      5、小組匯報。

      6、師生小結。

      7、在不同季CB系列齒輪油泵節(jié)里,動植物有什么變化?

      8、小組討論后匯報。

      9、教師小結。

      三、課后作業(yè)

      1、觀察小動物。

      2、觀察植物。

      3、把自己觀察到的動物或植物,記下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過程

      一、用謎語引出課題,讓幼兒猜:“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竹筍當糧食,竹林里安家。”(大熊貓)

      二、出示大熊貓玩具,引導幼兒觀察大熊貓的外形特征

      教師出示大熊貓玩具,提出問題,引導幼兒依次觀察大熊貓的頭、嘴、眼睛、耳朵、鼻子、身體、四肢、尾巴等。

      小結:大熊貓的頭是圓形,頭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張嘴,一對小眼睛周圍長著黑色的毛,像帶黑色的眼鏡。鼻子是黑色的,在臉的中央,兩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體胖乎乎的是橢圓形,全是白色。有四條粗短的腿,長圓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放錄象,講述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教師放錄象,提出問題:大熊貓生活在哪里?它喜歡吃什么?怎樣生活?是怎樣走路的?

      小結:大熊貓住在長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歡吃竹葉、竹筍。它喜歡獨居,白天睡覺,晚上出來吃東西,會爬樹,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 四、談話:大熊貓與人類的關系。

      “為什么稱大熊貓為國寶?你在什么地方見過大熊貓?你喜歡大熊貓嗎?為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

      小結:(為什么稱大熊貓為國寶參見教學資料)小朋友在動物園、電影、電視或圖書中見過大熊貓。大熊貓形體美麗,動作有趣,性情溫雅,可供大家觀賞,還可以表演精彩的節(jié)目,是我們和世界人民喜愛的動物。但它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危險,我們要救救大熊貓,保護大熊貓,讓它永遠生活在地球上。

      活動延伸:

      給大熊貓畫像(國畫);教幼兒玩《搶救大熊貓》的游戲,教育幼兒要愛護大熊貓。

      活動要求與準備

      一、使幼兒認識大熊貓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二、讓幼兒知道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是國寶,應保護大熊貓。

      三、培養(yǎng)幼兒細致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豐富詞匯:珍貴、竹筍。

      五、準備:大熊貓玩具一個、錄像機、錄像帶。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了解蚊子對人體的危害。

      2、懂得消滅蚊子的重要性。

      3、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圖片:蚊子

      活動過程:

      1、猜謎導入課題

      謎語:有個東西嗡嗡嗡,只會往人身上叮,人人見了都恨它,大家都喊消滅它。

      2、出示圖片:蚊子

      請幼兒仔細觀察蚊子的外形

      了解蚊子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

      3、討論它們對人體的危害。

      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種具有舒張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質,被蚊子叮咬后,皮膚常出現起包和發(fā)癢癥狀。

      幾乎每個人都有被蚊子“咬”的不愉快事,事實上應該說被蚊子“刺”到了。

      蚊子無法張口,所以不會在皮膚上咬一口,它其實是用針狀的構造刺進人的皮膚,這些短針吸人血液的功用就像抽血用的針一樣;當蚊子吃飽喝足、飄然離去時,留下的就是一個癢癢的腫包。

      4、說說蒼蠅和蚊子都生活在哪

      (垃圾堆、廁所、臟水坑)

      5、你們知道怎樣才能消滅它們嗎?

      向幼兒介紹蚊香、蒼蠅拍。

      小百科:蚊子屬于昆蟲綱雙翅目蚊科,全球約有3000種。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

    科學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本單元嘗試通過指導學生研究一些簡單的機械和工具,讓學生認識生活中運用的一些簡單的機械原理,并通過研究這些簡單的機械原理,培養(yǎng)學生開展比較完整的探究活動的能力。而本課又是本單元的第一課,重在引領學生認識了解生活中的常用的工具,及其中蘊含的機械問題,為以后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在本課的研究活動中,值得我們重點思考和研討的問題有:

      在六年級里,我們對學生制定研究計劃應該要求到什么程度?關于制定研究計劃,在本套教材中從三年級就開始了,先是口頭的制定觀察計劃、簡單的書面計劃,有一定的研究主題的計劃等等,到了六年級,對于制定研究計劃,我們要求學生們達到一個什么程度?對于他們提出的研究主題,要不要作一定的引導或者是限制?

