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后感

    時間:2025-06-18 16:16:14 詩琳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后感(精選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后感(精選6篇)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后感 1

      寒假里我讀了《走在行知路上》,從中我學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知道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但是陶行知又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其次陶行知是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的楷模。“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陶行知為了使大眾掌握文化知識,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圣的土地上。沒有流芳百世,沒有權力財富,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貧與艱辛。

      當然作為一名教師,就要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因為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著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從陶行知身上學到了怎樣教學生學習,其實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喂養”式轉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在想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后感 2

      翻開《走在行知路上》,楊瑞清校長在鄉村教育領域的執著堅守與不懈探索,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對教育本質的認知之路。他對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深刻踐行,讓我深受觸動。

      書中所提及的賞識教育,是楊校長實踐中的一大亮點。“學會賞識、揚長避短、促進遷移”,這一理念并非空談,在鄉村教育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綻放出絢爛之花。楊校長面對基礎薄弱、自信心缺失的鄉村孩子,沒有選擇傳統的批評式教育,而是敏銳地捕捉每個孩子的閃光點,用鼓勵與贊美,幫助孩子們重新找回 “我是好孩子” 的自信。這讓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方式方法,是否也曾因為急于求成,而忽略了學生身上那些獨特的光芒。在日常教學里,我們往往被成績與進度裹挾,習慣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卻忘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與優勢領域。

      “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教學做合一”,陶行知先生的`這句名言,在楊校長的辦學實踐中得到了完美詮釋。鄉村學校雖沒有城市學校那般先進的教學設備,卻擁有廣袤的自然天地與豐富的生活資源。楊校長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稻田、茶園、大山,讓孩子們在四季更迭中學習知識,在生活體驗里感悟成長。反觀當下部分教育現狀,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將學生禁錮在一方小小的教室,使教育與生活嚴重脫節。我們應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應只是知識的堆砌,更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能力,在生活中塑造品格。

      閱讀此書,于我而言,是一場思想的洗禮。它時刻提醒我,教育之路,任重道遠。在未來的教育生涯中,我要以楊瑞清校長為榜樣,懷揣對教育事業的熱忱,踐行賞識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鼓勵中茁壯成長;將生活融入教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收獲,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為培養新時代的優秀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后感 3

      初讀《走在行知路上》,便被楊瑞清校長扎根鄉村教育四十余載的堅定信念所打動,深入閱讀后,更覺書中處處閃耀著教育智慧的光芒。

      楊校長兩次放棄進城的機會,甘愿扎根鄉村,這種對鄉村教育的熱愛與執著,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難能可貴。他的選擇,并非一時沖動,而是源于內心深處對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深刻認同與踐行的決心。在鄉村教育資源匱乏、條件艱苦的情況下,楊校長沒有抱怨,沒有退縮,而是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學習。

      書中所描述的行知小學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充滿挑戰與突破的奮斗史。從最初破舊的村小,到如今集多學段、多類型教育于一體的國際化教育集團,這其中凝聚了楊校長和全體教師無數的心血。他們在教學改革方面的大膽嘗試,為鄉村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例如,推行 “小學不留級” 制度,改變了傳統教育中以留級來懲罰學生的做法,而是通過賞識教育,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促進學業成績的提升。這讓我認識到,教育制度的改革,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更要深入到學生的內心,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成長。

      此外,楊校長創建的行知基地,巧妙地利用鄉土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鄉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搭建了一個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的平臺。在這里,孩子們不僅學到了農業知識、生存技能,更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社會責任感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這啟示我們,教育不應局限于校園的圍墻之內,要充分挖掘社會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學習和成長。

      閱讀《走在行知路上》,讓我對鄉村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鄉村教育并非是落后與無奈的選擇,而是充滿希望與潛力的事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習楊瑞清校長的精神,立足鄉村實際,勇于創新,為鄉村孩子創造更美好的教育未來。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后感 4

      《走在行知路上》這本書,宛如一座教育的寶藏,每一頁都蘊含著深刻的教育哲理,每一個故事都傳遞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擔當。

