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時間:2022-01-10 15:26:05 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文言文教案三篇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你還記得哪些經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文言文教案三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 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二、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1)誰學下棋?(2)怎么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么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尋找節奏

      1、自由讀,學生提出學習困難:不好讀;讀不懂

      2、老師逐句領讀。(讀準字音,準確停頓、把握速度,準確處理輕重音和語調。)

      3、再自由讀,找到讀文言文的節奏。

      4、齊讀,再把沒讀懂的句子讀出來

      三、逐句理解,把握語氣

      師:理解了意思會讀得更好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根據注釋,聯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討論,知識的積累

      2、理解句①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a、對照注釋自己來理解

      b、聯系學過的課文理解

      如:“通國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聯系《楊氏之子》。

      楊氏之子——楊氏的兒子。之:的

      “通國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聯系《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善:善于

      “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聯系古詩句:“有志者,事競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語氣。

      c、說出這句話的意思

      d、再吟讀這句,吟出弈秋圍棋大家的風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A、小組討論理解意思。(對照注釋逐詞理解)

      B、逐詞交流匯報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個“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為聽”之:無實在意思

      “一人雖聽之” 之:弈秋講課

      “思援弓繳而射之”之:鴻鵠

      “雖與之俱學” 之:另一個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個人

      C、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講講兩句話的意思

      D、分角色吟誦課文

      這兩個人學弈的經過文言文只兩句話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見文言文的簡練。

      這兩個人在同一個老師門下學下棋,他們是怎么學的?

      指一生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再指一生: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各自學得怎樣呢?一起回答——

      生齊讀: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E、師生合作吟誦

      老師給大家開頭,一生讀第一個人的表現,一生讀第二個人的表現,一生讀最后的結果。(師讀:使弈秋誨二人弈…三個學生分別接讀。師生合作讀兩次)

      F、成語運用

      用兩個成語,形容兩個人是怎樣學習的。(專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兩個四字詞語,說一下兩個人的結果。(學有所成、一無所獲)

      4、理解④⑤句: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讓兩人的結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質疑

      A、自由獨立逐詞理解④⑤

      B、交流匯報

      C、感情吟誦

      難道是因為他不如別人聰明嗎?(師讀:)為是其智弗若與?(讀出反問的的語氣)

      難道是因為他不如別人聰明嗎?

      (指生讀:)為是其智弗若與?(讀出強烈的語氣。練習兩遍)

      回答——生齊讀:曰:非然也。(讀出肯定的語氣)

      師:為是其智弗若與?生:非然也。

      兩種結果不是因為后邊的人不如前邊的人聰明,而是因為兩個人學習的態度不一樣。這真是——(板書:)態度決定成敗。

      D、感悟道理

      從這則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學習、做事時,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聯系生活,深入理解

      四、吟誦背誦,欣賞感悟

      把古人讀詩文的情景能再現在我們的課堂就好了。

      1、指名吟誦全文,點評. (2次)

      2、試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體驗快樂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這是《學弈》這則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話。

      2、自由讀

      3、師生齊讀

      4、理解大意:下棋只不過是一種技術,一種小的技術。不專心致志,就學不會。

      5、再次齊吟

      結束語:由此可見,專心致志則大有可為也!

      六、布置作業:背誦給家人聽

      板書設計:

      學弈

      一人專心致志 學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無所獲

      態度決定成敗

    文言文教案 篇2

      【典例精析】

      例一(20xx湖北卷第14題)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來托缽,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得甚。僧問:“汝益乎?”日:“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僧笑,命李試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飛,如鳥落,騰越移時,詡詡然驕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各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余。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慚沮請教。又數日,僧辭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對。偶適歷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于場,觀者填溢。尼告眾客曰:“顛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場一撲為戲。”如是三言。眾相顧,迄無應者。李在側,不覺技癢,意氣而進。尼便笑與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問:“尊師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詰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風。”李請之再四,尼不可。眾慫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個中人,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李諾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間,尼即遽止,李問其故,但笑不言,李以為怯,固請再角。尼乃起。少間李騰一踝去。尼駢五指下削其股,李覺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謝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異歸,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復來,為述往事。僧驚曰:“汝大鹵莽!惹他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李超與憨和尚交手,時時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綻以打敗他;憨和尚為了懲罰李超,一腳把他踢出一丈多遠,憤而擇日告辭而去。

