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

    時間:2021-04-09 13:06:23 教案 我要投稿

    琵琶行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琵琶行教案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琵琶行教案范文

      琵琶行教案1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了解運用環(huán)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要點: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朗讀整體把握,積累部分字詞

      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贊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說“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zhàn)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敘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于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于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3、本文屬于樂府詩,簡介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采集民歌,供統(tǒng)治階級“觀風俗”。后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chuàng)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于后者。

      4、關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于變化,可多次換韻 。

      琵琶行教案2

      一、誦讀

      ①自由誦讀全詩,標注生字字音。

      ②小組分段齊讀,教師辨正字音。

      ③自由吟誦全詩,畫出動人詩句。

      二、內容

      ①概括詩作內容

      ②抓住聲音描寫

      三、詩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明確: 琵琶聲是媒介

      彼此心聲有共鳴

      點撥:

      “我” 聽 琵琶聲(比喻) 識 琵琶女

      帝京朝臣 長安倡女

      江州司馬 (謫居臥病) 商人婦(獨守空船)

      泣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四、你怎么理解“司馬青衫濕”,詩人的眼淚是為什么而流?

      ①學生討論

      ②個別回答

      ③點撥:官場失意、人事茫茫;遠別親人、他鄉(xiāng)孤苦;朋友離別、相見無期等等復雜感情交織在一起。

      五、分角色誦讀全詩。

      六、布置作業(yè):

      有人對“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有不同理解,認為千百年來人們都這句詩當作對琵琶女害羞、矜持的神態(tài)描寫不符合詩人本意。理由在于:

      ①琵琶女早年學成琵琶,以賣藝為生,當眾表演已成習慣。

      ②一曲終了,和詩人沒有充分的交流了解而自述身世及內心隱秘,可見其性格外向。

      ③唐代社會風氣開化,男女大防并不嚴格,琵琶女雖為有夫之婦,禮教束縛不會成為她心頭顧忌。

      ④在白居易的小序中說琵琶女“曲罷憫然”,足見她內心憂郁、惆悵、凄苦,結合其身世不難看出琵琶女此時正處于失落、后悔、孤獨、厭倦的情緒中。

      所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是她不了解詩人,不愿表演供人作樂,

      自己衷腸無法傾訴,沒有知音的郁郁寡歡的心理折射。對此種意見你有何看法?請寫一篇短文談談。

      琵琶行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標: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教學難點: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tǒng),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yōu)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布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后提問。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huán)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弦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fā)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tài))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回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qū)別,熱鬧而不紊亂,復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仿佛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后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tài)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弦”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是彈奏的神態(tài)。“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tài),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yǎng)。

      六、小結本課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自言”以后二十二句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風等閑度”一句過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寫年長色衰后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fā)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后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后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群,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后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對比、反襯

      二 、師生共同學習第四、五段。

      板書: 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結合全文,讓學生找出寫音樂效果的句子,說明其作用。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后“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被音樂打動,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濕”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內涵。

      明確:“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fā)了自己謫居江洲后的郁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于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兩線,畫出結構圖。

      秋江夜送客

      月夜聽琵琶 凄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洲司馬青衫濕 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決練習

      板書設計: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琵琶行教案范文】相關文章:

    《琵琶行》教案范文12-20

    《琵琶行》教案范文7篇07-10

    《琵琶行》教案范文六篇05-27

    《琵琶行》教案范文9篇05-05

    《琵琶行》教案范文8篇04-23

    《琵琶行》教案范文10篇04-17

    《琵琶行》教案范文5篇04-16

    《琵琶行》教案范文五篇04-14

    《琵琶行》教案范文6篇04-12

    《琵琶行》教案范文八篇03-25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天堂资源网最新版 |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码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高清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 | 中文字幕成线人熟女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乱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