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讀后感(精選8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小學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讀后感 1
初讀《超殺人事件》的前幾章,感覺有些無聊,甚至覺得東野圭吾可能只是為了完成一本小說而寫的。畢竟,寫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而他作為一個高產作家,也許只是把這本書當作一個輕松的小品文。
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尤其是看到最后的《超長篇小說殺人事件》和《超讀書殺人機器》后,我開始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僅是關于殺人的故事。東野圭吾似乎在通過這些故事揭示一種社會現象。正如書的封面所寫“推理作家的苦惱”,這不僅僅是關于如何寫好小說的`問題,更是關于作家如何在遵循內心和迎合市場需求之間找到平衡的問題。
書中提到的一個現象讓我印象深刻:在一個奇怪的時代,不太看書的人卻想成為作家,賣得不好的書卻能擠進票選榜前10名,還有各種一般讀者不知道的文學獎不斷增加。這些現象讓人不禁思考:讀書究竟是為了什么?書這種實體逐漸消失,唯有書周遭的幻影殘像擾惑人心。
東野圭吾通過機器銷售黃泉的一段話,道出了自己的苦惱:“這真是一個奇怪的時代,不太看書卻想成為作家的人增加了,賣得不怎么樣的書卻擠進票選榜前10名,還有一般讀者不知道的文學獎增加不少,諸如此類的怪現象充斥。書這種實體逐漸消失,唯有書周遭的幻影殘像擾惑人心。讀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超殺人事件》中,涉及兇殺的只有兩篇,書名的“殺人”也許是指對內心的折磨和對精神的殘殺。這種對內心的折磨和對精神的影響可能遠比個體的死亡來得更加悲傷。
最后,我想說,人終究要回歸自己的理性思考,書評和他人的心得看多了只會讓自己失去判斷。閱讀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更是為了思考和自我提升。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讀后感 2
《超殺人事件 推理作家的苦惱》這部短篇小說集,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充滿荒誕與諷刺的推理作家世界。東野圭吾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黑色幽默,將推理小說界的種種怪象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超稅金對策殺人事件》中,作家為了減少稅金支出,絞盡腦汁將個人消費融入小說情節,這種做法既滑稽又現實。這讓我看到了作家在經濟壓力下的無奈之舉,也反映出創作與利益之間復雜的糾葛。稅金問題如同枷鎖,束縛著作家的創作自由,使其為了利益扭曲作品,最終卻得不償失。
《超理科殺人事件》則充滿了對那些濫用專業知識的作品的調侃。小說中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理科術語,讓讀者看得一頭霧水。東野圭吾借此諷刺了某些作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博學,不顧讀者感受,堆砌專業知識的現象。真正優秀的推理小說,應是智慧與趣味的結合,而非知識的堆砌。
《超猜兇手小說殺人事件》采用了 “作中作” 的巧妙手法,現實與小說情節相互交織,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錯綜復雜的迷宮。編輯們絞盡腦汁猜測小說兇手,而現實中又發生了離奇命案,這種雙重謎題的設置,既考驗讀者的推理能力,又對推理小說創作過程中作者與編輯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別樣解讀。
