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評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
一、教學內容豐富,貼近生活
本節(jié)課圍繞“保護環(huán)境”主題,教師選取了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分類等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環(huán)保問題作為教學內容,既增強了課程的現實意義,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實踐性強
教師采用了實地考察、實驗操作、環(huán)保知識競賽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環(huán)保知識,提高環(huán)保意識。尤其是組織學生進行校園垃圾分類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這種“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教學實效。
三、德育與智育并重,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在傳授環(huán)保知識的'同時,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養(yǎng),引導他們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每個人都應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建設美麗家園貢獻力量。此外,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環(huán)保項目,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
四、情感教育貫穿始終,培養(yǎng)環(huán)保情懷
教師善于利用多媒體展示環(huán)境污染的嚴重后果,引發(fā)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的深深憂慮;同時,通過分享環(huán)保成功案例,點燃學生對美好環(huán)境的向往,激發(fā)他們積極參與環(huán)保行動的熱情。這種強烈的情感觸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環(huán)保情懷,使他們成為真正的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2
下午,有幸聽了周老師的《我們的學校》這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周老師與學生融洽的課堂的關系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下面談談我感受。
在極其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在學生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了《我們的學校》一課的學習。回顧整個教學活動,我感受最深的體會──就是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采用研究型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了求知過程的探究者、主動的學習者,老師則只是比學生多些經驗的求知者,師生關系更為民主、平等;教學已不拘泥于課堂40分鐘,而是需要教師有“課堂教學+課外信息”的意識,重在培養(yǎng)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型學習”是指教師或其他成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本課,教師采用的就是研究型學習的方式。
針對三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培養(yǎng)研究學習的能力這一特點,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教師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了課前學習研究和課內匯報交流兩部分。課前,教師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學生自由組合成了三個學習小組,并從“不同地區(qū)的學校、不同時期的學校、不同類型的學校”三個課題中,自己選擇出本組的研究課題。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方面。教學中,教師積極地與學生的想法相互動,就學生沒有談到的問題,以一個學習伙伴的身份給他們進行補充介紹,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里悟得知識;對學生匯報的時間及時進行調控等,也都是教師主導作用潛移默化的體現。
縱觀整個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式,而是帶有了朋友間對話的特點──是雙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僅僅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教師盡可能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讓學生有話敢說,消除師生間的心理緊張氣氛,讓學生好學、喜探究的天性發(fā)揮出來,從而樂于學習。
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3
今天有幸聆聽了xx老師的《道德與法治課》,感受頗深,獲益不少。在她的教學中有以下幾點讓我印象頗深。
下面還有我一點點淺薄的意見:
第一次備課后是在我班試講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編排來講,讓人有一種這就是一節(jié)干巴巴的要傳授些知識,要學生懂一些必須懂的道理的課堂,一方面我班的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從其中看出學生對于這樣的平淡并且充滿了一種無感情的課是缺少感觸的。或許也可以換句話說,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這樣的課對于他們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會有感想呢?
這次試講后,我們都發(fā)現了課件的頁面太過灰暗,并不能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感觸,同時,道德與法治課如果只是單純的傳授與說教,只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無趣厭煩,而只有調動更多的表現形式,才能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也才會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讓學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師展現的豐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動中體驗到更多。換句話說,誰說形式不重要呢?我們很多事情的失敗孰不知都是因為不注重形式忽視形式的結果呢?
接下來劉老師又經過了第二次備課,我們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進行了第二次試講,通過此次試講,你分明就感覺到這節(jié)課因為形式的多樣化分明變得更加飽滿,學生的參與度也更高,我想不僅僅因為學生本身學習興趣的原因,因為改變,讓課堂變得立體化,也讓學習的內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如果在學生書寫時加上一個舒緩的古音樂,那么更能讓學生有一種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書寫優(yōu)美的漢字中的感受。
經過兩次試講后,劉老師對于課堂的脈絡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課時,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種對于課堂把握的輕松自由度,同時,你也分明感受到她們班學生的那種積極學習與交流的開放性,老師與學生分明達到了一種情景交融的狀態(tài)中,學生的.思考透徹通透理解深入具體,你簡直覺得他們就是一種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對接。生生師生之間的這種水乳交融讓你覺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們的交流是你無法深入更是無法參與的。
而在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都分明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情感與思想的提升與深刻,我想,或許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追求的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至高境界吧!
沒想到道德與法治課還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沒有想到學生與老師的那種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與生命的靈魂在對話,你分明感覺,當你用心做事時,你才能真正地喚起更多心靈的感應。
以上評課僅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不妥之處,請同行批評指正。
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4
一、教學目標明確,內容選擇恰當
本節(jié)課圍繞“尊重他人”這一主題展開,教師準確把握課程標準,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所選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如校園交往、家庭關系等,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又能引導他們將尊重他人的理念落實到日常行為中。
二、教學過程流暢,環(huán)節(jié)緊湊
教師通過“尊重他人小調查”引入主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接著通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讓學生在互動中體驗、理解尊重他人的具體表現;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反思自身行為,制定尊重他人的行動計劃。整個教學流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節(jié)奏適宜,保證了教學效果。
三、德育滲透自然,育人功能凸顯
教師在講解尊重他人的同時,巧妙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如平等、友善等,使學生在理解尊重他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到尊重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此外,教師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引導他們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并接納他人差異,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
四、教學反饋及時,課堂調控得當
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對學生的回答、討論給予及時、精準的反饋,既肯定優(yōu)點,又指出不足,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面對課堂上的突發(fā)情況,教師能迅速調整教學策略,確保課堂秩序,顯示出良好的課堂駕馭能力。
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5
一、教學設計合理,主題鮮明
本節(jié)課以“誠實守信”為主題,教師巧妙地結合生活實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引導他們理解誠實守信的內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學內容設計層次分明,邏輯清晰,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突出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核心價值。
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互動性強
教師采用情境模擬、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參與中思考,在體驗中感悟。特別是“誠信小劇場”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編自演誠信故事,既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又深化了對誠實守信的理解。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有效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三、情感教育深入,價值觀引導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情感的滲透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講述古今中外關于誠實守信的故事,引發(fā)學生對誠實守信行為的共鳴和敬仰,激發(fā)他們樹立誠實守信的信念。同時,對于社會上存在的不誠信現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明白誠實守信不僅是個人品質的體現,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從而強化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評價方式多元,關注個體差異
教師在課堂評價環(huán)節(jié),不僅有教師的點評指導,還有同學之間的互評互議,以及自我反思。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充分考慮了個體差異,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自己在誠實守信方面的表現,明確改進方向。
【小學道德與法治評課稿】相關文章:
道德與法治的評課稿08-18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02-23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10-29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09-07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09-03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通用05-23
道德與法治課評課稿(精品)05-09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集合07-15
道德與法治評課稿范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