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教案設計

    時間:2025-06-18 14:01:08 銀鳳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教案設計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教案設計 1

      一、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海-氣作用下形成的沃克環流,并了解沃克環流異常時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形成。

      2.結合景觀圖分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對全球的可能影響及減輕危害的途徑。

      過程和方法:

      1.通過讀圖、地理圖表分析,繪制沃克環流示意圖;

      2.討論分析數據信息,推導出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形成機理;

      3.通過對各種學習資料信息的提取,簡述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合作探究,提出應對策略。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樹立系統的觀點、區域差異與區域合作等觀念,培養學生地理空間認知與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認識科學、探索規律的探究精神。

      2.增強學生對全球氣候及環境變化的憂患意識,合作意識,從而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沃克環流的成因和變化

      2.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形成及其可能影響

      【教學方法】

      圖表分析、對比歸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二、教學過程

      【預習篇】

      1.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區,驅使著赤道暖流自向流。在岸,由于表層海水被風吹走,下層的冷海水會上涌補充,同時,沿岸還有自高緯度流來的流,使該海區表層海水溫度較。在岸,赤道暖流堆積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層。這樣,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東西方向,表層海水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稱為。

      2.赤道附近太平洋海面溫度異常,被稱為厄爾尼諾現象?赡苁且l厄爾尼諾的主要原因。厄爾尼諾發生時,東岸海水現象消失,(洋流)增強,東部氣候由原來的變為,引發;本部氣候由原來的變為,引發。

      3.,是判斷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的`重要依據。發生時它增強,現象發生時它減弱。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引發的水旱災害比拉尼娜現象發生相對。

      【導入新課】

      我們已學習了“!獨庀嗷プ饔眉捌溆绊憽,知道海洋是地球的“熱量儲存庫”和“大氣的水源地”,這是科學家們通過長期觀測并發現全球氣候異常與海洋表層水溫出現異常有很強的相關性的原因。!獨庀嗷プ饔眯纬闪舜髿猸h流(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下面我們要學習的這種大氣環流與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的出現有著重要的聯系,就是“沃克環流”。

      【講授新課】

     。ㄒ唬┪挚谁h流

      1.讓學生討論回答,在其成長的經歷中,切實感受過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2.【自主學習】讀圖4.5(P41),并歸納。

     。1)區域選擇:赤道附近及其以南(約0°~5°S之間)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東部和西部;

     。2)結合圖例讀出以上三大洋東、西部海水溫度的數值,并加以對比。

      3.回顧“熱力環流”的形成機理和過程,同時由學生嘗試畫出以上三大洋東、西部之間的熱力環流示意圖。

      4.名詞解釋:[沃克環流]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接近東西方向的熱力環流。

      5.【歸納小結】結合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內容的閱讀,歸納“沃克環流”的形成機理,并完整表達。

      6.設問承轉:

      由于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部溫差穩定,所以形成了“沃克環流”,那么

     。1)若東、西部溫差變為0,沃克環流是否還能存在呢?

     。2)若東部的海水溫度大于西部的,沃克環流將是怎樣的呢?

     。3)若東、西部溫差變小時,又將怎樣變化呢?

     。ǘ┒驙柲嶂Z現象

      1.【自主學習】引導讀圖4.7(P42),并歸納。

     。1)區域選擇:

      A: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0°~5°S、80°~120°W

      B: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0°~5°S、140°~160°E

     。2)比較A、B兩區域的溫度距平值

      A:溫度距平值大(正值),溫度升高

      B:溫度距平值。ㄉ踔霖摂担瑴囟冉档

      結論: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和西部的溫度差異減小,沃克環流減弱。

      【合作探究】

      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和西部的溫度差異為何減?中東部海區溫度異常升高的這種現象我們稱為什么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1.播放《厄爾尼諾》影音資料。

      (1)分析原因

     。2)討論影響

      2.設疑承轉:

      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部溫差增大時,沃克環流將會增強。那么這種現象我們稱為什么呢?它又會有何影響呢?

     。ㄈ├崮痊F象

      【自主學習】并由學生結合學案歸納。

     。1)拉尼娜現象的含義

     。2)拉尼娜現象的形成和影響

      【合作探究】

     。1)思考:一般來說,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都會引發水旱災害,哪個影響更大些?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教案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準確闡述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概念、形成原因;熟練掌握二者對全球氣候、生態環境、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大量的圖表、數據和案例,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環境的復雜性和整體性,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形成機制及其對全球的影響。

      難點:理解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形成過程中大氣環流和洋流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演示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 分鐘)

      展示新聞報道視頻,如厄爾尼諾引發某地暴雨洪澇災害、拉尼娜導致另一地干旱的新聞,提問學生:“這些異常氣候現象背后可能存在什么原因?” 從而引出本節課主題 ——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新課講授(25 分鐘)

      厄爾尼諾現象

      利用多媒體展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的大氣環流和洋流模式圖,結合示意圖講解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域海水異常增溫,導致大氣環流異常,進而引發全球性氣候異常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海水溫度變化與大氣環流變化的關系。

      展示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南美洲沿岸地區暴雨成災、澳大利亞東部干旱等案例和圖片,分析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氣候、漁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讓學生從實例中感受其危害。