《超高齡化社會殺人事件》讓我們看到了歲月對作家的影響。老作家因年紀增長,思維不再敏捷,作品也逐漸失去新意,但仍堅守著自己的創作陣地。編輯出于對老作家的'尊重和多年的情誼,努力幫助其完善作品。這一故事在荒誕中帶著溫情,也讓我們思考了作家的創作生涯與讀者需求之間的矛盾。
《超預告小說殺人事件》最為驚悚,現實中的殺人案件與小說情節同步上演,作家在名氣與道德之間艱難抉擇。這使我深刻認識到,作家的作品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一旦與現實產生不當關聯,可能會引發嚴重后果,作家必須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超長篇小說殺人事件》對出版行業追求書籍厚度以吸引讀者的現象進行了諷刺。為了增加頁數,作家和編輯無所不用其極,導致作品內容空洞。這讓我反思,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已經忘記了書籍的本質是傳遞有價值的內容。
《魔風館殺人事件》雖篇幅較短,卻充滿了意外,展現了東野圭吾強大的敘事能力,在有限的篇幅內也能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氛圍。
《超讀書機器殺人事件》極具前瞻性,想象了讀書機器取代人類閱讀和評論的可怕場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思考,當閱讀和評論都能被機器替代,文學的價值將何去何從。
這部小說集不僅是一部推理佳作,更是對推理小說行業的深刻剖析。東野圭吾用幽默詼諧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行業背后的無奈與掙扎,也引發了我們對文學創作、閱讀以及出版行業的深入思考。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讀后感 3
閱讀《超殺人事件 推理作家的苦惱》,仿佛置身于一個光怪陸離的推理小說界,東野圭吾用八個精彩的故事,撕開了行業的遮羞布,將其中的荒誕與真實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
開篇的《超稅金對策殺人事件》,作家為避稅而強行在小說中植入消費場景,情節的牽強令人啼笑皆非。這一故事揭示了經濟因素對創作的巨大干擾,在利益的誘惑下,作家可能會背離創作初衷,使作品淪為賺錢的工具。這讓我不禁思考,創作的純粹性在現實面前究竟該如何堅守。
《超理科殺人事件》中,滿篇的理科術語如同天書,讓讀者望而卻步。這無疑是對那些為炫技而忽視讀者體驗的作品的有力批判。推理小說應注重邏輯與故事性,而非用專業知識堆砌門檻,將讀者拒之門外。真正的好作品,是能讓不同知識層次的讀者都能沉浸其中,享受推理樂趣的。
《超猜兇手小說殺人事件》的 “作中作” 結構堪稱精妙。編輯們在小說世界里猜兇手,現實中卻發生命案,虛實交錯,讓人分不清現實與虛構。這不僅考驗了讀者的推理能力,也展現了東野圭吾對推理小說創作形式的大膽探索,同時也暗示了創作過程中作者與編輯之間微妙的博弈關系。
《超高齡化社會殺人事件》充滿了歲月的滄桑感。老作家思維的衰退與編輯的忠誠守護形成鮮明對比,老套的故事和逐漸老去的讀者群體,讓人感嘆推理小說界的新陳代謝。它提醒我們,作家需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留住讀者。
《超預告小說殺人事件》最為驚悚,現實與小說的同步殺人情節令人毛骨悚然。作家在名利與道德之間的掙扎,深刻反映了創作的影響力與作家的社會責任。這讓我意識到,作家的筆下不僅有精彩的故事,更承載著引導社會價值觀的重任。
《超長篇小說殺人事件》諷刺了出版行業盲目追求篇幅的亂象。為了讓書更厚,編輯和作家無所不用其極,導致內容空洞。這讓我們反思,書籍的價值究竟在于頁數的多少,還是內容的質量。真正的經典,不應以厚度論英雄,而應以深度和內涵打動讀者。
《魔風館殺人事件》雖短小精悍,卻充滿了意外反轉,再次展現了東野圭吾高超的敘事技巧。在有限的篇幅內,他依然能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氛圍,讓讀者拍案叫絕。