      B.憨和尚德高藝精,機智風趣;李超敏而好學,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爭強好勝。小說中幾個人物形象寫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過“笑”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憨和尚和尼僧高強的武藝、謙和的性情,這些關于“笑”的描寫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D.本文通過曲折跌宕的情節安排,重在描寫變幻莫測的武術技巧,故事性強,引人入勝,體現了古代文言小說的獨特魅力。

      〖解析答案:C。本題不僅考查考生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也考查對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A項分析不正確。“為了懲罰李超”,“憤而擇日告辭而去”等內容與原文不符。B項,“憨和尚德高”,“機智”,“李超敏而好學”,“尼僧爭強好勝”等分析與原文不符,文中沒有這些內容。D項,“變幻莫測”與原文不相符,“體現了古代文言小說的獨特魅力”,以面代點,概括失當。C項的分析概括符合原文內容,是正確選項。作品刻畫人物,憨和尚二“笑”,尼增三“笑”,其武藝的高強、性情的謙和,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

      例二(20xx福建卷第8題)

      送天臺陳庭學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馬行,則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悼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方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揚子云,即揚雄,西漢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司馬相如西漢著名文學家;諸葛武侯,即諸葛亮。②顏回,即顏淵;原憲,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川蜀山水險峻奇特,非有官職、有財富、有才能、會寫文章、年富力強的人不能到達,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陳庭學,能做詩,曾任中書左司掾、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等官職。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勝,每次游覽都寫詩記述。

      C.作者因學業未成、戰亂等原因未能實現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對陳庭學游覽而歸的收獲,感嘆自己因年老已難以做到了。

      D.作者認為山水名勝能使人的情、志、學等方面上一個臺階,此外,應該還有高于“山水之助”的東西,那就是孔學儒道。

      〖解析答案:A。A項“非有官職、有財富、有才能、會寫文章、年富力強的人不能到達”不正確。錯誤之因是對文句的翻譯不正確,“非仕有力者”,不是做官有力量的人;“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不是才情有文采的人,即使游覽了也不會有什么收獲;“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不是身強力壯的人,大多老死在那個地方。B、C、D三組符合文意。

      例三(20xx遼寧卷第14題,原文見第五節篩選信息“典例精析”)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凡是有才學、有知識的窮書生,馮道都予以引薦和任用。

      B.任贊的戲語是譏諷馮道選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馮道以其膽識勸諫莊宗,并指出了莊宗所為的不妥之處。

      D.馮道以自己的切身體會規勸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解析答案:A。本題列舉出四個選項,B、C、D的分析概括與原文內容相合。A項分析概括不正確,錯誤之因是對“素知識者”理解錯誤。知識,相知相識的朋友;理解為“有知識”,錯誤。A項的錯誤,是不明了詞語古今義的區別。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的文言知識

      2.理解從師的必要

      3.賞析本文的對比證技巧

      4.背誦課文

      一

      教學內容:朗讀正音,質疑答疑。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審題

      ①定文體。說,文體名稱。

      ②明內容。題目中“師”的含義是老師,還是“從師之道”?

      ③作者簡介

      讀課文注釋1。

      二、朗讀正音

      1.指名讀。注意字音、句讀、語氣。

      2.齊讀。

      三、質疑,解疑

      老師指點方法、技巧。

      二

      教學內容:翻譯課文一、二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一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終 聞 固 庸 是故 孰

      ②通假字

      受

      ③虛詞

      之 乎 其 所 所以

      ④古今異義

      學者 從而

      ⑤詞類活用

      師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二、翻譯第二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惑 句讀 遺 之族 若 諛 復 齒

      ②通假字

      不

      ③虛詞

      之 而 乎 其 于 則 所以 猶且

      ④古今異義

      眾人 小學

      ⑤詞類活用

      師 下 習(使……學習)

      ⑥文言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三、指導背誦

      1.討論: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樣的?請梳理出來。

      老師板書

      第1段

      首先亮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明確老師的作用,接著一正一反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然后結合自己對擇師的認識,指出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嘆當下師道不存;然后古將圣人從師而問與今眾人恥學師對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著以擇師教子與己恥學于師對比,批評其未見明,然后將百工等不恥相師與士大夫群聚而笑對比,感嘆師道不復。

      2.背誦

      三

      教學內容:翻譯課文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對比論證。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貽

      ②虛詞

      于

      ③古今異義

      不必

      ④文言句式

      師不必賢與弟子 不拘于時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4.指導背誦

      這兩段的思路是怎樣的?

