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語文教案《說“木葉”》

    語文教案《說“木葉”》

    時間:2024-06-26 10:05:05

    精品語文教案《說“木葉”》(通用8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說“木葉”》,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語文教案《說“木葉”》(通用8篇)

      語文教案《說“木葉”》 篇1

      一、內(nèi)容分析

      全文共七段,主要寫了三方面內(nèi)容。

      第一至三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guān)鍵在一個“木”字。

      1段,說明從屈原《九歌》開始,“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又發(fā)展到用“落木”。

      3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guān)鍵在于“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qū)別。

      第四至六段,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shù)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作者把曹植詩中的“樹”的形象與吳均詩中“木”的形象作比較,“樹”沒有落葉的形象,而“木”顯然是落葉的景況。

      5段,說明“木”為什么有這個特征。因為詩歌語言在概念的背后,還躲著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七段是小結(jié)。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shù)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字千里。

      二、引用與比較

      全文大量引用了我國古代詩歌中含有“木葉”“樹葉”“落木”“木”等詞語的詩句,并分組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比較,來說明道理。

      比較的對象有:“木葉”與“樹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木”與“樹”。

      下面以“木”與“樹”的比較作簡要分析:


      樹

      木

      葉

      一致,繁茂

      排斥,越來越少,無

      顏色

      褐綠色

      透著黃色

      觸覺

      濕潤

      干燥

      感受

      空闊、疏朗、較單純

      飽滿

      三、文中詩句例析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

      是說秋風—起,洞庭湖掀起波瀾,樹葉紛紛落下。裊裊:秋風搖木貌

      2.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臨江王節(jié)士歌》)

      節(jié)士:有節(jié)操的'人。月浦:月光映照的水濱。

      3.后皇嘉樹,橘徠服今。(《橘頌》)

      后皇:指天地。徠:來。全句大意是:橘啊,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yīng)當?shù)氐乃痢?/p>

      4.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

      皎皎:光明的樣子。灼灼:花盛的樣子。華:同“花”。

      5.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搗衣詩》)

      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將紈素一類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搗,使其平整柔軟。搗衣的勞動,最易觸發(fā)思婦懷遠的感情,因此搗衣詩往往就是閨怨詩的異名。

      上句是思婦搗衣時眼中所見之景。亭皋:水邊平地。暗切思婦所在的江南。

      下句是思婦心中所想之景。隴首,猶言山頭。系游人滯留之地。常與游子的飄蕩相聯(lián)系,此處即泛指北方邊塞之地。

      6.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今極浦。(《哀江南賦》)

      涔陽近湘水,極浦:最遠的水濱。全句大意是:辭別洞庭湖時樹木的葉子紛紛落下,離開涔陽極遠的水邊,走上了出使西魏的征途。

      7.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野田黃雀行》)

      全句大意是:秋風瑟瑟,樹葉象海水一陣一陣蕩漾著悲涼。

      8.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飲馬長城窟行》)

      枯桑:落了葉的桑樹。這兩句是說枯桑雖然沒有葉,仍然感到風吹,海水雖然不結(jié)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遠方的人縱然感情淡薄也應(yīng)該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9.午陰嘉樹清圓(《滿庭芳》)

      這句是說:正午的時候,太陽光下的樹影,又清晰,又圓正。

      10.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美女篇》)

      妖,艷麗。閑:同“嫻”,雅。歧路,岔路。冉冉:動貌。翩翩,動作輕盈的樣子。

      四、拓展思考

      (一)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分析下列詩歌中“烏(鴉)”“昏鴉”“寒鴉”的形象特征。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丹陽送韋參軍

      嚴維

      丹陽國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二)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分析下列詩歌中“輕舟”“孤舟”“扁舟”的形象特征。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五、作者林庚

      林庚(1910—),字靜希,原籍福建閩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代詩人。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1934年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1947年任燕京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diào)整至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至今。其后出版的詩集有《夜》(1933)、《春野與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詩選》(1985)等,曾獲得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以及第三屆國家圖書獎。

      主要著作:《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國歷代詩歌選》《天問論箋》《唐詩綜論》《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空間的馳想》。

      語文教案《說“木葉”》 篇2

      教學目標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fā)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zhì)。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學習比較的方法,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shù)效果,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鑒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教學步驟

      一、說“木葉”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diào)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chǎn)生了詩歌,經(jīng)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diào)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cè),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shù)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應(yīng)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shù)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