《超讀書機器殺人事件》則具有強烈的前瞻性,對科技入侵閱讀領域的擔憂躍然紙上。當讀書機器可以替代人類閱讀和評論,文學的魅力將大打折扣。這提醒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時,不能忘記閱讀的本質是與作者的心靈對話。
這部小說集是對推理小說界的一次深刻反思,讓我們在歡笑與驚嘆中,重新審視創作、閱讀與出版的意義。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讀后感 4
《超殺人事件 推理作家的苦惱》是東野圭吾一部別具一格的作品,以黑色幽默的筆觸,深入挖掘了推理小說行業背后的故事,展現了他對這個行業的深刻洞察。
在《超稅金對策殺人事件》里,作家為了減少稅金,硬生生地把小說情節變成了個人消費清單,這種荒唐的做法令人忍俊不禁。但笑過之后,我們能感受到作家在經濟壓力下的無奈與掙扎。這一事件反映出在現實生活中,創作往往會受到各種非文學因素的干擾,讓作家陷入兩難的境地。
《超理科殺人事件》堪稱對某些推理小說的辛辣諷刺。書中大量專業的理科知識,使讀者如墜云霧,根本無法專注于推理情節。這揭示了部分作家為了顯示自己的專業素養,過度使用專業術語,忽略了讀者的閱讀體驗。真正優秀的推理小說,應該是通俗易懂且邏輯嚴密的,而不是用晦澀的知識來堆砌。
《超猜兇手小說殺人事件》采用 “作中作” 的形式,將現實與小說情節緊密結合,構思精巧。編輯們在小說中猜測兇手,而現實中的謀殺案又與小說情節相互呼應,讓讀者在虛實之間穿梭,享受推理的樂趣。這不僅考驗了讀者的.推理能力,也體現了東野圭吾對推理小說創作形式的創新。
《超高齡化社會殺人事件》描繪了一幅令人唏噓的畫面。老作家因為年紀大了,思維不再敏捷,創作的故事也變得老套。但編輯出于多年的情誼和對老作家的尊重,依然努力幫助他完善作品。這一故事既展現了歲月對作家創作能力的影響,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同時也暗示了推理小說行業的更新換代是不可避免的。
《超預告小說殺人事件》最為驚悚,現實中的殺人事件與小說情節同步發展,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緊張感。作家在名利與道德之間的艱難抉擇,深刻地反映了創作的影響力以及作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這讓我們意識到,作家的作品不僅僅是娛樂,還可能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超長篇小說殺人事件》對出版行業追求書籍厚度的現象進行了諷刺。為了讓書看起來更有分量,編輯和作家不惜增加大量無關緊要的內容,甚至采用物理手段增加書籍的厚度。這反映出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出版行業的一些不良現象,也讓我們思考書籍的真正價值究竟在哪里。
《魔風館殺人事件》雖然篇幅較短,但情節緊湊,充滿了意外和驚喜。東野圭吾在有限的篇幅內,成功地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氛圍,展現了他高超的敘事技巧。
《超讀書機器殺人事件》極具前瞻性,對科技入侵閱讀領域的現象表達了擔憂。當讀書機器可以替代人類閱讀和評論時,文學的魅力將大打折扣。這讓我們反思,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對閱讀的熱愛和對文學的尊重。
東野圭吾通過這部小說集,用幽默詼諧的方式揭示了推理小說行業的種種問題,讓我們在歡笑中對這個行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讀后感 5
《超殺人事件 推理作家的苦惱》猶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推理小說創作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困境,東野圭吾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黑色幽默,為我們呈現了一場關于創作的深度思考。
在《超稅金對策殺人事件》中,作家為了規避高額稅金,絞盡腦汁將個人消費巧妙地融入小說情節之中,這一做法雖看似荒誕,卻深刻反映出經濟壓力對創作的嚴重束縛。在現實生活中,作家們往往需要在追求藝術價值與維持生計之間艱難平衡,這種經濟上的考量常常會干擾創作的純粹性,使作品不得不為利益做出妥協。