      二、學習課文的主旨及論證思路

      1.本文的觀點有哪些?找出來。

      老師板書

      中心論點 論證結構 分論點

      從師必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為什么)

      從師標準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怎么做)

      古之學者必有師

      恥師可恥 師道不傳久,欲人無惑難

      (為什么)

      從師標準 圣人無常師

      (怎么做)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2.討論:①你認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幟鮮明,作者是怎樣傳達這種強烈感情的?請分析。

      學生充分討論、回答。通過回答明確觀點之間的關系和對比論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師根據學生討論,補充上邊板書。

      老師明確: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嘆句緊承前一段,轉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后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同”中有“變”,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3.明確寫作背景

      作者為什么有這樣強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寫作背景: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4.背誦全文

      5.延伸

      后人評價《師說》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進步”,那么你認為《師說》的思想進步性體現在哪里?談談你的看法。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三、作業

      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值得學習,請運用這一論證方法寫一片段,論證論點“語文學習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說》導學案

      課時安排:3課時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準字音,翻譯文章。

      2、掌握積累文中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4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品質。

      【學習重、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學習方法】

      誦讀、討論、點撥。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作者、熟讀課文

      2、 學習文章第一段

      3、 積累文言詞匯

      【知識鏈接】

      韓愈,其人:(768——824),字 ,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 ”。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如賈島、孟郊、劉叉等。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韓愈不僅是唐代的 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來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

      2、“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 “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思想。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3、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學習過程】

      一、解題:《師說》中“說”是一種表議論的文體,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學過的《馬說》、《愛蓮說》。“師說”意為“解說從師的道理”。

      二、課文朗讀

      要求:1、讀準字音、節奏。 2、讀準文章語氣、讀出作者的感情。

      給下列生字注音:

      諛( ) 萇( ) 聃( ) 郯( ) 句讀( )

      或不焉( ) 歟( ) 蟠( ) 經傳( ) 貽( )

      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

      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學習第一段

      (一)、字詞釋義: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無貴無賤 吾師道也 道之所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者,所以傳到授業解惑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文言詞匯積累: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吾從而師之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3、 一詞多義

      (1) 師 (2) 乎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從而師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師道也

      (3)其 (4)而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從師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從而師之

      5. 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四段2、歸納積累文言詞匯

      一、 字詞釋義:

      其出人也遠矣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則恥師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讀之不知

      小學而大遺 不恥相師 君子不齒

      圣人無常師 不拘于時 作師說以貽之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欲也難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識歸納與積累: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一詞多義

      4、詞類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2、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品質

      一、文本探究:

      1、這篇文章韓愈說寫給誰的?何以見得?韓愈為何專門寫文章給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闡釋古人的從師之道的呢?

      3、作者闡釋“古道”僅僅是講道理嗎?有沒有舉例呢?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果?

      5、通過這三組對比,韓愈有何感受?你對哪一組對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緒拓展:

      這篇文章說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他還寫給誰看的呢?

      三、總結:

      記得居里夫人曾經說過:“我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這里固然有謙虛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個事實:這個巨人就是韓愈所說的“師”.