      三、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 ) 桔頌(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纏綿(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遠( ) 桅桿( )

      二、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shù)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葉

      特 樹 枝葉的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質(zhì)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征 木 黃色、干燥的質(zhì)感

      意 樹: 飽滿

      味 木: 疏朗

      場 樹 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合 木 秋風葉落

      2.以“木”引起落葉的聯(lián)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及其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問題。

      語文教案《說“木葉”》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內(nèi)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shù)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nèi)容并不多,在結(jié)構(gòu)疏理上可簡單化。為何用“木”不用“樹”,這個問題是全文的關(guān)鍵,也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理解“落木”與“落葉”的不同意味,了解其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品味關(guān)鍵語句,獲得審美體驗,喚起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熟讀課文,會生字,能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3.學生課前認真朗讀一遍課文,提出自己最困惑、最弄不明白的一個問題,寫在紙上交給老師。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激情導入

      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蓖瑢W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如果他寫成了“落葉”

      可不可以呢??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對詩歌語言特性的解讀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簡介作者、作品

      林庚(1910—2006)字靜希。我國現(xiàn)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文史學家。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林庚先生歷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及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等。

      2.詞語積累

     、傺U裊: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

      ②灼灼:形容明亮。

     、凼炷苌:熟練了就能產(chǎn)生巧辦法,或找出竅門。

     、懿宦溆谘泽:不在語言運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跡。

     、萑饺:形容(毛、枝條等)柔軟下垂的樣子。

     、尴嗳o幾:互相間存在的距離不大。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提示: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xiàn)象,“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4—6段),說明“木葉”的兩個藝術(shù)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shù)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2.“木”在形象上的兩個藝術(shù)特征是什么?

      藝術(shù)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

      第二,“木”暗示的顏色性,使“木葉”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品味探討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和“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敝小澳救~”與“落葉”的不同意味。

      方法提示:

      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

      結(jié)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請同學們再結(jié)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2.思考:“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這句話怎么理解?

      剖析: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描寫的都是明凈爽朗的深秋季節(jié)。而“木葉”以其固有的暗示性讓人想到秋的蕭瑟,它不是飽滿的,而是干枯的;它不是歡快的,而是惆悵的;它不是昂揚的,而是失落的。悲秋之人,無不對“木葉”感慨不已。

      3.理解重點句段:“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边@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

      明確:“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秋天一過,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產(chǎn)生聯(lián)想并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進入中年(或暮年)時,或因壯志未酬,抱負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難就;或因身處逆境,窮途末路;或因羈留異地,倍感思鄉(xiāng);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們面對肅殺、蕭索、冷落

      的秋景,一種凄然悲涼之情就會隨之而生。而我們讀者看到“木葉”“落木”之類的字眼,就會想到詩中主人公的頹然之貌、悲愴之情。

      4.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5.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wù)勗姼枵Z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wù)勗姼枵Z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shù)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guān)“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6.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鴿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純潔,引導學生聯(lián)想。

      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lǐng)悟力。課件展示:詩詞與表達情感連線。

      五、藝術(shù)特色

      1.結(jié)構(gòu)嚴謹,環(huán)環(huán)相扣。

      文章采用首句標義法,每段開頭都用一句話領(lǐng)起下文,容易讓讀者把握“說”的要領(lǐng)。

      2.比較分析,說理透徹。

      認識內(nèi)部規(guī)律,需要敏銳的藝術(shù)眼光和嚴謹?shù)乃季S邏輯。作者采用層層設(shè)疑、由表及里的比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讓“木葉”的藝術(shù)魅力躍然紙上。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采用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思維模式;

      3.引用詩詞名句,旁征博引。

      課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詩句進行比較、辨析、歸納。

      六、板書:

      課堂總結(jié)

      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chǎn),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有了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

      七、布置作業(yè)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鑒賞性小論文。

      語文教案《說“木葉”》 篇4

      教學目的:

      1.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guān)鍵信息的能力、總結(jié)歸納分析的能力,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3.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理解“木”與“樹”,“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木葉”與“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詩歌的意境差別;

      2.“木”在形象上的藝術(shù)特征的理解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寫作目: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學會如何鑒賞詩歌,讀懂詩歌中的暗示性語言

      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jié)合。

      教具準備:

      幻燈片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5分鐘)

      1.簡單介紹作者

      2.從一些詩句入手引入課文

      (二)講授新課(30分鐘)

      1.請學生在下面默讀課文,理清每段的主要內(nèi)容并劃分段落(1)第一段的重點在哪里?主要講述的是什么?