《超理科殺人事件》對那些過度依賴專業知識來堆砌作品的現象給予了有力批判。小說中滿是晦澀難懂的理科術語,讓讀者的閱讀體驗大打折扣,推理的樂趣也被淹沒在知識的海洋里。這一事件警示我們,推理小說的核心應當是精彩的情節和嚴密的邏輯,而非炫耀專業知識的工具。過度追求知識的堆砌,只會讓作品失去讀者的青睞,陷入創作的困境。
《超猜兇手小說殺人事件》運用 “作中作” 的獨特結構,將現實與小說情節緊密交織,編輯們在小說世界里猜測兇手,而現實中又發生了離奇命案,兩者相互呼應,讓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錯綜復雜的迷宮。這種創作形式不僅考驗了讀者的推理能力,也展現了東野圭吾對推理小說創作形式的大膽探索。然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創作過程中,作者需要不斷創新,以滿足讀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否則很容易陷入創作的瓶頸。
《超高齡化社會殺人事件》描繪了一幅老作家在歲月侵蝕下逐漸失去創作活力的畫面。老作家思維不再敏捷,創作的故事也越發老套,但編輯出于多年的情誼,依然努力幫助他完善作品。這一事件既體現了歲月對作家創作能力的無情影響,也反映出在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老作家面臨著被市場淘汰的困境。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鼓勵作家不斷創新,適應時代的變化。
《超預告小說殺人事件》最為驚悚,現實中的殺人事件與小說情節同步上演,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心理沖擊。作家在名利與道德之間的艱難抉擇,深刻揭示了創作的影響力以及作家所肩負的重大社會責任。這讓我們意識到,作家的作品不僅僅是為了娛樂讀者,更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否則可能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陷入創作的道德困境。
《超長篇小說殺人事件》對出版行業追求書籍厚度的不良現象進行了辛辣諷刺。為了讓書看起來更有分量,編輯和作家不惜增加大量無用的內容,甚至采用物理手段增加書籍的厚度。這反映出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出版行業的一些短視行為,也讓我們思考書籍的真正價值究竟在于內容的質量,還是外在的形式。這種追求表面繁榮的`做法,不僅會讓讀者對作品失望,也會讓作家陷入創作的誤區,只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內容的打磨。
《魔風館殺人事件》雖篇幅短小,但情節緊湊,充滿了意外和驚喜,展現了東野圭吾高超的敘事技巧。然而,在有限的篇幅內創作一個精彩的故事,對于作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也反映出推理小說創作在篇幅控制上的困境。
《超讀書機器殺人事件》極具前瞻性,對科技入侵閱讀領域的現象表達了深深的擔憂。當讀書機器可以替代人類閱讀和評論時,文學的魅力將大打折扣。這讓我們反思,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推理小說創作如何與科技融合,同時又能保持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避免被機器所取代,陷入創作的科技困境。
通過閱讀《超殺人事件 推理作家的苦惱》,我們深刻認識到推理小說創作面臨著諸多困境,需要作家、編輯和出版行業共同努力,尋找突破的方法,以推動推理小說的持續發展。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讀后感 6
