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

    時間:2025-07-09 15:01:39 藹媚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精選10篇)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 1

      目標確定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基本特征。能從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2.教材分析:

      《觀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17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時,教材首先呈現了學生熟識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對香蕉描述的這個例子,讓學生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設置了猜水果的游戲。

      3.學情分析:

      學生認識很多種水果,也能夠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顏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顯的特征,不能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整體描述一種水果。

      學習目標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

      2、學生能夠對常見物質的外在特征有觀察、探究的興趣,并能提出相關問題。

      學習重難點

      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評價設計

      1、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正確描述自己或其他學生所說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并能評價其他學生說的是否正確,完成對目標1的評價。

      2、學生在猜水果的游戲過程中,能夠正確猜出老師或其他學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確涂寫《學生活動手冊》,并提出不同的問題,完成對目標2的評價。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

      環節一

      導入

      (3—5分鐘)

      1、猜謎游戲。

      2、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要舉行觀察水果會。大家都帶來了哪些水果?我們先一起開個水果介紹會吧!

      學生知道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環節二

      講授新課

      (15—18分鐘)

      1、提出問題。

      你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為了更好地介紹自己的水果,讓我們先來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

      2、活動:觀察水果。

      (1)觀察前輔導。

      上一課我們知道了人體的哪些觀察器官?你準備怎樣運用它們?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我們才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觀察。

      教師視情況讓一個小組先進行觀察示范,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分別說說水果的顏色、大小、氣味、表面的粗糙與光滑。

      (3)分組觀察。

      3、活動:介紹水果。

      指定一位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或補充。

      (完成目標一)

      1、認真聽要求,知道如何運用多種感官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2、正確描述自己的水果。

      3、評價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確。

      (評價目標一)

      環節三

      游戲練習

      (10—12分鐘)

      1、游戲:猜水果。

      (1)熟悉活動規則。

      下面我們來玩一個猜水果的游戲。我把一個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嗎?現在請5個同學分別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們5個人能觀察到這個水果。其余的同學可以通過向他們提出問題來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稱。如果沒有猜到,由其他同學繼續提問,直到正確猜出水果名稱。

      (2)學生游戲。

      可以多玩幾次。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上課的活動習慣,最好是一個人一個人地提問,一個一個地回答,防止吵鬧雜亂影響活動效果。

      2、反思與總結。

      我們都提出了哪些問題?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參與了觀察和回答問題。

      (完成目標二)

      1、能夠提出問題。

      2、學生能夠描述水果特征。

      (評價目標二)

      環節四

      總結

      (3—5分鐘)

      1、全課總結。

      通過這一節課的活動我們觀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請大家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填涂出來。

      2、拓展活動: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學生文明分享。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完成目標二)

      1、學生能正確涂寫《學生活動手冊》。

      2、學生能夠分享水果,并提出問題。

      (評價目標二)

      作業設計

      (1—2分鐘)

      1、學生向家長描述櫻桃、橙子、火龍果三種水果的特征。

      2、學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長猜。

      正確描述水果特征。

      板書設計

      觀察水果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 2

      ——第一課 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

      用力點

      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還有其他方法嗎 ?

      4、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5、 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 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

      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

      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 糖 鹽 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2、制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里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制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固體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 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過程與方法:

      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于思考品質重要。

      【教學準備】

      1. 學生自備:一號電池

      2. 教師準備:電池盒、小電珠、燈座、導線、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00多年前,人們對電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現了一個有關電和磁的秘密。你們想知道這個秘密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現歷史上那個偉大的`時刻。(板書課題:電和磁)

      (二)通電導線和指南針

      1. 奧斯特當年正在用一個簡單的電路做實驗。桌上有老師準備的材料。請你們先用這些材料組裝一個簡單電路。

      2. 學生活動

      3. 當時在奧斯特的實驗桌上放著指南針。這個指南針的指針一頭指著北,一頭指著南。當接通了電源的導線靠近它時,奧斯特突然看到一個現象……你們想試一試嗎?

      4. 學生活動

      5. 有什么發現?對這個發現你們有什么解釋?

