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又少了一個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又少了一個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又少了一個讀后感 1
在三年前的一個冬天,一個骨瘦如柴的女人來到聶華苓家門前。向聶華苓討要一點米。而奇怪的是那個女人說自己不是叫花子,并拿出身份證解釋。這時聶華苓才知道她是大學畢業,因為丈夫坐了牢,所以出來討米。看他是有尊嚴的人,所以聶華苓才給了他米。
三年后的一天,聶華苓走在大街上又看到了那個女人。而這時的她卻是一個厚臉皮的叫花子,她的臉上已經完全沒有三年前的那副羞怯的神情了。這時,她敲了敲一戶人家的門,說:“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主人給了她一角錢。她卻討價還價的說:“再賞一點吧,太太一角錢買個燒餅都不夠!”把主人氣的踢上了門。她回過頭來漠然望了聶華苓一眼。她已經不認識聶華苓了。
讀后,我感到非常氣憤。因為她是一個大學生,在她陷入困境后,卻丟失了尊嚴。尊嚴是一種品質,如果受到高等教育的人連尊嚴都沒有的話,那她就白活了這么多年。她不光丟失了尊嚴,還丟失了一顆知恩圖報的'心。當她三年后再見到曾經幫助過她的人,卻漠然的望了一眼,然后就離開了,顯然她早已忘記了聶華苓。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觀點——人,又少了一個。因為像她這樣的人和死人一樣。
人又少了一個讀后感 2
故事的結局是我不曾料定的,我曾想怎么說也會是一個很符合“國粹”傳統的結尾:時來運轉,家庭團圓了,生活好了,孩子也有出息了。因為這滿足了大眾那善良美好的愿望。然而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女主人并沒有與命運抗爭,而是甘于人格沉淪的墮落。讀到末尾,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失落,但是我們還是要感謝作者聶華苓,她為我們構恩了這樣一個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不爭事實,真如我們所預設的美好結局,這短小的千字文又哪來這樣強的震撼力呢?我是懷著極其不平靜的心理寫下這篇賞析,因為我的情感也隨著情節跌宕起伏:從同情到祝福再到失落和唾棄。
時候是寒冬,出現在門口的是一個“骨瘦如柴”的女人,而且頭發“蓬亂”,臉色“蒼黃”。破舊花棉襖,褪色的布褲子,晾在寒風中,顯得那樣的可憐。
“我不是個叫花子,我只要點米,我的孩子餓得直哭。”多可憐的女人啊!想著那幾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在等待著她的口糧,這是怎樣一副景象啊!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叫花子,她掏出身份證,特別是聽了她那“先生坐牢,帶著幾個孩子,替人洗衣來度日”的敘述,誰還會懷疑她拭著的眼淚是假的呢?讀到這里,我們有的是同情,而且這種同情是油然而生的,是無須造作的。絕不會因為她今天不得已的“縮縮瑟瑟”向人乞討而指責片言,相反還會被她不向命運屈服的堅強精神而感動。
當我將她的“口袋裝滿一袋米”的時候,從她的“抖動著兩片龜裂的嘴唇”和她“我——我一直想哭”的謝意中,我們在心中默默地為她祈禱與祝福:但愿有一天,她能時來運轉,過上好日子。
出乎我們預料的一幕出現了,先前討點米是為度難關的人,現在已把乞討當成職業了。模樣變了,自然變得難看了,對此我們無法去指責她,也不能指責她,因為命運本來就是不公的。但是先前還是“宿宿瑟瑟地探進頭來”極不好意思開口的她,現在臉上在也沒有三年前那種羞怯的神情,取而代之的是“咧著一嘴黃牙,陰森森地笑著,”用一種熟練的乞討聲調高聲叫道“怎么會呢?”我們感到巨大的情感失落,先前所有的同情及祝福頃刻間化為烏有。當她遭到自己熟知的鄰里打發時,她竟然與人家討價還價,甚至還死皮賴臉地威脅著別人:“免得我把你的地方站臟了。”讀到這里,也許每一個人都會說,“哀莫大于心死”,她的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已經荒漠,她已經沒有羞恥,沒有自尊,沒有了人格,猶如行尸走肉,她自甘沉淪,在人生的舞臺上確實少了一個人,而這個人當然是指堂堂正正,力主抗爭,與命運搏擊的人!