      學習“我們常用的工具”,實際上是學生在對客觀存在的機械和工具進行評價,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不僅要考慮到它們的性能,而且還要考慮到其他標準,如它們的實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等。建議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利用圖表、文字、口述等方式進行交流。在交流對常用機械工具試用工具等活動中,關鍵是可能會發(fā)現為什么螺絲刀可以很方面的起出螺絲釘,而用釘錘雖然不能很方便地起螺絲釘卻能很輕松的拔除鐵釘?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我得去研究一下。因而就有了根據在試用工具中產生的問題制定一個研究計劃的活動。這個問題來自于前面的活動,也會對后面的研究活動產生影響,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研究的價值,要能夠在以后的時間里方便開展研究活動。

      二、教學目的:

      1、認識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通過對不同工具不同特殊用途的認識,激發(fā)學生探究各種常用工具蘊含的科學原理。

      2、學習更科學、系統地制定研究計劃。

      三、教學準備:

      錘子、螺絲刀、剪刀、起子等常用的工具。

      四、教學過程:

      1、出示錘子、螺絲刀,引入“工具”概念。

      2、調查、討論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工具名稱

      使用方法

      可以完成的工作

      3、試用不同的工具,發(fā)揮各自工具的特點,方便快捷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充分展開活動體驗。

      4、描述不同工具在實踐使用中的不同感受,激發(fā)學生探究激情。

      5、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

    科學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初步嘗試進行物理問題的科學探究.教材設計了一個科學探究的案例,讓學生初步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從中領悟到科學探究的幾個基本要素,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學情分析】:

      本節(jié)安排在物理學入門《1.1希望你喜愛物理》和《1.2動手做實驗》之后,在1.1節(jié)讓學生走進物理世界,進而知道物理,喜愛物理之后;1.2節(jié)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物理實驗,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實驗,物理實驗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門實驗的科學;而1.3節(jié)進而將實驗提高了一個檔次的要求,要求學生在物理實驗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漸進、更上層樓的.教師在中要體會到教材編寫者的意圖.

      【教學目標】:

      通過科學探究,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一般步驟.

      經歷科學探究,獲得對科學探究過程的一般性認識,領悟科學探究的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探究能力.特別是抽象和假設檢驗的能力,了解科學探究的一個基本方法——變量控制法.

      通過科學探究活動的親身參與,養(yǎng)成對科學的熱愛,增強探究科學的欲望,樂于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能事實求是的記錄實驗數據,并根據實驗數據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有與他人合作和進行交流的愿望.

      【教學理念】:

      本節(jié)課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可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操作、討論.實驗中,不要太過要求嚴密(例如,規(guī)定怎樣測量線長、擺動次數、實驗順序和總結報告的格式等.)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教學難點: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和設計方案.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jié)課的教學采用探究法、講授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探究鐘擺的奧秘

      師:科學的核心是探究,學習物理就要學會科學探究.

      展示擺鐘實物,讓學生觀察+觀察擺鐘的外部構造.

      師:最近,小慧家的擺鐘走快了,請鄰居張師傅幫忙,只見張師傅將擺鐘下面的螺母擰幾下,擺鐘走時就準了

      1、提出問題:

      師:對這個現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張師傅擰擺鐘下面的螺母究竟調節(jié)了擺鐘的什么?改變了擺鐘走時的準確性?

      生:鐘擺來回擺動的時間是由什么決定的?

      生:……

      師:提出問題是進行科學探究的第一步,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同學們要仔細觀察平日周圍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師:對于以上問題,你們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問題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擺動的快慢(擺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可能與擺錘的輕重有關.

      生:擺動的快慢可能與偏離的角度大小有關.

      生:擺錘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計會影響擺的長度,看來,擺動的快慢跟擺的長短有關.

      師:好,前面幾位同學分別提出了他們的猜想,是否還有同學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設?如果沒有,那么你贊同哪位同學的觀點?(設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學說對了,還是有若干同學正確?切忌從老師的表情上揣度答案,這不是一種正確的科學探究態(tài)度.

      a、如果你認為,擺錘的輕重會影響擺動的快慢,那么是輕的快,還是重的快.

      b、如果你認為,擺動的角度會影響擺動的快慢,那么是擺角大的快,還是擺角小的快.

      c、如果你認為,百的長度會影響擺動的快慢,那么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師: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作不出偉大的發(fā)現.在科學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亂想,它是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作出的一種試探性的解釋.

      3、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

      師:對于以上的猜想,你們準備怎樣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來驗證呢?

      生:用細線系住小球代替鐘擺,用秒表測量擺動的時間.

      師:設計實驗應針對探究目的,選擇探究的器材,在此,對具體的實物進行了簡化,用細線懸掛小球代替,是一個很好的設計.下面請分組討論制定實驗步驟,設計實驗數據表格.(若學生初次探究設計表格有一定困難,可由教師示范表格設計方法:控制變量→待研究變量(縱向列表)→實驗次數/順序(橫向列表)→待測數據)

      生:探究步驟如下:……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師:實驗時要嚴格按照實驗步驟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觀察,把觀察到的重要現象和數據記錄下來,數據的記錄要尊重事實,不可拼湊、不可杜撰.

      生實驗.

      5、分析與論證:

      師:實驗數據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須通過分析、論證,才能形成結論.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磚塊、黃沙、水泥等材料要經過設計、施工、裝飾,才能變成宏偉的建筑.下面請根據實驗數據對比分析,得出你的實驗結論.

      生:擺球擺動的快慢(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與擺重無關.

      生:擺球擺動的快慢與擺動的角度無關.

      生:擺球擺動的快慢與擺長有關,擺長越大,擺球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球擺動越快.