      6. 通過短路的方式,你們會看到更加明顯的現象。再試試。

      (三)通電線圈和指南針

      1. 奧斯特在發現了這個現象之后,連續幾個月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想知道這是為什么?他又做了幾百次類似的實驗。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實驗。像P49那樣把導線繞成圈,然后通上電。用它來靠近指南針,又會發現什么?

      2. 學生活動

      3. 匯報:你們又有什么發現?在哪種情況下指南針偏轉的角度大?

      4. 經過這些實驗之后,奧斯特雖然沒有做出太多的解釋。但是他卻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電可以產生磁。隨后他的發現又得到了牛頓等科學家的進一步證實和發展。為我們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

      5. 考大家一個問題:你今天帶來的電池里還有電嗎?能用什么方法證明?

      《電和磁》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上《能量》單元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統領并開啟本單元,繼而研究電磁鐵、小電動機、電能和能量、能量與太陽等小主題。教材由 “讓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制作一個電磁鐵”和“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嗎?” 三部分組成。教材的編寫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通過“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的實驗了解電流能夠產生磁性,然后做一個電磁鐵進而研究電磁鐵的南北極的問題。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 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邊緣薄。

      過程與方法

      1、 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 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

      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

      1、放大鏡2個 ,手撕的報紙(有圖片)、計算機屏幕、布料、記錄表。

      2、放大鏡片1、放大鏡片2、凹透鏡、普通玻璃片、圍棋子、記錄表。

      滴管、玻璃片、燒杯、水、裝水的礦泉水瓶、。

      【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這是什么?”生:放大鏡。師板書并問:“大家還記得我們用放大鏡觀察過什么嗎?”“你們平時玩過放大鏡嗎?”

      2、學生回答,教師繼續問:你還知道放大鏡有哪些用途或者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鏡嗎?

      3、匯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結合展示圖片。

      4、小結:用放大鏡觀察比肉眼觀察有什么好處呢?

      二、放大鏡的'使用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出示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出示:

      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報紙的字、圖片和邊沿、布料和電腦屏幕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記錄單上。【拿出放大鏡,報紙、布料、記錄表】

      3、分組觀察

      4、交流,師小結: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我們注意到它的特點了嗎?老師給大家準備了這些物品,請同學們找一找。完成實驗記錄表。

      2、帶著實驗記錄表分組實驗。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 6

      教學目標:

      1、能區分聲音的大小與高低。

      2、能找到改變樂器發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3、培養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難點:

      能找到改變樂器發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適合制作樂器的材料。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學生說一說自己準備制作什么樂器,激發學生制作的欲望和興趣。

      二、動手制作。

      1、選擇材料。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自己的設計選擇合適的制作材料。

      教師巡視指導。

      2、動手實驗。

      學生小組實驗各種不同材料發聲的大小、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代表匯報交流,師生評議。

      3、制作樂器。

      小組合作制作樂器。(教師強調在使用小刀、剪子時要注意安全)

      4、改進樂器。

      學生小組演奏樂器,發現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進。

      三、總結。

      各組派代表匯報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課時

      一、檢查同學們的準備情況

      模擬課堂

      師:同學們的工具和材料都帶來了嗎?

      (如果有沒帶齊的情況,則在批評之后,安排他們:

      1.向其他小組借同類材料;

      2.教師幫助他們在實驗室里尋找替代材料;

      3.臨時更換可制作的`樂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擬課堂

      師:制作過程中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團結合作,井然有序;

      2.專心致志,不要大聲吵鬧;

      3.講究衛生,不亂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緊急情況馬上匯報。

      5.節約時間。

      三、同學們分組制作樂器

      模擬課堂

      教師巡回指導,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術上的幫助。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限,一些數據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他們走太多的彎路。如:

      四、調試樂器

      模擬課堂

      師: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嘗試演奏并調試自制的樂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簡單的樂曲。

      如果一節課還沒有做完,下課后或放學后,接著把它完成。

      下節課我們將舉辦自制樂器演奏會,請同學們做好準備。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 7

      一、目標定位:

      理解作用在框架結構上的力所產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認識生活中的框架結構,了解框架結構的特點。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設計、制作一個可以支撐重物的框架結構,發展動手動腦能力。

      能對框架的系統設計情況進行評估,并找到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進措施。

      二、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課件,三角形、長方形、立方體的模型等。

      學生:橡皮筋、筷子。

      三、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過程預設

      [一]框架式結構的認識:

      出示埃非爾鐵塔的圖片。

      1、介紹:巴黎鐵塔是法國最著名的建筑,該塔高320.75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記錄40多年。

      巴黎鐵塔鐵塔是誰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師埃非爾,所以這座塔又叫埃非爾鐵塔。據說鐵塔開始動工時,曾遭到一些文化藝術界名流的反對。鐵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嚇壞了,有人居然還跑到法院起訴埃非爾。原因何在?因為該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鋼鐵構成,用的是框架式結構。

      2、什么叫框架式結構?我們再來看幾組圖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結構的圖片:塔吊、電塔、游樂場翻滾列車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什么是框架式結構嗎?(學生無法理解時,用“骨架式”來幫助理解)

      3、你對框架式結構有哪些認識?框架式結構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學生無法理解時可以讓他們比較框架式與實體建筑的區別)

      (框架式結構不僅節省材料,在很高的建

      筑物中還可以減少風對它的影響。)

      4、讓我們再回到100多年前,當時的文化藝術界名流以及鐵塔工地附近的居民為什么反對埃非爾的設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框架式結構不牢固。

      框架式結構牢固嗎?怎么向世人解釋框架式結構的牢固性?

      [二]三角形穩定性的研究:

      結合課件觀察,框架式結構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長方形的模型,學生個別上臺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思考三角形和長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時有什么不同?

      小組討論,解釋三角形的穩定性。

      結合課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穩定性的力學原理:當三角架頂端受重力作用時,兩邊斜桿受壓力,下面的水平桿受拉力。由于三角形邊長不變,角度也不變,是唯一不會變化的形狀,所以框架結構以三角架為基本構造。

      想辦法加固長方形框架。

      增加的斜桿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認識)

      [三]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明確任務:用最少的筷子搭一個牢固的正方體框架,比一比哪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強。

      學生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以一根斜桿為例,說說它是防止正方體框架往哪邊跨塌?

      比一比哪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月球本身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月相變化是月球在不斷繞地球公轉的過程中發生的。

      2、能夠對月相變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設和猜想;能夠用模擬實驗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愿意傾聽其他同學對于月相變化原因的觀點和評述。

      二、教學準備

      大白紙、記號筆、黃色乒乓球、臺燈、鉛筆、粉筆。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提出研究問題

      (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滿月、凸虧月、下弦月、殘月這八種典型月相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從農歷初一開始出現的順序排列。

      (2)提出研究問題:月相的變化是怎樣形成的?

      2、形成研究假設

      (1)讓學生以小組進行討論:月相每個月重復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2)讓學生在班上匯報自己的想法。

      (3)把學生按照不同的解釋分成小組,并且根據自己的想法作出一個示意圖。

      在繪制示意圖之前,為了讓不同學生畫的示意圖能夠被相互理解,教師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①示意圖要表示出從北極俯瞰時,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當月球處于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時所出現的月相。

      ③月球繞地球轉動的方向

      (4)學生展示并介紹自己的示意圖。其他的學生可以針對示意圖提出疑問并要求解釋。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設以及針對各種假設存在的疑問。

      3、設計模擬實驗

      (1)讓持有不同見解的'學生設計出一個模擬實驗來檢驗示意圖中展示的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①用什么來代表示意圖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陽?

      ②怎樣表示月球繞地球的運動?

      ③怎樣觀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時出現的月相?

      (2)讓學生根據制定的實驗方案準備試驗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課時

      1、進行模擬實驗

      (1)讓學生按照不同的假設分成小組進行模擬實驗。

      (2)教師巡視、指導不同小組進行實驗的情況。

      2、匯報實驗情況

      (1)讓各組學生匯報模擬實驗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引導他們回答:

      ①在實驗中你是怎樣讓月球繞地球運動的?你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時候,月球應該在什么位置?這時對應的日期應該是什么時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應該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擬實驗中月相變化的順序和我們實際觀測到的月相變化的順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據模擬實驗的情況,你認為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嗎?如果不正確,你的根據是什么?要怎樣修改?

      3、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交流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讓學生思考:如果月球繞地球運動的方向反過來,對于月相的變化有什么影響?