     。2)第二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第二段主要針對的對象有哪幾個?

     。3)第三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第三段的主要對象又有哪些?

     。4)第四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第四段開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問題,作者在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5)第五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6)第六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7)第七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對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4~6段)

      第三部分(7段)

      2.老師帶領(lǐng)學生齊讀課文,再次體會,然后對文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分析:

     。1)作者分析“木葉”這—藝術(shù)性形象,到底有什么意義?

      (2)“木”的兩個藝術(shù)特征是什么?

     。3)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4)“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5)樹葉和木葉的意味有何不同?

     。6)木葉和落葉的不同?

      (7)“落葉”與“落木”、“落木”與“木葉”的意味有何不同?

      (三)歸納小結(jié)

     。1)“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qū)別有哪些?意象顏色觸覺意味樹葉褐綠色密密層層濃陰繁密充實木葉微黃干燥不濕潤疏朗飄零之意落葉繁密綠色飽含水分春與夏之交。

      落木: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2)作者在論述時,引用了大量的詩句。詩句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嗎?

     。ㄋ模┳鳂I(yè)安排(1分鐘)

      1查閱資料總結(jié)

      我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些意象及其代表的意義,體會詩句中不同意象所帶來的不同意境。

      2板書設(shè)計:

      說“木葉”

      第一部分(1~3段)“木葉”成為詩人鐘愛的一個形象

      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的兩個藝術(shù)特征即

      第三部分(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和藝術(shù)形象上的異同

      “木”的兩個藝術(shù)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有顏色的暗示性

      意象顏色觸覺意味樹葉褐綠色密密層層濃陰繁密充實木葉微黃干燥不濕潤疏朗、飄零之意落葉繁密綠色飽含水分春與夏之交。

      落木: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語文教案《說“木葉”》 篇5

      【教學目標】

      1、本文主要是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zhì)。

      2、根據(jù)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進行遷移,領(lǐng)略詩歌的精妙之處,給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供實感。

      【教學過程】

     、濉耄

      唐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用樹葉、落葉,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qū)別呢?

      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質(zhì)作一番探幽。(板書課題)

     、娣治鑫恼,引出詩歌語言特質(zhì):

      ⒈時至暮秋,《說"木葉"》一文此時出現(xiàn)可謂恰逢其會。一個簡單的問題:請看窗外,那綠色的,我們稱它為什么?

      同學說那是樹,我說那是木,可以嗎?(請生物課代表告訴我,在生物學上,樹與木有何區(qū)別?)

      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說,兩者沒有區(qū)別。

     、布热簧锷系臉渑c木無大區(qū)別,為何我們的同學卻稱之為樹,鮮有稱之為木呢?因為在我們的大腦里,樹與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樣的,有同學能說說它們分別是怎樣的形象嗎?

      樹:枝繁葉茂,青翠蔥蘢,蓬蓬松松--象一位圓潤,豐滿,婀娜的少女

      木:木頭木板,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象一位錚錚鐵漢,象魯迅

     。ㄏ蠊媚镞是象小伙子,象怎樣的姑娘小伙子?)

     、硺渑c木這樣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樹:有濃密青翠的葉子一大片的樹給人的感覺是飽滿濃厚

      木:落光了葉子一大片的木給人的感覺是空闊蕭條,木讓人聯(lián)想到了落葉。

      從上面我們可總結(jié)出“木”有兩個藝術(shù)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掃高木”,顯然是落葉的景況,顯出“落木千山”的空闊。

      第二,“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而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顯得更加空闊,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樹”與“木”的這種明顯的區(qū)別呢?文中是怎么給我們講述“樹”與“木”的區(qū)別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仔細分析這篇課文,文中自然會給我們答案。

      首先,自己默讀課文,通過對文章的理解,我們應(yīng)該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這個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齊讀這一段)

      總結(jié):在文學領(lǐng)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lián)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qū)別。進入詩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磳τ谶@個現(xiàn)象,我們的詩人早就慧眼獨具的發(fā)現(xiàn)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詩人們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接下來我們看看,木葉與樹葉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葉:疏朗微黃(微黃干燥的葉子正在飄零,越來越少)

      樹葉:繁潤青翠(就象窗外,偶爾飄落一兩片)

     、岛眠@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詞進入詩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們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詩,它們分別體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空闊黃色--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飽滿綠色--樹: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疏朗微黃--木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繁潤綠色--樹葉: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總結(jié):不同暗示性的字進入詩歌,往往產(chǎn)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

