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研報告范文
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研報告范文
一、產業結構調整基本情況
我是農業大縣,農村經濟在國民產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經過30年來的改革開放,我縣的農村經濟同全國一樣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著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歷屆縣委、縣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走了一些探索性的路子,逐步確立了蠶桑、畜牧兩項主導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
一是全縣桑園面積達7萬畝,常年發種量15萬張,畜牧業生豬飼養量達49.2萬頭;二是產業化發展模式初步形成,蠶桑、生豬產業目標從種植到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已形成,畜牧業也通過專業市嘗中介組織加農戶的產業化模式也雛形初現。三是在結構調整中,農民來自糧食的收入趨于下降,畜牧業與經濟作物的比重上升,結構調整真正讓農民在“看得見”中受教育,在“摸得著”中學本領,在“學得會中”得實惠,實現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收。XX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79063萬元 ,按參考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7.5%,比“xxx”末期達到6.1億元,凈增加1.8億元,年均增長7.6%,比“xxx”計劃確定的年均增長7.2%左右高0.4個百分點。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現價增加值45929萬元,較上年增長7.2%。比“xxx”末期達到3.9億元,凈增加0.69億元,年均增長7.3%,比“xxx”計劃確定的年均增長7.2%左右高0.1個百分點。
二、我縣目前農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小富即安的思想障礙尚未破除
一是安于現狀不愿調。一些人小農經濟意識較強,習慣了“吃一點、賣一點、貯一點”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也有些人滿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缺乏高速調整的主動性。二是怕擔風險不敢調。怕種不好,沒有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的經驗,怕市場行情發生變化,擔心普遍種植造成價格下跌。三是按部就班不愿調。面對滾滾而來的結構調整大潮,一些人消極對待,被動應付心思嚴重,一味求穩、求準、不愿接受一丁點風險,滿足于微調、慢調,具體表現在品種選擇上,只選擇自己熟悉,會種、會養的品種,在調整進度上,看左右、隨大流,沒有一個時間表,調到幾時算幾時。產生上述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受傳統習慣勢力影響較大,思想不解放,競爭意識、風險意識、機遇意識不強,對“結構調整”這一新生事物不易接受。
2、宣傳教育不到位
一是廣大農民甚至個別鄉、村干部對種植業、養殖業、退耕還林、還草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大調、快調、多調的緊迫性認識不足,對非調不可,不調不行的大趨勢認識不清,對結構調整的內涵搞不清。結構調整是農、林、牧、副、漁之間的全面調整,是根據當地實際,按照宜農則農,宜牧且牧、宜林則林的原則調整,而不是種多種少的調整。三是市場波動大,在部分農民中產生了負面影響。
3、農業產業化進程遲緩
雖然我縣農業產業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我縣所處地理位置,引資融資能力較弱,因而現有產業規模小,缺乏龍頭企業的有力拉動,資源優勢得不到有效轉化,產業化進程遲緩。一是龍頭企業規模小,經營管理水平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對農戶的帶動作用不太明顯。二是產業化經營體制不完善,農戶與龍頭企業利益連結不緊密。三是主導產業只注重規模未充分挖掘本自然優勢,主導產業無自身特色。四是品牌意識不強,雖有天然無公害綠色產品但都沒有經過專業機構認證,更無叫得響的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五是創新意識不強,新興產業挖掘力度不足,市場敏銳性不夠,總是跟著別人跑,搶站不了市場先機。六是主要農產品加工環節薄弱(加蠶桑、黃姜等),科技含量低,初級產品多,高附值產品少;大路品種多,優質新品少,產品結構質量遠不能適應市場需求,難以參于國內市場競爭。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根據我縣的地理環境、傳統習慣、自然資源、國內外市場多種因素分析我縣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為:一是繼續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集中力量力把蠶桑、生豬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扶持壯大主導產為業的龍頭企業,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二是立足資源、面向市場,圍繞綠色農業開展開發特色產品。三是積極探索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銜接機制,促使一體化經營健康發展。
【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縣行政服務中心調研報告范文02-08
脫貧攻堅調研報告精選03-19
關于調研報告的寫法03-19
調研報告寫作的格式09-18
調研報告的寫作格式08-01
特色小鎮調研報告范文03-19
教育綜合改革調研報告02-26
縣地方志述職述廉報告03-19
工程建設進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2-23