      學到這里,相信很多同學思想的火花還在飛濺,意猶未盡,那就請同學們課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寫成一篇文章來和大家交流。

      四、鞏固提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眾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進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屬于什么句式。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9.下列各句加點字的意思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A.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對本段文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 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附:答案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退之 韓昌黎 古文運動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ān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1、本來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傳授 2、(1)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3)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4)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五、 1 師 ① 名詞,老師 ②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名詞作動詞,學習 2、乎①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②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①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②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詞,他的 4.、而(1)連詞表承接(2)連詞,表轉折 (3)連詞,表承接 5、之(1)結構助詞,的(2)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第二課時

      一、超出;比……低下; 以……為恥;糊涂;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別人為師;看不起;固定的;被;贈送。二、翻譯重點句子: 1、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于諂媚。

      4、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三)、 一詞多義

      1 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 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③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 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 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 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 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6)于其身也 (反稱代詞,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10.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 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⑤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短語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學,介賓短語后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課時

      1、寫給李蟠的:作師說以貽之。

      三條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時

      2、古人的從師學習之道。 分為兩層:①、古道的核心:學者必有師

      ② 、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第二段)

      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倒數第二段)

      兩個例子點面結合,說服力增強,同時呼應了第一段的說理。使文章對古道的闡釋由抽象到具體,漸漸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果?

      恥學于師 于其身則恥師焉 不恥相師 恥師:以從師為恥

      古圣人――今眾人; 對子―――對己; 百工―――士大夫; 對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學而大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朗讀時,應讀出語氣。

      家長給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學習;

      學習好的更有動力成績更好;學習差的更厭學成績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貧家子弟學習更刻苦

      二、思緒拓展:

      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們: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四、同步檢測:1.D(A.傳zhuàn B.萇cháng C.蟠pán)2.D(吾從/而師之)3.B(師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師B.以……為師C.掌握專門學問或技術的人D.老師 6.C(判斷句)7.A.更加B.以……為羞恥C.丟棄D.不屑一提,看不起8.

      A.賓語前置句B.判斷句C.介賓短語后置句D.介賓短語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詞,ABD皆為語氣詞)10.B

      《師說》導學案

      課題:《師說》

      【學習目標】

      三維目標:

      1. 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區別古今異義詞語,了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知識與能力)

      2.了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復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習慣。

      難點:

      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其刻含義的體會。

      【激趣資料】

      一、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自主預習】一、解題: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二.讀準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醫 針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傳zhuàn——傳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現象

      【預習檢測】文言現象整理:

      1、列出課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釋意義

      2.古今義對比整理

      古之學者 古: 今:

      句讀之不知 古: 今:

      小學而大遺 古: 今: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 古: 今:

      吾從而師之 古: 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 今: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整理

      (2)之 課文中出現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 課文中出現 17 次,用法整理

      4、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 賓= 以+ 賓+ 為+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漁人甚異之

      而恥學于師/不恥相師

      【我的疑問】將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和小組內成員一起討論交流

      【小組疑問】將小組的疑問寫下來,和別的小組一起討論交流

      【合作探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一起解決

      1、 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又怎樣從理論上作初步論證?

      2、 第二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么?主要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與上段什么關系?

      3、 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闡述什么觀點?作出什么論斷?

      4、 第四段中作者為什么贊揚李蟠?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5、 總結本文在語言、論證結構上的特色

      【當堂檢測】【基礎提升訓練】

      一1、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 作《師說》以貽之

      C.吾從而師之 D. 彼與彼年相若也

      2、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A. 傳 B .絕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學者必有師

      C.利 D. 師

      金就礪則利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時,學于余

      二閱讀下列語段,按要求答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

      5、解釋加點詞語。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2)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寫出這段文字批判的三種錯誤態度及結果。

      (1)態度 結果

      (2)態度 結果

      (3)態度 結果

      7、對本段意思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學習反思】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改進的措施

      怎樣認識韓愈在文中所講的從師的道理?討論后提取文章的精華及糟粕。

    【關于文言文教案三篇】相關文章:

    文言文《觀潮》教案03-14

    文言文教案四篇12-25

    蘇幕遮范仲淹文言文教案03-30

    文言文《觀潮》優秀教案03-18

    【精品】文言文教案三篇01-08

    九年級文言文斷句教案12-06

    文言文《鴻門宴》復習課教案12-16

    文言文《后赤壁賦》教案匯總12-16

    初二文言文《觀潮》教案03-15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優秀教案12-16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成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中文字幕在线看一区视频 | 亚洲另类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