《超殺人事件 推理作家的苦惱》是東野圭吾精心烹制的一道推理大餐,充滿了諷刺與幽默,讓讀者在享受推理樂趣的同時,也對推理小說行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超稅金對策殺人事件》以一種荒誕的方式開場,作家為了減少稅金支出,在小說中強行植入個人消費情節,令人捧腹大笑。這一故事看似滑稽,實則反映了現實中作家面臨的經濟壓力以及創作與利益之間的矛盾。它讓我們看到,在現實面前,創作的純粹性有時會受到嚴峻的考驗。
《超理科殺人事件》則是對某些推理小說濫用專業知識的有力嘲諷。小說中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理科術語,讓讀者仿佛在閱讀一本專業教科書,而不是推理小說。東野圭吾借此提醒作家們,推理小說的魅力在于精彩的情節和嚴密的邏輯,而非用專業知識來堆砌,忽視讀者的閱讀體驗。
《超猜兇手小說殺人事件》采用 “作中作” 的結構,巧妙地將現實與小說情節融合在一起。編輯們在小說世界里猜測兇手,而現實中又發生了與小說情節相似的命案,這種虛實交錯的設置,既考驗了讀者的推理能力,又展現了東野圭吾對推理小說創作形式的創新。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創作過程中作者與編輯之間微妙的關系。
《超高齡化社會殺人事件》充滿了溫情與無奈。老作家因年紀增長,思維不再敏捷,創作的故事也逐漸失去新意,但編輯依然堅守著對老作家的情誼,努力幫助他完善作品。這一故事在荒誕中蘊含著人性的溫暖,也讓我們看到了歲月對作家創作能力的影響以及推理小說行業的更新換代。
《超預告小說殺人事件》最為驚悚,現實中的殺人事件與小說情節同步上演,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緊張感。作家在名氣與道德之間的.艱難抉擇,深刻地反映了創作的影響力以及作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這讓我們意識到,作家的作品不僅僅是娛樂,還可能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必須謹慎對待。
《超長篇小說殺人事件》對出版行業追求書籍厚度的現象進行了諷刺。為了讓書看起來更有分量,編輯和作家不惜增加大量無關緊要的內容,甚至采用物理手段增加書籍的厚度。這一故事讓我們反思,書籍的價值究竟在于內容的質量,還是外在的形式。真正有價值的書籍,應該是內容充實、思想深刻的,而不是靠厚度來吸引讀者。
《魔風館殺人事件》雖篇幅較短,但情節緊湊,充滿了意外和驚喜。東野圭吾在有限的篇幅內,成功地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氛圍,展現了他高超的敘事技巧。這也讓我們看到,即使篇幅有限,作家也可以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敘事,創作出令人難忘的推理故事。
《超讀書機器殺人事件》極具前瞻性,對科技入侵閱讀領域的現象表達了擔憂。當讀書機器可以替代人類閱讀和評論時,文學的魅力將大打折扣。這讓我們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保持對閱讀的熱愛和對文學的尊重,避免讓閱讀變得機械化、功利化。
這部小說集將諷刺與幽默完美融合,讓我們在歡笑與驚嘆中,對推理小說行業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的佳作。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讀后感 7
看到書名,“超”字應該如何理解。字面意思是“大”,還是“超出”原有意思。開始讀就先不再去多想其真正含義,通讀全本書,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看到目錄,知道目錄是利用了8個故事來敘述"超"的主題。
(1) 超稅金
在日本,一位高收入的作家,被征收的稅金是相當高。每位作家身邊都會有一位算稅金專才(稅人)幫作家盡量減少上交的稅金。其中有一條條例,作家的平時花費需要上交稅金。而假設花費都用在小說創作上,稅金則可以相對減少。
這故事的主人公,是個有名的作家,收入也高,花費不受控制。在一次稅才來訪,把需要交的稅金給主人公看時,整個人都嚇暈了,稅金比平常高出多得多。