      拉尼娜現象

      對比厄爾尼諾現象,展示拉尼娜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的變化示意圖,講解拉尼娜現象是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異常降低,使大氣環流和洋流模式發生改變,引導學生總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在海水溫度變化上的差異。

      結合案例,如東南亞地區降水增多、美國西南部干旱加劇等,分析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二者影響的異同點。

      鞏固練習(10 分鐘)

      展示相關練習題,如選擇題: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域海水溫度( )A. 異常升高 B. 異常降低 C. 無明顯變化;簡答題:簡述拉尼娜現象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教師巡視指導,之后進行集中講解,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

      課堂小結(5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概念、形成原因、影響等知識要點,強化學生記憶。

      布置作業(課后完成)

      讓學生課后收集近十年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的時間及對我國氣候影響的具體數據,制作成表格,并分析其規律和特點。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相關新聞視頻、圖片、練習題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教案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清晰解釋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定義;準確說明二者形成的大氣和海洋條件;詳細闡述它們對不同地區氣候和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模擬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形成過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形成條件和影響。

      難點:運用地理原理分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經濟的復雜影響。

      三、教學方法

      實驗法、小組合作探究法、講授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 分鐘)

      展示世界地圖,標記出近年來因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受災嚴重的地區,提問學生:“為什么這些地區會遭受如此嚴重的災害?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聯系?” 引發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

      新課講授(25 分鐘)

      模擬實驗探究

      開展模擬實驗,準備一個長方形水槽,模擬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在水槽兩端分別放置不同溫度的'水,代表太平洋東西部海域,用風扇模擬信風,觀察水流和溫度變化情況。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如當 “信風” 減弱時,“東部海域” 水溫升高,分析實驗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相似性,從而講解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過程。

      改變實驗條件,增強 “信風”,觀察 “東部海域” 水溫降低的現象,類比講解拉尼娜現象的形成,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

      影響分析

      組織學生分成小組,分別收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對農業、漁業、交通、能源等不同領域影響的資料,進行小組討論和分析,之后每個小組推選代表進行匯報,教師總結并補充,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其影響。

      展示全球氣候分布圖,結合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時的氣候異常數據,分析二者對不同氣候類型地區的影響,如對熱帶雨林氣候區、溫帶大陸性氣候區等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從地理空間角度分析問題。

      鞏固練習(10 分鐘)

      設計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氣象學家、漁民、農民、政府官員等角色,針對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發生時的情況,提出應對措施和建議,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總結,強調應對自然災害的重要性和科學方法。

      課堂小結(5 分鐘)

      請學生分享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和體會,教師進行補充和完善,再次強調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核心知識點和學習重點。

      布置作業(課后完成)

      讓學生撰寫一篇關于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的科普短文,要求運用所學知識,語言通俗易懂,向身邊的人普及相關知識。

      五、教學資源

      長方形水槽、不同溫度的水、風扇、世界地圖、全球氣候分布圖、相關資料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教案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熟練掌握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基本概念;準確掌握二者的形成機制和主要特征;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與它們相關的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地理圖表和數據,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通過案例對比分析,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全球氣候變化的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特征和影響。

      難點: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與大氣環流、洋流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教學方法

      圖表分析法、案例對比法、講授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 分鐘)

      展示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的水溫變化曲線圖表,引導學生觀察曲線的異常波動,提問學生:“這些異常波動可能意味著什么?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 由此導入本節課內容。

      新課講授(25 分鐘)

      圖表分析

      展示正常年份和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溫度分布圖、大氣環流示意圖,讓學生對比分析,找出海水溫度、風向、降水等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教師結合學生的分析進行講解,深入剖析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機制。

      同樣,展示拉尼娜現象發生年份的相關圖表,與正常年份和厄爾尼諾現象進行對比,讓學生自主總結拉尼娜現象的特點和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案例對比

      列舉多個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時的典型案例,如 1997 - 1998 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和某次拉尼娜事件,從全球不同地區的氣候異常、生態破壞、經濟損失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組織學生討論二者影響的不同之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引導學生思考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之間的聯系,如它們的交替出現規律等,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鞏固練習(10 分鐘)

      展示一組關于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綜合分析題,包括圖表分析、原因解釋、影響預測等題型,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教師進行批改和講解,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輔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課堂小結(5 分鐘)

      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內容,如 “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拉尼娜現象對我國氣候有哪些影響?” 等,然后進行系統總結,梳理知識框架。

      布置作業(課后完成)

      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我國在應對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方面采取的措施,并寫一篇報告,分析這些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五、教學資源

      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的水溫變化曲線圖表、海水溫度分布圖、大氣環流示意圖、典型案例資料、練習題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拉尼娜現象成因及影響09-11

    《拉尼娜現象》閱讀答案07-01

    拉尼娜效應08-19

    《厄爾尼諾現象》閱讀答案08-29

    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原因09-04

    厄爾尼諾現象成因及影響有哪些10-10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09-07

    埃拉托色尼怎么推算地球和太陽距離的03-25

    安娜卡列尼娜英文句子06-26

    《安娜·卡列尼娜》學習筆記(通用21篇)10-3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蜜芽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 五月天在线精品老司机 | 午夜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