我們只能說,人格的墮落也許就在她第一次伸出乞討之手后的若干次就已經為她下了注腳:苦苦的洗衣連生活的基本都無法滿足,反正已經有了第一次了,再說也是生活所迫嘛!于是她順理成章地把為眾人所恥的乞討理解為省力的生活途徑,至于人格、尊嚴已經被不勞而獲淹沒得一無所有,這是作品的強力震撼所在。這活生生的事實告訴我們:主宰命運的雖然不單單是人格與尊嚴,但它的確很重要。
人又少了一個讀后感 3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個骨瘦如柴的女人來到我家門前。
她頭發蓬亂,臉色蒼黃,穿著一件空蕩蕩的破舊花棉襖,和一條褪色的灰布褲子,手中提著一個白布口袋。她輕輕推開我家虛掩的大門,縮縮瑟瑟地探進頭來。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點米,我的孩子餓得直哭!”她沒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紹下去:“我也是大學畢業的。哪,你看。”她抖著手由內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證來,“這上面都寫著的,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過她的身份證。那是一個富態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細碎的發鬈,整整齊齊地貼在頭上,淡淡的'雙眉,彎在那一雙滿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還盤著一個蝴蝶花扣。
我端詳著那照片的時候,她就一個人絮絮叨叨地講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飽一天,餓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錢,喝稀飯都不夠!孩子們餓得抱著我哭,我只有厚著臉皮出來討點米。我只要米,不要錢,我不是叫花子,我是憑一雙手吃飯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開不了口,我走了好幾家,都說不出口,又退出來了!我怎么到了這一天!”她撩起衣角來拭眼淚。
我將她的口袋裝滿一袋米。她抖動著兩片龜裂的嘴唇說道:“這怎么好意思您給我這么多!這怎么好意思!謝謝,太太,我不曉得怎么說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著淚背著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見了那個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門前,我打那兒經過。她皺縮得更干更小了!佝僂著背,靠在門框上,臉上已經沒有三年前那種羞怯的神情了,咧著一嘴黃牙,陰森森地笑著,用一種熟練的討乞聲調高聲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只聽得門內當啷一響,是金屬落地的聲音,接著是一聲吆喝:“一角錢拿去!走,走,誰叫你進來的?你這個女人,原來還自己洗洗衣服賺錢,現在連衣服也不洗了,還是討來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賞一點吧,太太,一角錢買個燒餅都不夠!”“咦,哪有討飯的還討價還價的走,走,在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樣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開了:“再給我一點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臟了,再多給一點!”
呯地一聲,大門被踢上了。那女人回過頭來,冷笑了一聲,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經不認得我了!
人又少了一個讀后感 4
我喜歡讀小說,欣賞作者的清詞麗句,更崇拜作者那獨特的構思。
最初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心中便生出一個疑問:“‘人又少了一個’——為什么又少了一個?”一個獨特而新穎的題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使讀者能夠往下閱讀。
帶著問題,文章的故事在眼前展開。通讀完全文,我不禁為作者的寫作思路和細致的細節描寫拍手叫好。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點米。我的孩子餓得直哭!’她沒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紹下去:‘我也是大學畢業的',哪,你看,’她抖著手由內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證來。“這上面都寫著的,這是我以前的照片!”與“臉上已經沒有三年前那種羞怯的神情了。咧著一嘴黃牙,陰森森地笑著。用一種熟煉的討乞聲調高聲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對比,“‘我只要米,不要錢。我不是叫花子,我是憑一雙手吃飯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開不了口,我走了好幾家,都說不出來,又退出來了!我怎么到了這一天!’”與“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賞一點吧,太太,一角錢買個燒餅都不夠!’”對比,女人一前一后兩種截然不同的神色和語氣,對比鮮明,描繪了一個女人猶最初乞討時的羞澀,再到如今乞討的理直氣壯,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讀到這,方才明白了作者這個巧妙題目的深刻寓意,“人有少了一個”,不是指又一個人失去了生命,而是指那個乞討的女人失去了做人的氣節和尊嚴,活著如同行尸走肉,毫無生氣。
文章以女人“那女人回進頭來,冷笑了一聲,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經認不得我了”結尾,將氣氛推向高潮,卻嘎然而止,給人無限聯想和感觸,內心不禁升起陣陣波瀾:為乞討女人的遭遇感到同情,為她喪失尊嚴拋棄氣節而感到可恥,可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樣一來,作者的寫作目的就達到了。作者深刻的思緒,動人的文筆,著實讓我佩服不已,讀后受益匪淺。
【人又少了一個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又少了一個閱讀理解含答案10-28
少了一個朋友08-29
聶華苓《人,又少了一個》閱讀答案11-17
如果世界上少了一個我詩歌06-21
到底少了什么作文07-29
我們缺少了什么作文10-09
“少了一點”的教訓作文07-18
只是缺少了原來的人作文08-28
不閱讀少了點什么作文03-05
暖冬少了點什么的散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