      4、布置作業

      讓學生根據實驗的結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圖。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 9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

      教師要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觀察身邊哪里有風,什么地方可以產生風,并做好記錄。也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取暖鍋爐或工廠的煙囪、車間或煤礦鼓風機、早點攤用的風葫蘆等等,從而獲得第一手生活實例,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也為探究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準備盡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擬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模擬實驗用的主體材料——可樂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紙筒等,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生活中哪里有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說一說生活中的與風有關的現象及自己對風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設。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和科學基礎上,不能是空想。要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我們的猜想與假設

      2、猜想與假設:我的證據(根據)

      3、制定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4、實施探究:

      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師提出問題:“以上是我們對風的成因進行的猜想與假設,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讓學生思考、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在這之前,教師要啟發學生再現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幾張有關火爐、鍋爐等的圖片,也可以語言提示學生回憶火爐等的生活體驗或經驗,給學生以原型啟發。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并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相互啟發、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驗證方案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按照既定方案展開驗證活動,教師要提示學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并要求學生將實驗現象做好記錄。最后,引導學生根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測自然界中風的成因。可以讓學生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風的形成過程。

      5、展示交流

      讓學生用繪圖的方式繪制風的成因圖,并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活動結束,教師要組織學生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

      6、拓展創新:

      本課的拓展活動主要是對課堂研究風的活動的一個延伸,主要是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并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究與大氣層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動只是一個指向,教師完全可以自己設計適合學生課后探究的題目或活動,如“月球上有沒有風”、“太陽風是怎么回事”、“風與我們的生活”、“風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布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于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伙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于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后解決。

      作業設計:

      思考題:浴室里的涼風是怎么來的?

      小實驗:跳來跳去的小球。

      將兩個玻璃杯口對口的平房在桌上,兩個杯口的距離不要太遠。在一個玻璃被里放一個乒乓球,雙手扶穩杯子,往兩個杯子口中間吹氣。

      板書設計:

      風從哪里來

      生活中哪里有風?

      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驗證猜想

      風的種類:

      1、海陸風2、季風

      3、信風4、臺風

      5、山谷風6、龍卷風

      7、颶風8、火風

      課后反思:

      風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課通過做實驗使學識進一步了解了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假設進行思考,如:有一個學生問:把一臺電冰箱放到一個很熱的屋子里,打開電冰箱門的時候,會感到有風吹嗎?達到了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新

      摩擦生熱現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怎樣放得更大》這節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歷人類探索發明顯微鏡的過程。

      首先進行玩中學,在課剛開始時我讓學生拿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在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用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我就放大這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暫停觀察進入了新課。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后產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匯報時,應強調焦距的調整對于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整又很麻煩。

      然后制作的簡單顯微鏡,這一環節我完全放開,讓學生做,最后匯總方法。

      最后告訴他們所經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并閱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

      生態平衡一課是科學第12冊中的一節課,處于全冊第四單元的第四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本科以前三科為基礎,引入生態平衡的概念,通過引領學生認識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帶領學生學習環境科學的初級知識,倡導保護環境,共同維護生態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學目標,我進行了本科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兩個環節設計特別合理,有效的使學生理解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造能力。

      環節一,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張食物網,讓學生結合前三課所學知識:尋找生物的家園、有趣的食物鏈、有利于生存的本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與生態有關的有價值的科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起初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提問并不難,難的是這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他們提問,教會他們提問,現在的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總能緊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學生不但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同時能用科學的思維想問題。

      環節二,自主設計白尾鹿救助方案

      這一環節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類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才是一個現代人的標志,破壞生態平衡的事情我們不起做,維持生態平衡的事情,我們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個充滿智慧的現代人。活動中,教師把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討論,自主探究,最終自主獲得解決方法。

      在課堂中,學生不僅學到的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技能,一種能夠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這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嘗試并更多的運用于實踐。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課教案09-22

    科學課教案02-25

    【推薦】科學課教案07-12

    科學課教案【合集】07-15

    科學課教案(必備)08-22

    科學課教案(精選19篇)11-01

    小學科學課教案04-25

    小學科學課教案05-15

    三年級下冊科學課教案(通用16篇)03-25

    科學課教案[精品15篇]06-13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忘忧草日韩综合一区三级久久久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一级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 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 中文有码在线视频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 正在播放约酒店少妇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