     、墩怯辛嗽姼枵Z言的暗示性,樹與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葉,詩人為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木葉"更能體現(xiàn)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正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詩人才"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才有了"推敲"的美談。

      ㈢、遷移

     、痹姼枵Z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lián)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牵'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xiàn)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后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

     、步(jīng)過了一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xiàn)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暗示性。這樣的現(xiàn)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條,明月等等。我們熟悉的"歲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潔,耐寒,堅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詩人都這樣寫,那就成了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詩人往往能打破常規(guī)。詩人們把它們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詠梅詩: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卜算字·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注意三首詩詞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較三首詩詞中梅的不同生長環(huán)境,試對梅的三種不同形象做點分析,并說說詩人對自己筆下的梅分別賦予了些怎樣的情感。

      ⒊討論分析:

      其一:強調(diào)了凌寒獨開的一枝獨秀,高貴圣潔(白雪世界,墻角飄來縷縷清香,讓人發(fā)現(xiàn)那正怒放著一簇梅花)--一枝獨秀,冰清玉潔的女子,當如寶釵--愛慕

      其二:無奈凄涼,孤傲清高(黃昏風雨之中,驛外斷橋邊上,香飄萬里無人曉)--敏感憂傷,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當如黛玉--愛憐

      其三:達觀堅定,壯美豪放(在風雨飛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綻放著笑臉)--達觀豪放,當如湘云--欽佩

     、刺扔袝r間,師生有感情地朗讀三詩,力求通過語言聲音來表達情感,展示形象。

     。ㄋ模┩卣寡由欤ㄟ\用文中理論,進行文學鑒賞。)

      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他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其他意象。(比如月、柳、梅、竹、松、菊、夕陽、杜鵑、燕子等等。)

      1.月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2.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相傳,長安東有一橋名為灞橋,漢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后世就習慣用“折柳”來作為贈別和送別之詞.柳”和“留”諧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別的意義在里面。

      3.燕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處椎馈杜R江仙》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馮延巳《蝶戀花》

      望長安,前程渺渺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

      (燕:侯鳥,隨季節(jié)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家屋內(nèi)或屋檐下,戀舊巢,深受古人青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賽矍榈拿篮,傳達思念情人之切。

     、谑惆l(fā)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

     、鄞藗鲿,幽訴離情之苦

     、鼙憩F(xiàn)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

      (五)總結(jié)全文: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學習了詩歌的語言特點,然而這對于優(yōu)美的古典詩歌來說,不過是冰山一角,古典詩歌那蒙娜麗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對我們?nèi)绾晤I(lǐng)略詩歌的微妙之處有所啟發(fā)。不僅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許多暗示性的東西。比如紅色暗示熱情奔放,興奮,喜慶。綠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愛情。

      語文教案《說“木葉”》 篇6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察詩歌藝術(shù)中的精微之處,養(yǎng)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策略:在熟悉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展開討論,在探討中加深對詩歌語言微妙意味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投影以下內(nèi)容)師生朗讀一遍(讀出感情來)。

      《九歌湘夫人》:(節(jié)選)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木與樹、木葉與落木有什么聯(lián)系,有什么區(qū)別?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大家速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二.(投影以下內(nèi)容)

      1.詩歌中的語言可以單憑語言解釋嗎?為什么?

      2.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寫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木

      樹

     。ò凑兆置娴慕忉,“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

      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jié)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葉”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3.鄭板橋有一句詩,叫做“刪繁就簡三秋(),領(lǐng)異標新二月花!痹冢ǎ┨帒(yīng)填“樹”還是“木”好,為什么?

      三.品味下列詩句,談?wù)勀銓λ鼈兊奈⒚畹囊馕逗捅磉_效果的理解。

      (培養(yǎng)學生體察、咀嚼、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培養(yǎng)融會貫通質(zhì)疑思辯的能力)

      第一組: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韋應(yīng)物)

      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白居易)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

      第二組: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第三組: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詩經(jīng)〉〉)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

      四.作業(yè):摘抄、誦讀課文中的名句。

      語文教案《說“木葉”》 篇7

      教學目的:

      1、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使用。

      2、領(lǐng)會古人是如何寫“木”的,作者又是如何體察“木”的特征的。

      3、把握文章脈絡(luò),理解文章精髓。

      4、學會體察詩歌藝術(shù)中的精微之處。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精髓。

      教學難點:

      體察詩歌藝術(shù)的精微之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體讀法。

      一、教學導入:

      教師朗讀幾首寫樹木的詩歌,引入課題;蛘垖W生背誦一兩首寫木的詩歌入題。

      二、預習診斷: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A)

      A、陸厥(jue)招徠(lai)橘頌(ju)

      B、寒砧(zhen)涔陽(qin)錠藥(ding)

      C、窸窣(cui)曙光(shu)號咷(tao)

      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

      2、用課文前面列出的詞語組一個短語:

      炊煙裊裊、北風蕭蕭、風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綿密、情意纏綿

      3、“木”在形象上有幾個藝術(shù)特征?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shù)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種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模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其次它還按時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澳救~”中的“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三、理清全文內(nèi)容,歸納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guān)鍵在一個“木”字。

      1段:“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又發(fā)展到用“落木”。

      3段:說明“木葉”“落葉”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guān)鍵在于“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qū)別。

      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的兩個藝術(shù)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5段:說明“木”為什么含有落葉的因素——詩歌語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結(jié):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shù)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四、畫出文中所引的古詩文語句,再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體會其中的“木葉”包含的意味。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教老師。

      五、完成課后的第二題。

      1、朗讀這三首詩詞。

      2、學生先獨自體會其中“梅”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與同學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現(xiàn)了梅花的“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格,這與我國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的文化傳統(tǒng)相一致,三個意象同是高貴圣潔的象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達的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凄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澤東的詞與陸游的詞題、調(diào)相同,意境卻截然不同,毛詞巧妙地把陸游詞中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傾訴和孤芳自賞的表露化為對她達觀堅定的描述和高貴純潔的贊頌,詞中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壯美和豪放樂觀,振奮人心。

      3、另外再搜集幾首寫梅花的詩詞,體會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瀟湘神

      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

      長相思·雨

      萬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燈,

      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

      空階滴到明。

      菩薩蠻·落梅

      孫艤

      一聲羌管吹嗚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斷橋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點著枝酸,

      吳姬先齒寒。

      六、你同意作者對“木葉”的理解嗎?請?zhí)岢瞿愕目捶ā?/p>

      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營造一種小小的學術(shù)氣氛,激發(fā)學生對學術(shù)興趣,塑造學生做學問的信心。

      教師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牽強附會,但作為初學詩歌的學生來說,“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實的基礎(chǔ),值得重視。

      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同步練習。

      2、選取一首詠物詩,體會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案《說“木葉”》 篇8

      教學目的:

      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zhì);

      培養(yǎng)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xiàn)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

      教學重難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教學方法:

      1、小組討論研究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蓖瑢W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qū)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二、整體感知把握全文(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xiàn)文章行文脈絡(luò)的疑問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3、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閱讀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fā)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梅”和“柳”意象。

      1、賞“梅”詩品梅之意象

      詩一:早梅詩二:山園小梅

      齊己林逋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明年如應(yīng)律,先發(fā)望春臺。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來。

      2、賞“柳”詩品柳之意象

      詩一:詠柳詩二:垂柳

      賀知章唐彥謙

      碧玉妝成一樹高,絆惹春風別有情,

      萬條垂下綠絲絳,世間誰敢斗輕盈。

      不知細葉誰裁出,楚王江畔無端種,

      二月春風似剪刀。餓損纖腰學不成。

      詩三:贈柳

      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四、自主研究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講到的“梅”“柳”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nèi)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后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nèi)涵。

     。ㄒ庀蠓謩e有楓葉、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nèi)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總結(jié):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林先生沒有擺出那種“理論”的面孔來嚇唬讀者,沒有故弄玄虛地搬弄術(shù)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和闡釋中。讓我們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了詩歌的殿堂。

      五、布置作業(yè):

      同學們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松、竹、菊、蘭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鑒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語文教案《說“木葉”》】相關(guān)文章:

    《說“木葉”》教案設(shè)計(精選10篇)04-21

    打擊樂說課教案02-27

    《回聲》語文教案03-19

    語文寫字復習教案03-19

    《馬說》優(yōu)秀教案與板書設(shè)計(通用10篇)05-10

    語文第四單元教案03-19

    《憶讀書》語文教案03-20

    語文《奔落的雪原》教案03-19

    語文《積累 運用一》教案03-19

    語文《春酒》教案(精選11篇)09-23

    用戶協(xié)議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看片在线a免费 |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 | 日韩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免费观看的三级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 在线看片不卡人成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