主人公需要稅人想辦法減少稅金,稅人想到了一個令作家無法接受,但為了少稅不得不接受的解決方法。
作家配合稅人的想法,很快就完成了需要做的事情。只不過等到上交稅金時,減少的部分卻少之又少。得知消息的作家,不得不交巨額稅金。
作者本以為此方法能解決苦惱,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2)超理科
一作者為了寫小說,則需要去翻看其他作者的小說,參考兼學習,或許有新的方式用在自己小說上。
他看到一本關于科學理論知識信息量夠大的小說,一個教授死于非命的小說。破案關鍵就是那些聽了很復雜,操作起來更復雜的科技技術。破案的關鍵也在于一個可以判斷真偽科學家的隱藏芯片的書籍上。最終抓到了一位偽科學的作家,就是本故事的主人公。
精彩的科學理論,一個反轉的情節,出乎意料。
(3) 超猜兇手小說
一位作者需要出版新的小說,與四個出版商的編輯商量,如果誰能猜出這部小說的兇手,本小說的稿子就給哪家出版社。四位編輯都想拿下這部小說,畢竟是由有名氣而且首部就獲獎的作者歷經多年才出的新作品。他們和和氣氣地競爭,想破腦子也猜不出小說的兇手。
平靜的夜晚非安靜。
隔天早晨,作者被發現無生命氣息。四位編輯以及作者秘書中,究竟是誰殺害了作者。一位編輯通過推論,得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答案已出,卻未結束。最終結果,卻讓這篇短篇故事點上精彩一筆。
局中局,有意思。
(4)超高齡化
一位老作家,依然活躍在推理小說的國度。一位編輯是這位作家的小說迷,一直都幫這位作家排版,出版。每次約在同個咖啡廳一起聊聊如何完成一部完整的小說。
老作家寫故事,編輯則修改故事情節,配合得天衣無縫。只是歲月不饒人,思路已不清晰,故事已老套,無再有新讀者。
作者已老,編輯已老,讀者已老。小說也許此時并不是真正的故事,而是一種令人傷感的老作家與老讀者互相成為無聲的支持。
現實世界,年輕一代追求新的一切事物。而老作家始終依然有自己的忠實粉絲,也是一種不幸中的欣慰。
(5)超預告小說
一位不出名的新作家,本想連載一部連環殺人小說。卻在剛剛開始的第一回,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卻出現在生活現實中,讓與這本書有關聯的人無不震驚。
作家恐慌想停止小說中的殺人情節,編輯卻覺得是個好噱頭讓連載繼續下去。作家在誘惑下,繼續了第二回。
從此回開始,作家既然選擇了誘惑,人生的命運就已經定局,無法再改變。
有時候,剛開始選擇堅持自己的想法,結局也許會不一樣。
(6)超長篇小說
五百頁,八百頁的書已經算是長篇。而新一代的讀者卻對超過千頁的書籍更加青睞。誰的'書更加厚重,則就更加受歡迎。
一位作家在寫完八百頁的長篇小說時,一位出版社的編輯卻希望作家能把自述調多一點,最終希望能成為兩千頁的書籍。作家一聽到則嚇一跳,八百頁已經是極限,現在需要這么厚的書籍。而編輯跟作家道出了現在銷售書籍的內情,作家最終同意增加頁數。
作家想破腦子,把八百頁的小說修改版面,調整數字,點綴故事情節更加詳細。最終是可以有預期的頁數。作家并不看好銷售業績,后面卻與作家的期望背道而馳。
作家出第二本書時,編輯得到內行消息,有另一本書的內容跟作家的一樣。編輯想著如今的社會風氣,讓他不得不走上極端。出版的書籍也十分極端,面目全非。既然如此,誰會買單。
一位作者已經構思一本小說的總體,卻因為頁數要多的要求,則選擇了修改小說的大體。這樣的小說會有緊張節奏的故事嗎?
(7)魔風館
滿心熱忱看著這篇故事時,故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既然發生了,就無法寫這篇故事感想。諒解。
(8)超讀書機器
本故事講述的是人被機器所支配。
小說評論家無需再看小說,只需放在機器上,一按操作,瞬時就能有小說的概括以及評語。
小說作家用之,機器能對書籍進行審核,能幫助作家改善小說內容。
再改裝,就能讓讀者不用看小說,按按操作按鈕,小說內容也能知道一清二楚。
雖然這是一則故事,但到了如今的現實社會,科技既如此發達。也許還真有那么一天真有如此機器。那時候,對小說評論家,對作家,甚至是對讀者,方便了不少,只是懶惰的是人心。
讀完整本書,結合書名上的字眼“超”"殺”,最主要的是講訴現代的推理小說作家,面對多變的世界,顯得很無奈。
有時為了一本書而失去內心的純真;有時為了一本書而失去了靈魂;有時為了一本書堅持到底,卻是傷感。