      楊瑞清校長在書中多次強調 “愛滿天下” 的教育情懷,這四個字貫穿了他整個教育生涯。在鄉村教育的實踐中,他用愛去包容每一個孩子的不足,用愛去點燃每一個孩子的希望。無論是面對輟學的孩子,還是基礎薄弱的班級,他都不離不棄,用耐心和愛心去陪伴、去引導。這種無私的愛,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的傳遞。只有當教師真正關愛學生,學生才會 “親其師,信其道”,教育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書中關于 “知行合一” 的實踐,也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行知小學開展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如荷文化活動課程、農事體驗課程等,讓學生在 “做中學,學中做”,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這種教育方式,打破了傳統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相分離的弊端,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也應借鑒這種方式,多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質。

      同時,楊校長對教師成長的重視,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鼓勵教師在實踐中學習,圍繞學校的發展研究實際問題,通過不斷地學習與反思,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他深知,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師不斷成長,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這讓我明白,作為一名教師,要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提升自己,才能適應新時代教育的發展需求。

      閱讀《走在行知路上》,是一次與教育大師對話的過程,讓我受益匪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將以楊瑞清校長為榜樣,用愛去教育每一個學生,努力踐行 “知行合一” 的教育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后感 5

      當我合上《走在行知路上》這本書,楊瑞清校長在鄉村教育領域砥礪前行的身影依然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心中滿是對他的敬佩以及對教育事業的諸多思考。

      楊校長對鄉村教育的堅守,堪稱當代教育界的楷模。在那個師范生稀缺,人人都渴望留在城市的年代,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奔赴鄉村,投身于艱苦的教育事業。面對鄉村學校惡劣的環境、落后的條件以及復雜的學情,他從未有過絲毫動搖。這種堅守,不僅是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更是對鄉村孩子深深的責任感。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鄉村教育同樣可以綻放出絢麗的光彩,只要有一顆熱愛教育的心,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天。

      書中所闡述的 “花苞心態”,是楊校長教育理念的一大創新。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苞,有著自己獨特的生長節奏和周期,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去欣賞,去保護。在現實教育中,我們往往過于急切,希望孩子能夠迅速成長,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卻忽略了孩子的個體差異。這種 “花苞心態” 提醒我們,要尊重每個孩子的發展規律,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成長,讓每個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節奏,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美麗。

      此外,行知小學在國際交流辦學方面的探索,也讓我眼前一亮。通過與海外學校的合作與交流,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也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這讓我認識到,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要積極與國際接軌,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閱讀這本書,讓我對鄉村教育的價值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鄉村教育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更是為了傳承鄉村文化,促進鄉村振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習楊瑞清校長的精神,扎根鄉村,關愛學生,創新教育方式,為鄉村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讓鄉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擁有美好的未來。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后感 6

      《走在行知路上》這本書,以質樸的文字和真實的故事,為我們展現了楊瑞清校長在鄉村教育領域的光輝歷程,讀來令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楊校長在書中分享的教育經驗,讓我對教育的本質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取知識,更是為了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行知小學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如讓學生參與農事體驗、組織學生走訪農民等,都是在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學會了珍惜勞動成果,懂得了關心他人,這些寶貴的品質,將伴隨他們一生。

      書中還提到了楊校長在面對困難時的樂觀態度和積極應對的策略。在鄉村學校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難題,如教師隊伍不穩定、辦學條件落后等。但楊校長并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而是積極尋找解決辦法,通過聯合周邊資源、開展實踐活動等方式,逐步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提升學校的教育質量。他的這種精神,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讓我們明白,在教育工作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保持樂觀,積極探索,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此外,楊校長對教育實驗的執著追求,也讓我深受啟發。他在行知小學開展了多項教育實驗,如賞識教育實驗、不留級實驗等,每一項實驗都是對傳統教育的挑戰,都是為了探索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方式。這種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的精神,正是教育發展所需要的。在當今時代,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我們需要更多像楊瑞清校長這樣的'教育工作者,敢于突破傳統,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閱讀《走在行知路上》,是一次對教育初心的回歸,也是一次對教育未來的展望。它讓我堅定了從事教育事業的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以楊瑞清校長為榜樣,努力踐行教育的本質,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新走在行知路上讀后感】相關文章:

    筑夢路上,我們在行動02-27

    孝在行作文08-25

    環保在行動07-06

    顧城《我喜歡在路上走》原文品讀09-27

    在自由的路上我們走的有多遠散文隨筆08-27

    春在行走作文08-15

    “綠色衛士”在行動06-13

    (合集)孝在行作文09-24

    虎鳳蝶在行動02-20

    環保在行動的作文05-1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野外少妇弄到喷 | 中文字幕AV在线免费看 |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少妇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的视频 | 亚洲色欧美色国产综合色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