      『板書』:擺動的快慢只與擺長有關,與擺重、擺角無關.

      擺長越大,擺球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球擺動越快.

      6、評估:

      師:探究過程是否恰當?探究得到的結論是否合理?探究過程中是否出現新的問題等,都需要再進行充分的考慮.

      生:如果我們再多做幾次,總結出的結論可能會更可靠.

      生:我們測的擺動時間還真準確呢.

      生:我認為結論是可靠的,剛才看見張師傅把螺母往下擰,估計起了增加擺長的作用,使擺動變慢,原來走快的鐘就準了,張師傅的做法和我們實驗的結論一致.

      生:我認為可以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鐘的快慢可能跟它所處的地點有關.

      7、交流:

      生:……

      二、科學探究的過程

      師祝賀學生成功完成了探究實驗.總結探究的環(huán)節(jié)

      三、自我評價與作業(yè)

      小玲、小紅和小麗在操場上玩蕩秋千。小麗把小紅、小玲分別輕輕推一下,細心的小麗發(fā)現,她倆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幾乎一樣。那么,秋千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三人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可能與人的質量有關。

      猜想2:秋千往返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可能與秋千的繩長有關。

      猜想3:秋千往返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可能與秋千擺動時離開中心線最大距離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她們來到實驗室,找來刻度尺、細線、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學習中的科學方法,按右圖進行實驗,得到下表中數據。

      請你通過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為驗證猜想1,應選用序號為兩組實驗進行對比分析。

      (2)為驗證猜想2,應選用序號為兩組實驗進行對比分析。

      (3)為驗證猜想3,應選用序號為兩組實驗進行對比分析。

      (4)實驗結論: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時間與有關,

      與無關。

      五、板書設計:

    科學教案 篇9

      師:同學們,平時玩過滑梯嗎?誰能說說玩滑梯時你有什么感受?

      師:你從滑梯滑下來時,身體與滑梯接觸的地方有什么感覺?學生匯報交流。

      小組交流,學生說出身體與滑梯接觸時有摩擦的感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生活走向科學,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親身體會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探究活動:

      1.體會摩擦力。

      活動一:手在桌面上摩擦。

      師:請大家用手在桌面上摩擦,你有什么感覺?

      師:請你在手上墊上白紙,再在桌面上摩擦,你又有什么感覺?

      活動二:拉動蹲在地上的同學。

      師:拉動蹲在地上的體重較大的同學,說一說在拉動時你有什么感覺?

      師:拉動蹲在地上體重較輕的同學,說一說你又有什么感覺?

      師:通過剛才兩個活動,你有什么發(fā)現?

      小結:當我們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個物體時,會感到費力,這是因為物體和桌面或地面之間產生了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科學上稱摩擦力。推拉物體時感到很費力說明摩擦力大,感到比較省力說明摩擦力小。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1)提出問題。

      師:通過以上實驗和活動,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2)猜想假設。

      (3)制定方案。

      師:這只是我們的猜測,能不能設計個實驗來驗證你們的猜測呢?

      實驗方案一:選擇表面光滑和粗糙的兩塊木板,分別在上面用同樣的速度拉動同一個木塊,看看用多大的力,并分別記錄下來。每個實驗做兩次,比較兩個實驗用力的大小。

      實驗方案二:將木塊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塊上先后加放不同數量的砝碼,分別用同樣的速度拉動木塊,比較兩次實驗用力的大小。

      (4)實施探究。

      教師巡視指導。

      實驗記錄表

      實驗次數改變的因素保持不變的因素我們的發(fā)現我們的結論

      (5)展示交流。

      師:以上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

      師:大家說得很好。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被拉動物體的輕重有直接關系。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被拉動物體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動物體越輕,摩擦力就越小。

      3.摩擦力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師:生活中有很多與摩擦力有關的現象,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出示課本圖片,可投影或播放有關視頻)。你能說一下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嗎?

      學生匯報。(手被磨得有些疼痛。)

      學生匯報。(手磨起來要滑多了。)

      學生匯報。(拉體重較大的同學需要費很大的力氣,而體重較輕的同學就要省力多了。)

      學生匯報。

      學生猜想假設并相互交流。學生討論后匯報:“可能與物體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可能與被拉物體重量有關”等。

      各組討論實驗方案并匯報。

      各小組根據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工具進行試驗,并將驗證結果記錄下來。各組學生開始試驗。

      各組展示.匯報實驗記錄與過程。

      學生討論匯報。

      學生匯報。

      學生在對比活動中感受到費力和省力,體驗摩擦力的存在。

      引導學生正確了解人們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實例,以及人們克服摩擦力的做法,并進一步理解這些“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過交流,認識到人們要盡可能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使學生全面認識到摩擦力的利與弊。讓學生明確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要為生活服務。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關于科學教案07-24

    關于科學教案07-27

    有關科學教案06-1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综合国产欧美一区 | 色久国产第一页 | 日韩在线视频首页 | 亚洲国产精品艾草 | 亚洲午夜在线网址网址 |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