作為半桶水書迷,還是希望所有作家都能找到更好的途徑在殘酷的社會立足。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讀后感 8
這本書類似東野圭吾的笑小說系列,尤其是此書揭秘出版社、寫手作家等一些不太好的方面,大叔用黑色幽默的寫法寫出來,出版商勇敢的出版發行,這有點像自我批評的感覺,好吧,能自我批評的,一般都是肚子里有貨不怕被批評的。既然作者、出版社都如此大方了,那么即便書中有諷刺讀者的,我們也一笑置之,不過一本書而已,我們被批評得起。這本書還是走的短篇小說合集的路子,畢竟用一個完整的故事,串聯出不同角色、地位人的觀點,難度太大。加上合集也算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加上書中本身通過夸張的說法進行諷刺,看完后能讓人會心一笑,實屬閱讀體驗很佳的作品。書中某些作者既可笑又可憐又可恨。作者本心是好的,想到的推理橋段也比較精巧,但推理的點很簡單,無法設置太多情節,所以只能寫成短篇小說。然而已經簽訂的寫作協議,加上為了減稅而必須在書中加入不相關的情節,如何解決?唯有灌水。水文很討厭,在面對完全沒有必要的番外,尤其是到了精彩環節急需知道后續發展時跳出來的番外,恨不能殺之而后快。番外已經算很用心的水文了,如果作者為了拉長篇幅,不停的往情節中注水,明明已經昭然若揭的真相,偏偏還要加入回憶、聯想等各種不必要的橋段,真真想砍人。想想看海盜王一個打架的情節,可以畫三四集,對于一周才一集的追番人,心情可想而知。水文,先傷害讀者,然后傷害作者。讀者看煩了,作者失去讀者,最后兩敗俱傷。尤其出版社竟然有以文章長度來判斷作者水平的`趨勢,真不明白這究竟是誰想出來的評判標準。因此我現在對于尚在世的作者,除非我已經看過并認可了他的文字,否則寧可不打開他的書浪費時間,這究竟是作者的悲哀,還是讀者的悲哀。書中提到了自動書評機、自動橋段設計機、自動書摘機,挺敢想象的。讀書對讀書人究竟意味著什么,真的摒棄所有功利心后還能剩下的讀書人,究竟有多少,又究竟會讀什么書,這很值得思考。自稱也是每年一百本書的愛書人,經常迷惑于自己看到的書究竟分布如何,通過分析,更多是小說。好在最近幾年對小說也有所取舍,偏向于看名著和過世作者的書,所以還算閱讀體驗愉快且齒頰留香。而如果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其實很難讀下去。逼迫自己讀的理想國、中國哲學簡史、藝術史,真的是囫圇吞棗,生吞活剝,看完后整個人如釋重負。短時間內感覺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在不自察的情況下,偶爾也能跳出小天地,發現平凡生活中的樸素規律及小美好,想想也挺好的。讀書應該是一個快樂的行為,雖然也需要強迫自己去盯著一個專業進行主題閱讀,有目標有考核有側重的閱讀,但更多希望能多讀書,讀雜書。廣泛中才能發現和拓寬自己的喜好點,而你的興趣點越多,書籍給予你的回饋和支撐就越多,才能更純粹的在讀書中獲取快樂。最后用書中一個精巧的推理結束此文。解密殺人事件,成名作家遲遲無法交稿,出版社工作人員推理出作家已經死亡,此文為作家最后的遺作,其中最重要的殺人動機并未寫明。于是丈夫和工作人員在思考殺人動機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文章中的殺人動機,最后成了現實中的解密殺人事件。虛虛實實,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書中的和現實的逐漸交錯,最后殺人真的發生了。功力,好看。東野圭吾還真是很多文體、內容都在嘗試,畢竟嘗試的多,可以拓寬他涉獵的范圍,發現不一樣的東野圭吾。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讀后感】相關文章:
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區別08-14
苦惱的作文12-20
苦惱的近義詞01-16
《班長的苦惱》教案02-19
苦惱的假期作文08-08
苦惱閱讀答案07-28
課本的苦惱作文09-06
近視的苦惱作文09-06
我的苦惱作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